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課標指出:思維能力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和判斷等認知表現。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因此教學過程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還要注重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需求的核心素養。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思辨性閱讀要求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并進行推理和評估,形成自己的見解,促使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思辨性表達是在思維基礎上,通過語言準確表達觀點和情感,要求學生邏輯清晰、觀點明確。
有效設計和實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情境,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如過于注重知識點講解,忽視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缺乏創新性和實用性,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欲望,以及設計教學情境時未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需求等,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設計和實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情境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教師需要結合教育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理論,創新教學方法,設計科學、合理、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升思維和表達能力。
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內涵與意義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是通過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活動。
(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內涵
深入理解與分析:思辨性閱讀強調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多角度分析,要求學生不僅能準確把握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能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和作者的意圖。通過深入理解,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思考問題,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提出問題與推理評估: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提出問題,并進行合理的推理和評估。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通過不斷地質疑和反思,學生能夠發現問題的本質,在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見解。
形成個人見解與表達:思辨性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并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準確、有效地傳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思辨性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質疑和反思,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這種質疑和反思的過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做出理性判斷。批判性思維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意義,還能提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的訓練,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和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分析,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和表達內容,而反復的語言訓練則能幫助他們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這種能力不僅在學生學習語文中至關重要,對其他學科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業上進步,還能提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能力。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社會現象和人際關系,而通過思辨性表達,能夠變得更加自信,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情境設計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情境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教師在設計情境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基于教育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科學性原則要求情境設計要以教育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為基礎。這意味著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并在此基礎上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活動。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更擅長具體的、直觀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設計思辨性閱讀情境時,可以使用直觀的圖示、實物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問題。
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認知能力上存在差異,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設計難度適中、循序漸進的閱讀與表達任務。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從簡單的故事入手,通過提問和討論,逐步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進行更復雜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討論,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
尊重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不同,在設計情境時需要教師考慮這些差異,提供多樣化的任務和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和任務,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空間。
(二)創新性原則
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為情境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和互動平臺,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例如,使用電子書、動畫片段或互動軟件,讓學生在虛擬情境中進行思辨性閱讀和表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思維活力。
采用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性原則還要求教師不斷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例如,采用項目式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通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和任務,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文本,還能通過實際操作和交流,提升思辨和表達能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性的情境設計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引入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劇和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和實踐,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三)實用性原則
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實用性原則強調情境設計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需求。這意味著教師在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情境時,應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和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和內容。例如,可以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熱點相關的閱讀材料和討論話題,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進行思辨和表達,更容易激發他們的思考和表達欲望。
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情境設計不僅要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還應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未來的學習中實現應用和拓展。例如,通過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思辨和表達中,學會如何分析問題、提出方案和做出決策,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
操作性強:實用性原則還要求情境設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能夠在實際教學中順利實施。這意味著在設計情境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教學資源、時間安排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簡便易行的教學工具和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進行思辨性閱讀和表達活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情境設計的策略
新課標指出:應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在不同學段創設適宜的學習主題和學習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教師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策略創設教學情境。以下是幾種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選取富有思辨性的閱讀材料
內容豐富:教師應選擇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閱讀材料,如經典文化故事,歷史故事等。這些材料不僅要涵蓋多樣的主題,還要具備深刻的內涵,能夠激發學生深度思考。例如,在《田忌賽馬》的課末,教師可以出示《丁謂開渠修皇宮》的歷史故事,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在古人智慧中:丁謂在修皇宮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文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妙在哪里?丁謂的思維方式和孫臏相似的地方在哪?這樣的文本本身呈現豐富多彩的思辨性特征,是極佳的閱讀拓展素材。
觀點多樣:選擇具有不同觀點和立場的材料,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比較和分析,形成多角度的思維模式。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書戴嵩畫牛》中,牧童憑著自己的放牛經驗,敢于挑戰權威,認為斗牛時“尾搐入兩股間”,而戴嵩畫的卻是“掉尾而斗”,結合當代某飲料產品上,兩頭牛“掉尾而斗”的圖片,引導學生走進情境:牧童錯了嗎?大畫家錯了嗎?某飲料公司也犯這種錯誤?到底誰才是對的?這樣的教學情境立刻激發學生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批判性思維,有的學生說:我見過斗牛,尾巴確實是“搐入兩股間”。有的學生說:這么大的公司,出現錯誤的話,損失慘重啊,我想,一定是為了追求藝術上的美感。還有的學生說:名畫家肯定會仔細觀察,我覺得戴嵩不會錯。最后出示資料:兩牛相斗,既有“尾搐入兩股間”,亦有“掉尾而斗”,進而揭示文章的道理。這樣,抓住文本提供的“批判性”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實施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的教學,使學生在對比中加深理解,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討論價值:閱讀材料應具備討論價值,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或現實意義的話題,例如科技發展的利弊、歷史事件的解讀等,通過這些話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
(二)創設真實的情境體驗
模擬角色: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進行互動和交流。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還能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不同的觀點和情感。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一組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因對活動安排有意見產生分歧,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因意見不合而導致的不歡而散的事例;再讓學生議一議,舉辦《實話實說》現場交流會,出示話題:春節到底該不該放煙花爆竹?道路兩旁的大樹要不要砍伐?然后,詢問學生哪些人參加了《實話實說》節目。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借助不同人物思維的不同觀點還原思維的場域,打開學生思維,促使其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辯論賽:辯論賽是極具挑戰性的思辨活動,需要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通過邏輯推理和語言表達支持自己的觀點,并反駁對方的觀點。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趣且具有討論價值的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如“網絡游戲利弊”“電腦時代需不需要練字”等,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提升思辨和表達能力。
(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鏈
問題鏈的設計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確保問題的難度和深度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學《貓》這篇課文時,了解大貓的性格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老實”?什么是“貪玩”?什么是“盡職”?再讓生質疑:老舍怎么說貓很“老實”,又很“貪玩”(不老實)呢?說它很“貪玩”,又怎么會“盡職”(不貪玩)呢?“老實”又“貪玩”,“貪玩”又“盡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教師可以從簡單的理解性問題入手,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此外,設計的問題鏈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逐步升級,幫助學生從表層理解逐步過渡到深層分析。例如,在《田忌賽馬》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擺一擺齊威王和田忌的對陣圖,再請學生按照馬腳力大小進行排序,引導學生發現:雖然每個相同等次的比賽,田忌都會輸,但若是不同等次的相鄰兩匹馬比賽,田忌還是有機會贏。然后,教師可以馬上追問:孫臏是怎么推演的呢?在齊威王出馬順序不變的情況下,田忌的馬還有幾種出場順序?勝負如何?讓我們也來排兵布陣。這樣設計問題鏈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
四、結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思辨性閱讀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和復述文本內容,還需要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進行推理和評估,形成自己的見解。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可以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技能。通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訓練,學生不僅能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還能增強邏輯思維和溝通能力。在課堂上,通過討論、辯論和演講等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表達中不斷思考、反思和改進,逐步提升其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
為實現這些教育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遵循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基于教育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理論,確保教學活動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創新性原則強調教學設計要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活力。理性思維始于質疑,回歸于反思,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和互動平臺,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例如使用電子書、動畫片段或互動軟件,讓學生在虛擬情境中進行思辨性閱讀和表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思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