【摘要】文章探討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策略。首先,通過梳理史實以建立清晰的歷史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和內在邏輯;其次,營造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歷史學習的情感體驗;再次,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的深層意義,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最后,拓展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引導學生從宏觀視角審視歷史,培養全球視野。這些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深化他們對歷史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驗證這些策略的有效性,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梳理史實;營造情境;中外關聯
作者簡介:林愛明(1979—),女,福建省晉江市第二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的教學目標已經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時空觀念作為理解歷史的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歷史認知框架至關重要。通過梳理史實以建立清晰的歷史脈絡,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順序和內在邏輯[1]。通過營造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其對歷史事件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運用唯物史觀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歷史事件的深層意義,培養其科學的歷史觀。通過拓展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引導學生從宏觀視角審視歷史,培養其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些教學方法的實踐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歷史。
一、梳理史實建學臺,明辨時空先后序
在探索歷史的豐富性層面中,對史實的精確梳理不僅是構建知識框架的基礎,更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關鍵。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在穿梭于紛雜的歷史信息時,能夠準確地建立起時空的坐標系,厘清事件的發生順序和邏輯關系[2]。清晰的時間線和準確的史實鏈接,使學生能夠洞察歷史的連貫性與變遷規律,理解不同歷史階段的特色及其對未來的啟示。因此,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精挑細選的史料來剖析歷史現象,以揭示歷史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
以“古代印度”的教學為例。該課內容包含印度河流域的璀璨文明、嚴謹的種姓制度,以及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等內容,能為學生展現形象生動的歷史畫卷。歷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復雜性與深度,但這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面臨理解上的挑戰。尤其是涉及具體的歷史事件,如孔雀王朝如何統一印度以及佛教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廣泛傳播,若沒有一條清晰的時間線索作為引導,學生很容易混淆誤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深入史料,篩選出能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理解歷史事件前后關聯的重要資料。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作為教學的主線,呈現其作為該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統治初期以強大的軍事能力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但到了晚年,他卻經歷了深刻的信仰轉變,成為佛教的堅定支持者和傳播者。用這一史實引導學生理解國王宗教信仰的轉變不僅對佛教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印度歷史上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事件。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深入研究阿育王時代的石刻詔令和敕令,并結合后來學者的歷史學研究,清晰地還原他如何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佛教,如何召集第三次佛教經典結集大會,并對佛教經典的整理與傳播做出了哪些貢獻。這樣的歷史梳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佛教與孔雀王朝之間的關系,更能夠讓他們認識到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
精心篩選和系統整理歷史文獻資料,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準確且系統的時空觀念,還能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通過對比和分析不同的歷史資料,學生將逐步提高對歷史事實的認知水平,并形成獨到的見解。同時,此方法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變遷的理解,有助于他們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在教學中強調方法論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以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營造歷史重現境,親歷往昔現場情
為提升歷史教學活躍性,構建歷史情境無疑是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這一方法使學生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歷史事件和場景,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事實,感知歷史的魅力。通過模擬歷史環境,學生可以更加生動具體地掌握歷史知識,激發好奇心與探究欲,融入歷史之中,不再局限于教科書中靜態文字和圖片所帶來的印象[3]。這種互動性和體驗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歷史的海洋中暢游,感受歷史的豐富與深遠意義。這樣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歷史課程不僅注重知識傳授,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與想象。
例如,在“拜占庭帝國”教學結束后,教師觀察到學生在理解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歷史方面有諸多認知困難。盡管教師運用歷史地圖輔助教學,學生仍然難以區分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細微差別,更無法厘清這些帝國與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之間復雜的歷史關系。為了促進學生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深層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嘗試更具參與性和啟發性的教學策略。首先,教師可通過呈現這些帝國的疆域圖,并詳細解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加深學生的認知。其次,教師提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設想:穿越到不同時代的拜占庭城市,結合歷史知識,描繪6個不同時期(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公元2世紀、公元6世紀、公元7世紀以及公元1453年)的周圍世界場景。此任務以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想象為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響應并開展資料搜尋,他們深入探討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這些背景對他們所描繪的場景可能產生的影響。最后,經過周密準備和努力,大部分學生提交了內容翔實、別具創意的作文。他們不僅描述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具體地貌和事件,同時融入了自己想象的內容,使整個故事更為精彩和生動。
通過構建歷史情境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直觀地把握歷史事件的脈絡,增強對歷史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歷史現場的模擬體驗,學生不僅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鍛煉團隊協作和溝通技巧。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至關重要。教師應當不斷探索和實踐更多類似的教學策略,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時空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三、運用唯物解析法,透徹史事深層意
唯物史觀作為一種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使人們認識到歷史并非簡單的英雄史詩,而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變遷的生動記錄。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唯物史觀,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科學分析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以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歷史,理解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在聯系,認識到社會形態的演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將唯物史觀融入歷史課堂,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和科學思維方式至關重要。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背景和意義,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運用唯物史觀對史料進行分析。在探究17世紀的英國社會狀況時,學生可以發現當時的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資產階級開始崛起但尚不具備完全的政治控制權。同時,英國歷來都具有限制君權和尊重法治的傳統,因此建立君主立憲制是一種符合國情的理性選擇。盡管英國保留了君主的象征性地位和部分權力,但實質上已經向資本主義政治體制邁進了一大步。而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也同樣植根于其獨特的歷史和社會環境。獨立戰爭勝利后,美國人在構建全新國家身份的過程中受到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影響,特別是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和孟德斯鳩的權力分立原則。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促進了國家的長期繁榮與穩定,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智慧和實踐成果。從馬克思主義視角來看,政治制度的變革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產物,深深根植于經濟和文化基礎。每種政治形態在特定歷史發展階段根據具體條件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每種政治制度都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環,都有其時代意義和價值。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認識到各種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如何適應社會經濟的需求,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通過運用唯物史觀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揭示歷史事件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還能夠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學術批判能力。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如何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具體事件,識別和評估影響歷史進程的各種因素,這種能力對他們的歷史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該在歷史教學中進一步推廣唯物史觀的應用,以使更多學生從中受益。
四、拓展中外縱橫網,宏觀審視歷史圖
在全球化浪潮中,歷史教育的范式正在經歷重要的轉型。傳統的以本國史實為主的教學模式逐漸向強調中外歷史聯系的教學模式轉變。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構建宏觀的世界觀,拓展歷史視野,深化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進而培養國際視野。世界歷史具有多元而統一的特征,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但這些歷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彼此影響的。在授課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橫向探究不同地區之間的關系,并將中國歷史融入全球歷史的大背景中,讓他們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和理解歷史發展。
例如,在講授唐朝的繁榮時,教師可以展示一幅詳細描繪唐朝時期水陸交通網絡的示意圖,特別突出長安城作為國際交流重要樞紐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幅圖細致地展現了唐朝時期的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凸顯了長安城作為古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廣泛貿易中的繁榮與活力。唐朝的開放政策不僅推動了國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還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如果學生僅僅將視線局限在唐朝的歷史范圍內,那么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會顯得非常片面。在公元7世紀這個多元文明共存的時代,亞歐非三大洲上的法蘭克王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國家與唐朝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那個時代的世界歷史畫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宏觀的歷史視角來審視這一時代,通過橫向對比不同文明之間的發展,有助于打破線性歷史發展觀的局限,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文明間的并行發展與緊密聯系。
強化中外歷史關聯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責任感,幫助他們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分析不同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幫助他們成為具備全面素養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養人才,更好地適應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梳理史實、營造歷史情境、運用唯物史觀和加強中外歷史關聯等教學策略,可以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時空觀念素養。這些策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還深化了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這些策略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展望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歷史教學將繼續探索和實踐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歷史教師作為這一過程的重要推動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為培養具有時空觀念素養的未來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志偉.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中“史料實證”研究[J].教育界,2021(11):32-33.
[2]楊秀華.初中歷史學科“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
(3):15.
[3]吳玲.從學科融合的角度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