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正式頒布,為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對推動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對學位指導原則、學位法律地位、學位基本原則、學位學術要求、學位培養目標深入分析,明確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但現行的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在實踐中遭遇了實踐性與理論性融合難題、法規適應性滯后、師資力量不足等若干挑戰。據此提出加固法制基石、提升教育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改革趨向。
關鍵詞 學位法;職業本科;法理基礎;學位授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27-0033-06
2021年12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立了職業本科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的政策基礎,規范了工作范圍、審批條件、程序、授予標準等,為職業本科學位制度初步定調[1]。2024年1月,教育部更新了高職本科專業學士學位授予學科門類對應表[2],體現了教育體系的適應性、規范性與國際化,對教育質量、專業設置、學生權益、國際合作產生深遠影響,推動了職業本科教育現代化和市場導向改革。同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以下簡稱《學位法》)[3],確立學位授予的統一標準與程序,促進高等教育管理規范化與透明化,標志學位管理的全面升級,為教育改革指明方向。《意見》、更新后的學科門類對應表與《學位法》共同構成了職業本科學位制度的法律與規范體系,從法理基礎、操作指導到學科對應,推動了職業本科學位制度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4]。按照國家部署,未來將有部分高校轉為職業本科,因此,深入討論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以及面臨的現實挑戰和改革趨向有利于推動職業本科學位制度的規范化、專業化,為職業本科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
(一)學位指導原則:憲法教育法雙重指導
《學位法》的制定和實施對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起著關鍵作用[5],植根于《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的雙重指導原則之中。一方面,《憲法》作為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石,為包括《學位法》在內的所有立法活動奠定了最根本的法律原則和價值導向。它不僅界定了國家的基本制度,還闡明了國家的總體目標、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為《學位法》的立法工作提供了宏觀指導。《學位法》緊隨憲法的精神和基本原則,保證學位制度的建構與國家的核心利益和民眾的根本訴求相契合。另一方面,《教育法》作為專注于規范教育領域法律關系的最高教育法律,詳細界定了我國教育的宗旨、任務及管理體系,為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建立與實際操作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支撐。《教育法》強調教育的公共屬性和公益性質,著重于維護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這些核心原則為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構建與實施提供了實質性指引。
(二)學位法律地位:學位制度法定性明確確立
學位是對學位申請者學術水平、知識能力等級的評價、認定和授予的活動及結果,學位制度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保障[6]。《學位法》的出臺對于職業本科學位制度建設有三方面標志性意義。一是明確了職業本科學位的法律地位與保障。《學位法》的法定性賦予了職業本科學位明確的法律地位,使其不再是教育實踐中的邊緣地帶,而是高等教育體系內有據可循的正式成員。這不僅賦予職業本科學位以尊嚴,還確保了學位授予過程的權威性,為學生、教育機構乃至整個教育體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規范了職業本科學位授予過程。在《學位法》指導下,職業本科學位授權與授予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這減少了主觀隨意性,增強了規范性。法定性確保學位授予過程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據可查,這不僅維護了教育的公正公平,還提升了學位的含金量。三是提升職業本科教育的社會認可與學生期望。有了明確的法定性的學位標準,學生和社會都有了清晰的期待和參照,學生知道努力的方向,社會對職業本科學位的評價也有了更準確的依據。這無疑提升了職業教育學位的社會認可度,增強了職業本科學位的吸引力,進一步推動了教育與市場的對接。
(三)學位基本原則:教育公平與公正
教育公平與公正是教育領域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也是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高質量的職業本科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選擇,讓他們根據自身的性格稟賦、興趣特長選擇適合的教育類型,從而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獲得感[7]。《學位法》視域下,教育公平與公正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強調和保障。一是教育機會的均等。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在《學位法》的框架下,務必確保每一個申請者,不受地域、性別、經濟、種族、文化背景等差異的影響,有同等機會去爭取學位。這就要求制度設計時要無歧視,去除所有潛在的門檻,讓每個個體的潛力有機會綻放。二是公正體現評價與授予過程的透明。學位的授予應是公開、透明的,確保每一步都有據可查。職業本科學位的授權應基于學生實際能力、成績、實踐成果而非其他非學術因素,確保公平競爭。《學位法》的監督機制在此發揮關鍵作用,防止特權濫用,維護授予的公正。三是教育公平與公正也是資源配置的平衡。《學位法》強調教育投入與資源分配需顧及所有,特別是職業本科教育,確保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如師資、設施、課程、實習機會等資源均衡,不因地域而有落差。
(四)學位學術要求:學術自由與規范和諧統一
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中,學術自由與規范和諧是核心原則之一,它不僅是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結合的橋梁,更是保障教育質量、促進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關鍵。一是學術自由的內涵與重要性。學術自由主要是指在教育及研究領域中,教師與學生擁有不受非學術因素干預,自由地進行探索、表述、交流、批判及發布其學術觀點的權利。這種自由涵蓋了學術研究、教學實踐及學習過程的所有環節,確保了知識探索的深度與廣度,以及思想市場的多樣性與活力,是高等教育機構創新與發展的基石。很少有研究意識到職業本科發展中產生學術漂移的可能性和危害性[8],因此在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中,這一原則至關重要。《學位法》鼓勵教師與學生突破傳統思路,結合實踐探索新知,發展創新思維,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與方法。學術自由的保障,使職業本科教育能夠緊跟行業前沿,滿足社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規范性的必要性與作用。規范性是學術自由的另一面,確保學術活動合理、有序進行,不違背倫理、法律、公共利益。在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中,規范體現在學位授予的標準、學術道德、評價體系、學位論文要求等方面,這些都能確保學位授予的嚴謹性和教育質量,防止學術不端。規范性避免了學術自由的濫用,保護了學術誠信,促進了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維護了學位的公信力。三是學術自由與規范的和諧統一。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強調學術自由與規范的和諧統一,要求學校既要為師生提供寬松的研究環境,鼓勵創新,又要建立健全學術監管機制,確保學術活動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五)學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法律要求明晰化
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中,人才培養的法律要求明晰化是核心要素之一,它不僅確保了教育的規范化、系統性,更強調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質量保障,為加快建立區域人才供需基礎數據采集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9]。一是法律要求的明確性與規范性。《學位法》明確規定了學位的授予條件、類型等,為職業本科學位授權提供了法律依據。在人才培養上,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必須在學位授予過程中,明確學生的培養標準、課程設置、實踐要求、考核方式等,確保教育的規范化。法律要求的明確性,使職業本科教育有章可循,學生有明確目標,社會有預期,提高了教育的透明度與信任感。二是質量的保障與評估。法律要求明晰化還體現在對教育質量的嚴格評估與保障機制上。《學位法》要求對學位授予進行監督和質量評估,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需有相應的評估體系,包括學術質量、實踐評價、畢業生跟蹤、就業反饋等,確保教育效果。法律的明確要求為教育提供了反饋與改進機制,確保了人才培養的持續優化。
二、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建設的現實挑戰
(一)質量標準的平衡:實踐性與理論性的融合難題
《學位法》對學位授予的要求更加嚴格,對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面臨質量標準的平衡問題,即如何在保證學位教育質量的同時,實現實踐性與理論性的有效融合。這一挑戰主要源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將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兩種不同類型教育相區別的重要特征[10],既需要滿足社會對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必須保持一定的學術性和理論深度。
1.核心目標與質量平衡難題
職業本科教育旨在培養既擁有深厚理論功底又兼具卓越實踐技能的復合型精英。這一教育模式對學位授予的質量評估提出了獨特挑戰,需在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之間精妙權衡,尋求恰如其分的融合點。然而,實踐技能的需求愈發精細且緊迫,而理論學習的范疇則更為廣泛而抽象,尋找兩者間的平衡因而變得錯綜復雜,構成了一項亟待破解的課題。如何精準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比例,確保教育輸出既貼合市場前沿,又深植于理論根基,是職業本科教育優化升級的關鍵性難題。
2.實踐性與理論性的融合難題
實踐性與理論性的有效融合是一項復雜任務,它要求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及教師隊伍構建等多維度上對教育體系做出周密規劃。一是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應當巧妙融合技能實訓課程與理論基礎課程,在通過實踐操作促進理論深化的同時,利用理論學習反哺實踐技能的提升。二是在教學方法上,需倡導靈活多樣的互動式學習,如通過案例研討、項目驅動學習及工作坊等形式,使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活用理論,同時在實踐中驗證并豐富理論知識,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三是師資隊伍的建設,關鍵在于匯聚一批既能深刻洞悉理論又能熟練駕馭實踐的“雙師型”教師,他們既是學術研究的引領者,又是實踐經驗的傳播者,能夠以自身的豐富經歷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理論認識,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法律適應性挑戰:快速變化與法規滯后的矛盾
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將對職業本科學位授予的質量和水平產生不利影響[11]。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在法律適應性方面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與法規滯后之間的矛盾上。
1.行業發展的快速變化與學位法規的相對穩定
職業本科教育直接對接產業需求,面臨著持續更新教育內容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緊迫任務。相比之下,學位法規因自身設計的穩定性與權威性要求,往往難以即時響應市場的瞬息萬變,由此在學位制度與實際職場需求之間產生了一定的時間差,形成了學位法規調整與行業實際需求不完全對齊的現象。這種時間差不僅考驗著教育體系的靈活性與前瞻性,也凸顯了在確保學位制度穩定性的基礎上加快法規適應性改進的重要性,以縮小理論教育與實踐需求之間的差距,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局。
2.學位授權標準的更新需求與法規修訂的周期性
職業本科學位授權標準需要根據行業發展的最新要求和教育實踐的不斷探索進行更新和調整。然而,學位法規的修訂往往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和時間,無法及時滿足職業本科學位授權標準更新的需求。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 《職業教育法》)修訂的演進歷程[12]從1996年到2021年,這種周期性的修訂過程不僅會影響學位法規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也會給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法規滯后可能導致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無法及時作出調整和改革,從而影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3.學位法規的普遍性與職業本科教育的特殊性
《學位法》的核心目標在于捍衛學位授予的公正性與權威性。然而,職業本科教育的教育宗旨、課程內容及人才培養模式均展現出特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將《學位法》的原則應用于職業本科教育時,必須充分考量其特性,避免機械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標準,以確保法規的適應性和有效性。由于職業本科學位授權涉及到多部門協同與眾多利益相關者的監管,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復雜的法規遵循步驟和審批,可能導致改革進程較為緩慢,進而影響職業本科教育體制的靈活性和對外部變化的響應速度。
(三)師資力量的提升:實踐能力與教學創新的雙重需求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提出“逐步提升教師培養學歷層次”,強調了我國對于高學歷層次職教教師的迫切需求[13]。《學位法》頒布后,職業本科學位教育對師資隊伍在實踐能力和教學創新兩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1.學術與實踐并重
《學位法》明確提出“在本學科或者專業領域較好地掌握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僅確立了學位認證的嚴謹學術基準,同時也凸顯了學術知識與實踐活動并重的教育導向。這對職業本科教育的師資團隊提出了雙重挑戰,既要深諳學術理論,構筑堅實的理論基石;又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應用能力,確保教育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相連。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擅長傳授書本知識,更要能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項目實踐、實習實訓等多元化途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當前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部分職業本科教師可能在實踐經驗和行業對接上存在不足,導致教學內容與快速變化的職業需求之間出現裂痕,削弱了教育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影響學生畢業后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2.教學創新的挑戰
職業本科教育教師要能夠與行業發展趨勢同頻共振,迅速將業界的最新技術、研究成果融入課程內容,確保學生能夠站在知識與技能的最前沿。一方面,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設計出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性思考的新型教學法。教師應成為教育探索者,不斷嘗試如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策略,喚醒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提升教學質量與成效。另一方面,部分職業本科教育的教師可能受限于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缺乏創新訓練,導致教學方式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引起共鳴,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的改革趨向
(一)加固法制基石
1.確立職業本科學位授權的核心標準
職業本科學位授予作為職業教育體系內的標志性成就,其授權的嚴謹性與社會認可度直接影響到整個職業教育的聲望與作用。《學位法》明確規定學位的分級分類,即“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博士,包括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等類型,按照學科門類、專業學位類別等授予”。為確保職業本科學位授權的高標準與公信力,構建一套核心標準體系尤為重要。這一標準體系需全面覆蓋學科構建、課程設置、實踐教學三大支柱。學科構建需立足于行業發展的前沿趨勢與實際需求,確保學科布局既科學合理又具前瞻視野。課程設置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實用技能。實踐教學環節則需提供豐富且高質量的實習實訓平臺,促進學生技能的持續精進與能力提升。
2.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強化法規支撐與監管
構建和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及強化法規支撐與監管機制,是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健康、有序發展的兩大支柱。一是系統性的法律體系建設是職業教育的根本。這要求深入審視現有法律法規框架,基于職業教育的實際需求,查缺補漏,適時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條款,確保覆蓋職業教育的全鏈條管理。法律應具體明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權責范圍,細化課程編排、師資隊伍建設、學生事務管理、校企協同育人等關鍵環節的法律依據,確保職業教育活動的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法律指導和遵循規則。二是強化法規的支撐作用與加強監管力度不可或缺。這包括對學位授予主體及各類教育機構實施嚴格的監督與評估機制,確保教育教學活動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監管不僅限于事后的違規懲處,更要前置到事前審批與事中監控,確保所有教育機構在設立、結構調整等關鍵節點經過嚴格審批,確保其合法合規。同時,持續的辦學監督不可或缺,通過定期或隨機的檢查評估,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加強信息公開透明,建立健全職業教育信息公示體系,公開師資配置、教學質量評估、畢業生就業率等關鍵信息,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公信力。
(二)提升教育質量
職業本科學位授權制度改革旨在通過完善學位授權機制,確保職業本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這一改革不僅有助于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還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應重點關注教育質量的提升,通過創新課程體系和評價機制,實現教育教學的優化升級。
1.創新課程體系提高職業本科教育的實用性
課程體系是職業本科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為提升職業本科教育的實用性,課程體系創新應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突出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的重要途徑。在課程體系中,應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實際操作,從而在實踐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二是引入行業課程。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引入行業課程,通過行業課程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提高就業競爭力。三是強調跨學科融合。職業本科教育日益重視跨學科的融合教育,其也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路徑。在課程設計上,要強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以滿足未來職場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2.創新評價機制確保學位授予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評價機制是保障學位授予公正性和權威性的關鍵環節。一是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型難以全面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創建一個包含多種評價手段與路徑的多元化體系,全面覆蓋學生在理論認知、實踐操作、創新思維和職業道德等各個層面的表現,確保學位授予與學生的真實能力及綜合表現高度吻合。二是重視過程性評價的運用。過程性評價有助于深入揭示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成長動態,在評價機制設計中,應著重嵌入對學生學習態度、方法采納、進步軌跡的關注,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真實性,避免僅依賴最終成果評價可能帶來的偏頗。三是引入第三方評價。借助第三方評價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立場,通過讓獨立的第三方參與學位授予單位及教育機構的監督和評估工作,有效提升評價過程的公正性,進一步鞏固學位的公信力。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位法》明確提出,學位授予資格需“具有與所申請學位授予資格相適應的師資隊伍、設施設備等教學科研資源及辦學水平”,這一規定強調了師資力量的重要性。完善激勵機制與培訓體系,對于加強職業本科教育的師資力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完善激勵機制
完善激勵機制對于吸引、激勵并維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一是優化薪酬福利體系。確保教師薪酬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增長,體現教育行業的價值和社會地位。建立績效關聯的薪酬結構,將教師的教學表現、科研成就等直接納入薪資調整和獎勵考量,激勵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追求卓越,同時通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福利待遇,提升教師的生活質量及職業滿意度。二是清晰職業晉升通道。構建明確、公正的職業成長路徑,為教師規劃發展軌跡。實施科學的職稱評審和職務晉升機制,確保晉升過程透明公正,鼓勵教師通過持續學習、教學創新和科學研究不斷提升自我,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的穩步上升。三是強化科研支持與激勵。加大對教師科研活動的投入,提供充裕的研究經費、先進的研究設施和國際交流機會,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獎勵等激勵措施,表彰在科研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師,鼓勵知識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教師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2.健全培訓體系
健全的培訓體系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與教學效能的關鍵環節。一是定制多元化培訓內容。針對教師個體差異與職業發展階段,設計全面而豐富的培訓內容體系。這不僅涵蓋基礎教學技能的精進、學科前沿知識的更新,還包括現代教育理念的導入,以促進教師專業知識與教學藝術的同步提升。加強創新思維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確保教師能夠緊隨職業教育變革的步伐,靈活應對教育現場的復雜需求。二是建立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以適應教師不同的學習習慣與時間安排。線上平臺提供不受地域、時間限制的學習資源,便于教師自主學習與知識更新;線下工作坊、研討會則通過面對面交流,加深理解與實操體驗,促進深度學習。鼓勵教師參與跨界交流與企業實踐,通過實地考察、合作項目等,拓寬視野,增強實踐應用與創新能力。三是面向在職教師開展定向在職培養[14]。推出針對性強的在職教師定向培養項目,聚焦于選拔現有優秀教師與行業精英,采取脫產或半脫產的方式,實施高強度、高聚焦的培養方案。通過系統化、專業化培訓,孕育一批高度契合職業院校特色與需求的骨干教師隊伍,為院校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四、結語
學位制度改革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一環[15]。一個健全的學位制度體系是保障教育品質的基石,它不僅激勵多樣化人才的成長,還加速科技進步的步伐。《學位法》的頒布,為職業本科教育鋪設了學位認可的法律軌道,加固了整個教育架構的穩固性。展望未來,我國學位制度的深化改革需緊握時代脈搏,把握機遇,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穩步驅動教育現代化的車輪,為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宏偉藍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參 考 文 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Z].學位辦[2021]30號,2021-11-18.
[2]完善學士學位制度,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9-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2/t20211208_58580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EB/OL]. [2024-09-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2/t20211208_585800.html.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4-09-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5]馮亞萌,薛棟,閆永蠶.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趨向研究——基于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實證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24(5):45-53.
[6]王興.職業本科學士學位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33):3-11.
[7]任慧婷.職教本科納入學位體系的價值意蘊、現實挑戰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5):56-59.
[8]吳秋晨,徐國慶.職業本科學術漂移發展特征研究[J].職教論壇,2023(2):24-31.
[9]徐俊生,張國鏞,高羽.職業本科院校一流專業建設的價值、機制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9):57-63.
[10]袁廣林.職業本科教育的本質內涵與實踐邏輯[J].現代教育管理,2024(1):119-128.
[11]姜新宇.我國職業本科學士學位授予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4(1):19-24.
[12]黃亞宇,李小球,雷久相.《職業教育法》修訂的演進歷程、法理基礎與價值取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1(27):27-32.
[13]王繼平,唐慧,楊影.我國職教教師培養體系的層次結構、對接困境與建設策略[J].職教論壇,2023(9):56-62.
[14]常小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展、困境及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7):58-64.
[15]周洪宇,陳詩.從雙軌到三軌:新時代我國學位制度改革的宏觀思考與政策建議[J].高校教育管理,2023(5):42-53.
The Authorization System: Legal Basis, Challenges and Reform Trends
Xu Junsheng, Gao Yu, Deng Xusheng
Abstract The official promulgation of the Degre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robust legal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bachelor's degree authorization system, which is profoundly significant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legal status, basic principles, academic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degree, the legal basis of the professional bachelor's degree author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larified. However, the curren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degree authorization system has encountered several challenges in practice,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lagging in the adap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sufficient teachers. Accordingly,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found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personnel, among other reform trends.
Key words Degree Law;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legal basis; bachelor's degree authorization system
Author Xu Junsheng, PhD candidat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Kunming 650500); Gao Yu, professor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Deng Xusheng,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作者簡介
徐俊生(1988- ),男,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法規,學生發展與教育(昆明,650500);高羽(1981- ),女,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管理;鄧旭升,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與路徑分析”(20YJAZH023),主持人:鄧旭升;2024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教育家精神引領下民辦高校輔導員穩定性的缺失與重構研究”(24SKSZ077),主持人:徐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