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高度,創造性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成為習近平經濟思想和重要內容。總書記從東北率先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到中央經濟工作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和全國多個場合強調“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力”,并系統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即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職業教育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新制造、新材料、新服務、新產業的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間和賽道,形成了職業教育新時代發展的藍海;另一方面,如果職業教育不能很好地對接新質生產力對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出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那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就難以實現。正因為這樣,如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要求,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便成為迫切需要認識和解決好的重要命題,我們的思考是:
第一,要加快調整和優化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新質生產力要求我們加快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力度和進程,要適應現代化產業體建設新要求和新制造、新材料、新服務、新產業建設新需求,適時調整學校專業結構,敢于淘汰落后產業發展的舊專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專業,形成新的專業布局體系。對此,要有革命性的勇氣和決心。
第二,要加快改革和更新專業教育教學內容。要適應人工智能、大數據及新勞動資料、勞動工具的新要求,及時調整各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進基礎課開設門類,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新方法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切實改變繼續“用昨天的知識培養今天的人為明天服務”的落后教育觀念和錯誤做法,努力用前沿和未來技術為明天培養人才。這是我們建設的重點。
第三,要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努力,我們已經形成了產教融合的國家制度體系和支持政策,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要求,我們一定要積極爭取政府、行業、企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在發揮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用的同時,辦好產業學院。
第四,要加大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和知識更新力度。要積極構建國家、省、學校三級師資培養體系,推動形成國培為引領力、省培為推動力、校培為基礎力的一體化培養體系。同時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育教學團隊,積極在前沿技術技能領域聘好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形成推動新質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