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東師范大學版(以下簡稱“華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中閱讀材料成為各個學習單元的重要固定板塊,利用并發揮好“閱讀材料”的價值,為數學課堂增添知識、智慧與樂趣,是“用好教材、用教材教”教學理念的需要.華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閱讀材料”具有人文思想價值、寓教于樂價值與實踐應用價值,通過“教、學、做”合一與“讀、思、達”結合,能實現閱讀材料的深度挖掘和學生能力素養的多元發展.
關鍵詞:閱讀材料;初中數學;編排價值;數學閱讀;課程資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注重教材創新,拓展視野,為教材使用者提供廣泛的素材資源和開放的使用空間.如在教材中介紹數學文化、數學發展前沿等”[1].不同版本的初中數學教材都以不同的名稱與形式把數學閱讀材料作為教材的常設板塊編排到教材中去.如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編排了“閱讀與思考”板塊;華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編排了“閱讀材料”板塊;蘇科版初中數學則在教材中編排了若干“閱讀”板塊;等等.盡管名稱與呈現方式有所差異,但其功能價值、編排思想大同小異.多個版本的初中數學教材都將閱讀材料編排其中,可見其在課程與教材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一方面要用好教材、用教材教,理解教材各個欄目、板塊的編排思想與意圖,挖掘其在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另一方面要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意識,把閱讀材料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豐富學生數學知識,開闊學生數學視野,涵養學生數學品德.
1 初中數學“閱讀材料”的教學價值
“閱讀材料”作為眾多版本的初中數學教材的重要編排內容,其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是較為重要與顯著的,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人文思想價值
“閱讀材料”中關于數學文化的內容占有相當的比例,其閃爍著人文思想的光環,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思想與文化教育[2].“閱讀材料”中通過編排重要數學思想理論、數學史、中國古代與近現代著名數學家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數學成果等,讓學生在閱讀與學習過程中接受數學文化教育、數學史教育,感悟數學思想與情感教育等.如“華羅庚的故事”“中國人最早使用負數”“笛卡兒的故事”等閱讀材料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思想性,通過“閱讀材料”的閱讀與學習,學生能學習到更多中外數學歷史與文化,數學知識與內涵得到豐富,數學情感和態度能受到感染.
(2)寓教于樂價值
進入初中,數學的理論性、系統性更強,學習的難度提高顯著,相對枯燥乏味,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數學學習要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數學材料”的內容選擇不僅與單元學習內容密切相關,具有知識性,而且注重新穎性、趣味性.如“黃KS3/BJoy3cFNYCcjZdThGA==金分割”“丟番圖的墓志銘與方程”“笛卡兒的故事”等閱讀材料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能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的意義與樂趣,從而以更加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3)實踐應用價值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的學科,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密切相關.“數學材料”中很多內容都體現了單元核心知識點的實際運用.通過這些“閱讀材料”可以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數學實踐的契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教、學、做”合一.如閱讀材料——用分離系數法進行整式的加減運算,給學生介紹了利用“分離系數法”進行整式加減運算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以“試一試”給出兩道習題,讓學生應用這一方法進行計算.“雞兔同籠”則通過《孫子算經》中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分析如何運用二元一次方程來求解,體現了方程思想的應用.這些“閱讀材料”給學生提供了很多經典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能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
2 初中數學“閱讀材料”的應用策略
數學教材通過“閱讀材料”的編排,豐富了教材的內容,讓數學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與文化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師要重視并用好這些“閱讀材料”,發揮它們的價值與意義,讓其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2.1 “教、學、做”合一,實現閱讀材料的深度挖掘
“教、學、做”合一 很好地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課外的做統一起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實踐性,實現了數學知識的學用結合.“閱讀材料”的教學也要正確處理好教、學、做三者的關系,實現三者的整合.
首先,從閱讀材料中抽象出單元核心數學知識.以七年級下冊第七章閱讀材料“雞兔同籠”為例——“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一問題中,已知條件為雞、兔的頭為35只,雞、兔的腳為94只,求雞和兔分別為多少.教師以問題引思:“該題中有兩個未知數,且都為要求的量,結合本章知識點,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快速解答?”由兩個未知數將解題思路往“二元一次方程組”上引導.“如果設雞、兔的數量分別為x,y,可以列出怎樣的方程組?”教師進一步追問.結合雞、兔的數量關系,以及雞和兔頭與腳的常識,可以得出兩個等式:x+y=35,2x+4y=96.將二者聯立成二元一次方程組,即可快速求出x=22,y=13,即雞為22只,兔為13只.由“雞兔同籠”這一經典數學問題抽象出“通過借助數量關系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組解答含有兩個未知數解問題”.
其次,應用閱讀材料中的知識解決現實數學問題.初中數學教材閱讀材料中給學生介紹了一些教材中不涉及但是在實際解題過程中較為實用的方法策略.如七年級上冊第三章閱讀材料——用分離系數法進行整式的加減運算,給學生介紹了一種有別于主流的整式加減運算方法,通過運用“分離系數法”的獨特解法來快速解答.教師給出幾個較為復雜的整式加減運算題目,讓學生運用“分離系數法”來解答,提高解題效率.
2.2 “讀、思、達”結合,促進能力素養的多元發展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創立的“讀、思、達”教學法,是一種通用型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建立起閱讀、思考與表達之間的聯系,實現對閱讀材料的深層次解構,以及對學生閱讀、思考與表達能力的綜合發展[3].“閱讀材料”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以閱讀為手段的學習板塊,同時又依賴于學生對材料的思考,深入問題的本質,再將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與理解以數學語言來表現.在“讀、思、達”教學之下,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
一是自主閱讀,設置議題.“閱讀材料”應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在“閱讀材料”中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與理解,教師將學生提出的有意義的話題設置為議題進行交流討論,提高閱讀活動的深度與高度.如在“代數之父——韋達”“笛卡兒的故事”等閱讀材料的閱讀中,學生提出了“數學家的人格魅力”的議題,為立足數學課堂開展數學思想文化以及數學史教育提供了契機.
二是引發思考,表達交流.閱讀是一項思維活動,數學閱讀需要融入數學思維提高數學閱讀活動的思維價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要創設交流與表達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大膽交流,將自己的閱讀理解與感受在課堂中分享出來,師生共同交流和探討,讓課堂充滿智慧與生成.如在“黃金分割”與“數學與藝術的美妙結合——分形”閱讀材料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黃金分割與分形的數學原理,現實生活中哪些事物、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數學現象與原理等,創設思考與交流的數學情境,從數學現象深入數學本質,凸顯數學閱讀的思維價值.
3 結語
數學閱讀是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對學生數學知識積累、數學視野拓展、數學興趣培養、數學思維發展以及數學能力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初中數學教師要對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板塊予以充分的重視,加以充分的利用,通過“教、學、做”合一與“讀、思、達”結合,建立單元重要數學知識點與“閱讀材料”的關系,從“閱讀材料”中抽象出數學本質,圍繞材料的情境運用數學知識、方法與思想解決真實數學問題,讓學生的數學能力與素養得到提高、情感與態度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曉飛.初中數學閱讀材料教學價值初探——以華師大版本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1):127-128.
[3]閆赫.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閱讀材料”的教學研究 ——以華師大版教材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