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道德教育與人工智能共生共存于相同的場域。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必然著力催發網絡道德教育的顛覆性更迭。經由人工智能與網絡道德教育的深入嵌合,網絡道德教育有效增強了精準性、親和度和約束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但人工智能的技術弊端、局限、過載又致使這一賦能過程面臨價值偏離、功能弱化、主體消解等潛在風險。亟需從筑牢價值根基、提升智能素養、搭建多方梯隊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網絡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人工智能;網絡道德教育;轉智成德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4.02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4-0163-06
人工智能作為二十一世紀以來極具革命性的前沿技術,深刻作用于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圖式和行為習慣。網絡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行為準則,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道德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網絡道德教育與人工智能共生共存于相同的場域,因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著力催發網絡道德教育的顛覆性更迭。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1]。面對當前人工智能的縱深推進,網絡道德教育也必須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正向價值,不斷加強與人工智能的深入嵌合,但同時也要警惕和防范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存在的ba43c3d5fe6c706bcc2e5b780b54124e0416e4d7132bbafa8838602efc701a8f諸多風險,實現人工智能對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賦能。
一、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顯著效用
人工智能與網絡道德教育深入嵌合是智能時代實現網絡道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維護網絡信息生態和空間秩序的必然趨勢。從賦能圖景來看,人工智能推動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革新和結構轉型,從多個環節彌補網絡道德教育的短板,最終將技術優勢轉化為育人效能。
1.提升網絡道德教育的精準性
網絡文明是互聯網時代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網絡道德教育是弘揚新風正氣,匯聚向上向善力量,推進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但是,網絡信息的真實與虛假、分散與多元、開放與混雜并存的特點,使得網絡道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難以精準地捕捉受教育者個性差異與動態變化,常常陷入“一刀切”的困境,無法在深度和廣度上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期望。人工智能技術為應對這一挑戰提供了強有力的解決方案。具體而言,一是人工智能有利于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的精準供給和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信息生產領域,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人工智能運用多源異構數據的分析,能夠深入洞察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通過數據分析構建個體化的學習模型,由此實現定制化教育內容的生產、輸出和投放,從根本上推動網絡道德教育內容供給的全面改革,滿足受教育者多樣化的需求。二是人工智能推動網絡道德教育平臺的構建和完善。網絡信息的復雜性使得教育者在尋找、篩選和整合網絡道德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時刻面臨信息過載的困擾,教育者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提煉出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道德教育資源。人工智能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自動化搜索技術能夠瞬間從海量信息中挖掘出與網絡道德教育相關的資源,如文章、視頻、案例等,為構建教育平臺積累豐富的素材庫。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借助專家系統、模式識別等技術深入辨別信息可靠性、權威性和適用性,排除虛假信息的干擾,為資源的甄別、選擇、整合提供權威的判斷和意見,有助于構建一個信息處理高效、資源豐富多樣、具備強針對性的網絡道德教育平臺。三是人工智能助力網絡道德教育評價的及時和有效。傳統網絡道德教育評價體系受制于評價信息的準確性、可信性、實時性等因素,往往難以產生預期的反饋效果。人工智能通過智能挖掘、關聯分析和知識圖譜等技術,優化教育評價流程,實時掌握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興趣演變,實現全方位、動態化、長鏈條的診斷式評價,幫助教育者更加及時精準地調整教育策略,提供更貼合其需求的學習資源和活動,進而推動整體學習效果的提升。
2.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親和度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是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運用教育內容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一種實踐活動,網絡道德教育同樣也是以指向人、依靠人、服務人的實踐活動。但是網絡生態將現實中的人轉化為虛擬的數字化存在,導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出現不可避免的時空割裂,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特別是對于網絡道德教育這樣需要深入了解、感知并影響人性的領域,時空割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引導個體網絡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方面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親和力,造成網絡道德教育的空洞、無力。人工智能在“人性化”技術方面的優化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教育主體、教育過程、教育方式上的親和度,提升了網絡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增強了教育主體的親和度。馬克思指出,“如何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3]借助人工智能的信息處理技術,教育主體在網絡空間中可以形成較為全面完整的電子畫像,讓受教育者足以更加切身、直觀地感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人格魅力和真情實感,降低二者的時空割裂感,增強教育主體本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教育主體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情感識別與回饋技術,準確掌握受教育者的情感狀態,以此設計與之密切相關的引導方案,拉近彼此的情感距離,通過情感的共鳴影響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網絡行為。第二,增強了教育過程的親和度。不同于傳統的單向灌輸,人工智能創新了網絡道德教育中的互動過程,如智能輔導和解答、實時交流與互助、社交互動和合作等,增強了教育過程的人際情感親和度,提升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內容和主題涉及社會發展過程的方方面面,更加貼近受教雙方的日常生活,這有益于凸顯網絡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引導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和價值立場。第三,增強了教育方式的親和度。場景是受教雙方、價值文本與教育實踐多方共舞的“舞臺”,它以身臨其境的個性化體驗供給破除了網絡道德教育時空割裂的困境,是增強受教雙方悅納感、親近感和共情感的重要方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則進一步強化了網絡道德教育場景的沉浸性和真實性。通過第四代人工智能的可視化視頻數據、VR虛擬現實,全景實時直播等技術,建構起虛實相融的網絡道德教育全景式數字生態,彌補傳統網絡道德教育場景過于“平面化”的不足。在新型的網絡道德教育場景空間中,借助全息式的虛擬呈現足以促使受教雙方更加沉浸切身地理解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要求,并以這種強烈的在場感和代入感推動受教育者從“他規他律”轉變為“自覺自為”,提高網絡道德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的效力。
3.強化網絡道德教育的約束力
互聯網在便利人民生活、助力創新創造、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隱匿性不可避免地帶來網絡行為失范、網絡語言失當、網絡人際關系失真等內生性網絡道德問題。在現實社會中,社會規范、道德觀念和法律法規等共同塑造和規約著人們的實際行為。網絡空間作為一個數字化的生態系統,使得信息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形成了一個超越現實的虛擬世界。然而,正是由于網絡空間虛擬性的存在,部分個體會因缺乏來自現實社會的有力制約和道德感召,在網絡上展示出與其真實自我不符的行為,如放大個人情緒在社交媒體上惡意攻擊、發布仇恨言論、傳播虛假信息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4]。人工智能強大的識別、過濾、響應功能有利于凈化網絡環境,強化網絡道德教育的約束力,防范和化解網絡道德問題。首先,人工智能實現了網絡行為、語言、信息的實時識別。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分析海量的文字、圖像和視頻數據,識別其中有害的信息、語言以及行徑,阻止其進一步傳播,有效地遏制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帶來的負面影響。其次,人工智能構建了網絡道德教育的快速反應機制。一旦有害信息被人工智能識別出來,它可以立即采取相應的行動,以應對這些問題。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刪除包含有害信息的帖子、評論,或者限制發布者的行為。這種快速反應機制不僅有助于降低有害信息對用戶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用戶的仿效行為,維護網絡道德教育環境長期的健康有序。再者,人工智能強化了網絡道德教育的監管和約束能力。傳統的網絡道德教育常常受限于人力資源和監管效率,難以全面監測網絡內容,更難以迅速作出反應。而人工智能通過實時監測和迅速處理有害信息,提高了網絡道德準則的執行效率,促使個體在網絡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
二、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風險檢視
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通過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提升網絡道德教育的引領力和權威性。然而任何技術都具有兩面性,人工智能也使網絡道德教育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
1.技術弊端造成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偏離
人工智能借助龐大的數據體系和多樣的算法類型實現了系統性能的提質增效,但信息繭房、算法偏見、數據缺陷等當前存在的技術弊端則可能造成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目標失焦、價值指向失準、價值內容失真。首先,人工智能的信息繭房效應泛化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目標。智能算法依據用戶的信息偏好和歷史行為進行數據處理,造成人工智能系統出現信息的重復和反饋的扭曲。網絡道德教育的主客體身陷高度過濾的信息環境中,會導致網絡道德教育所強調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價值立場泛化于受教雙方已有觀點和興趣相符的信息,無法準確凸顯和把握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目標,接收辨別系統所傳遞的主導信息。其次,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見遮蔽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指向。人工智能的算法是根據特定的任務和問題,進行模式識別、數據分類、預測分析等操作,它的運行機制和決策過程往往是高度復雜的、不透明的以及不可控的。網絡道德教育身處于多元價值觀念沖突的重要場域,一旦人工智能的算法被有心人士或是敵對勢力所掌控,他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不透明性,通過特定的輸入來欺騙模型,人為地設置技術黑箱,從而悄無聲息地向受教育者輸出錯誤歪曲的網絡道德知識、道德規范、道德觀念,致使受教育者深陷價值甄別、價值選擇、價值判斷的困境中,網絡道德教育所倡導的道德原則將面臨嚴重的遮蔽風險。再次,人工智能的數據缺陷導致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內容失真。人工智能是通過大量數據的訓練來搭建模型的,數據體系與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要素,優質數據的提供可以促進人工智能更準確地進行分析和提供方案。但由于采集環境的復雜性、受教育者的主觀情緒、態度、動機等的難控性,人工智能模型在分析、決策或預測過程中會存在數據采集偏見、數據樣本不足、數據可信度不高等問題。這可能會導致網絡道德教育提供的內容缺乏多樣性和真實性,只能為受教育者提供以往訓練過的內容,而對受教育者遇見的新問題和新疑問則很難給予有效的指引和回答,影響受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的信任度,極大地削弱網絡道德教育的權威性。
2.技術局限致使網絡道德教育的功能弱化
人工智能推動網絡道德教育構建起“人—技術—人”的新生態,技術的優劣關乎著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施效果。“人工智能將經歷弱人工智能、 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階段”[5],當前“弱”人工智能的技術局限深刻制約著網絡道德教育功能的充分實現。一方面,技術局限弱化網絡道德教育的導向功能。網絡道德教育對受教育者網絡行為的引導是建立在通過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增強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而實現。“道德教育能否引導人過一種德性的生活,關鍵在于其是否建立在正當的哲學基礎之上。”[6]網絡道德教育由于生存空間的特殊性,隨時可能因為地區和文化不同而面臨復雜的倫理沖突和道德判斷。雖然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極力負載人的認知、情感和話語,但是人工智能欠缺正當的哲學基礎作指引,無法找到倫理困境的出路,平衡多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因而也難以為受教育者提供科學、全面、系統的引導。另一方面,技術局限弱化網絡道德教育的激勵功能。網絡道德教育具備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兩種功能。網絡道德教育的正向激勵功能主要是通過鼓勵、肯定、表揚等手段強化受教育者的道德認同感,促進受教育者的網絡道德素質的提升。正向激勵的效果是因個體、時間、空間而異。盡管人工智能在情感識別和回饋技術上表現卓越,但是在識別和適應個體差異方面仍然存在限制,難以理解和感知細微的情感和動機的變化。為此,可能會導致網絡道德教育的正向激勵措施不恰當、不適用,無法生成應有的激勵效果。網絡道德教育的反向激勵功能則是通過批評、否定、懲罰等手段來抑制和糾正受教育者的不良行為,敦促受教育者踐行正確的網絡道德。反向激勵功能需要人工智能理解不同行為之間的倫理規制和后果,并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但“弱”人工智能時代欠缺更高級的智能和決策能力,無法理解復雜的倫理情境和情感,很可能會出現誤判或過度懲罰等不利于網絡道德教育反向激勵的舉措。
3.技術過載誘發網絡道德教育的主體消解
人工智能日益精進的人性化技術深度作用于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不可避免地消解著網絡道德教育的主體性。技術過載是指在某個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采用新技術的工人在有效使用技術方面可能面臨意外障礙和成本,包括信息過載、功能過載、溝通過載等。一是技術信息接收過載弱化網絡道德教育主體的話語權威。人工智能人性化技術的實現依賴于高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輸出,需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技術獲取、整理和存儲數據,包括網絡爬蟲、物聯網、社交媒體、用戶反饋、合作伙伴數據共享等。信息收集過程的過度割裂、分發會為教育主體帶來信息超載、信息重復、信息碎片化等問題。尤其是在傳播網絡道德教育話語時,大量碎片化、重復性的信息會干擾教育主體對網絡道德話語本質意蘊的理解以及話語主題、話語內容的抉擇,影響了網絡話語傳遞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弱化教育主體的引領力。二是技術功能使用過載淡化網絡道德教育受教雙方的主體意識。人工智能的人性化技術試圖將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等特質融入到智能系統中,實現對人類的行為模式和情感體驗更好地模擬和理解,雖無法完全擁有人特有的自主意識,但容易使人陷入人工智能制造的智能錯覺中。受教雙方會日漸認為人工智能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認識和處理網絡道德問題的首選甚至是唯一的方案,不自覺地依賴智能化信息供給和投喂,欠缺對網絡道德問題的主觀認識和能動的處理能力。三是技術溝通頻率過載分化網絡道德教育主體的雙向聯接。網絡道德教育是由輸出者、接收者、信息、渠道等四個主要因素相互銜接溝通而實現的。傳統網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使得這一模式向著“人—機—人”的溝通模式轉變,機器成為網絡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溝通中介。具備高度便捷特征的人工智能,足以為受教雙方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網絡道德教育資源,豐富多樣的方式手段,這必然會增加受教雙方運用“人—機—人”溝通模式的頻率。人工智能人性化技術說到底是機械的、龐大的數據集合,基于數據優化的網絡道德溝通模式將使得受教雙方從真實具象的交流進一步為純粹的數據交互,對受教雙方來說,只見數據不見人,人與人之間真情實感的互動將會更為徹底的離散,這將進一步模糊人與機器的責任邊界,解構網絡道德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反而影響網絡道德教育的人性化輸出。
三、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優化進路
人工智能基于自身的技術邏輯和人為力量為網絡道德教育帶來諸多挑戰,必須立足于網絡道德教育未來發展的視角予以回應和優化,從實踐層面展開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系統性探索。
1.筑牢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根基
人工智能實質是一種工具性和技術性的存在,它本身并不具備價值理性和道德準則,網絡道德教育則是一項具有鮮明的價值性和引導性的工作。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在呈現,“技術向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延伸,不是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凌駕”[7],人工智能與網絡道德教育的深度嵌合要遵循基本的邏輯規約,堅守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立場和指導思想,把握好人工智能賦能網絡道德教育的“方向盤”。首先,以網絡道德教育的理論原則重構算法推薦信息的權重比。算法推薦信息是人工智能賦能網絡道德教育的基本實施方式,必須保障算法推薦信息的合理性。要根據網絡道德教育的特征和需求優化算法推薦信息配比,在推送用戶喜歡的信息內容時,除了考慮用戶的個人興趣和歷史行為,還應該提高網絡道德教育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價值立場、行為規范等信息的推送權重,凸顯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目標。其次,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網絡道德教育的算法設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貫穿網絡道德教育的“綱”與“線”,是人工智能驅推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前提。算法設計主體的網絡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關乎算法技術的價值根基。在算法設計和信息把關過程中,要加強對相關負責人的價值引導和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網絡道德責任意識的培養,糾正其價值偏差,提升其對具有價值誤導風險信息的敏感度。再者,以科學的監管機制保證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監管機構應該鼓勵或要求教育者和技術提供者與多個數據來源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更加精細的數據采集和篩選、數據清洗和審查,減少數據采集的缺陷。應鼓勵算法設計者提供透明的算法工作原理和邏輯,以便監管者和教育者檢測潛在的偏見和錯誤。
2.提升網絡道德教育主客體的智能素養
人工智能拓展了網絡道德教育的方式、過程、領域,但教育是人通過對象性活動達到設定目的的本質沒有改變,主客體的智能素養和接受能力仍然是增強網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決定性力量。一方面,要提升網絡道德教育者的智能素養,夯實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教育主導地位。網絡道德教育者充分掌握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技術,科學研判其應用范圍和潛在風險,才能理性看待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避免陷入“唯數據論”,真正實現轉智成德,改進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施方式。網絡道德教育者要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培訓和學習,深入了解數據驅動、共創分享和人機協同等方面的知識,著重關注網絡道德教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和設計,不斷推進網絡道德教育方式的創新和發展。網絡道德教育者還應該超越純粹的技術觀點,擺脫數據崇拜。網絡道德教育者要了解數據的局限性,明白數據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之一。最重要的是,增強網絡道德教育者把握人機交互的限度和尺度的能力,使他們既能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反饋,時刻關注和融入教育對象的生活世界,又能夠在真實的情感溝通和人際互動中引導受教者的網絡行為,滿足受教者不同狀態的需求和期待,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效度和溫度。另一方面,要提升網絡道德受教者的智能素養,增強人工智能環境下的道德判斷能力。要提高受教者對人工智能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潛在風險的認識,使其明晰自身網絡行為對信息過濾和算法運作的影響,充分意識到自己在網絡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和責任,激發受教者接受網絡道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積極引導受教者參與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網絡道德沖突、倫理沖突、價值觀沖突等問題的討論,幫助受教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價值取向、道德觀點之間的差異,促使受教者在信息泛濫和算法推薦的網絡世界中堅定正確的價值立場。還要不斷提高受教者辨別信息真實性和可信度的能力,增強對可能存在的算法偏見的警覺性,自覺抵制歪曲信息、虛假信息、低俗信息等的誘惑和欺騙,維護網絡道德教育健康有序的信息生態。
3.搭建人工智能技術突圍的多方梯隊
網絡道德的培育既是學校教育的責任,也是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共同的使命,為此,網絡道德教育的改進與發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協同合作。馬克思指出,“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即機器本身,必須用機器來生產機器”[8],人工智能是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施載體,網絡道德教育的提質增效依賴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化和完善。首先,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學術研究是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它通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學術界應在網絡道德教育的邏輯框架下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和算法的深入研究,通過建立創業孵化器、產業研究中心等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咨詢和市場渠道,以便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從而為網絡道德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其次,積極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定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和鼓勵企業投入研發,創造有利于人工智能與網絡道德教育深入嵌合的技術環境。與此同時,網絡道德問題具備全球性特征,政府部門還應該積極促進國際人工智能的技術合作和信息共享,了解全球網絡道德教育的發展難題,共同應對跨國網絡道德問題的挑戰,進一步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指導作用。再者,積極推動校企的協同合作,提高網絡道德教育的智能性和情感性。學校應根據不同的學情、校情,加強與企業在網絡道德教育方面的技術合作,共同研發和設計網絡道德教育的智能系統,共搭共建共享網絡道德教育平臺,如虛擬實驗室和在線學習資源等。還應該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有益于網絡道德教育的技術和算法,著力解決當前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難點問題,如情感識別和道德判斷的技術模塊,助力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情感、價值觀和道德準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9-05-17(1).
[2]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前線,2019(4):4-7.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4] 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01-26(1).
[5] 趙志耘,徐峰,高芳.關于人工智能倫理風險的若干認識[J].中國軟科學,2021(6):1-12.
[6] 張姜坤.規范與德性之間:道德教育的出場方式[J].道德與文明,2023(3):152-166.
[7] 盧嵐.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維度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2(6):59-65.
[8] 資本論(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1.
[責任編輯:孫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