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物理學科,學生通常缺少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思路,很難做到快速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物理教師應該注重應用情境化教學方法,以更加新穎的形式、更易理解的方式進行知識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快速理解物理的底層邏輯,得到思維能力的發展,為高效完成后續的學習、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奠定基礎。
一、情境化教學的內涵分析
情境存在較強的交互性和流動性。在具體情境中發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圍繞一個學習主題進行情境互動,并在情境互動后得到經驗的增長。同時,通過情境中多樣化的信息和因素,學生也可以實現對知識內容的深度理解。情境化學習的開展,讓學生在更良好的成長環境下形成并發展物理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在自主參與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多維能力以及多層思維的訓練,實現高階能力和高階思維的發展。總之,借助情景化教學,物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依托自身不斷發展的能力與思維,以更快的速度學習物理知識、掌握靈活應用物理知識的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
二、開展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學的基本原則
為了讓情境化教學在初中物理的課堂中發揮出更大效用,教師需要進行全面思考、多維觀察,最大限度地提高情境化教學方式的科學性,讓其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發揮有效助力。為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應用情境化教學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隨之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
(一)主體性原則
學生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占據主體地位,在開展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為了提升情境化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成長需求科學選擇情境類型,以及創設具體的情境,讓情境化教學的開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互匹配,實現訓練學生多種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的,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因此,在開展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主體性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能力情況以及知識儲備情況成為情境化教學設計的主要參考條件,借助情境化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探究性原則
探究學習是情境化教學的關鍵,也是保證物理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強化探究學習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深入體會物理知識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和深度理解物理。為此,在開展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探究性原則,通過多種方式強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深度理解物理知識,加強思維能力訓練,不斷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
(三)合作性原則
情境化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合作學習,其在課堂中的應用,不僅存在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存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為了提高情境化教學的育人效果,教師應該遵循合作性原則,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實施針對性較強的提問和訓練,讓學生在生生合作間實現互補,在師生合作間訓練與發展思維能力,加大在物理課堂中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力度,為其后續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基礎,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
三、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具體策略
情景化教學是教師以知識內容為核心創設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通過探索情境、解決情境問題的方式,梳理學科知識點、清晰物理知識的底層邏輯、掌握知識內容的應用方式和應用途徑。但是物理學科的知識點龐雜、聯系緊密,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情景化教學法,根據知識內容的實際情況選擇情境,并有效創設情境,以確保情境化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有效助力物理課堂教學的高效實施,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以下是根據長期的教學經驗,在實踐探索中總結的五種初中物理教師靈活應用情境化教學,強調學生思維發展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物理學科與生活情境的融合,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所學知識的實用性,了解物理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影響。這樣,教師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跟隨教師探索物理知識,用于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理解物理知識的前提下,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為此,在實施情境化教學時,教師應該重視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加強對知識內容的探究學習,更深刻地感知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并在探索過程中做到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為其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以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這部分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掌握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觀察生活中的汽車及其運動狀態”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不同參照物下的汽車狀態,判斷其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在這一情景中,引導學生描述汽車的運動狀態,加強其對物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創設生活情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兩種不同情境下進行觀察:1.當我走在路上時,看到車上的乘客是動的;2.當我坐在車上時,我是靜止的。基于對參照物的認識,學生能夠思考在不同情境下某物體的狀態,樹立以參照物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發生位置變化的意識,將物體運動轉換為更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拉近學生和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參照物、運動及靜止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及其本質。同時,也通過汽車的運動,引導學生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具體體現,實現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在新時期背景下,素養為先的要求促使物理教師開始重視課堂提問的質量,以便借助問題引導、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多維思考,幫助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從更多角度理解知識、獲得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實現加強思維的獨立性。為此,在推進物理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不斷思考問題的情況下,與教師或其他同學共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逐步落實教學計劃,調動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索興趣,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沉浸度,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為日后學習物理知識以及個人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以初中物理“重力”這一部分的教學為例,要求學生認識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等。借助探究重力方向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明確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還能讓學生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運動會中‘重力與重心物理知識’體現在哪些地方”的問題情境,在教學前先以跳高運動為例,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跳高運動員的視頻,再截取躍桿前、躍桿時、躍桿后的片段,引導學生通過躍桿前后手臂和腿的高度變化,理解重力對跳高成績的影響。在學生理解重力知識后,再讓其基于自身對運動會的了解,分析還有哪些項目需要重點關注重力,可以運用重力知識加以深度分析。這樣,借助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加強針對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實現培養其思維獨立性的目的,提高學生最終的學習質量。
(三)創設信息情境,加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信息技術的影響已經逐漸蔓延至教學活動。對于初中物理教師來說,信息科技的應用能夠幫助其以更高效的方式,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轉換為具體內容,加速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為此,在推進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效利用信息科技為學生創設信息情境,通過更加直觀、趣味的形式,呈現難度較高的物理知識,降低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同時,也通過信息科技揭示物理知識的底層邏輯,使抽象的知識點可視化,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強化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滲透。
以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初步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知道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用鐵錘捶打石頭的信息化情境,利用信息科技展示鐵錘捶打石頭的畫面。在展示的過程中,著重強調鐵錘大小的切換,可以按照錘子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展示,引導學生觀察錘子大小對錘擊效果的影響,理解石頭變化與鐵錘質量、大小有關,也會影響錘擊石頭的最終效果。教師還可以進行直觀的演示,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經歷“直觀演示—說出現象—總結結論”的過程,從而分析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得出最終的結論,即“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越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利用信息科技展示鐵錘捶打石頭的畫面,將變量切換為捶打前鐵錘舉起的高度,依照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動能是表征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與物體的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相對應。通過創設信息情境,讓物理知識更加具體、直觀,加快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速度,同時也讓學生在信息科技的輔助下,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
(四)創設實驗情境,加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初中物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其中實驗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發展物理思維的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物理實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更加全面的視角,思考物理知識的多種應用途徑,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應用的方法途徑、清晰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加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所以,在實施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完整掌握物理知識,明確物理知識在不同場景中的差異性,提高思考能力以及思考的全面性,保證情境化教學的有效實施。
以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從而了解生活中的慣性現象。然后,通過簡單的論述,確保結論的說服力。在這一背景下,實驗成為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物理知識的方法,可以為學生創設一輛小車運動情況變化的實驗情境。先帶領學生了解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常規實驗,在學生簡單了解實驗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小車,讓各小組根據自身對小車斜面運動實驗的理解,從身邊選取其他可用于的實驗道具,利用小組找到的道具和小車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從中探索物體運動過程中的受力情況,以及不同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進而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實驗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如“行駛中的汽車突然剎車時,乘客身體會前傾;汽車突然開動時,乘客身體會向后仰。身體向前傾、向后仰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遷移運用物理知識,并用物理理論解釋這些生活現象。通過創設實驗情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綜合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創設故事情境,加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物理學科的知識內容,是諸多物理學家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研究獲得的成果。研究過程通常會發生一些趣味性較強的事件,體現了學者對物理知識的研究思路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物理學科在生活中有著較大的應用范圍,也讓應用過程涌現了許多趣味性故事,能夠讓學生在清晰物理知識應用方式的同時,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此,在逐步推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師可以積極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快速抓住事物本質,加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借助情境化教學助力學生思維的發展。
以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這部分教學為例,在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寓言故事《刻舟求劍》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一個楚國人在過江的時候失手將寶劍掉到了水里,但是在船夫打算幫忙打撈的時候,他卻只是在船上刻了記號,說等到船靠岸后再從記號處打撈。”講解完這一故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在船靠岸后,此人是否能夠將寶劍成功打撈上來,幫助學生在分析故事情境的過程中,了解劍、船的位置變化,即對于沉底的劍來說行駛的船是運動狀態,那么劍掉落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指出此人選擇的參照物是錯誤的。通過對故事情境的分析研究,促進學生對“慣性”知識有更進一步、更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快速、準確地抓住事物本質,加強學生思維地深刻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化教學的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厘清物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正確應用思路,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情境化教學的助力下實現科學發展,幫助教師達成育人目標,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了讓情境化教學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發揮最大效用,教師應該遵循主體性原則、探究性原則、合作性原則,讓學生以“主體”角色沉浸在學習中,跟隨教師的節奏深入探索物理知識,實現知識儲備與思維發展的同步提升,為學生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