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質生產力是以AI技術、生物技術等為基礎,以創新、科技、知識等為動力,以新經濟、新產業、新商業為載體的生產力形態。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戰場,不僅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還能夠為新質生產力培養新人才、創建新機制。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賦能新質生產力能力不足、自身結構與新質生產力需要不適應、對外開放程度不夠等挑戰。為此,要確立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新定位,建立以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育人新體系,促進職業教育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相協調,建構深度參與全球教育合作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 職業教育;新質生產力;創新型技能人才;職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27-0053-05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深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新興產業為載體、創新人才為支撐的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的“動力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優化生產力布局,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做了重要部署[1]。以新業態、新產能、新技術等為主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知識結構、理論視野、專業技能、創新精神等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理論視野寬、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新質”人才(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優秀人才)。職業教育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人才為根本使命,肩負著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等重要職能,其高質量發展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與價值意蘊
(一)基本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技術、知識等為發展動力,以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空天技術、生物技術、儲能技術等為新業態,以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為新目標的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是“質”。首先,新質生產力之“新”是指新業態、新科技和新要素。所謂新業態是指儲能產業、光伏產業、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高科技行業等;新科技是指能夠引領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深刻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基因技術、AI技術、空天技術等;新要素是數據、算法、算力、創新、知識等生產要素。其次,新質生產力之“質”首先表現為“質變”,即以科技、知識、創新等提升全要素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型,實現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整體躍遷”。新質生產力之“質”還體現為“品質”,即不僅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要提高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人、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新思想、新理論的形成往往基于扎實的理論依據、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的現實需要,新質生產力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是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任何理論都“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2],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就是新質生產力的“思想材料”。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是社會系統中最活躍、最根本的要素,呈現從低級向高級、從落后向先進的發展過程。新質生產力就是傳統生產力的“質變”和“躍遷”,是以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為主要特征的生產力形態,也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在數字化時代的新發展。其次,共產黨的生產力探索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淵源。生產力發展有歷史傳承性,“每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3]。新質生產力是在“科技生產力—先進生產力—科學生產力—生態生產力”的實踐探索中形成的,體現了共產黨人對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能源革命等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的實踐總結。此外,新質生產力是對新時代新發展的現實回應。當今世界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世界經濟深刻調整”[4],能源革命、數字經濟、綠色化轉型等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國內,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居民消費不足、城市化增速放緩、老齡化加劇等問題日趨嚴重。這些問題共同指向生產力發展方式,需要主動求新、科學應變,以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等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價值意蘊
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為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等提供新動力,還有助于優化社會治理、促進生態文明等。首先,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面臨城市化進程接近尾聲、高端制造業發展滯后、勞動力成本上升、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等現實挑戰。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智力資源、數字經濟等為核心驅動力,以新科技、新產能和新經濟為主要載體,能夠破除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開辟新路徑[5]。比如,新質生產力能夠培育空天技術、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型產業鏈和價值鏈,開辟量子計算、核聚變、基因技術、深海開發、儲能等新賽道,為經濟發展積蓄新動能。此外,新質生產力能夠從更高層次優化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管理等生產要素,從更深層次優化社會關系、社會治理、市場機制、法律法規等,實現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的良性互動。比如,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創新、技術和知識等方式,降低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度,有助于建構綠色發展、低碳環保、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新興產業為支撐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之“新”不僅體現為新的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等,還體現為新的科研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發展模式、管理模式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動力,職業教育發展也是助力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從職業教育助力新質生產力的邏輯來看,職業教育是距離產業和企業最近的教育,不僅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還能夠為新質生產力培養新人才、創建新機制。
(一)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服務為基點
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基礎理論創新、重大技術變革、生產效率提升等。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是一項動態化、復雜化、多元協同的系統工程,既離不開科研院所、重點高校、科技企業的深度參與,也離不開職業院校的廣泛參與和積極配合。一方面,職業教育是“距離產業最近的教育”,也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產品迭代的重要平臺,如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生產過程的降本增效、區域發展的產業規劃等,都離不開職業院校的積極配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解決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技術“卡脖子”問題,為高端裝備、專精特新、人工智能、新能源車、空天科技等新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現代職教體系,可以將科技、產業和教育融合起來,將技術創新、生產流程優化等融入科研項目、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等環節,實現教師“做科研”、學生“學科研”相互融合,解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技術難題[6]。
(二)以促進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過程
新質生產力以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新技術為支撐,對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專利轉讓、產學研用體系建設等有較高要求。職業教育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等為價值導向,與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發展等聯系最直接、最密切,能夠深度融入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為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專利轉讓等提供平臺和服務[7]。首先,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群,精準對接區域產業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解決專精特新小企業的技術更新與新技術應用等問題,服務新舊動能轉化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其次,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加強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動創新性、技術性、實用性技術成果的商業化落地、產業化生產、規模化量產等。此外,職業院校可以憑借學校專業優勢、科研平臺、實習實訓平臺、產教合作項目等,推動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AI技術等技術成果轉化。
(三)以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發展為內容
新質生產力之“新”不僅體現于生產工具之“新”,還體現為勞動者之“新”。也就是說,傳統從事簡單重復機械勞動的普通技術工人不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掌握現代技術、適應高端設備、具有創新能力和知識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暢通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促進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環[8]。職業院校與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等產業聯系密切,能夠通過優化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建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掌握新質生產工具、自主學習能力突出、知識結構新、創新能力強的優秀人才,以滿足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儲能、光伏、新能源車、高端裝備等新產業的人才需求。
三、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制約因素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深度參與和積極配合,然而,職業教育仍面臨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教育體系有待完善、人才培養“供需錯位”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匹配度,制約了新動能釋放、新經濟發展和新技術進步等。
(一)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能力不足
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和教育鏈的深度融合,然而,職業教育的區域布局、專業布局等不夠合理,產教聯盟、產學研聯盟、教科研基地等合作平臺缺失,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等多流于形式,對產教融合新模式探索不深。同時,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持續學習能力、綜合創新能力、人機協同能力、核心專業素養等提出更高要求,然而,職業院校不僅缺乏知識結構新、理論視野寬、擁有數字化思維、熟練掌握新質生產工具(新能源技術、AI技術、生物技術等)的“雙師型”教師;還存在人才培養理念落后、片面重視知識教學、教學流程標準化等問題,缺乏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能力。
(二)職業教育體系結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不適應
職業教育體系結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不適應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新經濟新產業匹配不充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呈現出與產業發展供需錯位的矛盾。例如,職業院校目前仍以開設土建、水利、制造、旅游、交通運輸、藝術設計、機電維修等專業為主,很少開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智慧農業、量子計算、新材料、新能源等專業或課程[9]。
二是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體系不完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等不良傾向,例如,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較好,但是知識靈活運用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比較差;學生專業技能較為扎實,但是并未熟練掌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質生產工具。
三是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產學研用協同不足,技術創新、技術服務等能力欠缺,難以培養知識結構新、持續學習能力強的創新型技能人才。
(三)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程度不夠
美國學者哈里斯(Donald.Harris)認為,經濟增長與知識擴散之間聯系密切,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夠產生知識“溢出”效應[10]。在這種情況下,亟需提高職業教育的對外開放水平,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科研能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能人才。
首先,職業教育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不完善,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平臺缺失。例如,針對職業院校的海外辦學、國際交流、來華留學等制度不健全,“會”“賽”“盟”“展”等職業院校對外交流平臺較少,制約了職業院校的全面對外開放。
其次,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職業教育交流壁壘不斷增加。美國等在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對中國實施了“卡脖子”政策,限制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這些對我國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產生較大沖擊。
此外,職業教育對“一帶一路”共建的參與度不高,對外教育服務能力不足。例如,許多職業院校與海外中資企業的教育合作多停留于員工培訓、人才培養等層面,難以深度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政策咨詢、成果轉化等。
四、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一)確立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新定位
新質生產力推動新經濟與新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提出新挑戰,為此,要摒棄以專業技能為導向的傳統職業教育理念,樹立相互協同、系統培養、統籌推進的大職教觀,確立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新定位。
從宏觀層面看,要明確職業教育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責任和使命,把握職業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交匯處和連接點,建構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協同的職業教育體系。要圍繞數字化、集約化、綠色化、高端化的產業發展思路,制定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支持職業院校開設AI技術、深海經濟、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專業,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科學謀劃和布局。
從中觀層面看,職業教育要圍繞新興產業布局、區域發展戰略等找準發展定位,樹立與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發展規劃等良性互動的大教育觀,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職業教育應擴展未來技術、信息技術、AI技術等相關專業,適應新階段產業與區域創新發展的需要。
從微觀層面看,職業院校要建設以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目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要完善“崗賽課證”“產教研用”“工學一體化”等育人新模式,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教法等融入課程教學過程。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崗位技能持續學習能力、跨學科知識視野、創新創業能力等。
(二)建立以培養創新型“新質”勞動力為目標的育人新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學校的知識壟斷和絕對權威已不復存在,知識生產和傳播不再囿于學校和課堂,多產生于產業與教育、科技與教育、普教與職教的交匯、融合和碰撞中。為此,職業院校要以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為出發點,建構與新經濟、新產業相匹配的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要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優化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要從本校的師資力量、特色專業等出發,調整專業方向、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開設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新專業,精準匹配新經濟新產業的人才需求[11]。
其次,職業院校要在跨專業教學、專業群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創新人才培養方式。要以新產業新技術的基本特征為出發點,創新學校的實踐教學平臺,完善學校的實習實訓中心,探索“廠內設校、校內設廠、雙向介入”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大批掌握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生物技術、高端制造等新質生產工具的創新型技能人才。
此外,職業院校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匯,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育人機制,建構共建共享的合作辦學共同體。職業院校要積極布局與新能源技術、高端裝備技術、生態環保技術、AI技術等前沿性技術相匹配的專業結構,圍繞技術創造、引進、改進和應用,建立與新技術、新經濟相適應的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培訓平臺。
(三)促進職業教育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相協調
新質生產力體現了數字經濟、新能源產業、生物技術、空天技術等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趨勢,能夠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新舊行業更替、技術破壞式創新等,這些引發了科學技術、職業崗位、人才需求的急劇變革。為此,要立足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代邏輯,動態調整職業院校的整體布局、專業設置、課程教學,推動職業教育內容、模式和結構的深層次變革。要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依據,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新產業新技術發展、區域主導型產業等,調整職業院校的區域布局、專業設置等。要以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強技術研發、教學科研、師資建設等,提高職業院校與新產業發展的匹配度。加大對化學化工、數字技術、納米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投入,建立“中職—高職—職教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相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新經濟新產業培養不同層次的創新型人才[12]。要以新業態、新崗位、新需求等為導向,打造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和優質教材,推動個性化教育;要以產教融合為出發點,建設縣域產教聚合體、行業產教共同體等,有效整合社會、產業和教育資源。
(四)建構深度參與全球教育合作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
職業教育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需要整合和優化國內職業教育資源,還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鏈接優秀職業教育資源,建構本土化與開放化相互融合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一是要搭建高度開放化的職業教育平臺,助推職業院校“走出去”,推動職業院校與海外科研機構、職業院校、企業、培訓機構的教育合作,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加強建設世界職業教育研討會、世界職業技能大賽、世界職業教育聯盟、世界職業教育展覽等國際合作新平臺,向世界介紹中國職業教育經驗。二是要深入推動與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學習和借鑒先進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完善職業教育頂尖人才引進機制,通過職業院校引智計劃、國家聯合實驗室計劃等方式,吸引職業教育領域的核心人才。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聯合辦學,與國際知名企業共建實踐培訓中心,開設校企合作課程,制定綜合性培養計劃。三是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切入點,深化職業院校與海外中資企業、工業園區的產教融合,共建海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為中資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服務。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09-09(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00.
[5]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 (6):146-159.
[6]金紫薇,鄧友超.中國教育的流動邏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2):30-42.
[7]聶正標.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的相關問題及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23(9):72-75.
[8]劉文祥,趙慶寺.習近平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與實踐要求[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3):1-6.
[9]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1.
[10]哈里斯.內生學習和經濟增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9-257.
[11]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108-117.
[12]馬君,王盼盼.中國職業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1):88-96.
Generative Logic,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n Lanlan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 productivity form based on AI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driven by innov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and carried by a new economy, new industry and new commerce.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raining high-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ultivate new talents, and create new mechanism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bility to enabl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its structure and the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insufficient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by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stablish a new education system aimed a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s,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emand si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 a new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at deeply participates in glob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college
Author Duan Lanlan, lecturer of Henan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作者簡介
段蘭蘭(1984- ),女,河南輕工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鄭州,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