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實踐微觀展示了專業課課程思政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地落實,具體呈現了思政目標如何緊密依托教學內容,教學中教師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及精心選擇典型案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并由此得出結論,即思政目標的有效確立基于教師對專業課育人價值的深入思考。教師精神層面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理論層面的思政育人理論素養、專業知識層面的知識素養,以及實踐層面的教學育人能力等的綜合是專業課課程思政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案例;“現代漢語”課程;《漢字概說》
中圖分類號:G640;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10-0079-06
一、引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中
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該文件精神的指導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專業建設特點,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性設計。高校以此為遵循,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并呈現了可喜的局面。隨著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開展與層層深化,當前,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呈現出多視角、多維度的特點。縱觀當前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多是對于課程思政理論依據和相關政策解讀等宏觀方面的研究,對于課程思政在專業課教學及課堂中如何實施的微觀個案研究仍不多見。事實上,專業課是課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因此可以說,專業課課堂教學的育人效果直接決定著課程思政的實際成效。
“現代漢語”屬于高校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的核心基礎課,此外,在秘書學、小學教育、廣播電視學等專業也同樣開設,具有適用專業多、受眾面廣等特點,課程的專業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現代漢語”也是一門關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與質量提升的重要課程,是以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為依據,系統講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語言學核心課程[2]13。這門課程不僅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承擔著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水平的重要任務。但目前與“現代漢語”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研究較為薄弱,且為數不多的成果多是集中于課程整體性育人元素的分析、融入方式的探討、實施路徑的思考等中觀層面,微觀層面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文章以“現代漢語”課程教材《現代漢語》(增訂6版)中的《漢字概說》一節為例,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展示課程思政如何在專業課的課堂教學中落地落實。文章將從一線教師課堂教學的視角出發,通過具體的教學設計及教學環節展示,在教學內容思政元素挖掘、課堂教學思政元素融入及教學案例精心選擇等方面呈現具體的做法,以微觀視角細致展現專業課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思政育人。作者認為,在開展具體的案例教學之前,應對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定位有清晰的思考,如此才能更為系統精準地挖掘相應章節的思政元素。
二、“現代漢語”課程的思政育人定位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3]“現代漢語”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等眾多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應發揮如下育人作用。
(一)“現代漢語”課程要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4]。可以說,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本身[5]。“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6]語言文字既是傳承文化和文明的載體,又是國家和民族的標志與象征。“語言文字工作是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普及程度和應用規范水平,是中華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5]“現代漢語”作為一門語言學核心基礎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因此,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就是浸染習得文化的過程。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獲取關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本理論知識,增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之相伴的還有自身文化鑒賞能力、文化修養的提升。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石。我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文明多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傳承,在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語言文字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現代漢語”課程本身就承擔著繼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意識的重要使命。
(二)“現代漢語”課程要增強學生語言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其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的現代漢語包括普通話及漢語的地域變體——方言,狹義的現代漢語單指普通話,又稱之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現代漢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普通話不光是現代漢民族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國家法定的全國通用的語言[2]1。這體現了“現代漢語”課程在增強學生語言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現代漢語不僅承載著國家的歷史,更是現代漢民族的精神歸宿。“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助于夯實文化認同的基石。”[7]文化認同是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強化民族認同才能凝心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從而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更具包容性、更具凝聚力的共同體。正因為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國家語委于2022年11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推廣普及的若干意見》,要求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現代漢語”作為以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為依據,系統講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核心基礎課,在增強學生語言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方面理應發揮重要作用。
(三)“現代漢語”課程要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多次講話中提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必然要承擔起引導學生認識加強民族團結對國家統一的時代作用的重任。高校教師應以課程教學為抓手,在黨的理論指導下,整合運用各類教學渠道和教學方法,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國家方針政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統一的語言文字是國家建設和治理的重要工具,高質量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是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8]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與規范,是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可以有效消除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際障礙,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安全意識和國家核心利益意識在各民族交流過程中得以鑄牢,進而使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等得以增進。因此,“現代漢語”課程要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現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以《漢字概說》一節為例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目前,各高校“現代漢語”課程使用的教材雖然在具體內容和編排體例上有所區別,但主體內容均包括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幾部分。文章展示的教學案例選自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第6版)第三章《文字》的第一節《漢字概說》。作者認為,語言文字的自信應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因此,《漢字概說》部分的教學應在充分挖掘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傳授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立足漢字基本知識的教學并因勢利導,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感悟漢字的性質、作用,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2.學情分析
①教學對象: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一年級學生。
②知識基礎:剛開始接觸語言學知識,對文字理論知識了解甚少。
③學習興趣: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認為語言理論知識復雜、抽象,但求知欲強。
④學習期望:學習主動性依賴引導,需將“興趣”“自主”“合作”“探索”等結合起來。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
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法、比較法、案例展示法等,具體內容如下。
講授法:對文字性質及文字記錄語言的方式進行講解,分析文字與語言的關系。對文字和語言關系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厘清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為后續的討論和練習做好理論知識準備。
比較法:在講授文字記錄語言音義的類型知識點時,將漢字與表音的英文做對比,將學生較熟知的語言(英語)同漢語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文字在記錄語言方式上的差異性,進而理解漢字的性質;同時,將漢字與其他古老文字的發展現狀做對比,讓學生明確漢字的優越性,增強學生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豪感。
案例展示法: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具體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性質、特點,以及幾種古老文字的發展現狀。
教學形式主要有2種。一種是閱讀實踐與線上互動。教師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上互動,進行“看圖猜字”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漢字表意的性質,讓不同方言區的學生朗讀相同文字材料,明確漢字克服方言障礙、超時空性的特點;同時使學生了解漢字在不同方言區發揮的交際作用,以及在傳承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優勢。另一種是小組討論學習,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漢字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內容設計
1.教學內容
①語言和文字的關系。
②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③漢字的作用。
2.課堂教學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
①知識目標:理解并掌握文字的定義,文字與語言之間的關系;重點理解文字記錄語言的方式;理解漢字的性質與特點、漢字的作用。
②能力目標:通過分析對比文字記錄語言音義形式
的不同,理解和分析漢字的性質及其特點,理解漢字所發揮的作用;重點學會比較的分析方法,提升學生全面思考及系統歸納的能力。
③思政育人目標:一是通過對漢字性質的學習,明確漢字是世界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是各大古老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自豪感。二是通過對漢字特點的學習,理解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三是通過對漢字作用的歸納,理解漢字在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方面,在社會生活、經濟建設及國際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同感,以及保護、傳承和傳播祖國語言文字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教學重難點
①重點:文字的定義,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②難點:漢字表意文字的性質、漢字超時空的特性。
(四)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引入:教師展示幾幅古老文明古國的古文字圖片,讓學生猜圖片上的內容,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文字,然后進行知識點講授。
1.語言和文字的關系
問題一:文字是什么?
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了將信息保存起來的需要,同時具備一定條件之后,文字便應運而生。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問題二:文字怎么記錄語言?
首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導論部分學過的內容——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使學生認識到記錄語言要么是記錄它的語音形式,要么是記錄它的意義。為了進一步闡釋,教師以學生熟悉的表音文字——英語為例,說明文字是如何記錄語音的。教師播放一個發音規范的英文單詞,并讓學生寫出相應的英文形式,進而使學生理解表音文字按照語流的先后順序記錄發音,以此記
錄語言。
其次,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即漢字記錄的是語音還是意義呢?教師通過播放準備的“東”及“兒”的字形演變視頻,講解字形與語義之間的密切關聯。“東,日在木中”(圖1)(為了便于解釋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聯性,關于“東”的本義,文章采用的是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說法),即陽光從樹木中間投射過來,用以表示一天之中太陽最先升起的方位。“兒,孺子也。小兒頭鹵未合。”(圖2)。“兒”字采用的是象形的造字法。
教師根據視頻引申講解:“東”本是一個表示方位義的詞,比較抽象,但是古人卻用一種非常形象的方式會合成意;“兒”字的設計則是將人處于幼兒階段的典型特征
凸顯出來以示區別。這兩個例字的古文字形體說明古人對字形的設計善于抓住事物的區別性特征,蘊含著精巧的構思,體現了造字的智慧。這兩個漢字的字形設計表明,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語言的方式,還蘊含著古人巧妙的構思及對天地萬物的思考。
最后,進行知識點小結,即語言與文字的關系。①文字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文字依附于語言;②文字打破了語言的時空限制,使語言能留于異時、傳于異地;③文字使語言更加精密和豐富,促進了語言的發展。
2.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思考:從文字記錄語言的方式來看,漢字的性質是什么?
教師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上互動,展示一些象形文字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字形判斷出相應的漢字,從而感知漢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性質,即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并進一步啟發思考:表意性質的漢字與表音文字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教師通過對表音文字與漢字在形態上的差別、同音字問題等教學視頻案例進行展示,引導學生總結出漢字的特點。
①漢字的結構呈方塊形。教師可以選擇幾幅展現漢字形體方正的書法作品并將其與表音文字的書寫體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漢字在形體上呈方塊形的特點。因為漢字形體上的所有筆畫都是書寫在方塊中,且是在同一個方格中縱橫交錯地組成形體各異的字形,從而生出了萬千的變化,成就了中華藝術的瑰寶——書法、篆刻,為世界藝術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教師可以基于此進行適當延伸,展示一些書法及篆刻作品,帶領學生感受漢字的形式之美。
思政育人點:讓學生欣賞并感受漢字的形式之美,體悟漢字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漢字方正的形體衍生出優美的藝術精品——書法和篆刻,而漢字方正的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一種精神,寓意著一種做人的品格。正如人們常說:“寫方方正正中國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漢字方正的形體和布局讓人產生了一定的聯想,被賦予了一種品格,一種做人的精神,如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因此可以說,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和形式手段,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寓意,這是漢字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漢字雖是一種符號系統,但它卻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意蘊。每個漢字都有著自己的歷史,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片段。
②漢字可以分化同音字詞。在進行“漢字聽寫”小游戲時,教師出示“li”音,讓學生盡可能寫出所有能想到的漢字,寫多者獲勝。此游戲環節旨在讓學生感知漢字有分化同音字詞的強大功能。游戲結束后,教師展示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原文,具體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學生通過朗讀古文,充分體會漢字分化同音字詞的作用,明確漢字適應漢語的特點。
③較強的時空性,溝通四方,貫通古今。上述幾個特點中,特點①與②是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而特點③具有抽象性,學生不一定能理解。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方言分布(由于韓山師范學院位于潮州市,學生主要來自于廣東省的3個方言區,分別為閩語潮汕方言區、客家方言區及粵語區,其中粵語是廣東省的強勢方言,在本省的通行面廣),設置“我讀你猜”的互動環節,即教師事先設計一小段文字,讓來自3個不同方言區的學生用自己的方言來朗讀,讓其他方言區的學生來猜朗讀內容。由于這3種方言在聽辨上具有一定難度,因此,除相應方言區的學生外,其他學生很難聽懂。當“我讀你猜”環節結束后,教師在課件中用文字展示誦讀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切身感受到文字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礙,實現信息傳遞交流的。漢字使不同方言區(無法正常通話)的人之間進行正常交際成為可能,因此具有溝通四方的特點。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即古代使用的文字與今天使用的漢字一脈相承,因此,漢字不僅能克服方言障礙,還能貫通古今。這些都說明漢字適應了漢語的發展,具有超強的時空性,不僅保存和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在客觀上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這些都是漢字的功績和貢獻。
教師小結:漢字的性質——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是形體復雜的方塊結構、漢字分化同音詞的能力強、漢字有超時空性。
3.漢字的作用
教師提示:漢字在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社會經濟生活、國際交往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引導學生討論問題: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漢字,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沒有文字,我們的文化遺產怎么保存與傳播?在學生討論后,教師播放教學視頻介紹“漢字文化圈”。
教師小結:漢字為中華民族保存了無比豐富的文化
遺產并傳播四方;漢字服務于各行各業,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漢字是聯合國工作中使用的6種文字之一,在國際交往中將繼續發揮著積極作用。
教學總結: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世界上唯一傳承數千年沒有中斷的表意文字。它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負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力量,長期承擔著數億人用書面語交流思想的任務;它不僅寄托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哲思,更生發出了書法、篆刻等世界一流的藝術。在新時代,漢字坦然接受了高科技的挑戰,解決了現代信息化處理的難題,顯示出了強大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9]。
《漢字概說》一節的板書設計,如圖3所示。
漢字概說
一、語言和文字的關系
1.漢字是表意文字
2.漢字的結構呈方塊形
3.漢字可以分化同音字詞
4.較強的時空性,溝通四方,貫通古今
三、漢字的作用
四、關于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的思考
文章以“現代漢語”課程中的《漢字概說》一節的課堂設計與具體實施為例,探討專業內容如何與思政元素高質量融合。在專業課的教育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專業知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在專業課中挖掘思政元素一定要立足專業知識,這是前提也是基礎。課程思政最忌架空。脫離了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空談育人,只會讓課程思政有一種懸浮感,不能破解“兩張皮”現象[10]。本節案例最大的特色是充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所有育人目標的設計都立足于本節的知識內容。如在講解漢字表意的性質時,教師通過“東”“兒”2個例字的古文字形體展示,說明古人對字形的設計不僅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韻,而且善于抓住事物的區別性特征,蘊含著精巧的構思,體現出造字的智慧。在講解漢字方正的形體時,教師通過筆畫可以向四方延展生出萬千變化,引出優美的藝術——書法和篆刻。漢字橫平豎直,方正的形體,寓意著做人要堂堂正正。漢字表意文字的性質,使得它能克服方言語音分歧,溝通四方,跨越古今,維系著民族統一,強化人民群眾對文化與身份的認同。總之,本節所有育人目標的設定都源自于專業知識,可以說育人目標是專業知識的自然延伸。
(二)教學設計精巧靈活,思政元素自然融入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課堂中的思政育人設計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及個人的育人能力。專業課課程思政應充分挖掘相應章節中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并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堅持傳授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善于立足專業知識開展教學,因勢利導。在本節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①文字是什么;②文字怎么記錄語言;③漢字的性質與特點;④漢字的作用。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串聯起整個課堂,使得課堂架構清晰、知識體系明確。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時,教師以問題為驅動,運用多種教學手法,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例如,貫穿比較法,在闡釋文字記錄語言音或義的不同時,教師將漢字與其他文字(英文)進行類型上的對比,讓學生發現并歸納漢字的性質和特點,進而認識到漢字在文化傳承和傳播中的巨大優勢。通過介紹漢字的發展演變和使用情況,以及漢字與其他古文字發展情況的對比,學生了解到漢字不僅是世界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這與開篇的古文字圖片導入新課環節形成了呼應,不僅讓學生明白表意性質的漢字使得中華文明代代相傳,還認識到漢字有效地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展現了教學設計上的邏輯性。
(三)教學技術豐富多樣,情景與互動緊密結合
為提升育人效果,教師在教學中可穿插運用一些精心選擇的漢字解說視頻。一方面是為與表音文字做對比,便于學生直觀理解漢字表意的性質;另一方面是漢字蘊含的文化內涵易于滲透思政元素,實現思政育人目的。同時,為呈現漢字在字形上的方塊形特點,教師可展示一些精美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為便于學生全員參與,教師在一些互動環節需要用到超星學習通線上答題功能,通過展示古代漢字的圖片,讓學生在平臺中完成對圖片中漢字的辨析,進而使學生真正理解漢字的表意性質。課堂上比較受歡迎的環節是“我讀你猜”,即同樣的文字內容讓學生用不同方言朗讀,其他學生則需猜文字內容。不同方言間的差異對比不僅讓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活潑,還自然地引出漢字在克服方言語音分歧、溝通交流、保存文化等方面優于表音文字之處。漢字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一直延續至今,增強了民族凝聚力。通過“現代漢語”課程學習,學生對漢字的自豪感和榮耀感油然而生。從漢字的特點來看,它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手段,其字形的設計也蘊含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思考;漢字形態的變化衍生出優美的藝術品,為人類文化寶庫貢獻了無數的瑰寶;漢字端正的形體象征著做人的品格;漢字還具有貫通四方、跨越古今的強大溝通功能。新時代,教師可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在情景和互動中使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師應有更高的職業素養
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育人意識、育人能力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目標的落地落實[3]。思政育人要做到與專業知識教學的有機融合,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其具備思政育人意識及相應的理論素養,更需要有教育教學技巧[11]。這無形中向高校廣大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教師一是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并外化于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正向引導學生。此外,教師還需要具有課程思政教學意識,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對于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二是要掌握必要的思政理論知識。課程思政目前已發展成為較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因此,專業課教師要想開展好專業領域的思政育人工作,就必須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善于學習、堅持學習,并以此來指導實踐教學[12]。三是要具有將思政元素與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能力。不同專業的特點有別,不同課程的性質有別,各門課程知識對應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方法也不相同,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鉆研,根據各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綜合專業培養目標等多方面因素,靈活地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
五、結束語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育人,專業課是其最重要的依托。如何在專業課中實現高質量育人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中之重。自課程思政全面開展以來,相關研究多是集中在政策解讀、課程體系建設等宏觀或中觀層面。這些研究固然必要且重要,但課程思政發展至今,對其思考與討論已經相當成熟且豐富,目前更需要微觀層面的實踐與思考,因為宏觀和中觀層面的研究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將思政育人落地落實。文章以“現代漢語”課程《漢字概說》一節的課堂實踐為例,生動地呈現了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思考,認為教師精神層面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理論層面的思政育人理論素養、專業知識層面的知識素養,以及實踐層面的教學育人能力是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必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3-12-16].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8/14/c_1124876471.htm.
[2]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增訂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3-12-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項開喜.中國共產黨與百年語言文字事業[J].中國語文,2021(4):387-401,510.
[5] 姚喜雙.語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源泉[N].光明日報,2020-08-22(12).
[6]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4-15)[2023-12-16].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5/content_5599747.htm.
[7] 祁進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凝聚文化認同(新論)[N].人民日報,2021-04-12(5).
[8] 李宇明,姚喜雙,張世平,等.“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多人談[J].語言戰略研究,2020,5(6):37-40.
[9] 王寧.漢字六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1.
[10] 劉永厚.我國語言學課程的認同育人路徑探索:以社會語言學為例[J].中國外語,2023,20(1):4-11.
[11] 張德福,路曉鴿,李銘娜,等.高校課程思政背景下學科教師素質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2):128-131.
[12] 史甲慶,尚春雅.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要義、現實困境及實踐進路[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26-29.
作者簡介:湯燕,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馬永軍,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
基金項目:2022年度韓山師范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現代漢語”(HSKC-DY22743);2022年度韓山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師范院校現代漢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HSJG-SZ22742);2023年韓山師范學院校級一流課程“現代漢語I”線下課程(HSSYLKC-XX23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