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傳播學專業擔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新聞把關、輿論引導人才的重要職責。新媒體時代,國內國際輿論形勢更加紛繁復雜,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要回應時代和社會需求,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創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文章以課程建設、實踐育人、思政融入為基本立足點,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協同育人培養體系,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一帶一路”;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10-0041-03
一、引言
新聞傳播學專業擔負著為黨和國家輸送合格新聞傳播人才的重要使命。新興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邁進信息社會,而信息的爆炸性傳播使社會輿論格局更為復雜多變,因此,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過硬的業務能力、正確的價值認同的新聞傳播人才成為新時代社會輿論穩定的重要力量。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與實踐路徑應與時俱進,即以新時代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以滿足黨和國家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一帶一路”建設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時代契機
信息社會的到來使一體化發展成為全球趨勢,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耙粠б宦贰敝荚诮柚扔械膮^域合作平臺,積極發展與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多年來,中國一直秉承親誠惠容、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然而,由于復雜的國際形勢、歷史淵源和東西方文化差異,國際社會對中國仍抱有刻板成見和認知偏差,加劇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隔閡。有效輸出中國聲音、塑造真實國家形象,成為新時代中國的一項戰略性議題。在此背景下,政府亟須深諳新媒體時代傳播規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綜合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傳播學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理應關照時代需求,利用技術賦能,幫助學生樹立全球觀、大局觀,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在當前世界格局中的位置與處境,培養學生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認同基礎上,做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闡釋者和中國聲音的輸出者。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理念
“一帶一路”建設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在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時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適應新時代國家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
(一)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聞傳播人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博采眾長、美美與共是中國文化的特質,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文明發展的根本遵循[1]?!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文化多元,因此,新聞傳播人才只有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強大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夠立足于國際傳播大局,和傳播對象進行平等的國際溝通和交流。2019年5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播劉欣與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Fox Business)主播T.里根(T. Regm+Di5GQO7d0d+vPWzoEZPQ==an)的“約辯”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劉欣用流利的英語和T.里根就中美貿易、知識產權等話題進行正面交鋒,條理清晰地駁斥了T.里根鼓吹的對華言論。這場被外媒稱為“電視史上偉大奇觀”的辯論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巨大反響,使中外受眾對中國的外交理念和經濟政策有了更為清晰、準確和客觀的認知。劉欣之所以能用對方母語和其進行平等對話,主要得益于她多年的駐外經歷。可見,在國際傳播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傳播主體不僅要嫻熟地掌握語言工具,還要了解傳播對象國家和地區深層次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使傳受雙方真正達成精神層次的契合和認同。
(二)構建協同育人的矩陣式培養體系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人才力量。在國際傳播形勢日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學專業亟須培養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和深厚的家國情懷、深諳社會運行規律、系統掌握新型新聞傳播規律的復合型創新人才。要達成此目標,就要多學科參與、多維度協作,構建協同育人的矩陣式培養體系。首先,基于學科發展的橫向維度,建立多學科交叉式培養模式。新聞傳播學作為復合型學科,不僅要與社會學、政治學、語言學、法學等文科學科相互合作,還要積極融入計算機、信息管理、數據學等理科元素,以滿足當前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的素質要求。“一帶一路”背景下,新聞傳播學專業可以借助跨學科視角實現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精準研究,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進而打造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學[2]。
其次,完善矩陣式培養體系的反饋和評價環節,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的縱深發展。由于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特有屬性,新聞傳播教育應積極與多元實踐主體協同發展。高校可與媒體行業、企業、社會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承擔教學任務,開展實踐教學。高校可通過實踐實訓,及時檢驗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反饋機制,確保矩陣式培養體系的持續有效性。
(三)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結合區域特點和產業需求,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培養計劃和方案。“一帶一路”范圍較廣,涵蓋東亞、中亞、北亞、西亞、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區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應依托學校所在的具體區域,針對所在地進行國際傳播的具體特點和需求,有的放矢地搭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例如,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宏圖中主要面向東北亞進行國際傳播,是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對俄開放的最前沿。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多次強調,要牢牢把握黑龍江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構筑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诖耍邶埥髮W新聞傳播學學科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方面力求體現“向北開放”的戰略定位,依托本校俄語學科的優質資源,實行“俄語+新聞”聯合培養[3]。此外,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在學生和教師2個渠道雙向開展留學、訪學等多種項目。通過多種交流形式,有效地增進了中俄雙方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為我國加強東北亞區域合作、實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提供了人才儲備。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
“一帶一路”建設目標開創了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于推動各國合作共贏。信息傳播是國家間對話甚至博弈的工具和渠道,因此,培養一批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傳播人才,是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縱深推進的前提。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優化課程結構,突出跨學科融合能力培養
第一,“一帶一路”建設目標需要新聞傳播人才具有解讀國際關系和政策的眼光和能力。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在加強外語類課程教學的同時,還應增加國際關系類、時事報道類課程,以實踐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國際關系和政策進行深入分析和報道的能力。在國際傳播視野下引入跨學科內容時,要做好全球性與本土化的有機融合。一方面要立足于全球性視野,引入最經典、最前沿的理論與概念;另一方面要注意進行本土性轉化,不能徹底照搬套用西方理論,要根據我國當前社會背景與傳播情境進行解讀,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理論在中國本土的適用性。
第二,實行精準化教育,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和需求,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和課程方案。例如,針對大一、大二學生,可以注重通識教育和基礎知識的學習;針對大三、大四學生,可以加強專業教育和實踐教學,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針對碩士研究生,要根據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培養特點實行差異化教學,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提高學生“理論+實踐+科研”的綜合能力。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精準化指導,利用大數據對學生學習情況和效果進行實時跟蹤和數據分析,針對學生在科研、實踐、競賽等不同領域的優勢和特長,提供精準化的教學輔助和個性化建議。
(二)實踐育人,增強全媒體技能
隨著媒體融合的加速發展,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具備全媒體技能,包括新聞采編、攝影、錄像、編輯、社交媒體運營等。尤其在國際傳播方面,以短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V-LOG等為代表的新型視覺傳播方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如面向海外受眾的網絡小說平臺Wuxia World(武俠世界)和熊貓主題短視頻平臺Ipanda(熊貓頻道),
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推動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符號對外傳播,以更多元和生動的形式將中國故事傳遞給世界各國受眾。這些成功的案例說明,通過新媒體平臺講述中國故事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應順應新聞業界發展,與時俱進開設全媒體課程,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全媒體技能,提高全媒體素養。在教學實施上,應充分發揮新時代學生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這一優勢,將翻轉課堂與任務型教學方式引入課堂。學生在思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完成具體任務增強個性化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有機構建全媒體教學模塊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實踐轉化,可通過建立新聞實驗室、多媒體制作中心、新媒體工作室等平臺,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不同媒體平臺的運作規律和要求,真正做到技能轉化,提高全媒體操作水平。一方面,可以與媒體平臺、行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將學生的階段性作業、實踐作品等以新聞成果的形式進行轉化,堅持“成果導向”。另一方面,堅持以賽促學,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如“挑戰杯”系列競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并自主完成討論、實踐、參賽等環節。新聞傳播學專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成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進而成為“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融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三)注重思政融入,以文化自信為本
新時代,對外傳播的媒體工作者需要直面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府組織和團伙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利益需求,將網絡視作一個特殊的輿論陣地,在網絡文化泛娛樂化的幌子下將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強權政治思想裹挾其中,使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的青年學生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接觸到極端思想。甚至有些西方國家利用動漫、音樂、短視頻、影視劇等娛樂方式傳播對中國不利的言論,荼毒我國青年學生的精神和思想。因此,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新聞傳播人才在報道立場、選題角度、信息表達形式等方面的“把關”作用尤為關鍵。這樣的時代大環境給新聞傳OLnDbdVnKOsCDGVC7o3s36KsDzQAGwgDy+wlZLJiA/w=播學專業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由于新聞傳播學專業擔負著為國家意識形態領域培養合格接班人的艱巨使命,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要時刻以提升學生政治素質和媒介素養為首要職責。
在具體實施上,思政內容的融入要與專業內容無縫銜接,不能有強行植入的生硬感。新聞傳播學是密切關注社會前沿動態的學科,接地氣、扎根現實是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教師應根據課程性質和定位有針對性地實現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融合。首先,新聞傳播史學類課程可與新中國發展史相結合。每位新聞人物都是當代學生學習的楷模,每部新聞作品都凝聚著革命先輩的血汗和付出。因此,對這些新聞人物的解讀和新聞作品的賞析,就是引導學生回顧新中國發展史,讓學生通過新聞視角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其次,理論性課程可以密切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進行講解,將新聞報道中的國家政策、社會問題等與課程模塊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黨和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可針對某一新聞事件或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引導學生思考新聞媒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責任。最后,業務類課程要適時吸納新媒體時代元素,將思政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其中。如在講授抖音、快手、B站、V-LOG等短視頻傳播方式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使用網絡與新媒體的經歷與體驗探討短視頻傳播規律與屬性,使學生在對新媒體傳播特征有更為深入認知的同時,增強媒介使用的自律性與媒介素養。
五、結束語
“一帶一路”是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化時代區域合作和發展共贏的重要一環。新聞傳播學專業要擔負起為國際傳播輸送高素質新聞人才、儲備媒體行業生力軍的使命,要以時代召喚和國家需求為導向,與時俱進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新聞傳播學專業要順應“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趨勢,把握時代優勢,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無縫”溝通,打通課上課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聯系通道,以產出為導向,堅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新聞傳播育人體系,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悅.全球文明倡議的內涵意蘊、生成邏輯及世界意義[J].延邊黨校學報,2023,39(5):14-18.
[2] 楊丹,劉新成,馮仲平,等.區域國別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筆談(一)[J].區域國別學刊,2023,7(4):7-17.
[3] 馬方來.“一帶一路”視野下對俄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以黑龍江大學中俄聯合研究生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75(4):31-32.
作者簡介:趙紅艷,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網絡與新媒體傳播。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研究生精品課程高質量建設項目“新媒體研究與應用”;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雙一流’學科建設框架下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創新研究與實踐”(SJGY2021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