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一個動態變化的幾何圖形展開教學分析,引導學生從猜想到驗證、從定性到定量,進一步體驗幾何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結構化思考的意識;從動中找靜、動中尋異,精準述異,啟發學生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分析圖形,培養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有效促進數學核心素養落地.
關鍵詞:運動變化;邏輯推理;模型
九年級綜合復習階段,教師常通過挖掘一道題的數學本質與內在學習線索,組織相關的數學探究活動,從而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以此達成多維目標.本例通過對一個幾何圖形的分析研究,讓學生經歷幾何命題的提出和證明過程,增強邏輯推理能力;經歷圖形分析與比較的過程,會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研究對象的變化;借助圖形分析,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發展模型觀念.
1 問題呈現
如圖1,正方形ABCD中,E是邊AD上的一動點,從點A出發沿AD方向運動,連接BE交對角線AC于點F,作FG⊥BE交邊CD于點G,連接BG.
問題1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設計意圖:本問題看起來過于開放,設計時曾想提供些許支架,讓學生的思考更聚焦,但會失去本例的學習目標之一——“有序”意識,故仍堅持原設問,引導學生提取儲備信息,如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特殊四邊形的性質、圓的性質等,經過初步梳理,得到關于幾何圖形中邊、角間的位置和數量關系.
2 教學實施
學生在獨立思考、直觀猜想、推理論證后,得出的結論顯然是凌亂的,教師引導學生對得到的結論進行了分類記錄,如:
2.1 在探尋結論中學會“有序”思考
2.2 在變量研究中體驗“模型”作用
問題2以上結果均為點E從A運動到D的過程中固定不變的關系,運動變化過程中,哪些量會發生變化?依據是什么?
設計意圖:幾何圖形在變化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固定不變的量或關系,如前面所得的結論,都是固定不變的關系;同時也存在會發生改變的量或關系.那么變化過程中哪些變化的關系值得研究?如何研究?本環節要求學生對變化的關系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圖形的對稱性等性質,直觀理解不同圖形面積的變化趨勢,能用適當的函數刻畫變量間的關系,預測變化結果,探究定性與定量的關系,體驗函數建模的過程; 促進學生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基本活動經驗,逐步形成數學核心素養.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提出,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發展模型觀念.用符號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是建立模型的過程[2].本例圖形變化中,如何設元是關鍵,不同的設元會得到不同的模型,故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優化,因為E是AD邊上的動點(一般設AE=x);而求出模型的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是求解模型的過程,過程中涉及多個變量,如何應用已知條件進行轉化,學生會存在困難,教師需要啟發學生結合圖形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 建立數形聯系,構建函數的直觀模型,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把握問題本質,明晰思維路徑.
圖3由于△AEF與四邊形EFCD的面積均非基本函數,教師此時借助幾何畫板呈現圖象(圖3),觀察到△AEF的面積在點E的運動過程中越來越大,而四邊形EFCD的面積則越來越小,函數模型準確刻畫了各圖形面積不同的變化過程.
2.3 在整理反思中歸納“思維”路徑
(1)整理
問題思考路徑:圖形變化—不變的量—變化的量—如何變—模型價值.
問題解決步驟:適當設元—列表達式—分析變化過程.
(2)思考
對平面幾何問題,可有以下思維路徑(如圖4):
3 教學反思
3.1 選擇內容要關注核心知識
九年級復習過程中,內容的選擇應注重不同主題單元的有機關聯,讓知識上下貫通,形成網絡結構,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一般觀念”,體現數學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如本例通過在動態的圖形中觀察研究數學對象的“變”與“不變”,“如何變”,既讓知識結構化、方法有序化,也使學生能積累更高層次的問題解決觀念.
3.2 重視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尋找結論時呈現結果的雜亂,顯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自然參與,凸顯了“有序思考”的地位.從不變到變化,從猜想到驗證,從廣泛到聚焦,本例設計有層次、有關聯及系列化的問題串進行驅動,可以讓學生有效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有充分的體驗過程,發現、提出問題,并用數學的思維思考、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問題,這種充滿理性思維的學習過程,是走向深度學習的關鍵.
3.3 重視思維方法的顯化提煉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是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本例中,引導學生“按序”將文字語言和圖形語言互譯,是思維方法;滲透變化與對應的思想,通過對運動變化的問題進行量化研究,進一步理解變量間存在的對應規律,并形成用函數模型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是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而這,都需要在教學中設計從內隱到外顯的邏輯通道.
參考文獻:
[1]章建躍.章建躍數學教育隨想錄:上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4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