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審計作為一種糾錯機制,促使管理和使用國有資源的責任主體更好地履行其經濟責任。審計整改是審計結果運用的核心內容,審計整改無效將導致政府審計在經濟社會領域的糾錯功能失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審計整改提出要求,例如,“認真整改審計查出的問題,深入研究和采納審計提出的建議,完善各領域政策措施和制度規則”“要堅持以推動審計查出問題有效整改、鞏固和拓展審計整改效果為目標,堅持揭示問題與推動解決問題相統一”“審計既要勇于和善于發現問題,更要積極推動解決問題”“審計就像經濟體檢,既要查病,更要治病和防病”等。在這種背景下,各級審計機關都在探索審計整改制度創新。然而,理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基礎,在理論上正確認知審計整改的主要問題,是科學建構審計整改制度的基礎。為此,本刊特發表鄭石橋教授的政府審計整改系列文章,聚焦從學理上闡釋政府審計整改的一些重要問題,以饗讀者。
【摘 要】 對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制度變遷做一簡要梳理并提出優化策略建議。從整改責任單位來說,經歷了從被審計單位這種單一責任主體,到被審計單位和審計機關的雙責任主體,再到被審計單位、審計機關、相關部門及機構多責任主體的變遷;從整改內容來說,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關注審計決定及其執行,第二階段增加了審計建議的落實。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之規定尚存在一些缺陷。為了傳承已經取得的成效并解決尚存在的缺陷,需要單獨制定“政府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法”,對政府審計整改各重要問題做出全面系統的規定。
【關鍵詞】 政府審計整改; 政府審計處理處罰決定; 政府審計建議; 政府審計整改責任單位; 政府審計整改內容
【中圖分類號】 F23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19-0149-06
一、引言
政府審計在涉及國有資源的經濟社會領域發揮著糾錯功能,促使管理和使用國有資源的責任主體更好地履行其經濟責任,而這種功能的發揮有兩個邏輯過程,一是審計結果生產,二是審計結果運用。審計整改是審計結果運用的核心內容,審計整改無效將導致政府審計在經濟社會領域的糾錯功能失效。因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堅持以推動審計查出問題有效整改、鞏固和拓展審計整改效果為目標,堅持揭示問題與推動解決問題相統一”,審計署倡導的研究型審計也要求審計機關推動所發現問題的整改[ 1 ]??茖W的審計整改制度是有效的審計整改之基礎,而審計整改制度體現在審計相關法律法規之中。那么,這些法律法規對審計整改的規定是如何變遷的?還存在哪些問題?厘清這些問題,對進一步優化政府審計整改相關法律法規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從1983年我國審計事業恢復以來,出臺了不少與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一定程度上都與審計整改相關,而現有文獻中,專門研究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之變遷的文獻很少。此外,還有少量文獻認為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存在缺陷。本文從政府審計整改責任和整改內容兩個方面梳理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制度變遷,在此基礎上,分析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存在的具體缺陷,最后提出優化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策略建議。
二、文獻綜述
專門研究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之變遷的文獻很少,僅有少量文獻涉及這個問題。王薛[ 2 ]梳理了我國政府審計整改制度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2006年修訂的《審計法》明確提出“審計機關做出的整改決定具有強制性”,201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正式將“審計整改”這個詞納入審計準則中,2015年頒布的《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要求“被審計單位要對審計整改進展情況進行報告并對外公布”。沈玲[ 3 ]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審計整改制度的變遷,將審計整改制度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個時間的特征是“初步建立,整改入制”;二是新中國成立至黨的十八大前,這個時期的特征是“逐步健全,整改入規”;三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時期的特征是“完善夯實,整改入法”。經過上述三個發展階段,黨領導的審計整改制度變遷體現了一些規律,在名稱上從“更正”“糾正”到“整改”,在主體和內容上從“二元”“簡單”到“多元”“體系”,在整改范圍上從執行審計決定到采納審計建議。
此外,還有少量文獻認為,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存在缺陷。魏新華[ 4 ]認為,“審計整改工作缺乏法律法規保障”;熊文輝[ 5 ]認為,“現在對審計整改還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對拒不整改的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手段”;吳岳[ 6 ]認為,“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部分單位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落實仍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黃溶冰[ 7 ]認為,“現行法律中涉及審計整改的事項僅停留在法規和規章層面,法律授權不足且缺少詳細、明確的表述”。
現有文獻為進一步認知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從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制度變遷來說,現有文獻并未梳理清楚整改責任和整改內容的變遷,從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缺陷來說,現有文獻只是指出存在問題,并未指明究竟存在何種問題。因此,整體來說,還需要從整改責任和整改內容方面做進一步梳理,同時,還需要明確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存在的具體缺陷。
三、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制度變遷
從1983年我國審計事業恢復以來,不少法律法規對審計整改做出了相關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對審計整改之規定的制度變遷。本文從審計整改責任單位及其整改機制和審計整改內容兩個維度來梳理各自的變遷。審計整改責任單位又包括被審計單位、審計機關和相關部門及機構三種類型,需要分別梳理。
(一)政府審計整改責任單位的制度變遷:被審計單位的整改責任及整改機制
相關法律法規對被審計單位的整改責任之規定,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無明確責任,第二階段是執行審計決定及報告執行結果,第三階段是整改主體責任單位。
(1)被審計單位無明確責任(1983—1996年)。這期間對審計整改有明確規定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七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國務院批轉審計署關于開展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請示的通知》(1983)、《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1985)、《國務院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5)和《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1996)。其中,除《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1985)要求“被審計單位和有關部門不得拒絕執行”審計機關做出的處罰決定外,其他法律法規對被審計單位在審計整改中的責任均無針對性的要求。
(2)要求被審計單位執行審計決定及報告執行結果(1997—2013年)。這期間對審計整改有明確規定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七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2000)、《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2004,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2010)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2011)。其中,《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2004,2011)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2011)對被審計單位的整改責任無明確要求,其他五部法律法規都要求“被審計單位應當執行審計決定”,有的還要求“將審計決定的執行情況書面報告審計機關”。
(3)被審計單位是整改主體責任單位(2014年至今)。從《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開始,對被審計單位提出全部審計整改的要求,要求“被審計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作為整改第一責任人,要切實抓好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對重大問題要親自管、親自抓”“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被審計單位要及時整改和認真研究”“整改結果在書面告知審計機關的同時,要向同級政府或主管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告”。此外,這一時期《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2015)、《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2017)、《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22)也提出了類似要求,《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2018)還提出了審計機關向人大單獨報告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結果,在此基礎上,有些地方人大要求被審計單位現場接受人大關于審計整改的質詢。
(二)政府審計整改責任單位的制度變遷:審計機關的整改責任及整改機制
相關法律法規對審計機關在審計整改中的責任之規定,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審計處理處罰;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整改跟蹤檢查;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整改跟蹤檢查+向人大報告并公開審計整改結果。
(1)審計處理處罰(1983—1987年)。這期間的相關法規包括《國務院批轉審計署關于開展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請示的通知》(1983)、《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1985)和《國務院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1987)都明文規定了審計機關的處理處罰權及移送權,并通知被審計單位及有關部門執行。
(2)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1988—1996年)。這期間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5)和《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1996)。與以前階段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1988)要求“審計機關應當檢查審計結論和決定的執行情況”。
(3)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1997—2010年)。這一時期相關的法律法規較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2000)、《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2004,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2010)。與以前階段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規定,“被審計單位未按規定期限和要求執行審計決定的,審計機關應當責令執行;仍不執行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同時規定,審計機關可以向社會公開審計結果。
(4)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整改跟蹤檢查(2011—2014年)。這期間的相關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2011)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就審計機關在審計整改的責任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設置“審計整改檢查”專節,對審計機關審計整改檢查的內容、方式及整改報告的內容做了專門的規定,同時,要求“審計機關匯總審計整改情況,向本級政府報送關于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問題的整改情況的報告”。
(5)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整改跟蹤檢查+向人大報告并公開審計整改結果(2015年至今)。這一時期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2015)、《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2015)、《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2015)、《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201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22)。其中,《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2015)要求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專門報告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并向社會公告。此后,地方各級人大也建構了這種制度。
(三)政府審計整改責任單位的制度變遷:相關部門及機構的整改責任及整改機制
審計整改涉及的相關部門及機構較多,主要包括十個:銀行、財政部門、司法機關及人民法院、監察機關及組織人事部門、有關事項的主管部門、被審計單位的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監管部門、本級政府、本級人大和本級黨委。從制度變遷來說,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83—1994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相關法規包括《國務院批轉審計署關于開展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請示的通知》(1983)、《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1985)、《國務院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1987)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1988),相關部門包括銀行、財政部門、司法機關和監察機關。銀行、財政部門主要是協助執行審計決定,而司法機關主要是接受審計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的案件,監察機關主要是接受審計機關的移送并對被審計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和單位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2)第二階段(1995—1996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5)和《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1996),主要特點是強調“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需要依法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做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意見”。這就意味著,對不屬于審計機關的問題,要移送該事項的主管部門處理處罰,所以相關部門中增加了有關事項的主管部門。
(3)第三階段(1997—2013年)。這一期間的主要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2000)、《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2004,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2010)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2011)。主要特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規定,“被審計單位未按規定期限和要求執行審計決定的,審計機關應當責令執行;仍不執行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因此,相關部門及機構中增加了人民法院,這不同于原來的司法機關接受涉嫌犯罪的移送。
(4)第四階段(2014年至今),這一時期的法律法規包括《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5)、《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22)。這個時期的特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等文件將被審計單位的主管部門和本級政府增加到審計整改的監督責任單位,二是《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2017)將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增加到國有企業審計整改的監督責任單位,三是《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2015)將本級人大增加到審計整改的監督責任單位。此外,十九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決定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決策審計重大事項,后來,地方黨委也設置審計委員會,所以,本級黨委對審計整改承擔了重大事項的決策責任。
(四)政府審計整改內容的變遷
不同時間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審計整改的內容都有規定,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審計決定階段,二是審計決定加審計建議階段。
(1)審計決定階段(1983—2010年)。這個階段的審計整改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以審計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為基礎,做出處理處罰決定,既包括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理處罰,又包括對這些違法違規行為責任者的處罰,還包括移送主管部門予以處理處罰的建議;二是促使這些處理處罰決定得到落實。這時期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務院批轉審計署關于開展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請示的通知》(1983)、《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1985)、《國務院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5)、《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1996)、《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2000)、《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2004,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2010)。
(2)審計決定加審計建議階段(2011年至今)。這時間的審計整改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審計決定及其執行,這與審計決定階段的整改內容相同;二是審計建議的落實,這是強調要推動審計機關提出的改善管理的各項建議要得到有效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2011)規定,“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審計整改檢查機制,督促被審計單位和其他有關單位根據審計結果進行整改”,審計機關檢查的事項包括“根據審計機關的審計建議采取措施的情況”;《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要求,“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被審計單位要及時整改和認真研究,整改結果在書面告知審計機關的同時,要向同級政府或主管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告”。這時期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2011)、《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2015)、《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2015)、《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2017)、《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201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22)。
四、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之規定的缺陷和優化策略
(一)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之規定的缺陷
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的規定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遷,在整改責任主體、整改內容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已經基本建構了依法審計所需要的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框架。但是,尚存在一些缺陷①。
缺陷之一:未明確需要納入審計整改的問題范圍。政府審計發揮功能作用的邏輯過程是發現問題和推動問題解決,但是,究竟能夠發現哪些問題?能夠推動解決哪些問題?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由于不同問題的整改要求不同,針對不同問題提出的審計建議也會不同,因此,如果能夠區分審計發現問題的類型,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要求,則可能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審計決定,也能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如果未能明確審計整改的問題范圍,而由審計機關自由裁量,可能導致審計決定和審計建議缺乏針對性,進而缺乏可執行性,從而影響審計決定的執行和審計建議的落實。
缺陷之二:未明確區分審計決定、審計建議和審計移送的整改責任。從審計整改的內容來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審計決定及其執行,二是推動審計建議的落實,三是將問題移送有關主管部門并推動其處理處罰。這三類審計整改的性質是不同的,審計決定及其執行具有強制性,審計建議的落實并不具有強制性,嚴格地說移送處理處罰也不具有強制性,接受移送的主管部門必須按其本身的規定來履行程序?,F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并未嚴格地區分審計決定、審計建議和審計移送以做出不同強制程度的整改要求,而是以審計決定及其執行為主,兼顧審計建議和審計移送,這容易混淆不同強制程度的整改要求。
缺陷之三:體制機制制度缺陷的整改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審計機關在被審計單位發現的一些問題,其產生原因并不在被審計機關,而是由于相關的體制機制制度存在缺陷,在這種情形下,被審計單位無法對相關的體制機制制度進行整改,而政府或該體制機制制度的主管部門才應該是該事項的整改主體責任單位,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對這種情形的整改責任并未明文規定。
缺陷之四:對相關部門及機構不履行審計整改監督責任沒有處罰性規定。縱觀相關法規對審計整改責任單位的規定,經歷了從被審計單位這種單一責任主體,到被審計單位和審計機關的雙責任主體,再到被審計單位、審計機關、相關部門及機構這種多責任主體的變遷,并且,已經明確了被審計單位是審計整改主體責任單位,審計機關、相關部門及機構是審計整改監督責任單位,這種責任主體的明晰對有效地開展審計整改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這些責任主體不履行其整改責任怎么辦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被審計單位不執行審計決定的,審計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同時,還要將整改情況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被審計單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時弄虛作假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但是,對相關部門及機構不履行審計整改監督責任,則沒有明確的處罰規定。如果這樣,相關部門及機構可能缺乏參與審計整改的壓力和動力。
(二)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之規定的優化策略
新中國審計事業恢復以來,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目前,政府審計整改責任單位及其整改機制、整改內容都已經初具規模,但是,還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完善。為了傳承已經取得的成效并解決尚存在的缺陷,本文建議,單獨制定“政府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法”,對政府審計整改各重要問題做出全面系統的規定。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各章:第一章總則,規定政府審計整改的概念、目的和原則;第二章政府審計整改的問題及其分類,明確經濟信息虛假、經濟行為違規、經濟績效低下和經濟制度缺陷是審計整改的問題范圍;第三章審計處理處罰,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及種類等做出明文規定;第四章政府審計整改的內容,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明確其整改要求,何種問題做出何種審計決定和何種問題提出何種審計建議;第五章政府審計整改的責任單位,明確被審計單位、審計機關、相關部門及機構的整改責任;第六章政府審計整改機制,明確不同整改責任單位針對不同的整改內容所要采取的整改機制;第七章政府審計整改法律責任,明確審計整改責任單位不履行整改責任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五、結論和啟示
從1983年新中國審計事業恢復以來,不少審計法律法規對審計整改做出了一些明文規定,本文對政府審計整改法律法規的制度變遷做一簡要梳理,分析審計整改法律法規存在的具體缺陷并提出優化建議。
審計法律法規對被審計單位的整改責任之規定,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無明確責任,第二階段是執行審計決定及報告執行結果,第三階段是整改主體責任單位。
審計法律法規對審計機關在審計整改中的責任之規定,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審計處理處罰;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整改跟蹤檢查;審計處理處罰及其執行情況檢查+申請強制執行+結果公告+審計整改跟蹤檢查+向人大報告并公開審計整改結果。
審計法律法規對相關部門及機構整改責任之規定,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的相關部門包括銀行、財政部門、司法機關和監察機關;第二階段的相關部門中增加了有關事項的主管部門;第三階段的相關部門及機構中增加了人民法院,這不同于原來的司法機關接受涉嫌犯罪的移送;第四階段的相關部門及機構增加了四種,一是被審計單位的主管部門和本級政府,二是國有資產監管部門,三是本級人大,四是本級黨委對審計整改也承擔了重大事項的決策責任。
不同時期的審計法律法規,對審計整改的內容都有規定,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審計決定階段,二是審計決定加審計建議階段。前者的整改內容是審計決定及其執行,后者的整改內容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再增加審計建議的落實。
審計法律法規對政府審計整改之規定尚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未明確需要納入審計整改的問題范圍;未明確區分審計決定、審計建議和審計移送的整改責任;體制機制制度缺陷的整改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對相關部門及機構不履行審計整改監督責任沒有處罰性規定。為了傳承已經取得的成效并解決尚存在的缺陷,需要單獨制定“政府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法”,對政府審計整改各重要問題做出全面系統的規定。
本文的研究啟示我們,政府審計整改是一個系統工作,要取得好的整改效果,需要明確審計整改內容、科學地劃分整改責任和建構有效的整改機制,同時,還需要對不履行整改責任的主體給予懲罰,因此,出臺政府審計整改的專門法律是推動政府審計整改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鄭石橋,劉星銳.研究型審計:內涵、類型及運用條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18-25.
[2] 王薛.國家監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政府審計整改推進研究[J].財會通訊,2019(4):78-84.
[3] 沈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審計整改制度:回顧與思考[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2(4):1-8.
[4] 魏新華.對審計整改的認識[J].審計文摘,2008(10):51-51.
[5] 熊文輝.當前審計整改工作之我見[J].審計與理財,2011(10):50.
[6] 吳岳.加大審計公告力度 破解審計整改難[J].審計與理財,2012(2):17-18.
[7] 黃溶冰.國家審計質量與審計整改機制[J].湖湘論壇,2018(3):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