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作用,減少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文章首先對區塊鏈技術與金融結合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其次探討互聯網金融生態的演變發展過程并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展開探究,最后提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風險防范對策。研究發現,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主要面臨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聲譽風險以及網絡安全風險等,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從頂層設計、技術研發、行業監管、人才培養、法律法規、管理體系、網絡安全等角度考慮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借助區塊鏈技術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關鍵詞】 區塊鏈; 互聯網金融; 金融生態; 風險; 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19-0155-07
在網絡技術、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背景下,金融市場與互聯網呈現出融合發展態勢,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互聯網金融在推動金融市場便捷化、高質量發展方面展現出巨大優勢,但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互聯網金融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流動、信用與網絡安全等風險,影響金融活動正常開展。到目前為止的這一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一直沒有解決網絡信任問題,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以其獨有的算法設計與去中心化特征,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交易,且過程不可被篡改,由底層技術實現全網信任,能切實解決互聯網金融風險。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新興技術,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發揮了不同于其他數字技術的優勢與價值,眾多國內外學者相繼對其展開研究。王海全等[ 1 ]提出區塊鏈技術本身具有分布性、去中心化與可追溯等典型優勢,其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能夠助力中小企業融資效率提升,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數據節點被破解、系統漏洞難以人為暫停等缺陷,需從技術與管理兩個層面齊發力,實現鏈碼與數字加密。孟靜[ 2 ]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在電商行業供應鏈金融應用中的耦合性,認為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能夠為電商企業提升供應鏈上的話語權,通過電商企業經營數據給出詳細合理的信貸數據,為電商企業發展保駕護航。贠菲菲等[ 3 ]研究了沿海內貿環境下供應鏈金融發展對區塊鏈技術的需求,指出沿海內貿產品與傳統內貿產品相比更加復雜,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穿透沿海內貿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傳遞路徑,提升沿海內貿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能力。Su等[ 4 ]提出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模式具有業務量大、多樣化、數字化、操作風險高等特點,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化平臺,能夠降低企業金融風險,提高服務效率,重建供應鏈信用體系,從而加強基金方的管理力度,擴大大宗商品生態系統的建設。總的來講,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具體如圖1所示[ 5 ]。
二、區塊鏈技術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演變
(一)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
互聯網金融是以網絡平臺為支撐所形成的網絡資金籌資渠道、網絡貨幣支付模式、網絡盈利模式、網絡投資理財等工具的總稱[ 6 ]。而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有著密切聯系。對互聯網金融來講,區塊鏈技術是行業技術創新的體現;對區塊鏈技術來講,互聯網金融為其有效應用提供了平臺。兩者是相互融合、促進發展的關系[ 7 ]。區塊鏈技術主要依賴于非對稱加密技術、點對點傳輸技術等新技術[ 8 ]。區塊鏈技術革命以其獨特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去中心化特點以及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的作用,正在顛覆傳統的金融秩序。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應用,使得區塊鏈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區塊鏈將數據記錄在節點之間,而不是存放在單個中心化機構,從而有效地防止數據篡改和操控。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引入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有效共享,發揮數據價值,數據庫安全性也會得到提升[ 9 ]。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構建互聯網金融市場,可以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與傳統經營方式相比,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成本支出。總而言之,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的相互融合,是技術創新及金融發展的必然走向。基于區塊鏈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運作機制如圖2所示。
(二)區塊鏈技術下互聯網金融的演變階段
區塊鏈技術自誕生以來,在與互聯網金融的相互結合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時期,其發展演變過程具體如下:第一階段,在數字貨幣中的應用時期,支持瑞波幣、比特幣等數字交易,同時可實現跨境匯款、電子支付。在此過程中,區塊鏈主要為公有鏈形式。第二階段,在去信任借貸中的應用時期,具體包括保險、網絡借貸、眾籌融資等金融服務,同時在智能財產、股票、期貨等金融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當進行交易時,在區塊鏈中植入可編程合約代碼,如果合約代碼達到預設條件,便會執行操作,自動完成交易活動[ 10 ]。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的金融交易,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區塊鏈主要表現為聯盟鏈形式。第三階段,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區塊鏈技術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涉及文化藝術、政府辦公、科學科技、醫療健康等領域,有效保障了知識產權保護、政務公開、信息公正、數據共享等各項服務的開展。在此過程中,區塊鏈技術不僅有聯盟鏈形式,而且有專有鏈類型。近年區塊鏈技術發展迅速,2013—2018年,全球區塊鏈市場不斷擴大,2018年達到了122.6億元。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球新增區塊鏈項目多達1 067個,其中亞洲區項目數量為336個,占比高達82%,而我國項目數量為263個,占比達64%。
三、互聯網金融主要風險
(一)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指的是資金在互聯網平臺賬戶之間流動過程中所出現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活動,在其資產與負債不匹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流動性風險,當前比較主流的第三方支付軟件平臺或網貸平臺等資金流動頻率較大的平臺,更容易受到流動性風險的影響。以第三方支付加基金類產品“余額寶”為例,其流動性風險主要體現在期限錯配方面,在虛擬貨幣市場波動導致投資者大量贖回的情況下,投資者將收益資金全部取回進原卡當中,本應當秒到賬或一天到賬,卻由于合作平臺或網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延遲到賬時間。盡管投資資金收益并未丟失,但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流動性風險,該風險對投資者的傷害僅次于資金損失[ 11 ]。除此之外,在當前互聯網金融成為主流、金融產品類型不斷增多的金融環境下,眾多互聯網金融平臺為搶占市場吸引客戶,經常以收益率為切入點來爭奪市場,客戶資金流轉速度更快,相應的流動性風險也將持續提升。
(二)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指的是在債務到期時,交易對方不履行債務處理責任導致失信行為出現所產生的違約風險,包括信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不真實所出現的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風險之一。與常規金融不同的是,互聯網金融是依靠互聯網技術與平臺所產生的線上虛擬化金融服務模式,在缺少線下真實金融產品的情況下,信用將作為金融活動的基礎與核心來保障互聯網金融生命線,其不僅涉及交易雙方信任約束,而且包含平臺監管等諸多影響因素。盡管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改變了傳統交易中成本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仍為金融,因此其交易本質仍為對交易雙方信用的評價。對投資者或融資方來說,其信用評分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收集交易信息資料得出,并基于其信用風險定價來決定后續金融服務方向與行為,但對互聯網金融產品來說,對其信用風險的定價,需要依靠政府、組織、企業中的任意一方進行信用擔保,而在缺少信用擔保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信用風險只能由社會承擔[ 12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為例,應當確定該金融產品的擔保方是誰,若擔保方為發行產品的網站,那么就需要確定該網站是否存在這種信用擔保的能力。互聯網金融產品依靠基金進入國內貨幣市場實現資金募集,金額如此之大的資金需要托管銀行進行信用擔保,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巨大的信用風險。除此之外,信用不對稱不真實也是導致信用風險出現的原因之一。“刷信用”“改評價”等不良行為仍頻繁出現在網絡平臺上,網絡數據真實性有待商榷,加上網絡平臺風險計量模型并不成熟,對信用風險的評價能力不足,也會導致信用風險出現。
(三)聲譽風險
2021年出臺的《銀行保險機構聲譽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在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可能出現聲譽風險的事后,需及時開展聲譽風險評估來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可以看出,聲譽風險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風險類型之一。無論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閉,還是近幾年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相繼關停,都反映了聲譽風險對互聯網金融生態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平臺承諾的“預期高收益”產品,在未充分揭示其內在風險的情況下吸引投資者購買,最后崩盤導致大量投資者被“割韭菜”,聲譽風險由此產生。互聯網金融平臺承諾的“預期高收益”,主要來源于“錢荒”等不合理的市場制度、不穩定的房地產行業發展、傳銷式資金流等,一旦市場制度改革、房地產行業發展不順、海量資金鏈斷裂,那么所有的金融風險將展露無遺,所承諾的高收益也將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金融市場非流動資產真實價格下降,雷曼兄弟資產組合聲譽也持續下降,投資者不再相信其任何官方生意,最終導致股價坍塌并宣布破產[ 13 ]。因此可以看出,這類互聯網金融產品所給出的預期收益不履行現象為大概率事件,且平臺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在互聯網金融企業經營者決策失誤或外部環境改變的情況下,投資者將對其產生負面評價,最終影響金融業務發展,損害客戶信任。
(四)網絡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所產生的金融類型,其業務運轉主要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技術極大提升了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安全與技術選擇,導致網絡安全風險的出現。一是信息安全風險。互聯網本身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如果計算機系統沒有采取有效的加密措施,則其安全性將無法得到保障,容易出現黑客攻擊、病毒攻擊現象,網絡安全風險性較高。基于電子信息技術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風險,既來自計算機系統、硬件等內在因素,又來源于不良網絡環境中的計算機病毒攻擊。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網絡黑客可借助網絡技術,通過計算機漏洞非法進入互聯網平臺,并竊取關鍵信息數據,種植網絡病毒。此類安全風險的出現,會導致整個網絡癱瘓,損失極大[ 14 ]。二是技術選擇風險。互聯網金融活動的開展,需依靠先進、科學、成熟的技術作為支持,在技術選擇失誤,或技術成熟度不足的情況下,將導致網絡安全風險的出現。若所選技術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系統平臺存在不兼容現象,會導致信息傳輸速度慢,影響業務順利開展;若所選技術較為落后,則將造成技術缺陷,無法良好地支持金融活動展開,甚至將失去全部的客戶與市場。
四、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風險防范
(一)做好戰略部署及頂層設計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要想加強風險防范力度,就需要從戰略層面考慮,做好工作部署及頂層設計。金融機構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戰略部署,結合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制定科學計劃,從區塊鏈視角加強對風險的防范。在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相互融合過程中,應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創新”作為指導思想,做好頂層設計,針對常見風險問題提前制定防范對策及應急預案,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不良影響。同時,要攻克技術難關,將所有優勢資源集中起來,針對自主研發性不強的技術領域做好前瞻性布局,通過加快技術創新、加強隱私安全保護力度等方式,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除此之外,金融機構還應該加強國內外交流、分享、學習經驗。我國金融機構應及時獲取區塊鏈技術最新信息,掌握其最新發展動向,結合國家大趨勢及我國國情,對發展戰略適時作出調整,并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吸取教訓,更好地規避和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國內金融機構之間應加強彼此的協同合作,成立專門的實驗室,圍繞區塊鏈技術及互聯網金融定期展開探討和經驗交流,不斷完善區塊鏈技術,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發生。
(二)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當前我國在區塊鏈金融領域中,所使用的平臺技術基本是由外國研發的,自主科技知識產權欠缺,在這種形式下,我國金融行業數據信息私密性及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對此,應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高網絡技術安全。國家政府應在技術攻關方面做好整體規劃,針對我國在區塊鏈金融領域中的技術缺陷及發展需求,明確技術研發方向與目標,鼓勵廣大科研機構加大研發力度。國家政府應從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下撥專項資金用于區塊鏈技術研發,并設立特別法律法規,保護企業區塊鏈知識產權,且要時刻關注國際動態,獲取區塊鏈技術的第一手信息資料,便于我國自主研發工作的開展。先進的技術設備,是保證區塊鏈金融交易安全進行的“有力武器”,也是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必須加大科研力度,做好技術攻關工作,提高區塊鏈金融相關技術水平。金融機構應盡快組建由專業人才參與的科研小組,專門負責區塊鏈技術研究與創新,細致、深入地分析其中的細節問題,通過研討會、分享會等方式,交流研究心得和經驗體會。針對銀行結算、跨境支付等環節展開重點分析,深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加強區塊鏈技術研發公司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協同,構建虛擬化應用情境,對分布式記賬系統等新型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測試,通過場景模擬的方式發現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作出調整和糾正,降低區塊鏈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當下區塊鏈金融發展較快,應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區塊鏈技術方案,將研發重點放在證券發行、跨行交易、數字票據等領域。如果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則應該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先從較為簡單的應用場景入手,包括知識產權登記、信用管理、證照公證等,積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經驗,針對技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時進行優化和改善;隨后可在保險合約、證券交易、清算結算等應用場景中展開試點工作,實現金融服務的創新。通過試點工作的開展,既可以拓展區塊鏈金融業務,又可以避免出現監管真空現象,有助于市場秩序的規范,有效預防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發生。
(三)強化行業監管力度
有效的行業監管,在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必須加強行業監管力度。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主要采取分業監管方式,存在一定的監管盲區,為確保監管的全面性,可根據金融產品功能的不同進行監管。區塊鏈技術與金融監管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在降低金融風險、增強監管效果、提升金融市場透明度等方面。而依靠區塊鏈技術監管數字金融的核心原理體現在哈希函數與證明工作量兩方面。其中哈希函數是一種將輸入數據映射到固定長度輸出的函數,輸入數據的變化會導致輸出的變化,常見的哈希函數包括SHA-256、RIPEMD-160等。證明工作量是一種用于確保區塊鏈網絡安全和一致性的機制,需要節點解決一些數學問題,解決的難度與工作量成正比。當一個節點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后,需要向其他節點提交解決方案以獲得認可。具體操作為,在節點收取交易數據后將其加入到區塊中,在計算區塊哈希值的情況下,尋找某個數字,使哈希值滿足數字金融某個條件,后續將計算得出的哈希值與數字提交至區塊鏈中別的節點;別的節點對所提供的哈希值與數字進行驗證,通過后加入區塊鏈并構建下一個區塊,持續以上操作步驟。其基礎Python代碼為:
def calculate_hash(self):
block_string = f"{self.index}{self.transactions}{self.timestamp}{self.previous_hash}"
return hashlib.sha256(block_string.encode()).hexdigest()
當環境處于可控狀態時,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金融機構可開展創新實驗,監管部門進行實時監測,針對其中存在的風險采取預防措施,推進區塊鏈金融包容創新[ 15-17 ]。除此之外,還需建立負面清單,明確監管底線。國家監管部門應從區塊鏈金融發展現狀出發,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及地方政策,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建立負面清單,明確國家政策底線,讓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依次進行自我監督和約束,嚴格規范自身行為,避免“越界”現象發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環境。
(四)點對點交易提升數據安全性
數字貨幣交易活動的出現,使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風險不斷提升。傳統電子交易依靠銀行等信任機構作為擔保來保障交易安全,但整體數據的保密程度卻無法保障,依靠區塊鏈技術的點對點交易模式,其分布式部署方式能夠有效增強系統安全性,加強對數據的保護,在不經過第三方的交易環境下,能夠避開現階段單點故障風險,以此提升數據安全性。而區塊鏈技術中的數字簽名技術,能驗證數字交易中某方聲明的有效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交易安全與可信。基于密碼學理論設計的數字簽名算法比驗證筆跡更加可信,使用數字簽名時,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生成一個密鑰對,這個密鑰對包含一個私鑰和一個公鑰:私鑰被稱為Secret Key或者Private Key,私鑰必須嚴格保密,不能泄漏給其他人;公鑰被稱為Public Key,可以公開給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來驗證簽名,以此確保交易方身份真實性。總的來說,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簽名算法具備防偽造(只有簽名人自己知道私鑰)、防篡改(在原始消息被篡改的情況下簽名驗證將失敗)、防抵賴(在簽名通過驗證的情況下,簽名人不能抵賴自己所發出的驗證過的消息)。私鑰是進行數字交易的唯一手段,用戶的所有交易都可被記錄在區塊鏈中,并對所有交易信息進行查詢,交易過程數據公開受監督,金融數據安全性不斷提升。
(五)基于DLT提升數字金融處理效率
DLT(分布式賬本技術)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數據庫架構,與傳統數據庫相比,DLT將數據的存儲分布在多個網絡節點上,去中心化的特征使網絡參與者能夠共享數據庫,在保障數據安全性的同時,極大提升了數字金融處理效率。以數字金融中的跨境支付為例,傳統跨境支付涉及復雜的銀行系統、管理體系、貨幣種類,處理流程冗雜繁瑣,成本較高,極容易導致金融信用風險的出現。在使用DLT后,A企業通過DLT平臺向跨國B企業發起交易,交易詳情將被記錄在區塊鏈中。在交易驗證環節,DLT平臺中的智能合約可自動驗證交易合法性,包括A企業支付能力,根據跨國交易政策實時計算匯率,并確保交易雙方對交易金額達成共識。在交易與結算環節,雙方企業在同一分布式賬本上操作交易活動,交易行為的驗證與記錄可在級短時間內完成,在交易驗證并被記錄之后,DLT的智能合約將轉移款項,完成結算。在最后的記錄與審計環節,DLT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交易細節,以此作為不可篡改的證據,極大地簡化了后續審計與合規性檢查環節,授權雙方可查看所有交易細節,跨境支付透明度不斷提升。根據以上操作總結出,DLT優化了數字金融活動流程,減少了傳統銀行體系中的中介手續費,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交易時間被大幅縮減,交易處理效率有效提升,在平臺持續完善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實時完成交易。DLT所使用的智能合約與數字加密技術,可保證交易數據安全性與完整性,不可篡改的交易記錄,為交易雙方提供了交易證據,交易透明性提升。
(六)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也可以有效防范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具體可從加強內部控制、建立征信體系兩方面考慮,通過風險預測、風險監管及風險分析等手段,實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以阿里巴巴為例,在面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時,采取事先預警、事后控制等對策,強化貸款業務的把控力度,避免風險問題發生。在貸款之前,先借助大數據技術、信息化技術等對客戶信息進行分析,與第三方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得到與客戶相關的海關、稅務等個人信息情況,并對各類信息進行整合、匯總,評估其信用情況,預測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完成貸款后,在客戶未完全償還債務期間,通過獲取客戶信息,了解其每一筆資金的用途所在,判斷投資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當發現不正當投資行為時,提前做好風險防范。阿里巴巴集團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管理時,為有效防范風險,分別從前、中、后三個階段針對貸款業務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和管控機制。貸款之前先分析客戶數據,評估其信譽情況;貸款期間,實時了解資金具體使用情況,確保貸款人將其用于正當投資,以此來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在內部控制環節,針對區塊鏈技術特性,制定門檻標準及操作手冊,對金融機構行為進行規范,減少誤操作行為引發的風險隱患。在征信體系方面,需要對客戶身份進行驗證,并做好信用評估,判斷客戶是否具有正常的償債能力,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引發違約風險[ 18 ]。此外,還應及時優化監管機制,立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結合國際經驗,采取分布式“區塊”監管方式,掌握金融數據主權,提升抗風險能力,提高互聯網金融監管水平。
(七)提高系統軟件及硬件設施安全性
在區塊鏈技術應用過程中,系統軟件及硬件設施性能會直接影響其運用效果,要想降低互聯網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就需提高對系統軟件及硬件設施的重視程度,確保其安全性[ 19 ]。
首先,應積極推進電腦CPU的研發,擺脫國外技術的“捆綁束縛”,避免出現金融信息泄密問題。搭建數據加密平臺,對多種加密技術進行綜合應用,提高系統加密安全性,降低其受攻擊的風險。我國應著力構建“尹級”數據加密平臺,提升系統加密等級,通過“鏈式”整合及“兇位”分割的方式,對各類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將非線性加密技術應用至金融區塊鏈中,結合備份式程序管理方式監控用戶登錄情況,以此來提高區塊鏈金融的網絡技術安全性[ 20 ]。其次,銀行應從自身硬件設施角度考慮,優化設備配置,確保設備性能的穩定性,注重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及時獲取金融數據,并通過整合、分析、處理,提高對風險的預測和防范能力,從硬件設備和技術層面為區塊鏈系統的構建提供保障。最后,應加大對云計算技術、銀行大數據技術等的運用,提升技術水平,優化硬件設施,為銀行提供基礎技術支撐,以此來強化其區塊鏈金融分析能力。針對證券發行、跨行結算、數字票據等方面的技術,應深化研究,就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優化措施,在確保區塊鏈技術能夠安全運用的前提下,積極開展試點工作,鼓勵金融服務創新,降低互聯網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五、區塊鏈技術對互聯網金融生態的影響及其未來展望
就當前區塊鏈技術發展情況來看,在互聯網金融生態中的應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互聯網保險領域,區塊鏈技術的引入,有助于保險數據可信性問題的解決。在區塊鏈條節點位置上傳所保物品數據,節點達成共識并在區塊鏈完成記賬操作,能夠對物品真實性做出識別,并且所存儲的物品信息是不可逆的,無法進行人為更改。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成功觸發合約條件后,便可生成自動保單,實現智能合約操作[ 21 ]。在股權眾籌活動中,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提高投資風險的防控力度,使整個交易流程更加便捷。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特點,可以了解到領頭人信息,對其以往投資行為進行分析,評估其信用情況,約束領頭人投資行為。同時,區塊鏈的記賬功能、智能合約功能,都可以簡化整個交易流程,根據區塊鏈中上傳的股東信息,快速確定每位股東權益,眾籌資金的劃撥和返還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實現。
基于區塊鏈技術所體現出的多方面優勢,已經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并投入相應資金開展研發工作。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德勤現階段正在探索自動審計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而瑞士銀行、花旗等也成立專門的實驗室對區塊鏈展開研究。同時,對征信系統的構建來講,區塊鏈所具備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特點有著顯著優勢,能夠提高金融交易安全,降低信用成本,在打破信用瓶頸方面展現出了較高價值。當前,區塊鏈技術正處于發展初期,我國應抓住機遇,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力度,爭取國際金融市場中的話語權,在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同時,提高我國在國際金融行業中的地位。
六、結語
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發展已成必然趨勢,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生態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將區塊鏈技術引入自身發展過程中,這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講,區塊鏈的有效應用對加強金融機構運營成本控制、優化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金融業務安全性等都具有一定意義。
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尚不成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問題較多,包括技術安全風險、監管治理風險、業務性風險和交易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等,這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安全穩定發展帶來了較大挑戰。基于此,必須做好風險防范工作,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采取科學可行的風險防范對策,在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的基礎上,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健康、穩定發展。政府部門應做好宏觀調控,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加強行業監督監管力度,為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發展保駕護航。而金融機構自身也需要從實際發展情況出發,提高對區塊鏈技術的認知,深入研讀國家相關政策文件,促進同業交流,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有效應用,集思廣益共同做好風險防范。
當前,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必然發展方向,也是拓寬互聯網金融覆蓋面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國家應對區塊鏈技術及互聯網金融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引導并鼓勵業內學者及金融機構、金融企業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力度,提高對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采取科學、有效措施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王海全,楊揚,易慶玲.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研究:基于鏈碼實現和隱私保護[J].金融發展研究,2022(3):77-82.
[2]孟靜.區塊鏈技術在電商行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2021(22):133-136.
[3]贠菲菲,王軼昕.國內大循環下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研究:基于沿海內貿場景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1):117-121.
[4]SUL,WANGH.Supplychainfinanceresearchindigitalbulkcommoditiesserviceplatformbasedonblockchain[C]//202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mmerceandInternetTechnology(ECIT),2020.
[5]ZHAOY.Researchonpersonalcreditevaluationofinternetfinancebasedonblockchainanddecisiontreealgorithm[R].EURASIPJournalon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2020.
[6]LANQINGZHAO.Theanalysisofapplication,keyissuesand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blockchaintechnologyintheinsuranceindustry[J].AmericanJournalofIndustrialandBusinessManagement,2020,10(2):305-314.
[7]張曉,徐飛,覃偉.區塊鏈在網絡安全領域的重要價值與應用[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23,18(6):566-572.
[8]楊培蓓,王曉光.區塊鏈下的船舶抵押融資信用風險測度與控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1,57(9):264-271.
[9]王曉青,許成安.金融科技倫理的內涵、規制方法與研究前景[J].江漢論壇,2021(10):52-58.
[10]DUVAUTP,DALLOZX,MENGAD,etal.Blockchainfornewflowsofvalueandtheempowermentofme[M].InternetofAugmenteclMe,2020:113-133.
[11]苗澤一.論區塊odmnpV/RsSv8dVK+BhpnudjTt/6katjGQla2cudHjUg=鏈技術的應用與規制:從“騰訊訴老干媽案”談起[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1):228-240.
[12]許金葉.區塊鏈技術與會計融合的可能性、落腳點及需解決的問題[J].財務與會計,2021(4):36-39.
[13]張成虎,李鵬旭.基于多鏈式區塊鏈的互聯網金融犯罪情報共享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21,40(6):65-70,136.
[14]蔡潔.區塊鏈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架構與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79-83.
[15]楊麗萍,陸岷峰.“雙碳”目標下數字綠色金融發展模式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3(12):78-87,96.
[16]姜兆華.數字化轉型:PMO項目管理六大“誤區”[J].銀行家,2022(3):98-101.
[17]王文君.金融智能合約技術性與合法性的功能主義檢視[J].金融發展研究,2021(3):61-68.
[18]王程超,周立波,李宗平,等.區塊鏈技術驅動下科技成果轉化貸款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基于四方演化博弈的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7):1-11.
[19]CHUNGKHY,LID,ADRIAENSP.Technology-enabledfinancingofsustainableinfrastructure:acaseforblockchainsanddecentralizedoraclenetwork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23,187:122258.
[20]BOYDC,EGBARIAJ,GAMBRILJ.Applicationofnonfungibletokenstohealthcare.commenton"Blockchaintechnologyprojectstoprovidetelemedicalservices: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2022,24(5):e34276.
[21]王瑩,陳南森,陳進東,等.區塊鏈技術對中小企業信用融資策略的影響機制研究[J].管理現代化,2023,43(6):13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