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現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學科內容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標準,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導向,精心挑選與學生日常生活及社會進步緊密相連的實例,旨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高中地理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標準有效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核心素養的要求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并將其貫穿于課程標準、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的全過程。核心素養強調地理信息的采集與分析能力,要求學生熟練運用地圖有效分析自然環境,以形成對地理現象的深刻理解;核心素養包括空間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多尺度、多視角下識別空間分布規律及其變化,進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評估人地關系的動態變化;地理核心素養還要求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全面認識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形成對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問題的批判性思考,從而在面對地理環境問題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地理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樹立正面態度,增強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促進學生形成跨文化理解,認識到不同文化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理解全球問題的復雜性。
二、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內容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內容應緊扣學科核心素養而設計,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在課程設置上緊密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對地球系統及其子系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活動的綜合理解,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新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強化地圖識別分析的提升,能夠對多源地理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新課程注重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教育,引導學生理解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在教學中,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探索,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發展趨勢的認識。教師需要持續更新設置的課程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項目式學習、案例教學等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從而使學生在科學理解關于地理現象的同時,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實現學科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高中地理教師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任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系統性地認識球表層的自然現象,并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地理規律,使學生建立系統的地理知識結構,為解決復雜的地理問題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方式是提升其核心素養的關鍵,如空間思維、系統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思維,能夠使學生具備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地理方法的訓練包括地圖解讀技巧、地理信息系統操作、遙感技術應用等,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具有重要價值。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也具有重要意義。地理教學不僅傳授地理知識,還能引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并通過探討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激發學生探索地球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培養具有生態文明觀念的現代公民。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對于促進其形成終身學習意識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學科以其跨學科的特性,為學生提供廣泛的知識探索空間,而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使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形成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四、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地理新課程有效實施策略
(一)精細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課程定位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精細研讀課程標準的要求,全面理解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的闡述,對課程標準給出的內涵、定義進行深入解讀,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理解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并通過地理教學活動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地理教學不僅傳授地理知識與技能,還能促進學生空間意識的形成,教師應在精細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把握地理學科對學生認識世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力的塑造作用,確保教學內容支持課程定位的實現。在明確課程定位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研讀課程標準,識別地理學科特有的教學資源,以及這些資源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作用,深入理解課程標準中的內容,將教學資源融入地理教學中,以創新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的“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一課時,教師需要精細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該課程的核心內容和目標。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節課旨在通過對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城鄉空間結構的特征、形成機制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進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實現課程目標。例如,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國內外典型的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案例,引入中國的傳統村落布局、美國的郊區化現象等,通過直觀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不同類型的空間結構。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影響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從而深化學生對空間結構形成機制的理解。
(二)創設教學情境,嘗試開展項目式學習
創設教學情境是實現項目式學習的前提,教師需要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地理學習情境,利用實際地理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通過模擬真實的地理環境,創建具有挑戰性的學習背景,促使學生在地理情境中主動探索問題,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項目式學習的開展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習項目,引導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定義問題、分析數據、提出解決方案和實施方案并評估結果。例如,城市熱島效應的項目要求學生收集相關的氣候數據,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分析,并提出緩解措施,最后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其效果,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項目式學習的順利實施還需要教師不斷反思教學策略,確保學習活動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適時調整項目內容,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持。同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評估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表現,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區域發展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一課時,教師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進行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區域發展與交通運輸布局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與其交通運輸網絡的演變視頻,創設既真實又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務,如調查本地區交通運輸網絡的發展變化,分析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等,要求各小組通過網絡搜索、調查問卷等方式收集數據,并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制作交通運輸網絡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分析交通運輸網絡改變對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生成項目報告并進行小組展示,以此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精心設置問題鏈,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問題鏈的設置需要基于地理學科的整體內容,緊密聯系地理現象,確保問題的科學性和連續性。問題的設計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逐步引導學生探索更為復雜的地理現象,從簡單的地形地貌識別逐步深入到影響地形形成的內外力作用,再到這些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增強其理解地理原理的能力。問題鏈的設置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地理學知識解決問題,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例如,在探討城市化對地區水循環影響的問題鏈中,教師可以借助彼此關聯的問題,引導學生收集并分析相關的遙感影像、氣象數據等,運用GIS軟件進行空間分析,最終形成自己的判斷,使學生體會地理學科的實踐性,理解地理知識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應用價值。因此,精心設置的問題鏈應當起到促進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分享不同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及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對地理形成深刻認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一課時,從問題鏈設計的角度出發,教師應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大氣層會有不同的垂直分層?”該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從大氣的基本組成入手,進而思考大氣層結構。隨后,教師可以引入第二個問題:“各大氣層的特性及其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是什么?”促使學生搜索資料、觀看相關視頻等,探究大氣層的特性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在此之后,教師可以提出第三個問題:“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大氣層結構及其功能?”該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關聯當前的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與大氣層的關系,深化學生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結合現實生活,提高課堂效率
生動實際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對此,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通過貼近生活的情境得以生動展現。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所在城市的發展變化,分析城市擴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在探索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時,教師可以依托當前的熱點事件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原因,進行小組討論,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氣象與水文災害”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幾起典型的氣象與水文災害事件,通過新聞報道、災害現場圖片等真實材料,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氣象與水文災害的影響,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可以選擇一個具體的水文災害案例帶領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從災害發生的水文條件入手,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探討災害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災害管理減輕災害的影響,進而加深學生對氣象與水文災害知識的理解。
(五)注重過程性評價,及時反饋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綜合運用各種評價工具,全面收集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數據,包括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其應用地理技能進行地理探究方面的表現,進而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依據。與此同時,教師應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肯定,及時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幫助學生清晰認識自身的學習狀況,明確學習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增強學習的針對性。除此之外,使反饋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教與學的雙向發展。同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評價,形成自我監控、自我調整、自主學習等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常見地貌類型”一課時,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入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如地形圖、衛星影像、地貌形成動畫等,幫助學生構建對不同地貌類型如山地、高原、平原等的初步認識,并設計系列以探究為導向的活動,使學生探討各地貌形成的自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多種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及時捕捉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在小組探討環節,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及討論問題時的深入性,并記錄下學生的具體表現,并在活動結束后給予即時反饋。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線上平臺讓學生提交個人或小組的討論結果,通過詳細的書面評語指出學生的優點與不足,鼓勵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促進其深入理解地貌類型。
五、結語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使高中地理教學的核心聚焦于重新界定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激發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學生通過主動探索,以較低的時間成本高效率地吸收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能力與智力的發展。為此,高中地理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全面優化地理課程中教與學的過程,更加精準地滿足每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