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小學數學的教學應當注重問題的提出,從而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向。所以“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何巧妙地設計問題,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則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為了能夠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應著眼于實際的教學環節,注重提問的頻率、保障提問的質量、找到問題的關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的重難點,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思考,實現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質量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原則
(一)注重啟發性原則
課堂問題設計與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應注重啟發性原則,即在提問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此外,在問題設計時,既要避免設計過于復雜的問題,減少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也要避免設計過于簡單的問題,避免教學質量低下。教師應確保問題難度適中,并且將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使學生能夠針對問題發散思維,抓住其中的關鍵,及時調整思路,從而得出最終的正確答案。啟發性的問題一般能夠直接指出知識的重難點,并且能夠串聯各知識點,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對問題展開探討,并確定解決方案,從而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注重層次性原則
數學是一門對學生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課程,這也是凸顯學生學習能力差異的關鍵所在。如果教師只針對一類問題進行提問,不僅會導致課堂教學存在局限性,還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差異越來越大。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以層次性問題設計為著眼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即考慮學生個體的認知差異,為學生的數學思維劃分層次,并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個性化、針對性地提問。為了能夠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從而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三)注重主體性原則
新時代的數學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即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并開展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也要遵循主體性原則,能夠以問題帶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數學學習的經驗。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前應充分調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設計問題,使問題能夠緊緊圍繞學生熟悉的角度展開,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設計,也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從而實現數學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習能力。
(四)注重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推動小學生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在設計課堂問題時,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趣味性原則,即提出學生感興趣且樂于解答的問題,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趣,也讓學生在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及獲得成就感。所以,復雜的數學知識應轉變為有趣的問題,在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這樣才能真正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渴望,從提問的角度,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對策
(一)結合實際生活提出數學問題
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學會運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運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以此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小G9mwOjgLVcPr/MXqwU24MA==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理解抽象數學知識上存在困難,因此提問可以視為幫助學生梳理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思維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需要合理地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從熟悉的生活問題出發展開思考,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認識到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因此,結合實際生活提出數學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建立關聯,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將數學理論知識遷移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以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課堂教學為例,這部分教學主要考查學生在混合運算中是否能夠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是否能夠使用最簡便的方法計算試題,從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常常受到計算的困擾,大量的計算導致學生產生抗拒學習的心理。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與生活有關的問題,為學生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從而減少計算的練習難度,使學生能夠正視數學問題,逐步提升計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讀書計劃”的學習情境,如四年級學生需要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計劃,每天需要讀幾頁,記錄學生的計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計劃求出《愛的教育》這本書一共的頁數。這里學習情境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十分吻合,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計劃進行計算,從而引出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教師還可以進行假設,提出問題:假如《愛的教育》這本書一共有150頁,芳芳已經讀完了40頁,她計劃每天讀10頁,那她還需要多少天才能讀完這本書?要求學生先列式,后計算,從而解決問題,掌握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規律。所以,教師要注重問題設計的生活化,從問題中引導學生思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可以將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結合教學重難點設計問題鏈
問題鏈是指將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以系列的問題展現出來,問題的提出要由易到難,以便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課堂重難點。數學知識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與邏輯性,設計連貫的問題鏈,可以讓問題緊密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系統性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習呈螺旋式上升趨勢,高效地探索問題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避免碎片化學習問題的出現。
以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材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展示了關于溫度和海拔的知識,從而引出用正數、負數表示量的方法。在組織學生對正數和負數進行分類、歸納、總結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負數知識的理解,使其能夠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鏈:1.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溫度計的組成部分;2.觀察北京市、南京市、漠河市、三亞市的氣溫,將他們的溫度在溫度計上標記出來;3.哪個城市的溫度最高?哪個城市的溫度最低?4.漠河市和三亞市差了多少度?5.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其中問題1是引導學生觀察溫度計,并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溫度計的組成部分,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問題2則帶入實際生活,讓學生觀察當下季節里不同城市的氣溫,并且能夠正確地在溫度計上表示出來;通過記錄溫度計的結果,學生可以對比城市之間的溫度差異,并回答問題3;問題4融入正、負數的計算,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正數和負數的意義,同時計算出漠河市和三亞市的溫度差,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問題5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問題中創造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設計問題鏈,驅動學生發展數學思維,從而拓寬教學分支,使學生能夠進入深度學習狀態,以此培養學生的高階數學思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合理發揮問題鏈在教學中的優勢,使其與實際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三)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學生改變站在主觀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轉而通過數學模型解決相關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學生容易在提問環節產生壓力和恐懼,不僅不利于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也不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教師應突破這一教學問題,調整課堂問題的設計方案,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提出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使數學問題不再讓學生感到困擾,讓數學課堂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有趣。
以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課堂教學為例。這一部分內容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知道在混合運算中要遵循“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的法則,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小括號的作用,熟練掌握帶括號算式的計算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法則之后,教師可以在“綜合與實踐”部分帶領學生進行“24點”的游戲。在進行游戲前,教師可以先展示手里的撲克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說一說撲克牌的玩法,從而引出算“24點”的游戲。再展示介紹游戲玩法的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所介紹的內容,總結游戲的玩法與規則,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熟練地掌握游戲的規則,從而進行后續的答題比賽。答題比賽可以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必答題”;第二環節“搶答題”;第三環節“加分題”。第一環節由教師出題,一個小組派出兩位代表參加必答題的環節,最后按照學生計算的正確率總結得分。第二環節也是由教師出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搶答后,計算正確的得分,計算錯誤的扣分。第三環節是小組間學生互相出題,目的是提高學生設計問題的能力,并在競技氛圍中讓設計能力高的小組獲得最終勝利。通過以上問題設計環節,既可以將整個教學過程融入游戲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靈活地掌握混合計算方法,并在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下,提升掌握知識的能力。
(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問題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存在差異性,這是由于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表現出的不同思維能力發展水平,屬于正常的自然表現。這種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反映了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特點。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教師需要將引導學生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發展作為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與學生思維能力相適配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思維。
以三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的課堂教學為例,這部分知識主要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數據匯總,并且在收集到的數據中得到一定的數學知識,學會分析數據,進行簡單的數據排序和分組。學生要親身經歷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掌握數據統計的記錄方法,從而按照不同的類型對數據進行分類,體驗收集數據的樂趣,感受收集數據在解決問題中的關鍵作用。以教材中例1“你的生日在哪個月?全班同學中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為例,針對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不同的數據收集方案。比如,教師可以給出兩種數據收集方案:1.采訪班級內的所有同學,用“正”字記錄每個人的生日月份,最后收集數據,總結人數;2.與每個小組的組長進行溝通,讓小組長先收集組內成員的生日月份,然后匯總各小組的信息,得到最后的數據,總結人數。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數據收集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調查方法,從而快速總結出人數,做好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時刻記錄收集數據時存在的問題,并且在數據收集結束后,分別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溝通,解決問題,如果還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給予適當輔助,及時化解學生在數據收集過程中面對的阻礙。通過交流與總結,學生可以確定最簡單的數據收集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將這種方法應用在其他問題上,縮小學生間的能力差異,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模型收集班級同學的“身高數據”“近視數據”等,從而讓學生熟練地運用數學模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經歷數據收集與整理的全過程。所以,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問題,并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使課堂問題的設計更加有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課堂問題時,應遵循啟發性、層次性、主體性、趣味性的原則,也應著眼于實際生活,提出數學問題;結合教學重難點,設計問題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計游戲化問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學生接近最近發展區,確保小學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這樣,教師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出能夠啟迪思維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構建有利于學生持續發展的小學數學課堂。
注:本文系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數量關系運用的教學研究”(項目編號:SNXJY2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