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背景下,開展研究型審計是審計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從研究型審計的內涵和特點出發,探討在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針對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研究型審計;高校;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9
一、研究型審計的內涵和特點
(一)研究型審計的內涵
研究型審計,是指把理論研究和審計實踐相結合,在運用研究思維開展審計工作的同時,進行相關審計課題的研究,以提升審計成果的運用層次和工作成效。許芷浩等(2020)將研究型審計描述為“研究+審計”的結合,對審計隊伍的能力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張建剛(2023)把研究型審計理解為采用研究的方式開展審計工作。也有學者把研究型審計定義為一種把問題的發現、分析和推動解決連貫起來后對審計成果進行深加工的模式(虞勇,2022)。
盡管現有文獻對研究型審計的內涵表述存在差異,但其核心理念都在于將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融入審計工作,以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作為審計領域的一種新工作方式,研究型審計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和關注。
(二)研究型審計的特點
1.方法多樣化
結合高校特點,研究型審計的應用促使審計方法向更加科學、規范、系統的方向發展,既可以是事前審計、事中審計,也可以是事后審計。在方法上運用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手段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審計技術和工具,以適應高校審計的新需求和新挑戰。
2.流程系統化
與傳統審計相比,研究型審計強調將研究思維深入融合到審計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在審前調查階段,審計人員需要深入調查和了解高校的管理體制、教學科研流程、財務運行狀況以及內部控制體系等核心環節,在審計流程上要求覆蓋審前調查、審計實施、報告撰寫以及后續跟蹤等方面,確保審計工作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3.人員專業化
相對于傳統審計模式,研究型審計更加注重將審計人員視為開展審計工作的核心資源,要求其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在審計過程中不斷更新和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一支優秀的研究型審計團隊需要復合型人才,利用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來開展審計工作。
二、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必要性
(一)提升內控能力
研究型審計是對當前內審工作的全新定位,對高校內控各個環節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推行研究型審計除了可以關注傳統審計中的財務合規性,還能夠幫助高校對內控體系在教學、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全面審視。將研究型審計思維引入高校內審,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的認識和重視,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常態化檢查發現高校內控的薄弱環節,成為監督高校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助力高質量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高校治理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時期,高質量發展成為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內審作為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可對日常管理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研究型審計在高校治理結構、資源配置、科研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挖掘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路徑上的關鍵因素和存在的隱患,促進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推動高校在資源配置、廉政建設等方面的優化升級,實現以高質量審計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三、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可行性
(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需要
新發展理念不僅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全面革新,也為高校審計工作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過去的傳統審計主要聚焦于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通過差異化的審計方法和理念對不同業務類型進行經濟監督,這種碎片化的審計方式往往難以站在全局的視角把握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進行優化。而研究型審計強調整體系統的思維,將高質量發展視為一個復雜的系統,是審計領域從傳統的、碎片化的程序向更為深入的、系統的研究審計的一種轉型。
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型審計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模式,其強調的深入探究、系統分析和前瞻性思維,正是高校審計適應新發展理念、提升審計效能的重要途徑。高校通過引入新的審計理念,對傳統的審計模式進行創新性改革,可以綜合分析高校的經濟活動和業務領域,發現不同部門之間的關聯性,提出協調性的改進措施,以適應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需求。
(二)科研資源和平臺充足
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科研資源和平臺的優勢。高校經常通過舉辦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方式促進跨學科的學術交流,也會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研項目,這給審計人員提供了一個濃厚的研究氛圍,啟發審計人員在進行研究型審計時萌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僅如此,高校都設有圖書館、研究實驗室、數據庫等,科研資源相對集中,有利于開展一些創新性研究,實現理論與審計實踐的高度融合。
(三)數智化技術發展迅速
在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的新時代,審計數據分析技術全面提升,數據獲取壁壘正在逐步打通,構建一個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審計工作模式,不僅成為高校審計工作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高校審計的信息化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隨著一校多區、聯合辦學以及國際化辦學格局的構建,異地審計成為高校審計的難點,投入到現場審計的成本越來越高,這種跨地區的現象限制了審計人員現場工作的效率。數智化技術的引入一方面能夠幫助高校的審計人員在不依賴現場工作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異地的自動化數據抓取,將審計方式從“現場審計”向“遠程審計”推進;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高校審計工作從事后監督向事前預警轉型,確保在這種多樣化的辦學格局下高校管理層也能第一時間對風險進行識別和應對。
四、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過程面臨的問題
(一)信息化建設滯后
研究型審計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先進的審計工具和技術,例如遠程審計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等。但是高校的經費優先會應用于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導致審計的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無法及時更新和配置所需的審計設備和軟件,導致數據收集和處理效率受到限制,進而影響了高校審計的廣度和深度。
另外,有些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沒有考慮到信息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在系統和平臺建設上可能存在盲目性和重復性,既造成資源浪費,也大大增加審計人員獲取數據的難度。
(二)審計覆蓋范圍有限
由于高校人員編制有限,而學校內部的機構眾多,部門之間的業務性質和特點各不相同,審計人員無法對每個部門進行詳盡的審計。比如,科研經費的審計,科研經費有可能來源于政府撥款、企業合作等多渠道,而經費管理可能涉及到科研部門、財務部門和二級學院分別進行申報、審批等工作。審計人員了解每個科研項目經費使用情況,是一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過程,短時間內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并且在審計中審計人員自身對科研管理模式需要有深入了解、具備扎實的審計專業技能,否則最終的審計質量也會大打折扣,無法達到預期。
(三)重要性認識欠缺
部分高校的管理層和高校職工對研究型審計的定位不準確,對其重要性沒有充分理解,進而對研究型審計產生的價值缺乏清晰認知,把研究型審計錯誤地視為查處違規行為的工作并將其地位邊緣化。另一方面,高校審計一直以來比較關注財務的合規性,對科研活動的內容關注不足,再加上高校管理層對研究型審計的認識不清晰,擔心審計結果會暴露出一系列問題,甚至對學校的聲譽造成影響,因此對審計工作帶有抵觸心理,不愿意積極配合,致使研究型審計無法貫穿于高校治理的全過程中。
五、推動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建議
(一)搭建高效的工作平臺,優化審計資源配置
隨著數智化技術的迅速發展,以數據為導向的審計方式勢必在高校研究型審計的實施中占據重要地位。高校在開展研究型審計時,需要重視數智化審計平臺的搭建,它不僅能夠幫助高校實現對財務、業務數據的動態審計監控和精準分析,還可以幫助審計人員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和發現潛在業務流程的風險。
同時,考慮到高校內部運營和管理會涉及財務管理、教務管理、后勤管理等多種信息化系統平臺,承載著高校日常運營產生的數據,且數據的來源和格式都存在差異。因此,高校在搭建數智化審計平臺時,要注重與現有信息化系統的對接與融合,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以提升與審計實踐結合的可靠性。
(二)拓寬審計領域,實現高校審計創新
高校的管理模式在不斷變革,研究型審計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財務合規性審查,而是需要擴展到風險管理、預算績效、內部管理等更廣泛的領域去發揮作用。例如針對內部管理,現階段部分高校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和監督存在不足,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更需要對經費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規性進行分析,讓經費的使用更加透明,提高使用效益。
審計結果是高校管理層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推動高校改進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拓寬審計領域時,要注重加強對審計結果的反饋和應用,除了將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形成高質量報告,還要確保結果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給相關部門人員,并督促他們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最終實現高校的審計創新。
(三)加強審計人員培訓,提升審計人員素質
認真貫徹落實研究型審計的關鍵在于人員。研究型審計不僅要求審計人員具備扎實的審計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數據分析、風險評估等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可以由高校的審計部門發起建設一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研究型審計隊伍,與審計人員一同開展研究型審計工作,提出一些項目研究的想法或建議,而且高校學生還能夠充分運用Python、Excel等工具幫助審計人員進行一些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提升研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高校可以借助自身平臺優勢,加強校企合作,邀請在事務所或者審計機關工作的專家在校內開展審計知識講座,分享研究型審計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實踐情況和經驗,加深審計人員對研究型審計的認識,激發他們的研究熱情。
六、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內審環境正在發生改變,為了有效發揮高校內審部門的作用,更高效地完成內審工作,開展研究型審計勢在必行。在未來,隨著高校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審計工作的深入發展,研究型審計在高校審計中的應用必定會更加廣泛和深遠。
主要參考文獻:
[1]曲悅.新發展格局下高職院校內部審計開展研究型審計的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4(08):103-105.
[2]王蕾娜.高校開展研究型審計整改的路徑探究[J].財會學習,2024(01):125-127.
[3]鄭石橋,劉星銳.研究型審計:內涵、類型及運用條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9(01):18-25.
[4]張鍵琦,賈延安,王芳等.研究型審計服務高校治理功能定位及路徑研究[J/OL].會計之友,2024(12):19-25.
[5]趙玉婷.財務數字化視域下高校研究型審計人才培養創新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01):157- 159.
[6]許芷浩,胡友良.關于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幾點思考[J].中國審計,2020(16):64-65.
[7]張長文,李兆東.高校研究型內部審計探析:內涵與模式[J].財會通訊,2024(07):117-120.
[8]張莉莉.新時代研究型審計思維下高校內部審計全過程探析[J].會計師,2022(20):85-87.
[9]楊佳慧,李才旺.新形勢下高校內部審計現狀與發展探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8(01):104-107.
[10]謝煒瑜.高質量發展視角下高校審計監督質效提升的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4(04):210-211.
[11]劉嚴,張艷玲.高校開展研究型內部審計路徑探析[J].德州學院學報,2024,40(02):53-57.
[12]張育,劉丹丹,高垚.淺議高校內部審計的數智化轉型及框架構建[J].中國內部審計,2022(09):11-15.
責編: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