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類課程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可謂相得益彰。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利于推動巴蜀文化的傳承。然而,教師自身巴蜀文化素養不足、學生對巴蜀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缺乏及“現代漢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局限性是當前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面臨的主要難題?;诖?,文章從教與學的角度入手,提出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即加大教師對巴蜀文化的學習力度、加大巴蜀文化在學生中的宣傳力度、充分挖掘巴蜀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利用第二課堂傳承巴蜀文化,以期讓巴蜀文化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巴蜀文化;“現代漢語”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10-0085-04
一、引言
“巴蜀由來古,殷周已見傳”,巴蜀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巴蜀精神和歷史文化,對巴蜀地區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蛾P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是新時代第一次以國務院
辦公廳名義下發的全面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指出,語言文字“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1]?,F代漢語特指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包括通行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溝通局部地區的地域方言?!艾F代漢語”作為漢語語言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規范使用漢語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將巴蜀文化融入巴蜀地區高?!艾F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能更好地促進漢語語言類專業課程改革,提高學生對巴蜀文化的熱愛程度,從而使學生堅定巴蜀文化自信,為培養新時代治蜀興川人才做出貢獻。
二、“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現狀
自《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以來,“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開始關注并試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學者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
趙永明指出,“現代漢語”課程思政建設目前存在思政體系尚未形成、思政要素的挖掘尚不充分、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明顯不足等問題,而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就是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實現全方位、立體式要素跟進[2]。王昭慶認為,“現代漢語”課程應立足思政育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程全過程,讓專業知識教學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有機融合,在調整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同時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學點,豐富教學內容[3]。李鐵范等人指出,“現代漢語”課程顯性的教學資源主要集中在教材、教輔等資料上,而隱性的教學資源比較分散,沒有明確的界限,這是其思政教學中的難點[4]。魏金強認為,“現代漢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著思政元素缺乏時代地域特色、思政渠道過窄、思政方式陳舊、學生思政興趣未受重視等問題,因此,高校要堅持以“三全育人”理念為引領,打破課堂內外之間的壁壘,搭建課程思政實踐平臺,推動“現代漢語”課程思政落實生效[5]。趙蕓蕓指出,要實現“現代漢語”課程思政育人的教學目標,需要做到3點:一是要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二是要結合課外生動實踐,充實教材思政內容;三是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思政教學方法[6]。劉志芳認為,課程思政與“現代漢語”課程融合的高階性,是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階思維的基礎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培養學生系統掌握母語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增強言語交際能力并錘煉語言素養[7]。劉小麗以“化整為零、潛移默化”為指導,對每個章節怎樣融入思政元素進行了舉例展示[8],但沒有考慮到課時和學情等因素的影響,研究操作性不強。安俊麗等人認為,當下“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尚未成熟,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愛國主義情懷、文化自信、社會責任感、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和“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9]。譚本龍等人指出,“現代漢語”課程開展思政教學要善于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注重紅色文化的融入、優秀傳統經典的再現、本土優秀文化的推送,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10]。武廣紅從內容設置、教學實施、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漢語課堂的具體方式,并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11]。何春香等人從思政教學引導啟發、思政教學教育推進、思政教學內省轉化3個步驟探索了“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路徑,指出加強“現代漢語”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傳播,有助于實現‘全人’目標”[12]。
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在“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挖掘。文化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是把“現代漢語”課程顯性教學資源和隱性教學資源完美結合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巴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融入巴蜀地區高校“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對于完成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三、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時代價值
(一)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13]?!?023年四川省語言文字工作要點》指出,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全省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14]。巴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多元一體”總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專門考察了三蘇祠,曾說“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見巴風蜀韻、文脈深厚,同時還強調“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傳承巴蜀文化是時代賦予巴蜀地區高校的歷史任務。巴蜀地區高校作為巴蜀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要全面、深入地宣傳巴蜀文化,講好巴蜀故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艾F代漢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第一門語言類課程。將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是堅持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具體體現,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建立有效傳承巴蜀文化新渠道
巴蜀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載體。語言文字是記錄巴蜀文化的重要工具。將巴蜀地區高校“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與巴蜀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不僅能從語言教育的角度凸顯巴蜀文化的育人效果,還能有針對性地傳播與發展巴蜀文化,改變巴蜀文化傳承與發展集中在文化類課程和文學類課程中的現象,創造巴蜀文化傳播新渠道,實現巴蜀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文化凝聚力。尤其是將“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語音教學、詞匯教學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四川方言發展歷史的全面認識,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推廣普通話和保護四川方言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巴蜀文化語言習俗具有“好用比喻、愛用嘆詞、好用諷刺語言、俗語中有雅言”等特點[15],這些語言特征都跟“現代漢語”課程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有著緊密聯系,因此,在每個章節的教學中,都能將巴蜀文化語言特征融入進去。同時,“現代漢語”課程為巴蜀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精神、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新渠道和新角度。
(三)推動“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新發展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為巴蜀地區高?!艾F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豐富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巴蜀文化中不乏推動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歷史文化名人,如西漢的揚雄、明代的李實和楊慎、清代的李調元和張慎儀等。將歷史文化名人的相關事跡引入“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不僅能讓巴蜀文化更自然地融入語言類課程教學,還能使“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更具人文情懷,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巴蜀文學名篇也是思政教學資源的重要載體,如李白的《蜀道難》、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其所蘊含的巴蜀文化不僅為課程教學提供了語音、詞匯、語法和修辭等多層面的材料,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巴蜀飲食文化、喪葬婚俗文化、地理文化、考古文化等都需要語言來進行描寫和傳播,而將這些行業詞匯引入“現代漢語”課程詞匯研究、語法研究,有利于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點。巴蜀文化進課堂,不僅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巴蜀文化的語言面貌,進而從中獲得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加強對巴蜀文化的自信自強,而且有助于推動巴蜀地區高?!艾F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新發展,實現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環。
四、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難點
(一)教師自身巴蜀文化素養不足
在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意識地弱化了學習者的身份,進而給“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和巴蜀文化的融合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巴蜀地區高校教師在巴蜀文化的學習上較為側重對巴蜀語言文化的學習,如對揚雄《方言》、李實《蜀語》等的研究,還停留在巴蜀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上,對巴蜀文化的研究不夠全面、深入。由于課程的專業性,教師對文學類課程和文化類課程的知識了解不足,認為文學名篇、文化習俗是其他課程的教學點,更不用說地理、歷史等學科知識的學習,這就導致“現代漢語”課程教師對巴蜀文化學習呈現出了片面性和單一性的局面。不夠豐富的學習經歷和文化積累,給教師挖掘巴蜀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帶來了巨大困難。
(二)學生對巴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較低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進入新時代,不斷迭代更新的文化浪潮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學生的視野,尤其是當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的娛樂文化不斷沖擊著巴蜀文化的傳承及其與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合。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影響著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繼而降低學生對巴蜀文化的認可度。學生對巴蜀文化的學習不夠,對巴蜀文化的發展歷史了解不夠,對巴蜀文化缺乏認同感和自豪感,進一步加大了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難度。
(三)“現代漢語”課程的自身局限性
“現代漢語”課程自身局限性也會影響巴蜀文化的有效融入?!艾F代漢語”作為純語言類課程,語言本體理論內容較多,課程較為枯燥,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了巴蜀文化融入的難度。同時,“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巴蜀文化的融入。此外,以線下傳統教學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也會影響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且在多媒體時代缺乏相應的教學資源也會削減學生對巴蜀文化的學習熱情。
五、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
巴蜀文化融入巴蜀地區高?!艾F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對于傳播與發展巴蜀文化、提升巴蜀地區文化軟實力、增加巴蜀地區競爭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文化育人目的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诖?,文章提出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優化路徑。
(一)加大教師對巴蜀文化的學習力度,提高教師巴蜀文化素養
教師不僅是巴蜀文化的傳播者、引領者,更是巴蜀文化的學習者。巴蜀地區相關教育部門、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部門和地方高校要加大合作力度,將巴蜀文化宣講活動、巴蜀文化學習活動等落實到教師隊伍建設中,增強教師對巴蜀文化的學習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師學習巴蜀文化的考評機制,進而督促教師加強對巴蜀文化的學習。具體來說,可以邀請國內外研究巴蜀文化的專家、學者進校講學,可以組織教師到三星堆博物館、三蘇紀念館等文化場館進行學習,并提供一些如《蜀道風流》《蜀·風流人物——杜甫草堂》等文化紀錄片學習資源,還可以舉辦巴蜀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最終,在高校教師中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巴蜀文化教師隊伍?!艾F代漢語”課程教師加大對巴蜀文化的學習力度,有利于在深入了解巴蜀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巴蜀文化的精華傳遞給學生,發揮課堂文化育人功能,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二)加大巴蜀文化在學生中的宣傳力度,提升學生對巴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學生是巴蜀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學生巴蜀文化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巴蜀文化傳承的廣度。巴蜀地區高校要加大巴蜀文化進校園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巴蜀文化相關的學術活動,邀請巴蜀文化研究名人到校開展科普講座,組織學生到巴蜀文化傳承基地進行參觀學習。此外,還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發布與巴蜀文化相關的視頻、文本材料等。尤其是在學生社團活動或者學校的文化博覽節等系列活動中,加大巴蜀文化宣傳占比,讓學生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真正做到豐富學生對巴蜀文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堅定巴蜀文化自信。學生對巴蜀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提升其對巴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有利于推動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實現育人目的。
(三)充分挖掘巴蜀文化資源,豐富“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文化要素
教師要打破學科壁壘,跳出傳統的語音、詞匯、語法三要素視角,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與“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契合點,豐富教學資源。例如,講授普通話形成歷史的知識點時,增加對揚雄及其著作《方言》的介紹,將其語言思想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在講解聲母、韻母、聲調的知識點時,將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杜甫的《登高》、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引入課堂教學,并對其押韻現象進行講解,這既能加深學生對語音、文字的學習,又能加深學生對巴蜀詩詞文化的了解。在詞匯知識點講解中,對具有巴蜀特色的詞語如“巴適”“安逸”“四川火鍋”“夫妻肺片”的構詞原理進行介紹,加深學生對巴蜀地理文化、飲食文化的學習。巴蜀文化中的三峽文化、三國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分支中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還有待挖掘。因此,巴蜀地區高校要加強巴蜀文化資源建設,實現巴蜀文化與“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
(四)創新“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方式,利用第二課堂傳承巴蜀文化
“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基于新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第二課堂,加強“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與巴蜀文化的融合建設。其一,依托“現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借助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暑期實踐項目等實踐活動學習巴蜀文化,并將實踐成果分享到微信公眾號、微博上,以供后續持續分享和學習。其二,豐富“現代漢語”課程巴蜀文化特色活動,如開展巴蜀詩詞大賽、“講好巴蜀故事”“巴蜀歷史名人我來說”演講比賽、“我的家鄉XXX——巴蜀文化小分隊”主題展活
動、巴蜀文化名勝古跡語言景觀的調研活動等,引導學生挖掘巴蜀文化中蘊含的文化元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三,組建巴蜀語言文字相關社團,并作為“現代漢語”課程第二課堂的重要基地。借助第二課堂,加深學生對巴蜀文化的認同,打造巴蜀文化學習的產學研一體化路徑,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把學生的“思”與“行”進行高度統一。
六、結束語
“高校是當前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戰場,應發揮引領作用?!盵16]將巴蜀文化融入“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能推動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發展,培養學生對巴蜀文化的理解和傳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能夠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者和推廣者。在“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中融入巴蜀文化,有利于加強巴蜀文化的傳承,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巴蜀文化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實現巴蜀文化“走出盆地,邁入全國,面向世界”的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35):29-33.
[2] 趙永明.基于課程思政理論的高?,F代漢語課程教學建設[J].文山學院學報,2023,36(1):95-98.
[3] 王昭慶.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路徑:以現代漢語課程為例[J].黑河學刊,2023(1):65-70.
[4] 李鐵范,楊輝,沈昌明.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語言類課程改革路徑探析[J].黃山學院學報,2022,24(6):122-125.
[5] 魏金強.“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現狀與對策:以豫章師范學院為例[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5(6):69-73.
[6] 趙蕓蕓.高?,F代漢語課課程思政要素的融入路徑探微[J].重慶開放大學學報,2022,34(3):18-24.
[7] 劉志芳.新時代高?,F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3(5):1-6.
[8] 劉小麗.“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以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22,27(3):102-105.
[9] 安俊麗,李乃東.思政教育融入“現代漢語”課程的探索與實踐路徑[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2):119-124.
[10] 譚本龍,王潔,陳菊.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研究[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20,38(6):150-156.
[11] 武廣紅.課程思政在高職現代漢語課堂教學中的探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6-37.
[12] 何春香,胡洪強.“現代漢語”課程思政的理據、定位及教學對策[J].伊犁師范大學學報,2022,40(1):18-23.
[1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0-16)[2023-05-29].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14] 四川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2023年四川省語言文字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23-03-10)[2023-05-29]. https://edu.sc.gov.cn/scedu/c100495/2023/3/10/e43b5c4b50284eb28283553122ead85b.shtml.
[15] 陳世松.巴蜀語言文化習俗概說[J].文史雜志,2021(5):64-70.
[16] 王曉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育人的融合創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18-20.
作者簡介:許靜,女,講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生態語言學、功能語言學。
基金項目:2024年成都文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巴蜀文化融入‘語言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GB2024033);2023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研究課題“生態語言學視野下民辦高?!Z言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MBXH23YB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