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轉式”互動教學是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研究生演講為主,輔之以教師的總結、點評、答疑,屬于互動式教學的一種。基于哲學維度的“翻轉式”互動教學依據哲學對人的本體論規定,旨在培養研究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實施過程是以選擇、演講、評價的方式進行,分別對應“思考、準備、領悟”3個階段。文章以黑龍江大學中國哲學專業2022屆研究生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為例,對“翻轉式”互動教學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哲學維度;研究生教育;“翻轉式”互動教學;“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10-0048-03
一、引言
“翻轉式”互動教學的平臺主要是網絡,但文章對“翻轉式”互動教學進行了一些語義轉換,使其主要平臺仍是課堂。黑龍江大學中國哲學專業2022屆研究生班由13人組成,他們在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中,對“翻轉式”互動教學進行了實踐探索,其中有成效,亦有不足。文章對其進行總結和思考,以期為其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二、教學目的
基于哲學維度的“翻轉式”互動教學立足人學理論,目的是提升研究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哲學維度來看,人最感興趣的是人自身,最困惑的也是人自身。人像一個永遠拉不直的問號,吸引著一代代人去探索。古往今來,關于“人是什么”的追問和解答層出不窮,出現了種種對人本質的規定,如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文化的動物、人是道德的動物、人是社會的動物、人是政治的動物、人是符號的動物等,這些規定毫無疑問地反映了人類本質的諸多方面,而人的創造性也受到了哲學家的關注。梁漱溟先生就曾提出一種“創造人類學”的觀點,認為創造性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梁漱溟先生說:“宇宙大生命是富有創造性的,是創造不已的,是不斷的向上翻新的……只有人類尚能代表宇宙大生命創造不已的精神,所以人類也最富于創造性,不斷的向上翻新。”[1]意思是說,宇宙大生命的本性是創造,只有人類才能反映宇宙大生命的本性,而正因為宇宙大生命本性與人類生命本性的一致性,創造性也就成為人類生命的一種根本特質,它是給定的、先在的。梁漱溟先生把創造規定為人生的目標和意義所在,認為“人生無目的可言,假如有的話,那就是創造,無盡的創造”[2]。“人生的意義在哪里?人生的意義在創造。”[3]梁漱溟先生還論述了創造的路向:一個是“成物”,創造發達的物質文明;一個是“成己”,使人成為高尚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過創新的意義,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高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培養研究生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4]。依據創新的哲學維度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意義的論述,“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開展“翻轉式”互動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研究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
三、實施過程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開展“翻轉式”互動教學主要以“選擇、演講、評價”的方式進行,分別對應“思考、準備、領悟”3大階段。在實施前,教師分別對“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出土文獻研究”“‘親親相隱’的學術爭論”和“儒學復興”等中國哲學史學科的熱點問題進行由淺入深的論述,為研究生對專題的選擇埋下伏筆。
(一)思考階段——選擇
選擇即意味著思考。“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實施“翻轉式”互動教學的首要階段即是研究生對專題選擇的思考階段,要求13名研究生以“隨機男女一組”的方式對6個專題進行選擇(由于多出個單數,最后由6對12名研究生參與了選擇)。專題分別為:“中國學術史、學術史思想、學術史方法論概況”“胡適、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比較(建國前)”“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的方法論研究”“1958年北大會議討論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主要問題”“馮契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其中,既有概括式專題,又有專論式專題;NDFT6hUJYx09ELfLZz0l6A==既具會議型專題,又具專著型專題;既涉及建國前,又涉及建國后。同時,在任務的選擇和設計方面兼具難易性與多樣化。在此過程中,研究生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各專題的難易程度、哪個專題更適合“我”、“我”能不能完成此專題等,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碩士論文撰寫方向的選擇,從而鍛煉學術自主能力。
(二)準備階段——演講
研究生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演講專題后,便會有強烈的意愿為自己的演講做充足的準備,并為此增加知識儲備。在此過程中,研究生樹立了問題意識,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準備階段,小組成員要共同匯報一個專題,因此,2人需進行良好的溝通與協作,包括資料的查找、PPT的制作及演講的次序等。例如,在進行“中國學術史、學術史思想、學術史方法論概況”專題演講時,2名研究生采取“交錯式”的演講方式,分別對“中國學術史”“學術史思想”“學術史思想的簡要及具體闡述”和“學術史方法論”進行了論述;在進行“胡適、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比較(建國前)”專題演講時,2名研究生采取了“一人一個人物”的方式進行。這均是演講人經過溝通協調后所達成的共識。此外,為避免打斷研究生的匯報,給予研究生最大的發揮空間,教師以“導演”的身份,采用“沉默式”的方式將研究生匯報的情況記錄下來,并用于最后的點評。
(三)領悟階段——評價
良好的評價有利于加深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領悟。“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對研究生演講的評價方式分為2種:研究生評價與教師評價。二者并非取其一,而是相繼進行。研究生評價者要對演講者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演講的表現水平等進行全面點評。例如,在對“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專題進行評價時,研究生評價者應準確把握“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條理性、邏輯性突出的特點,將演講者在臺上表現的優缺點盡數道出,這也間接實現了研究生間的互動。之后,教師需進行專業性的評價,不僅要對演講者進行點評,還要對研究生評價者的評價進行再評價。例如,在對“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的方法論研究”專題進行評價時,教師雖與研究生評價者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并沒有以嚴厲的口吻道出,而是在尊重研究生評價者看法的同時,對演講者圍繞《中國哲學大綱》所闡述的相關的、突出的學術性知識“拍手稱贊”。用溫暖的、支持的、正面的方法來與研究生協作互動,有利于激發研究生的學習熱情。
四、效果與不足
在開展“翻轉式”互動教學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景為研究生指引了一個努力的方向,激發了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良好的評價機制,實現了研究生在日常學習中從“要我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的轉變,培養了研究生的創新性思維。1名研究生在課程結束后談了自己的感想,他說:“在專題選擇階段,充分調動了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我的自主決策能力;在演講階段,通過整合與分析大量資料,合理規劃時間,提高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深了我對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了解,亦鍛煉了我的團隊協作和演講能力;在師生評價階段,不僅完善了我的學習方法,也促使我萌發了對哲學史方法論的創新意識,是對我思維能力的‘再創造’。總之,通過‘翻轉式’互動教學,我深刻意識到了‘刪繁就簡’與‘領異標新’的內蘊。”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的“翻轉式”互動教學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亦有不足。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做到對現代科技的充分運用。研究生在演講過程中,僅采用PPT匯報的方式,過于單一化,亦不夠直觀,容易導致臺下研究生聽講效果不佳。同時,研究生的PPT內容大多是對專題內容的編排,未體現創新內容,缺少吸引力,且未對相關學習軟件進行有效運用。此外,在研究生的選擇階段,雖能激發研究生的快速決策能力,但畢竟專題數量有限,對于學科素養不高的研究生而言沒有實現相對公平。二是對研究生心理狀態的忽視。師生互動雖打破了傳統的“權威教師”所主宰的課堂模式,但面對一些德高望重的教師時,一些研究生仍表現出膽怯的心理狀態,進而導致研究生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主見。此外,研究生評價者在對演講者進行點評時,由于顧及彼此之間的友誼關系,多用“贊美式”的評價方式,而對演講的不足及缺陷卻談及甚少,雖“行”動,但“神”未動,良好的評價機制亦沒有得到完全發揮。三是忽視了研究生對知識的消化。“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以《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歷史維度》為參考教材。該教材使研究生認識到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系統,為研究生選擇專題提供支撐。但良好的知識體系并不能代表研究生對課程知識的消化程度,如果研究生所選擇的專題本身難度較大,那么研究生搜集資料的時間也會隨之增加。由于未對知識進行消化吸收,部分研究生的匯報僅僅是對資料的整理,缺少個體對相關知識的闡釋。此外,一節課程結束之后,缺少課后任務的布置,也易讓處于緊繃狀態的研究生松懈,使得此前所掌握的知識隨時間的推移“付諸東流”。
五、方法與建議
基于“翻轉式”互動教學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如何揚長避短?基本方法或路徑是理論培養與科技手段并進,培養研究生的健康心理,通過布置作業實現知識的吸收、消化和重組。
(一)理論培養與科技手段并進
哲學本身即是集反思、批判、創新于一身的智慧。對研究生的培養,亟須一個更完整、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注重理論培養的同時,融合現代科技于課堂之中。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發布多個課程調查問卷,及時了解研究生對本課程的認知水平與需求,并根據研究生的現有水平布置學習任務,使教師與研究生均做到“心中有數”。其次,“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本身具有枯燥、抽象的特點,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要求研究生利用微信小程序、選擇軟件等對其所布置的任務進行隨機選擇,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避免了不公平現象的發生。研究生在進行專題匯報時,可以將Excel表格、思維導圖,甚至是ERP等輔助教學軟件融入其中,起到“活化”文字的作用,提升臺下研究生的視聽效果。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釘釘”“作業盒子”,或者是學校自己構建的專業性平臺等布置課后作業,且課后作業內容要秉持一般、寬松的原則,培養研究生的發散性思維,拒絕“快餐式”學習方式,應崇尚“文火慢燉式”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QQ等互動軟件與研究生進行課后交流,有意識、有目的地為研究生提供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二)培養研究生的健康心理
“翻轉式”互動教學應把培養研究生的健康心理作為重要目標。第一,要破除研究生對“權威教師”的膽怯心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正在普及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而對于一些內向型、基礎素養不高的研究生而言,面對“權威教師”時,其會出現“不敢發言”“怕出錯”的心理狀態。基于此,教師應放低“身架”,提升研究生的自信心,可以采用一些幽默式的話語來贊美或者委婉地指出研究生的不足之處,從而做到與研究生真正“打成一片”,實現研究生課堂的全員互動。第二,要破除研究生間的猜疑心理。研究生間的溝通交流對于彼此綜合實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使研究生間敢于指出彼此的不足,實現情感上的相互扶持、行為上的相互制約、意志上的相互磨礪,做到“課上做‘對手’,課下做朋友”。教師可以通過“察言觀色”,切實掌握課堂上研究生的心理狀態,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指導。
(三)知識的吸收、消化與重組
“翻轉tUCGi40OpLVyGOfDv1iPU/EVgYLpD4axb2ZdWHThb/U=式”互動教學任務的完成是對知識吸收、消化與重組的過程,而知識的重組也是一種創新。研究生課堂大部分以演講與討論的方式進行,而研究生對知識的吸收、消化、重組則主要集中于課下。因此,課后作業布置應循序漸進,盡量將課堂上所探討的某些概念和原理進一步延伸或組合,使研究生形成思維的連貫性,養成“一以貫之”的學習態度,既要“學而知之”,也要“困而知之”,盡早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實現“早定題”“早出學術成果”的目的。教師布置的作業或論文題目要別出心裁,應選用“特殊性、具體性”的題目,以激發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術寫作的創新性。此外,任務的完成過程也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布置的任務要具有針對性,做到因材施教,使研究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找尋自身的不足,提升對本課程知識的了解程度,實現原有知識與現有知識的深度融合。
六、結束語
從人創造性的哲學維度來看,基于“翻轉式”互動教學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把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翻轉式”互動教學符合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律,需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劉雨同學參與了本文的資料整理和文字撰寫工作,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5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889.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420.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6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400.
[4] 段瀾濤.論錢穆教育理念對高等教育發展及培養教育家精神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2.
作者簡介:柴文華,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于躍,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備案課題“現代知識背景下的中國古代哲學教學方法研究”(GJD131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