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經(jīng)典作品是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有著獨特的文學價值和教育價值。紅色經(jīng)典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他們有著偉大的革命追求和偉岸的革命形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剖析人物形象,幫助學生了解紅色故事,感受紅色文化,繼承并發(fā)揚紅色革命精神。
【關鍵詞】語文閱讀;紅色經(jīng)典;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周艷(1994—),女,江蘇省啟東市大洋港小學。
紅色經(jīng)典作品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獨樹一幟的內(nèi)容,蘊含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革命主義精神,是小學生銘記歷史、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1]。紅色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紅色經(jīng)典作品對傳承革命精神、弘揚革命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教師應該從教材出發(f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紅色經(jīng)典作品,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人物的偉大精神,樹立偉大的報國志向,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在知中讀,理解人物形象
紅色經(jīng)典作品因其獨特的時代背景,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一些難度。有些作品時代久遠,作品中又包含特定的時代場景和時代事件,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閱讀起來缺少情感共鳴,甚至感到一知半解,無法深入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讀懂紅色經(jīng)典作品,理解人物形象,教師需要補充一定的歷史背景,從而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閱讀和學習。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中《獄中聯(lián)歡》一文時,教師可以及時補充相關的作品背景知識,幫助學生讀懂文本,理解人物形象。《獄中聯(lián)歡》刻畫了革命者在獄中表演歌舞的場景。初讀文本,學生雖然能感受到革命者的狂熱,但因為缺乏背景知識,難以產(chǎn)生內(nèi)心的共鳴。教師可以出示課件,講解作品背景:《獄中聯(lián)歡》選自小說《紅巖》,“獄中”是指國民黨反動派與美國合作設置的集中營渣滓洞,主要關押與迫害共產(chǎn)黨革命志士[2]。課文描述的是1949年元旦,通過激烈的斗爭,在共產(chǎn)黨人的領導下,全國革命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反動派大勢已去,想通過玩弄“停戰(zhàn)”獲得喘息的機會,所以渣滓洞的特務也對關押的革命者假裝稍微放松了些。于是,獄中囚禁的革命前輩雖然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但是仍然借此舉行了一個特別的新年聯(lián)歡會,慶祝全國革命的勝利。通過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再學習本課時,能夠在腦海中想象革命者戴著腳鐐慶祝的場面,為共產(chǎn)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動容,產(chǎn)生情感的激蕩,從而真正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主旨。
可見,閱讀紅色經(jīng)典作品,不僅要關注作品的文學性,還要有相關歷史背景的鋪墊,才能讓學生回到特定的年代,深入一個個紅色故事中,理解一個個偉大的人物形象。
二、在思中讀,領悟人物精神
許多紅色經(jīng)典作品是以成人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的,語言往往比較雋永,含義比較深刻,這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難度。有些作品藝術性較強,因此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情節(jié)描寫得較為精簡,需要學生延伸思考,才能體會到特定時代下人物內(nèi)心的波動與深刻的思考[3]。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思考,在思考中深化閱讀。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以女兒的視角講述了父親李大釗犧牲的過程,學生容易以傾聽者的身份進行學習,缺乏自主思考,對課文理解的深度不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作者的視角進入具體的情境中,自主思考,深入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記錄產(chǎn)生的疑問,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到答案。比如,針對文中描寫的父親被捕前的一系列行為,有的學生提出疑問:“親友勸李大釗離開北京,說明李大釗是有機會離開北京的,但他為什么說自己不能輕易離開北京呢?他為什么不愿意離開北京呢?”通過閱讀文本、查找資料、討論與思考,學生找到了答案:“李大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與奠基人,當時他是北京黨組織最重要的負責人,革命工作離不開他的領導。從這里可以感受到他為了革命工作甘于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在心里塑造一個偉岸的革命者的形象,由衷產(chǎn)生欽佩之情,帶著這樣的情感投入接下來的閱讀。
因此,教師在教學紅色經(jīng)典作品時,不能簡單地開展灌輸式教學,而應該讓學生抓住疑問進行思考,在閱讀中解決心中的疑問。這樣能拉近學生與紅色經(jīng)典作品的距離,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在觀中讀,貼近人物經(jīng)歷
一些紅色經(jīng)典作品中會出現(xiàn)對戰(zhàn)爭場景的描寫,這對于刻畫革命者的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而言,他們難以想象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激烈。缺少畫面感的閱讀,難以抵達學生的心靈深處,導致學生難以理解作品、剖析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樣的手段幫助學生想象戰(zhàn)爭場景,從而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認識人物。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教學為例。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以精彩的筆墨刻畫了戰(zhàn)爭的場面。由于戰(zhàn)爭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難以在腦海中構(gòu)建相應的畫面,對戰(zhàn)爭的殘酷和激烈感受不深,這對于學生認識董存瑞這個英雄人物是不利的。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通過感官的刺激讓學生感受戰(zhàn)爭的激烈。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論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看到的戰(zhàn)爭場景,并詢問學生:“如果你是戰(zhàn)爭中的一名戰(zhàn)士,你會怎么辦?”在這一氛圍下,學生能夠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多數(shù)學生會回答自己會拼盡全力與敵人奮戰(zhàn)到底。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董存瑞主動請纓炸暗堡的事跡,感受董存瑞的視死如歸和機智勇敢,體會他為了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英勇精神。課文中還描寫了一連串董存瑞炸暗堡的動作,教師可以繼續(xù)播放影視資料,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讓學生感受董存瑞在極度兇險的境地下舍生取義的精神。通過感官的牽引,學生更容易進入作品中,產(chǎn)生強烈的英雄情懷,激發(fā)民族使命感,根植愛國情懷。
可見,在學習紅色經(jīng)典作品時,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適當插入影視資料,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讓他們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感悟紅色文化。
四、在演中讀,感知人物初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紅色作品有很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鮮明、形象突出,適合演繹。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還原課文場景,能夠激發(fā)他們學習和探索的欲望,有助于他們深入理解紅色文化,加深對革命初心的體會。
例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有多篇紅色經(jīng)典作品可以讓學生演繹。在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以開展課本情景劇表演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編排學過的紅色故事,由此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為了表演,學生會進行劇本的編寫。為了更好地演繹故事,學生會進行課文相關背景資料的搜集,使故事更加完整充實。為了演好角色,學生會仔細揣摩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小到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都會反復練習。為了讓表演出彩,學生會制作道具,使表演更貼合時代和人物形象。為了增強表演的藝術性,學生會增加一些創(chuàng)編的內(nèi)容,使劇本更加豐富。在表演中,為了更加打動人心,學生會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此外,有的小組還會別出心裁,基于文本進行創(chuàng)編,在表演的最后加入對革命精神和人物形象的解讀,讓表演更加完整生動。在表演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表演背景,布置教室,營造濃厚的時代氛圍,讓學生進入紅色作品中。開展表演活動能夠拓寬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讓他們產(chǎn)生學習紅色文化的想法。
總之,在教授紅色經(jīng)典作品時,教師要結(jié)合閱讀和表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興趣的驅(qū)動下深入研究作品。
五、在比中讀,學習人物描寫
教師圍繞相同的主題開展不同的文本閱讀與學習活動,能幫助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文本探究。
例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文章都是紅色經(jīng)典作品,旨在讓學生通過對不同題材文本的學習,堅定革命信仰,弘揚高尚的革命精神。為了讓閱讀更加豐富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開展對比閱讀。首先,這一單元的文章雖然都是紅色題材的作品,但課文的體裁卻有所區(qū)別,包括詩歌、散文、演講稿、小說。教師可以讓學生賞析不同體裁的課文,充分體會不同的紅色經(jīng)典作品的表達方式。其次,這一單元的文章的語言風格各不相同,《十六年前的回憶》樸實動人,《為人民服務》擲地有聲,《囚歌》激烈高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這些文章的語言風格,體會充滿時代特點和韻味的語言,感受紅色文學的魅力。最后,這一單元刻畫了多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沉著鎮(zhèn)定、無私無畏的李大釗,舍生取義的董存瑞,關心群眾、平易近人的毛主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不同的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形象。在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時,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一樣,《十六年前的回憶》運用了對比描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十里長街送總理》運用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在閱讀中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師要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學的獨特之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在誦中讀,品味人物深情
在閱讀紅色經(jīng)典作品時,誦讀是走進革命故事、體會革命情感的重要方式。誦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紅色故事中,讓他們直觀地體會作品表達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誦讀,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
例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中的現(xiàn)代詩《囚歌》和歌詞《春天的故事》都非常適合學生誦讀。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文本特點,開展豐富多樣的誦讀活動,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大意,對作品形成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展不同模式的誦讀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人物情感。《囚歌》是一首揭露國民黨反動派丑惡行徑的詩,贊揚了革命者不怕犧牲、疾惡如仇、寧死不屈的精神,全詩篇幅不長,但氣勢激昂,豪邁熾烈,讓人內(nèi)心震撼。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要讓學生重點讀出內(nèi)心對敵人的仇恨和對自由的渴望。教師可以播放重慶渣滓洞集中營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觀看國民黨反動派是怎么對革命者施以酷刑的,感受革命者堅定的意志和信念,并帶著這種憤慨的情緒進行誦讀,在誦讀中想象葉挺和無數(shù)革命者的高大形象,從而表現(xiàn)他們的偉大追求和崇高信仰。為了讓詩歌的情感在誦讀中不斷深入和遞進,教師可以將詩歌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段由全體女生齊讀,第二段由全體男生齊讀,第三段由全班學生齊讀。隨著聲音強度的變化,學生的情感逐漸加深,隨著誦讀迸發(fā)。《春天的故事》是一首歌詞,節(jié)奏明快,格式清晰,讀起來朗朗上口。這首歌曲講述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聽一聽歌曲,觀看改革開放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帶著感情進行誦讀。教師可以采用個人展示讀和集體讀的方式,豐富誦讀的層次。在誦讀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歌詞,感受鄧小平等革命者對中國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教師開展誦讀活動既能夠加強學生與紅色作品的聯(lián)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能夠讓學生體會作品中蘊含的紅色情感,讓他們心中激蕩,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學的情感意義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紅色人物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結(jié)語
總而言之,紅色經(jīng)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特別的存在,它以深刻的歷史內(nèi)涵和意義,通過展示文學藝術與傳承偉大的革命主義精神,彰顯深刻的時代意義與內(nèi)涵。學習紅色經(jīng)典作品,剖析共產(chǎn)黨員的偉岸形象,對小學生傳承和發(fā)揚紅色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堅定學生的理念信念。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紅色經(jīng)典作品閱讀教學,讓學生剖析人物形象,感悟紅色精神。
【參考文獻】
[1]何瑋.走近課外文本,涵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語文世界( 教師之窗),2019(6):10-11.
[2]周瑞芳.語文教學傳經(jīng)典 紅色文化進課堂[J].讀與寫(上旬),2021(1):212.
[3]董永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文化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8(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