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為一定的人口服務,在全國面臨“負增長、低生育、老齡化、高流動”的人口發展新形勢下,為應對人口變化對吉林省職業教育發展的挑戰,基于吉林省人口規模結構現狀對2025-2050年職業教育學齡人口進行預測,對吉林省職業教育的學校、學生、師資配備及區域分布情況等進行系統梳理,結果顯示:吉林省總人口呈現逐步減少趨勢;老齡化人口比例逐步升高,逐步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人口低生育化,出生人口持續減少;城鎮化率緩慢,農村人口減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吉林省職業教育資源呈現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持續下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快速增長、成人教育發展不足等趨勢。在人口發展新形勢下,吉林省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生源危機、資源配置、城鄉均衡發展、繼續教育供需失衡等挑戰。基于此,吉林省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關鍵詞 人口預測;職業教育;教育資源配置;生源危機;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27-0015-11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1] 。職業教育是國家多層次教育體系中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對接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是實現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定性力量,更是把“人口紅利”變為“技能人才紅利”的轉換器。
教育為一定的人口服務,人口規模和結構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教育供給。當前,我國面臨“負增長、低生育、老齡化、高流動”的人口發展新形勢。職業教育在人口發展新形勢下,加上受到“重普教、輕職教”傳統觀念影響,其招生更是遭遇擠壓困境,同時也面臨著技術發展對職業培訓的需求、老齡化人口教育需求等不斷擴大和加深等挑戰。
2023年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同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加大對東北高校辦學支持力度,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2]。”在全國人口發展新形勢下,吉林省面臨更為嚴峻的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情況,這些問題對吉林省教育發展乃至全面振興提出挑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系統梳理吉林省人口規模結構及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基于人口發展趨勢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梳理當前吉林省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而提出建議。
二、吉林省人口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總人口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從人口總規模指標上看,2022年吉林省年末總人口為2347.69萬人,比2021年減少27.68萬人,比2010年減少397.59萬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吉林省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1.71%,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0.34個百分點。從近二十年吉林省人口規模發展趨勢可見,2010年是吉林省人口總數變化的節點,2000-2010年全省人口呈現緩慢增長趨勢;2010年之后全省人口呈現大幅下降趨勢。見圖1。
從自然增長率指標上看,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2003年的1.61‰降至2022年的-4.07‰,連續5年出現人口負增長,見圖2。
(二)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持續加重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2004-2021年吉林省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呈現快速上漲趨勢,由2004年的12.1%上升到2021年的24.3%,漲幅達12個百分點。深度老齡社會,是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4%的社會[3]。2021年吉林省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6.7%,表明吉林省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吉林省18歲以下人口占比呈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19.8%下降到2021年的13.6%,下降了6.2個百分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吉林省人口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分別為11.71%、65.23%、23.06%,分別比全國相應人口年齡段比例高-6.24、1.88、4.3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相對于全國已經呈現的“低生育、老齡化”形勢,吉林省表現出更嚴峻的形勢。見圖3。
(三)出生人口及出生率逐年減少
計劃生育政策是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2014年我國推出“單獨二孩”政策,生育效應小幅釋放,2014、2015年吉林省出生人口為21.3萬人、16.3萬人;2016年“全面二孩”放開,同年出生人口上升至19.3萬人,隨后逐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為10.2萬人,可見“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均未能實質性扭轉低迷生育趨勢。見圖4。
出生人口由受育齡婦女規模和生育率決定。在總和生育率走低和育齡婦女規模下滑的雙重影響下,吉林省出生人口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預計出生人口將持續低迷。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總和生育率為1300.90‰,也就是說每一位育齡婦女平均生育1.3個孩子,這個數字仍然低于維持人口穩定的水平,即2.1個孩子。而吉林省綜合生育率為879.21‰,更是遠低于維持人口穩定的水平。低生育將進一步減少教育生源規模、降低勞動人口規模、加劇老齡化水平。
(四)城鎮化率緩慢增長
截至2022年末,吉林省總人口為2347.6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96.1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73%,較上年末提高0.37個百分點。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吉林省城鎮化率在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至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緩慢增長;2011年以后增速較之前顯著提高,人口向城鎮流動加劇。相關研究顯示,東北地區縣域人口收縮加深、規模加大,且縣域人口收縮集中在青年人口。
統計數據顯示,2005-2022年,吉林省城鎮人口基本維持在1500萬人左右;鄉村人口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尤其從2010年開始,到2022年鄉村人口減少了429萬人。大量鄉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但由于吉林省總人口流失嚴重,導致城鎮人口總數基本維持不變,促進了吉林省城鎮化率的提升,由2010年的53.3%提升至63.7%。見圖5。
(五)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
受教育程度經常被用作衡量人力資本的替代指標,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與個人能力水平、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發展有關。通過教育,個體能夠獲得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生產力和競爭力。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吉林省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49年增長至10.17年。對吉林省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統計數據也顯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現快速上升趨勢,見圖6。從學歷結構上看,文盲、小學和初中學歷人口占比呈現快速下降趨勢,高中、大學學歷人口占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尤其是大學學歷人口占比增速最快。
(六)區域人口分布差異加大
區域人口不平衡,背后折射的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末,吉林省9個市區的人口分布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人口呈現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的趨勢,長春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3;二是不同區域的人口結構有著明顯區別,松原市、長春市、四平市18歲以下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近十年區域人口總體規模變化情況看,全省總人口減少141.89萬人,在全省9個市區中只有長春市人口是增長的,增長了94.8萬人。見表1、表2。
(七)基于人口規模結構現狀的人口預測
人口預測的第一要務是為規劃服務。本研究通過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基礎數據及假設來確定人口變動因素,包括基礎人口、生育水平、生育模式、死亡水平、死亡模式、出生性別比、遷移水平和遷移模式等,并采用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和聯合國人口司共同研發的國際人口預測軟件PADIS—INT,對吉林省2025-2050年的人口發展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如下:
1.出生人口預測
預測數據顯示,2025-2050年吉林省出生人口呈現逐漸減少趨勢,出生人口將從2025年的10.2萬人降低至2030年的9.0萬人,2030-2040年呈現小幅下降,減少約1.3萬人,2040-2050年出生人口降速增加,減少約2.0萬人,即2050年出生人口預測為5.6萬人。見圖7。
2.15~17歲人口規模預測
根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法規政策規定及統計分析,15~17歲為高中階段教育適齡人口,18~22歲為高等教育適齡人口。15~17歲人口作為高中階段教育適齡人口,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共同的適齡人口段,該數據的預測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至關重要。2025-2050年預測數據顯示,2025-2038年下降速度加快,2039-2050年逐漸趨于平穩,見圖8。
3.18~22歲人口規模預測
18~22歲人口是高等教育階段適齡人口,是普通高校和職業本專科共同的適齡人口段,該數據的預測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2025-2050年預測數據顯示,2025-2028年,18~22歲人口呈現小幅增長趨勢,2029-2041年下降速度加快,2042-2050年逐漸趨于平穩,見圖9。
三、吉林省職業教育資源及配置情況
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更為迫切,這就需要培養生產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充分發揮類型教育特色,應對生源規模變化,順應人口發展新形勢,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系統梳理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結構及區域分布,是統籌規劃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
(一)歷年各學段在校生數變化情況
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優化要基于學齡人口的規模和結構,各學段在校生規模是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生源規模的基礎。統計數據顯示,2004-2022年吉林省普通小學在校生數呈現下降趨勢,由2005年的163萬人下降到2021年的115萬人,減少了48萬人;初中在校生數也呈現總體下降趨勢,由2011年的75萬人減少到2021年的60萬人;高中階段在校生數總體呈現先上升再下降再緩慢上升趨勢,2014年之后整體保持穩定,保持在55萬人左右。在高中教育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學生規模呈現不同的發展方向,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從2009年開始持續下降,相應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呈現小幅穩定增長趨勢。見圖10。
(二)歷年中職教育情況[5]
1.學校規模與結構
統計數據顯示,2010-2022年,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規模從386所減少至237所,平均以每年12.4所的速度減少。中等職業學校主要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學校,2010年三類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分別為13.0%、21.2%、48.2%,2021年三類學校所占比例分別為13.7%、28.6%、57.7%。見圖11。可見,中等職業學校呈現快速減少趨勢,且職業高中占中等職業學校的一半以上。
2.學生規模與結構
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從2010年的29.24萬人減少至2022年的13.27萬人。2010-2015年呈現大幅減少趨勢,減少半數以上;2015年至今處于穩定小幅上漲態勢。見圖12。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專業大類分布排在前六位的有醫藥衛生大類、交通運輸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裝備制造大類、農林牧漁大類,占比分別為16.3%、14.0%、13.7%、13.5%、13.1%、8.9%,合計占在校生總數的近80%。見表3。
3.師資規模與結構
建強高質量教育體系,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國教育大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一般中職學校“專任教師不低于60人,師生比達到1∶20”。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師生比為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1∶15.2上升至2022年的1∶9.8,專任教師配備總體規模充足。見圖13。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3392名,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未定職級所占比例分別為1.1%、34.9%、39.1%、16.1%、8.8%,相應職稱等級全國平均水平為0.7%、23.5%、34.7%、22.1%、18.9%,可見吉林省中職學校教師中級及以上職稱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初級及以下教師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側面反映出吉林省中職專任教師隊伍呈現老齡化態勢,對于職業教育后續發展影響較大。
統計結果顯示,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教學領域所屬大類排在前三的為教育與體育大類、文化藝術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占比分別為54.0%、9.0%、8.1%,合計占比71.1%;全國中職專任教師教學領域所屬大類排名前三的為教育與體育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和文化藝術大類,分別為23.9%、16.2%、12.6%。從師資規模與專業分布看,2022年,吉林省中職專任教師生師比為9.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8.6∶1。從吉林省中職專任教師專業大類分布看,高于生師比20∶1要求的專業大類有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新聞傳播大類、交通運輸大類、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醫藥衛生大類、農林牧漁大類,分別為104.2∶1、77.3∶1、38.6∶1、34.3∶1、30.2∶1、26.0∶1,即這些專業大類存在明顯的專任教師資源不足。見表4。
4.高中階段教育職普結構
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指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該比例的確定和執行情況對兩類教育的規模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基于此,對吉林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高中階段教育學校規模職普變化
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十年間,吉林省高中階段教育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規模由302所降至237所,十年時間減少了55所;普通高中學校數由243所增長至266所,十年時間增加了23所。2013-2019年,中等職業學校數高于普通高中學校數,2020年開始,中等職業學校數低于普通高中學校數。整體來看,中等職業學校數逐漸減少,普通高中學校數逐年增長。見圖14。
(2)高中階段學生及教師規模職普對比
在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規模方面,職普比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十年間,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變化趨勢,從19.27萬人減少至13.1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也呈相似的變化趨勢,在校生數從45.32萬人減少至44.98萬人,變化幅度較小;職普比從29.8∶70.1變化為22.5∶77.4,反映出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與“2010年至今,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規模在高中階段教育占比基本在40%以上”還有一定差距。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中中等職業學校不包括技工學校數據,可能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職普比例。
在師資配備方面,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十年間,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從18094人降至13611人,減少了4483人,降幅為24.8%;吉林省普通高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從27518人增至35129人,增長了7611人,增幅為27.7%。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普通高中的師生比應當保持在1∶12到1∶16之間;中等職業教育師生比不低于1∶20。2013-2022年十年間,吉林省普通高中師生比從1∶16.5增加至1∶12.8,達到教育部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師生比從1∶10.6增加至1∶9.7,反映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充裕。見表5。
(三)歷年高職教育變化情況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高等職業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本科教育、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吉林省推出“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專項規劃,全方位對接東北振興國家戰略[4],對高技術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需求。
1.高職院校規模
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吉林省高等職業院校規模從21所增長至29所,十年間增加了8所;占高等教育學校總數的比例從36%增長至44%,學校規模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見圖15。
2.高職院校學生規模
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十年間,吉林省高職(高專)院校在校生規模從14.52萬人增至26.05萬人,增幅達79.4%;占高等教育學生總數的比例從24%增至33%,增長了9個百分點。可見,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見圖16。
3.高職院校師資規模
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2年十年間,吉林省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規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從5661人增至8014人,增加了2353人,增幅為41.6%。2022年數據顯示,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整體師生比為1∶25.5;占高等教育總體師資的比例為20.0%,而同年職業本專科學生占高等教育學生總數的比例為33.0%,反映出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相對不足。
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稱是反映其專業技術水平、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志,2021年吉林省高職院校共有專任教師7824名,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未定職級所占比例分別為7.6%、25.9%、35.3%、21.8%、9.4%,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態勢,符合教師發展梯度要求。
專任教師配備統計數據顯示,教師教學專業領域分布排在前六位的為醫藥衛生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裝備制造大類、交通運輸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財經商貿大類,占比分別為18.1%、16.8%、12.9%、11.2%、9.9%、9.4%,合計占78.3%。呈現專任教師教學領域專業大類分布差異較大,如水利大類師生比高達127.3∶1,醫藥衛生大類、公安與司法大類、交通運輸大類分別為1∶34.8、1∶32.6、1∶32.1,反映出專任教師整體的不足以及專業大類分布的失衡。見圖17、表6。
(四)繼續教育情況
統計數據顯示,2011-2020年十年間,吉林省成人教育畢業生規模呈現不斷減少趨勢。其中,成人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從6802人降至4573人,降幅為32.8%;成人中等學校畢業生數從3506人降至1008人,降幅為71.2%;成人技術培訓學校畢業生數從445310人降至155154人,降幅為65.2%;成人中小學畢業生數從6197人降至1101人,降幅為82.2%。成人教育中,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占主體地位,2020年其畢業生規模占成人教育畢業生比例為95.9%。見表7。
成人高等學校主要包括教育學院、職工高等學校、管理干部學院、農民高等學校和廣播電視大學,以2020年為例,吉林省上述五類學校在校生占比分別為49.3%、32.8%、11.3%、5.0%和1.6%。吉林省成人高等學校規模近十年來維持在14所,分布在長春市(8所)、吉林市(3所)、通化市(2所)、四平市(1所)。
成人技術培訓機構承擔著全面提高各類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勞動素質的重任。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吉林省成人技術培訓機構學校數為1213所,專任教師為4698人,結業學生數為15514人。見表8。
(六)吉林省各市區職教資源分布情況
1.高職院校區域分布
2023年,吉林省共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29所(包括職業本科院校1所,即長春汽車職業技術大學)。在區域分布上,長春市14所,吉林市4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所,四平市2所,通化市2所,遼源市1所,白山市1所,松原市1所,白城市2所。高職院校與中東西“三大板塊”建設相銜接,高職院校多數集中在長吉一體化協同戰略發展區。
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中,按類型劃分,以理工院校居多,其中綜合型院校7所,理工院校11所,農業院校1所,醫藥院校6所,師范院校2所,財經院校1所,政法院校1所。見表9。
2.中等職業教育區域分布
中等職業教育是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中等職業教育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具備專業技術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也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及在職人員技術技能培訓。區域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情況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活躍程度。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規模為每十萬人口1所學校,其中通化市人均規模較高,為每十萬人口1.24所;白城市人均規模最低,為每十萬人口0.83所。吉林省中等職業職業學校主要分布在長春市(90所)和吉林市(32所),占學校總數的51.5%。中職學校在校生校均規模,反映一個區域中職學校辦學效益水平。全省中職學校校均規模為560人,吉林市校均規模較高,為736人;白山市校均規模較低,為320人。在師資配備方面,全省中職專任教師師生比為1∶9.7,長春市最低,為1∶13.1;遼源市最高,為1∶5.2。見表10。
四、人口發展新形勢對吉林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挑戰
(一)生源危機的挑戰
由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當代成年人生育愿望降低,新生人口數量越來越少,適齡入學人口減少,職業教育的生源也將隨著減少。21世紀以來,2001-2010年十年間,吉林省年出生人口較穩定,呈現小幅波動情況,年均出生人口為20.7萬人;2011-2022年吉林省出生人口波動較大,總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其中2011-2016年增減波動呈現,2016年之后大幅下降,由19.3萬人降至2022年的10.2萬人,降幅達47.1%。本研究預測數據顯示,2025-2050年吉林省15~17歲人口呈現下降趨勢,預測從2025年的64.9萬人減少至25.1萬人,學齡人口變動帶來的首要影響就是加快了高中階段教育生源危機。
在高中教育階段,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都屬于中等教育,招生對象都為初中畢業生。受“重普教、輕職教”傳統觀念的困擾,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高中階段教育中,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與普通高中招生數相比,從2013年的28.8∶71.2,持續下降至2022年的23.7∶76.3。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面臨總體生源減少、在高中階段教育招生中占比持續降低的雙重危機,招生難也成為了中職學校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受高學歷需求增加的影響,普通高中升學率逐年提升,2022年吉林省普通高中升學率達74.1%;雖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也可以對口升入高等職業院校,但由于生源質量和培養目標不同,往往成為升學考試的弱勢群體[5]。如長春市2023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3183人,升學人數6486人,升學率為49.2%;2022年吉林省普高升學率達到74.69%,升學比例懸殊,導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惡性循環,招收不到好的生源。可見,在適齡人口下降和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雙重壓力下,未來有些中職學校將出現“空校無學生”的現象。
(二)資源配置的挑戰
一方面,職教資源區域配置呈現量均衡、質均衡不足狀況。中職教育方面,在各區域所屬中職學校設置相對于常住人口的均衡方面,每十萬人口配備約1所中等職業學校,其中通化市學校配備額最足,為1.24所;白山市學校配備數為0.83,整體處于基本均衡狀態。在中職師資方面,專任教師師生比全省平均值為“1∶9.1”,遠遠高于“1∶20”的要求,整體呈現職教專任教師配備充足,但也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其中長春市師生比最低,為1∶13.1;遼源市最高,為1∶5.2。師生比在反映專任教師配備情況的同時,也反映出教師資源利用效率,各區域需要根據中職發展趨勢提前規劃師資配置,以充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區域人口出現不同的增減趨勢,這會對教育資源的分配產生影響,可能會導致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18歲以下人口規模是各教育階段的主要生源,從人口區域分布及發展趨勢統計數據看,2012-2021年十年間,吉林省18歲以下人口減少了108萬人,九個市區中只有長春市該年齡段人口增加了12.3萬人,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邊朝族自治區人口變動分別為-7.22、-55.5、-4.43、-7.82、-12.3、-21.5、-11.05、-0.47萬人,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人口減少趨勢。2025-2050年吉林省人口預測數據顯示,18歲以下人口將由313.2萬人減少至136.7萬人。由此可見,學齡人口呈現向大城市集聚的態勢,且未來25年學齡人口大幅減少,在此形勢下如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是重要課題。
(三)城鄉均衡發展的挑戰
吉林省農業產業基礎雄厚,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農村人才質量保障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鄉村振興對人才規模、質量、結構以及技術改造升級的要求對吉林省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挑戰。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興辦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當時受為本地經濟發展服務理念的影響,城鄉并重建設職業學校,尤其在縣域內的鄉鎮或者農村地區開設或者改建了許多面向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學校,以滿足農村職業教育的需要[6]。上述學校建設是基于城鄉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充足穩定、人口城鄉結構基本穩定的時代發展背景。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吉林省中等職業學校達390所,在校生16.4萬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吉林省農村人口從2005年的1290萬人減少至2022年的852人,不足20年的時間農村人口減少了438萬人,降幅達33.4%,尤其是近十年,吉林省農村人口從2013年的1181萬人下降至852萬人,減少了27.9%,可見城鎮化率在加快。吉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05年的52.5%增長至2022年的63.7%。
另外,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技術技能水平不足,融入城市有一定困難,需要成人技術培訓機構提供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然而,吉林省成人技術培訓數據顯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畢業生數從445310人降至155154人,降幅為65.2%。在此背景下,需要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根據人口規模和城鄉發展趨勢,進一步整合城鄉職業教育資源。
(四)繼續教育供需不均衡
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60歲以上人口呈現快速上升趨勢,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結構逐漸從“金字塔型”向中老年占比較高的“紡錘型”轉變。本研究預測數據顯示,2050年吉林省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占49.5%,近半數;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38.7%。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成年人繼續教育、老年人口教育等繼續教育需求將開始增長,教育資源配置需要考慮各個年齡段的學習需求。
目前,與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相比,可供老齡人口選擇的教育培訓資源仍相當有限且形式單一,與老年人實際需求相差甚遠。統計數據顯示,吉林省成人高等學校規模近十年來維持在14所,分布在長春市、吉林市、通化市、四平市,其他五個市沒有設置成人高等學校。2020年,吉林省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數為22301人,畢業生規模僅為4573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為1213所,專任教師4698人,平均每所學校專任教師不足4人;結業人數近十年減少了65.2%。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5歲以上人口的高中及以下學歷比例占比達84%,總規模達到1610.5萬人。可見,繼續教育對人口的覆蓋嚴重不足。
五、人口發展新形勢下吉林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策
(一)建立動態監測機制
2022年5月,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可見,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給予厚望,始終堅持持續、大力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而吉林省職業教育面對嚴峻的人口發展形勢的挑戰。為了更好地服務教育強省建設目標的實現,統籌規劃并建立各學段教育學齡人口的動態監測機制勢在必行。區域人口規模、年齡結構、城鄉結構以及高中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職普結構,區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等是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參考依據。因此,職業教育應科學積極地監測、預測人口波動趨勢,統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與質量。要成立專門的動態監測負責部門,建立動態監測平臺,完善動態監測機制,創新動態監測方法,及時監測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各學段學齡人口變化情況,預測區域職業教育生源變動情況,定期進行預報,為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區域人口是影響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變量,吉林省學齡人口的波動,要求教育資源配置進行相應調整,以實現人口和資源的良好匹配。要根據吉林省各學段學齡人口的變化監測結果,在開展全面、系統、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盡可能在職業教育投入、師資隊伍、教學設施、信息化設備等方面,提前做好科學規劃。根據吉林省人口規模結構及預測呈現出的區域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批量轉移、學齡人口不斷減少、老齡化人口持續增加等特征,要重點對學校布局結構、城鄉結構、專業設置結構進行及時優化調整;要建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調整機制,在做好教育資源儲備的同時,及時消化過剩的教育資源,合理補充教育資源供給缺口;要加強職業教育優質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學校教師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區域動態調整機制,保障區域師資配備的均衡。農村人才質量保障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背景下,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需要根據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關注鄉村振興對人才規模、質量、結構以及技術改造升級的要求,重新布局和調整職業教育資源,包括區域規劃、職業教育類型轉變。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國教育大會指出,推動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立足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吉林省職業教育需要充分打破職業教育止步專科的“天花板”,建立“中職—職業專科—職業本科”一體化的職業學校體系,打通職業教育學生學歷提升通道,使每個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加快現代學徒制、現場工程師、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推動職業教育和產業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面對人口新形勢,吉林省既面臨教育資源結構性調整等壓力,也迎來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契機。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降低班額,增加師生比,加強小班化、個性化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從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同時,要推動職業學校樹立質量意識,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真正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的教育。要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打造一批會教學、懂技術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外,要深化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提升職業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多措并舉提升辦學質量。
(四)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隨著吉林省老齡化的加劇,成年人繼續教育、老年人口教育等以往并不顯著的需求開始增長,更凸顯全年齡段開展繼續教育的必要性。要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推進繼續教育資源建設,廣泛開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搭建更加開放暢通的人才多元成長通道,加快構建終身學習制度,加快形成資源更加豐富、方式更加靈活、通道更加順暢、制度更加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7]。老齡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受教育水平增速放緩。隨著老齡化加速,學齡段人口減少,我國人口受平均教育年限提升的速度將放緩,對于提升整體人口質量帶來進一步挑戰。我國現有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接近飽和,2025-2035年高等教育在提升受教育年限中的貢獻率將超過60%,高中階段教育的貢獻率也將超過40%。人口老齡化發展加速趨勢中,以往的人口紅利逐漸弱化,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轉向發展教育、提高人口質量。
延遲退休制度一方面增加了老齡化人口的就業年限,另一方面對大學畢業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帶來高需求,從而產生更多的終身教育需求。同時,老齡化帶來的終身教育、老年教育需求,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開設老年保健與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智能養老服務等專業,為繼續教育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
參 考 文 獻
[1]張聰.新時代銀齡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機制探討[J].中小學班主任,2023(9):16-19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審議《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J].共產黨員,2023(21):1.
[3]秋實.為深度老齡社會積極綢繆[J].中國社會保障,2015(7):1.
[4]抓好“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 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EB/OL].(2019-01-28)[2024-08-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867109625638519&wfr=spider&for=pc.
[5][6]和學新,武博.我國人口變動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及其政策探討[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37-44+189.
[7]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吉林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的通知[J].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20):5-36.
The Impact of Local Population Changes on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 Report on Jilin Province
Yue Jinfeng, Sheng Yu, Wang Sidi
Abstract Education serves a certain population, and in the new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egative growth, low fertility, aging, and high mobility nationwide,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 changes to Jilin Province'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edict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ge population for 2025-2050 based on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ize and structure in Jilin Province;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including schools, students, facul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Jilin Province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gradually entering the deep aging stage; the birth rate is low, and the number of births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slow, and the rural population is decreasing; the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he level of education received by the population is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show a trend of continuous decl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rapid grow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Jilin Province'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a crisis of student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unequ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n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a dynamic monitor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optimized,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deepen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hould be accelerated.
Key words population predic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crisis of students; Jilin Province
Author Yue Jinfe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Academ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52); Sheng Yu, intern researcher of Academ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Wang Sidi,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岳金鳳(1981- ),女,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長春,130052);盛煜(1994- ),男,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院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統計、測量與評價;王斯迪,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院
基金項目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現代職業教育省級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JA200309),主持人: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