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就如何踐行新課程理念,重點圍繞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等教學環節,通過列舉案例、分析論證,歸納總結出幾種成效顯著的方法策略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境;興趣;探究;糾錯;潛能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角色定位被賦予了新內涵.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新課程理念已經成為指導廣大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法寶.下面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踐行新課程理念的幾點做法和感悟.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打破‘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數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便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構建高效的數學學習課堂.”[1]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環境,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探索規律”這節課時,在導課環節用學生熟悉的一首兒歌設計了一個游戲: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游戲規則是每組的4名同學按順序敘述這首兒歌,第一名同學說第一句,第二名同學緊接著說第二句,……依次類推,說得又快又準確的為獲勝組.做完游戲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索:n只青蛙____張嘴,____只眼睛____條腿,____聲撲通跳下水.學生回答后,筆者強調: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許多看似神奇的事情中都蘊含著某種規律,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索日歷中的數字規律.這樣的導入,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生動活潑地投入到數學課堂學習中去.
2 問題導學,合作探究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媒體教材等之間的多向交流、多向互動的教學結構,教師必須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認真地聽、仔細地看、專注地想、自由地問、大膽地說,使師生之間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問題導學,既能讓課堂教學充分融入教師的智慧,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引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甚至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以及思考成果參與到小組交流中,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
例如,在教學“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
(1)搭2個、3個、5個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學生自己動手搭一搭,并親自數一數.)
(2)搭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先讓學生猜想需要多少根,然后讓學生動手搭一搭,驗證自己的猜想.)
(3)搭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說說是怎樣得到的.)
(4)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相互交流.)
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設計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通過參與數學活動,很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特別是第(4)個問題,在短短的時間內,學生竟總結出十多種不同的表達式,遠遠超出了筆者的預期.事實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的同時也被教,學生在學的同時也在教,師生之間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3 學貴質疑,思辯糾錯
新課程理念特別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深入思考,在思辯中悟原理,在糾錯中獲真知.讓學生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領略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的驚喜.
筆者在執教“三元一次方程組”時,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三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解法,并讓學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然后由兩名學生板演.其中一名學生用代入消元法求解并順利完成了解答,而另一名學生用加減消元法求解卻陷入了誤區,其解題過程為:
當筆者問:“這個同學為什么解不下去了呢?”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她在消元的過程中,兩次消元的對象不同”“她消元后得到的方程組仍然是三元一次方程組”“她可以把②⑤組成二元一次方程組”……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了起來.一種錯誤的解法,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讓學生對三元一次方程組的定義及解法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徹,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由于師生直面課堂中學生隨機出現的解題錯誤并就其原因進行了剖析,讓本節課變得更加精彩.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錯誤.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通過反復思考挖掘錯誤的緣由,并逐漸消除錯誤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正視學生的錯誤,善待學生的錯誤,抓住這種教學契機,冷靜地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達到“撥云見日、去偽存真”的效果.
4 尊重差異,激發潛能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有的學生空間想象力比較強,有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有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有的學生推理能力比較強,等等.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絕對沒有一個一無是處的“壞孩子”.羅丹曾說:“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實事求是且發自內心地賞識自己的學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課堂問題的設計到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課后作業的布置等,應盡可能地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分層次、多維度、有梯度、有彈性,讓所有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實現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這種客觀規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其嘗試解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多種問題,不斷迎接新問題的挑戰.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聽取其他學生的分析思路后再完成相應的練習,也可以在展示課上談自己的收獲,體會進步與成功的喜悅.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照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及時改正,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引導他們積極探索,充分發揮他們的數學才能.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要實現從知識傳播者到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變,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瑞娟.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中提問教學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