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感知、利益滿足與社會認同具有內在邏輯關系。以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21年的數據(截止至目前最新公開數據)為基礎,通過多階分層抽樣(PPS)獲取新興青年群體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社會感知在利益滿足與社會認同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只有通過社會感知,利益滿足方能對社會認同帶來積極影響,社會感知越強的新興青年越可能有更高的社會認同。因此,完善新興青年群體的利益滿足機制,在新興青年群體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提高其生活滿意度和工作滿意度,提升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保障、社會寬容、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就有可能進一步提升這一群體的社會認同程度。
關鍵詞:新興青年群體;利益滿足;社會認同;社會感知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4.022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4-0141-07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等催生了新經濟業態,由此產生了大量以彈性和靈活方式就業的青年群體。相對于體制內的青年群體,這些體制外靈活就業的青年又被稱為新興青年群體。2019年底,團中央對新興青年群體進行梳理,將其主要分為十二類:網絡作家和編劇、自由撰稿人和自媒體寫手、獨立演員、影視導演和獨立制片人、獨立音樂人、自由美術工作者、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街舞青年、非遺傳承人、網絡主播、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1]新興青年群體在經濟建設、科技創新、文化藝術和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興青年群體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新興青年群體工作多次發表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如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指出,“工作做不好,他們可能成為負能量;工作做好了,他們就可以成為正能量。”[2]雖然黨中央在新興青年群體工作上不斷破題,但相比整個青年群體,新興青年群體在基本保障、生活質量、就業創業、職業發展等利益滿足方面還面臨著一定的體制機制問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指出,“要關注那些‘北漂’、‘蟻族’,特別是關注那些自由職業者、網絡意見領袖、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演員歌手、流浪藝人等新興群體?!保?]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應“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4]。由此可見,加強對新興青年群體的利益滿足和社會認同關系研究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長期執政、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鞏固和壯大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課題。
一、社會感知與利益滿足、社會認同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社會感知是對于社會現實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是一種受到客觀的社會結構和個人的社會屬性雙重影響的主觀心理活動?!吧鐣J同的概念包含了兩個面相,即個體和群體,是個體對其所屬群體的認知和認同。社會認同的重要特征就是群體性,社會認同不是個體單純的心理現象,而是建立在對群體的感知上,與群體或更為廣泛的社會相聯系”。[5]利益滿足作為影響社會認同的關鍵因素,并不能對社會認同帶來直接影響,只能通過社會感知與社會認同建立聯系。
1.利益滿足帶來社會感知的提升是產生社會認同心理的基礎
任何群體社會認同的形成前提是個體或集體的生活和工作利益得到滿足,進而使該群體在社會保障、社會寬容、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等方面的感知得到提升,這是產生社會認同心理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益”蘊含于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之中,“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6]。列寧也曾把利益看作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經”。[7]由此可見,利益既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因素,也是產生階級斗爭的物質性根源。當生活利益和工作利益得到滿足時,人們會產生對于利益提供者的感激和信任,社會感知不斷提升,形成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和情感上的親近,這便是社會認同的重要心理基礎。從社會感知視角看,新興青年群體的利益滿足程度決定了他們對于自身利益狀況的感知和評價,以及他們對于利益提供者的滿意程度。新興青年群體面臨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如收入增長、職業發展、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當這些利益訴求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對社會發展現狀感到滿意,對社會發展的前景充滿希望,更容易對國家施政方針和政治價值產生認同感,從而形成社會認同心理。一般來說,當新興青年群體對于社會感知評價較高時,對于利益提供者的滿意程度就較高,從而更容易形成社會認同心理;反之,當新興青年群體對于自身利益狀況的感知評價較低時,對于利益提供者的滿意程度也較低,從而更難形成社會認同心理。
2.利益變化導致社會感知波動是影響社會認同信念的核心
社會認同不僅是一種心理和情感,還是一種信念和態度,更是個體或集體在認知上對社會存在的判斷和評價。當根本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得到滿足時,社會感知相對持久,就會形成穩固的社會認同信念;當局部利益、個體利益、眼前利益得到滿足時,社會感知相對短暫,社會認同信念的穩固程度相對較弱并且容易隨著利益變化而導致社會感知變化;當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發生沖突時,社會認同信念的穩定性會遭受沖擊,除非其已形成一定的價值認同,因為價值認同是社會認同的最高層次,一旦形成則不易改變。新興青年群體作為社會的活躍力量,面臨著不斷的利益變化,也面臨著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不同程度的沖突,當利益變化對其有利、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趨于一致時,他們就會對維護和增進利益的社會實體或價值產生認可和支持,形成積極的社會認同信念。新興青年群體的利益變化決定了他們對于社會發展現實的實際感受。例如,新興青年群體在收入方面的利益訴求變化,不僅取決于他們的實際收入的增減,還取決于他們對于收入的期望、工作機會和公平感的變化,這些都受到社會結構和個人屬性的雙重影響。因此,宏觀和微觀環境的變化都會帶來新興青年群體的利益變化,進而導致他們的社會感知隨之波動,從而產生社會認同的差異性。當新興青年群體在社會發展中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利益增長時,這種主觀的社會感知會使其對利益提供者產生感恩和忠誠,從而形成正向的社會認同信念。
3.高利益層次帶來的高社會感知是社會認同理性行為的關鍵
社會認同是一種行為和表達。數據顯示,新興青年群體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層次分化。他們作為社會的創新力量,面臨著不同的利益層次,如生存利益、發展利益、自我實現利益等。當利益層次達到高水平時,其自身的社會屬性、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感會隨之提升,產生高社會感知,從而會積極參與社會性、公共性活動并作出貢獻,表達出積極的社會認同行為。實踐證明,新興青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教育水準的人一般更加積極、較多地參與社會性活動,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利益實現的預期較高,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也較高,參與社會治理可能性也會越大。而處于較低社會地位的新興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可能性較低。作為新的社會階層,尤其是被組織吸納的新興青年更多傾向于政治利益的滿足,希望拓寬其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相對離組織較遠的新興青年則更希望獲得生活利益的滿足,對參與社會治理不感興趣??梢?,利益層次越高,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需求和預期就越高且穩定,其參與也越為理性、持久,對社會政策制定的影響越大;反之,利益需求層次越低,其對社會政策制定的影響相對越小。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將以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21年的數據為基礎,通過量化分析,進一步驗證社會感知作為利益滿足與社會認同兩者間的中介變量。
二、社會感知、利益滿足與社會認同的測量指標的內涵與維度
文章使用現有最新的2021年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hinese Social Survey,CSS)橫斷面數據,采用SPSSPRO進行實證檢驗。該調查涵蓋了全國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數據范圍較廣泛,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采用的是多階分層抽樣(PPS)方法,問卷面訪時又隨機分為A卷和B卷。2021年調查完成有效問卷8 148份。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51.64歲;男性3 679人,女性4 469人。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新興青年群體,根據前文對該群體的定義,對年齡和職業進行篩選,去掉答案包含負數的無效樣本,最終獲得了不便分類的其他勞動者包含1 489個基礎觀測值的樣本,其中男性687人,女性802人;職業包含自由職業者、電子競技員等。由于被調查者只回答A、B卷其中一卷,A、B卷的數據在分析前將被合并,所有原始數據均經過標準化處理后再進行分析。
1.“利益滿足”涉及“生活滿意度”和“工作滿意度”兩個維度
總體上看,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感知主要來源于生活和工作兩個方面,因此選取社會調查中的“生活滿意度”和“工作滿意度”兩個指標作為衡量利益滿足程度的維度。生活滿意度:CSS問卷隨機A卷題項:“是否同意‘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幸福的人’這一說法”,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法,“1、2、3、4”分別代表“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隨機B卷對應題項:“總體來說,您對生活的滿意度”,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十點計分法(1~10),分數越高代表生活滿意度越高。工作滿意度:CSS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對“總體工作滿意度”進行評分,采用李克特十點計分法(1~10),分數越高代表工作滿意度越高。
2.“社會認同”涉及“家國意識、制度自信、社會治理”三個維度
文章將社會認同劃分為家國意識、制度自信和社會治理三個維度。一是家國意識,CSS問卷隨機A卷題項:“以下說法多大程度上與您的實際情況相符:‘即使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我也更愿意做中國公民’‘當別人批評中國人的時候,我覺得像在批評自己’‘我經常為國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法,“1、2、3、4”分別代表“很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較符合、非常符合”。隨機B卷對應題項:“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以下說法:‘即使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我也更愿意做中國公民’‘別人批評中國時,就像在批評我自己’‘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感到自豪’”,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法,“1、2、3、4”分別代表“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二是制度自信,CSS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分別對中央政府、區縣政府、鄉鎮政府、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信任度進行評分,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法,“1、2、3、4”分別代表“很不信任、不太信任、比較信任、非常信任”,分數越高代表制度自信越高。三是社會治理,選取CSS問卷題項:“是否同意以下說法:‘在村(居)委會選舉中,選民的投票對最后的選舉結果沒有影響’‘村(居)委會根本不在乎和我一樣的普通村(居)民的想法’‘國家大事有政府來管,老百姓不必過多考慮’‘老百姓應該聽從政府的,下級應該聽從上級的’”,被訪問者的回答選項分別為“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依據李克特量表分別賦值為“1、2、3、4”。社會治理維度數據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反向處理,分數越高代表參與社會治理的意愿越大。
3.“社會感知”涉及“社會保障、社會寬容、社會公平、社會安全”四個維度
文章采用社會感知的視角透視利益滿足與社會認同的關系,大致將其劃分為以下四個維度:一是社會保障,選取CSS問卷題項:“總體來說的社會保障狀況”。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十點計分法(1~10),分數越高代表評價越好。二是社會寬容,選取CSS問卷題項:“現在的社會寬容程度”。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十點計分法(1~10),分數越高代表被調查者覺得社會越寬容。三是社會公平,選取CSS問卷題項:“總體來說,您對現在社會總體公平公正情況的評價”。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十點計分法(1~10),分數越高代表被調查者覺得社會越公平公正。四是社會安全,選取CSS問卷題項:“總體上的社會安全狀況”。該題項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法(1~4),分數越高代表被調查者覺得社會越安全。
三、新興青年群體利益滿足與社會認同以及中介變量間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21年的數據分析得出,性別、政治面貌等與社會認同的部分維度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通過對利益滿足、社會感知與社會認同各維度得分做回歸分析發現,社會感知作為利益滿足和社會認同的中介變量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1.性別在社會認同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女性的工作滿意度和社會治理意愿高于男性
本研究對選取樣本分性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到表1。
表1顯示,男性個體的工作、生活滿意度數值均低于女性個體水平,且在工作滿意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在工作滿意度上,男性低于女性不是偶然現象,在統計學意義上是很可能真實存在的,而生活滿意度差異并不顯著,說明很可能是偶然現象。這可能是由于東方文化背景下男性承擔著更多的家庭責任,有著更大的壓力,因此男性的工作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低于女性。社會感知方面,女性的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數值低于男性,但社會寬容和社會公平數值高于男性,且社會安全維度不同性別間存在顯著差異,即統計學意義上女性的社會安全感比男性低是很可能真實存在的。社會認同方面,女性的制度自信和家國意識數值均低于男性,但社會治理數值(參與意愿)高于男性。制度自信和社會治理均存在性別間顯著差異,從統計學意義來說這三個維度的得分男女差別是真實存在的。可見,性別是影響社會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性在社會治理上具有絕對優勢,但同時隨著現代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女性參與社會治理意愿也在不斷加強。
2.新興青年群體組織化水平越高,社會認同度越高
在政治面貌的占比上,群眾占比最高,其次是共青團員和黨員,最少的是民主黨派。對選取樣本分政治面貌進行事后多重比較,得到表2。
由表2可知,在利益滿足、社會感知、社會認同三個方面,黨、團員各維度數值均高于群眾,且工作滿意度、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社會治理、家國意識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對以上幾個維度而言,從統計學上來說黨團員的平均值高于群眾,這可能是由于具有黨團員身份的新興青年具有較為穩定的價值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滲透在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中且不易改變。民主黨派在樣本數中占比極少,在社會治理、家國意識方面,民主黨派平均值略高于群眾,雖然這一點可參考性不強,但是說明民主黨派吸納新興青年群體還存在較大上升空間。
新興青年群體在政治組織和群團組織中的參與度較低,更多的自由職業者更傾向于追求個人的自由與個性,參與“組織”的主要目的多為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實現自身價值。“比如,青年自由職業者有五分之一左右(21%)參加了興趣類社會組織,15.8%為實現個人價值參加了行業組織,15.4%為更好地服務社會而參加了公益志愿組織”。[8]但參加黨團組織以及民主黨派的新興青年群體,其社會認同度更高。
3.社會感知在利益滿足和社會認同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對利益滿足、社會感知與社會認同各維度得分做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發現,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平、社會寬容和社會公平兩組維度間相關系數顯著且大于0.5,說明這兩組維度間存在較強相關度。生活滿意度、社會安全、制度自信、家國意識幾個維度和社會治理間相關系數不顯著,說明社會治理只和少部分因素相關。而對于利益滿足、社會感知與社會認同其他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可以做三者之間的中介分析。
采用潛變量結構方程模型考察利益滿足、社會感知與社會認同之間的關系。在結構方程模型中,利益滿足、社會感知與社會認同均為潛變量,觀測指標如前文所述。綜合樣本數量和各擬合指數進行考慮,雖然也計算了x2,但其值對樣本量高度敏感,因此在評價模型擬合時不考慮其值,結果如表4所示,說明模型結果擬合良好,具體模型如圖1。
如圖1所示,根據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可見,利益滿足正向預測社會感知β= 0.851(p<0.001),社會感知正向預測社會認同β=0.862(p<0.001)。間接效應檢驗結果顯示a*b=0.734,直接效應c′=-0.182,由于a、b在0.001水平上顯著,c′不顯著,故社會感知在利益滿足和社會認同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利益滿足無法直接對社會認同起作用,只能通過影響社會感知,社會感知對社會認同起作用,最終實現利益滿足對社會認同的影響。這說明滿足新興青年群體的合法利益有助于提升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感知,即使其對社會保障、社會寬容、社會公平、社會安全都有較高的認可度和接受度,社會感知得到提升對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認同具有促進作用,可以進一步升華家國意識、增強制度自信、擴大社會治理參與。
四、社會感知視角下提升社會認同的三重利益機制構建
社會感知的提升有助于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認同的提升,應將利益滿足作為社會認同的核心,通過構建制度化的利益公平機制、構建渠道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構建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機制等提升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感知,從而強化其社會認同。
1.構建制度化的利益公平機制,拓展社會治理參與渠道
新興青年群體是新時代青年的重要構成,具有較強的公共生活參與能力和參與意愿,但在傳統社會治理格局中仍處于邊緣化狀態。應加強新興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規章制度建設,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首先,提升新興青年群體的整體社會感知,緩和社會矛盾,拓展社會治理參與渠道,從根本上使新興青年群體的利益訴求表達出來,通過重視新興青年群體的制度自信、家國意識,強化社會認同。其次,進一步提升女性新興青年群體現有工作、生活滿意度,通過制度化的利益共享機制,保護其較高的社會治理參與積極性。通過提升社會對女性的包容度,擴大新興青年群體中女性社會治理的范圍,保護新興青年群體中女性較強的社會治理參與意愿。2021年CSS數據分析得出,女性的制度自信和家國意識數值均低于男性,但社會治理數值(社會治理意愿)高于男性,這也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視女干部培養選拔工作”“發揮女干部重要作用”的導向相一致。最后,體現社會公平,通過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公平機制,擴大新興青年群體社會參與渠道,形成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升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治理融入感,把他們的利益訴求有效地納入社會基層治理體制中來,使這一群體的社會保障、社會寬容、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緣由在于,新興青年群體的社會認同不是簡單、被動的服從,而是社會成員與社會體系的利益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2.構建渠道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擴大政治吸納的覆蓋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保?]相對于已經得到組織機構認同的傳統行業,新興領域更需要組織資源的支持。新興青年群體維護自身權利和既定利益的意愿尤為強烈。CSS數據顯示,黨、團員的利益滿足、社會感知、社會認同各維度數值均高于群眾,說明組織化在強化社會認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學者研究顯示,“當前新興青年群體最希望獲得支持的內容中,政治吸納的訴求排序整體高于經濟訴求。其中63.4%的新興青年表示希望黨組織能更多吸納新興青年群體,37.3%的新興青年則希望該群體可以擴大在各級人大/政協中的比例,36.8%的新興青年表示各類群團組織也應該吸收更多的該群體加入”。[1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歷來有個好辦法就是組織起來。一是最大限度吸引新興青年群體加入群團組織、各民主黨派、社會組織、自組織,提高新興青年群體的歸屬感,進一步擴大群團組織在新興青年群體中的有效覆蓋,實施新時代思想引領。二是通過吸引新興青年加入群團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拓展新興青年群體社會參與的平臺,暢通社會參與和利益表達的渠道,特別在基層協商民主、社區治理等方面,共青團組織應積極牽頭邀請新興青年群體參與。三是完善新興青年群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化渠道,特別是民主黨派應積極吸納新興青年,由于他們同新興青年在歷史上有著深刻的淵源,在現實中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新時代推進新的社會階層組織化的重要支持性力量。民主黨派吸收新興青年群體,既可以緩解一些黨派原有的發展領域出現萎縮的問題,還可以避免民主黨派出現“趨同化”現象,同時還為新興青年群體擴展了組織化渠道,搭建了參政議政的平臺,形成了利益表達機制,提升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能力。
3.構建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機制,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CSS數據分析得出,社會感知是利益滿足和社會認同之間重要中介,與傳統意義上的就業相比,現有法律法規很難切實保護新興青年群體諸如勞動報酬權、休息休假權、勞動安全權、職業技能發展等合法權益,這就需要在社會保障、社會寬容、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等社會感知方面滿足這一群體的合理訴求,構建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機制,保障從業者的勞動權益和職業發展權益,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首先,了解新興青年群體的具體問題與困難,滿足其合理訴求,不僅能夠提升其社會滿意度,還有助于凝聚新興青年群體,激發他們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意識。其次,引導新興青年群體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緩和社會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新興青年群體的范圍及其規模還在不斷發展壯大,其概念界定還將不斷有新的內涵與外延,隨著新業態、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新興青年群體未來可能會擴展到文化生產和生活服務之外的其他領域。新興青年群體為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只有更加完備利益協調機制,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成果,才能促使他們在最大程度上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青年高質量發展報告——北京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課題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3.
[2][3][9]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34,160,7.
[4]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9.
[5] 胡潔.基礎、生成與建構:從社會記憶到社會認同[J].天津社會科學,2020(5):152.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7] 列寧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6.
[8] 陳光金,等主編.中國青年發展報告(No.1社會融入與社會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59.
[10] 郭元凱.新形勢下我國新興青年群體的特征變化、風險挑戰及對策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22(1):55.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