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威尼斯到奈良:透過雷蒙·勒邁爾檔案看真實性

2024-10-10 00:00:00克洛迪娜·烏巴爾崔金澤
中國文化遺產 2024年5期

摘要:本文旨在透過比利時藝術史學家雷蒙·勒邁爾的經歷來檢視從《威尼斯憲章》到《奈良真實性文件》中的真實性問題討論。作為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首任秘書長和第二任主席,勒邁爾檔案中保存有許多從未發表過的1960年代到1990年代以來的國際辯論記錄。這批檔案被保存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勒邁爾曾是《威尼斯憲章》和《奈良真實性文件》起草會議的報告員,兩份文件的草稿即被保存在其檔案中;此外,還能見到1970年代勒邁爾試圖修改《威尼斯憲章》的相關記錄。檔案材料揭示了這些事件鮮為人知的一面,增進了我們對遺產史上兩個重要參考坐標的認識。它們凸顯了國際原則性文書制定中的人為因素,提示我們不要將它們視為普世性的、不可改變的聲明。

關鍵詞:威尼斯憲章;奈良真實性文件;普世主義;真實性;雷蒙·勒邁爾;赫布·斯托韋爾

幾十年來,《關于古跡遺址保護與修復的國際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1964)(以下簡稱《威尼斯憲章》)和《奈良真實性文件》(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1994)(以下簡稱《奈良文件》)已引發眾多學術討論。《威尼斯憲章》的根源和背景[1][2]、其起草過程[3][4]、接受情況[5-7]和被中斷的修訂[8]已成為大量研究的主題[9]。每逢其十周年紀念,都會組織會議和座談會,為討論和質疑憲章的現實意義提供機會。這些討論和質疑涉及遺產概念的變化、辯論的全球化或當今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面臨的新挑戰。《奈良文件》雖然發布時間較晚,但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相關研究涵蓋其起草過程[10],以及解讀和影響[11]。本文通過兩份文件主要起草人之一——比利時藝術史學家雷蒙·勒邁爾(RaymondM. Lemaire,1921—1997)的經歷,探討真實性問題的演變。勒邁爾是1964年《威尼斯憲章》起草會議的報告員,以及30年后《奈良文件》法文版的編寫者,曾擔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第一任秘書長(1965—1975)和第二任主席(1975—1981)。以此身份,他在遺產概念不斷擴展和辯論全球化的幾十年中,密切參與到遺產原則和實踐的演變之中。他的檔案提供了這些發展的幕后視角,并表明,我們思考所依據的這些原則組合遠非對普遍真理的記錄,而更像是在尋求不可能達成的共識中所進行的修修補補。

一、真實性與《威尼斯憲章》

基于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期間撰寫的幾份草稿以及隨后幾個月的信件往來,勒邁爾的檔案使我們能夠追溯《威尼斯憲章》的起草過程,在此期間,勒邁爾負責憲章的最終定稿。從這些資料出發,再結合皮耶羅·加佐拉(PieroGazzola,1908—1979)和羅伯托·帕內(RobertoPane,1897—1987)的檔案以及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保存的幾封信件,可以發現《威尼斯憲章》的文本主要由四個人起草:擔任大會報告員的勒邁爾,時任ICCROM副主任的比利時藝術史學家保羅·菲利波(PaulPhilippot,1925—2016),大會秘書長、意大利建筑師加佐拉和法國建筑師讓·索尼耶(JeanSonnier,1913—2004)[12]。根據同一文獻來源可知,《威尼斯憲章》的主要參考資料是雅典會議(1931)的結論[13]、帕內和加佐拉[14]對意大利《修復憲章》(Carta del Restauro,1932)的批判性重讀,以及勒邁爾在1960年代初為比利時皇家古跡遺址委員會撰寫的一份《紀念物保護和修復指導原則大綱》(Esquisse de Principes Directeursen Matière de Conservation et de Restaurationdes Monuments Anciens)[15]。當然,這些并不是唯一的參考資料。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還有切薩雷·布蘭迪(Cesare Brandi,1906—1988)[16]的理論——菲利波是其密切合作者,以及勒邁爾提前準備的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第一場大會的總體報告——其中匯編了與會者對建立學說相關問題之發言的反饋[17]。

盡管早在20世紀初,“真實性”一詞就出現在許多關于歷史紀念物的歐洲理論文本中[18],但它卻沒有出現在雅典會議[19]和意大利《修復憲章》[20]的結論中,這兩份文獻是《威尼斯憲章》的重要來源。1957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一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上,真實性作為需要保護的紀念物特征之一,出現在第四場大會的一項決議中,與歷史性、美感和“情感考古學”[21]并列。但這次會議沒有通過任何憲章,且其國際性甚至比26年前的雅典會議還要低。因此,真實性被明確寫入國際文件,是1964年《威尼斯憲章》出臺才發生的事。該術語從第一版草稿就出現在序言和第9條中,但沒有明確定義。

在第9條中,“真實”一詞實際上并不涉及紀念物本身,而是指修復工作所依據的文件:“(修復工作)旨在保護和揭示紀念物的美學和歷史價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若干真實的文獻為基礎”。既有研究已經強調,原本用法語撰寫的該條款,其內容和措辭與勒邁爾在1960年代初起草的比利時《紀念物保護和修復指導原則大綱》第B9條有明顯的相似之處[22]:“尊重古老的材料或原始文獻必須是任何修復工作的基礎之一”[23]。然而,在這個具體問題上,必須注意到兩個重要的區別。首先,在比利時文本中,勒邁爾使用了“原始”而不是“真實”一詞。更重要的是,“文獻”是單數而不是復數,這賦予了該句完全不同的含義。這意味著修復不僅要尊重紀念物的“古老材料”,還要尊重其作為“原始文獻”的特性。這一條文本身可能部分受到了意大利《修復憲章》第2條的啟發,該條款也拒絕將假設作為修復的出發點[24]。根據加佐拉和帕內的觀點[25]——勒邁爾在大會總體報告中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26]:意大利憲章中的這一具體條款涉及“尊重紀念物的真實性”,但沒有明確提到這一術語。可見,在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期間,用法文起草的《威尼斯憲章》條款(以及隨后幾個月的英文翻譯)背離了其所依據的文本的精神,將真實性標準應用于修復紀念物的文獻資料,而不是紀念物本身。

另一方面,序言中對真實性的提及則有多種解讀的可能:當文中說我們有責任將紀念物“以其完整豐富的真實性”傳給子孫后代時,這是什么意思?1994年奈良會議期間,將在五年后成為ICOMOS主席的米夏埃爾·佩策特(MichaelPetzet,1933—2019)表示,《威尼斯憲章》序言仍然提供了“對真實性可能含義的最好總結,不僅在世界遺產的語境下,而且在全部的保護工作中也是如此”。在他看來,“‘以其完整豐富的真實性’這個短語不僅承諾了材料或形式上的真實性,還超越了《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Convention,1972)中的‘設計、材料、工藝或環境的真實性檢驗’”[27]。該序言的手稿保存在勒邁爾檔案中,考慮到它是菲利波在一時“靈感迸發”時寫的[28],這種開放性并不令人驚訝。作為布蘭迪的密切合作伙伴,菲利波也認同布蘭迪的觀點,認為歷史是不可逆轉的,“初建時的原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歷史事實”。在他看來,“與過去的真實關系不僅必須承認歷史主義之后我們與過去之間形成的不可逾越的鴻溝,還必須將這一距離融入到干預工作的實施中”。因此,與“原材料”相比,“過去的真正意見的表達”才是“保存/保護工作恰恰必須維護的”[29]。如此,序言的措辭被打造為允許對真實性問題進行廣泛的闡釋,可接受不同的文化愿景,這是合乎邏輯的。

菲利波筆下對真實性進行廣泛解讀的開放心態,是與本次會議的一大背景相契合的。與1931年的雅典會議和1957年的巴黎會議不同,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迎來了大量來自歐洲以外的專業人士。盡管歐洲人占了大會總人數的近90%,但有20名代表來自美洲,17名來自亞洲。相比之下,非洲只有9名代表,澳大利亞只有3名[30]。配合大會的展覽主要展示了歐洲的項目,但也包括來自阿富汗、哥倫比亞、古巴、黎巴嫩、馬來西亞、墨西哥、泰國和突尼斯的項目,占據了格拉西宮 (Palazzo Grassi) 二樓的三個房間[31]。然而,這種國際開放性在討論《威尼斯憲章》時需要加以特別審視。我們已經看到,憲章是由4名歐洲人組成的小圈子起草的。同樣的審視也適用于憲章官方版本底部列出的23個名字,他們是“參與了起草委員會工作”的大會與會者。沒有任何資料能讓我們明確了解該委員會的確切職責或其組建的條件。該委員會代表了大會的聽眾,成員也大多是歐洲人,其中8人是意大利人、法國人或比利時人。與他們一起,新任墨西哥城國家人類學和歷史研究所殖民古跡部負責人卡洛斯·弗洛雷斯·馬里尼(Carlos Flores Marini,1937—2015)、秘魯建筑師維克多·皮門特爾(VictorPimentel)和突尼斯國家考古和藝術研究所所長穆斯塔法·茲比斯(Mostafa Zbiss,1913—2003)擴大了委員會成員的地理范圍。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也擴大了委員會的文化框架。盡管皮門特爾和弗洛雷斯·馬里尼都來自拉丁美洲,但在大會召開前的幾年里,他們都在意大利羅馬一大(LaSapienza)專門學習修復。來自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茲比斯,則在突尼斯接受了法國殖民語境下的培訓。此外,檔案中保存的大會結束時提交的憲章版本底部,并沒有出現茲比斯和皮門特爾的名字[32],這意味著它們是在事后被加上去的。事實上,檔案記錄表明他們的作用更多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實際性的。

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期間,在勒邁爾敲定《威尼斯憲章》文本的幾個月里,他只與歐洲的同事們溝通過。他們有些是這個“起草委員會”的成員,有些不是[33]。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盡管其序言具有開放性,但憲章的內容本身卻反映出歐洲人對紀念物之物質性和形式的執著——雖然沒有明確提到真實性。在1994年初于卑爾根組織的奈良會議籌備工作坊上,勒邁爾本人解釋說:“1964年的威尼斯大會并沒有明確討論真實性的概念,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個概念的含義沒有問題。此外,1964 年大會的參與者們也沒有意識到國際遺產保護的復雜性,主要因為他們中的95%都是歐洲人”[34]。華沙大學教授揚·扎克瓦托維茨(Jan Zachwatowisz,1900—1983)等人在大會上明確表達了這種關于真實性的共同觀點。此人在波蘭的戰后復建期間非常活躍,他認為“一處歷史紀念物的最大價值在于其真實性——形式的真實性,以及物質和材料的真實性”[35]。正如在總體報告中引用了他的話的勒邁爾一樣,他認為“歷史紀念物的真實性和其中原始內容的不可侵犯性”事關根本[36]。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文化開始引用《威尼斯憲章》,這種對物質性的執著很快造成了麻煩。這個問題在ICOMOS啟動的一次修改憲章的磋商過程中已經出現,當時距憲章通過僅十年。盡管當時主要的關注點是如何將憲章的原則應用于歷史城市這一具體情況[37],但勒邁爾檔案中保存的信件也見證了其他的言論。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of UNESCO)古跡遺址事務負責人、《威尼斯憲章》簽署人之一的黑洛希·戴福庫(Hiroshi Daifuku,1920—2012) 在評論憲章的法語版時寫道:憲章的特性有點過于歐洲式,甚至地中海式,其中許多原則適用于磚石建筑。在北歐、亞洲大部和北美,許多珍貴的紀念物都是用木頭建造的。第9條開篇即規定“修復是一項必須保持特例性的工作”,這很難適用于木質紀念物的情況。……對“古代材料”的使用也會引起問題。……第12條規定,必須以與原始部分明顯區別的方式替換缺失部分,這同樣很難適用于木質紀念物。如果不給木頭上漆,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可能會使新木頭很快變得像舊木頭。……另一個因素是,由于木材是一種有機材料,木質遺址很難保存。……因此,為此類紀念物進行復建或建造保護大棚涉及重大且不可避免的改動,與用非有機材料建造的紀念物有顯著區別[38]。

本著同樣的精神,ICOMOS執行委員會成員小林文次(1918—1983)不僅強調了木建筑的特殊性,還強調了與有形紀念物、建筑群或遺址相關的“任何非物質遺產”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到了“儀式、節日、戲劇、舞蹈和音樂”。他堅持認為“建筑以及包括工具在內的建造技術應該得到保護,這些傳統技師應該得到培養”[39]。在代表波蘭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委員會提交的評論中,斯坦尼斯勞斯·洛倫茨(Stanislas Lorentz,1899—1991)建議對有關復建的第9條進行補充或闡釋:

在有最高理由證明正當的情況下,例如發生災難、建造事故、戰爭或敵對行動造成的損失,可能有必要復建歷史和文化的古代紀念物。此類復建,無論涉及全部或部分真實物質的損失,都必須按照修復諸條款中規定的原則進行[40]。

上述三個例子足以說明,1970年代后半期關于修改《威尼斯憲章》的辯論中,已經浮現出1994年奈良會議將要討論的要點。這一過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起草《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以下簡稱《操作指南》)的思考是同時發生的,該指南中將會出現公約文本并沒有提到的真實性的概念。考慮到ICOMOS已被認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建成遺產問題的咨詢機構,以上兩個過程也部分涉及相同的參與者。

二、走向《奈良文件》

與《威尼斯憲章》一樣,《奈良文件》起草過程的部分記錄也被收錄在勒邁爾的檔案中。勒邁爾負責起草文件的法文版,加拿大人赫布·斯托韋爾(Herb Stovel,1948—2012)負責起草英文版。與先用法語起草然后翻譯成英文的《威尼斯憲章》不同,《奈良文件》是用兩種語言共同起草的。檔案記錄說明了這項聯合工作的難度,不僅是因為語言,而最重要的是因為兩位作者之間的文化和代際差異。

作為1975至1981年ICOMOS的主席,勒邁爾從一開始就參與了《操作指南》的討論。選擇“真實性”而不是“完整性”作為標準,似乎應該歸功于他。正如斯托韋爾在他的一篇文cd9614dffa04e6bccbdecd57075ea917章中回憶的那樣,起初,秘書長歐內斯特·艾倫·康納利(ErnestAllen Connally,1921—1999)在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最早的系列討論中引入了完整性的概念。自1950年以來,完整性就一直在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管理手冊中被使用,其定義為“一種意味著原始工藝、原始位置以及非物質的感覺和關聯等元素的綜合品質”[41]。1976年5月在瑞士莫爾日組織的關于公約實施的一場非正式咨詢會議的報告確實提到:

除了評估一項財產(property)固有特征的擬議標準外,與會者認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財產還應滿足“完整性”(針對文化和自然財產)和“統一性”(針對文化財產)的標準。對于所有自然財產和那些將根據藝術價值、關聯性價值和典型性的標準進行評估的文化財產來說,“完整性”標準被認為尤其重要[42]。

勒邁爾沒有出席1976年的這次會議。但斯托韋爾根據康納利的記錄指出,一年后的1977年3月,在巴黎舉行的一場世界遺產籌備會議上,勒邁爾提議將完整性改稱為真實性,“因為他擔心完整性一詞的使用也許會將入選資格局限在那些具有純粹原始設計或形式的紀念物上”。斯托韋爾強調,康納利對勒邁爾的意圖曾表示懷疑[43],而根據勒邁爾當時的文章,康納利的疑慮可能是對的。在1976年關于“記憶與連續性”的一篇文章中,勒邁爾宣稱,過去的證言這一價值“只能通過將其變為現實的形式和物質的真實性保存下來”[44]。因此,勒邁爾堅持使用“真實性”而不是“完整性”的原因尚不清楚,尤其考慮到在他的寫作中這兩個術語可互換使用。對于斯托韋爾來說,“真實性概念之于勒邁爾等ICOMOS先驅的吸引力,是基于這一概念在保護方面具有極大實用性這一假設”[45]。但無論如何,其結果是《操作指南》在第一版中納入了“設計、材料、工藝和環境真實性的檢驗”這段話,并明確指出“真實性不僅限于對原始形式和結構的考量,還包括隨時間推移進行的所有后續修改和添加,這些修改和添加本身具有藝術或歷史價值”。完整性的條件則被限定于自然遺產[46]。真實性與完整性的這種混淆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一直存續[47]。此外,真實性的檢驗很快便受到了考驗,這發生在關于將復建或高度修復后的古跡列為世界遺產的辯論中,例如波蘭的華沙老城或法國的卡爾卡松城堡[48]。回過頭來看,ICOMOS主席勒邁爾與其秘書長康納利不同觀念之間的這段過往,似乎也預示1994至1995年勒邁爾與斯托韋爾在起草《奈良文件》時遇到的文化難題。

三、起草兩份《奈良文件》

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克里斯蒂娜·卡梅倫(Christina Cameron)和稻葉信子詳細描述了1990年代初的一系列事件,它們引發了對真實性的有組織辯論,并以1994年初在卑爾根舉行的預備工作坊和9個月后的奈良會議為高潮。基于斯托韋爾的檔案和其個人關系,他們還能夠追溯兩次活動期間辯論的演變,以及《奈良文件》從會議時的第一版到1995年發布期間,其起草過程中的困難[49]。勒邁爾的檔案可以為以上事實作出補充,并為他們的敘述增加精準度。

勒邁爾和斯托韋爾有一些共同點,但他們的個人情況卻截然不同。他們的共通之處在于都致力于保護領域的專業教學,勒邁爾在魯汶和布魯日執教,斯托韋爾則在蒙特利爾和渥太華。兩人都在ICCROM任教。與ICOMOS的合作也將他們聯系在一起,他們都曾擔任秘書長,勒邁爾從1965至1975年,斯托韋爾從1990至1993年。他們還都是《世界遺產公約》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50]。但除了這些相似處以外,他們的關注點和專業領域相對來說是不同的。勒邁爾主要對紀念性磚石建筑和歐洲歷史城區的未來感興趣,而斯托韋爾則更關注鄉土遺產、木構建筑和文化景觀。在為奈良會議做準備的卑爾根工作坊上,他們分別提交的論文彰顯了這些不同的視角。

勒邁爾的論文標題已經揭示了其觀點的明確性。這篇題為《真實性與紀念性遺產》(Authenticity and monumental heritage)[51]的文章實際上是為1993年“石質和其他材質保護國際大會”的“修復倫理”部分撰寫的,這場會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建筑材料、系統和結構實驗室和專家聯盟(RILEM)在巴黎聯合舉辦[52]。盡管沒有給出定義,勒邁爾從一開始就宣稱,真實性的概念“是整個現代歷史紀念物保護和修復學說的基礎”,他提出對信息傳遞過程中真實和真誠的概念進行思考:“如果信息在從發送者傳遞到接收者的過程中沒有經過任何改變,哪怕是細微的差異,它便是真實的……這種在最初就已經很復雜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發生改變、修改、增加或丟失,對這些改動進行識別,并正確地理解和解讀它,以便與原始信息相區分,這是十分重要的。”對他來說,與文學或音樂不同,造型藝術,包括建筑,直接通過形式在空間中表達自己,無需轉錄或解釋作為中介。因此,它們的真實性“本質上取決于”對創作者意圖中的“初始形式沒有任何修改或改變”。然而,這種改變是不可避免的,它們會改變原始信息的含義,或者導致信息的重疊以至抹去原始信息。但另一方面,它們也可以被看作是作品歷史中真實的階段。勒邁爾看到了這兩種真實性——形式和歷史之間的沖突,在此基礎上,他還把作品在創作所在的社會中之意義的真實性加入考量。本文的大部分內容是對這三種類型的真實性——形式、歷史和意義進行仲裁。他的觀點隨后變得更為清晰,在他眼中,紀念物作為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要優先于其他方面,從哲學上講,作為藝術品的價值是“本質性的”,而其他兩個是“偶然性的”。 他還指出,19世紀那些“荒唐至極的”修復工作,“往往抹去了紀念物歷史的所有痕跡,只留下對修復建筑師想象形式的記錄,與原始的形式真實性沒有任何聯系”,這導致了后世更青睞文獻價值的反應,而這一觀點令人遺憾地被《威尼斯憲章》表達了出來。

結果是:歷史真實性已處于優先于形式真實性的地位。對1964年《威尼斯憲章》的咬文嚼字式解讀——因此也是濫用的解讀——導致了這樣的觀點。雖然這讓歷史學家們感到滿意,但顯然它無法滿足那些認為紀念物首先是一件藝術品的人,這些藝術品的主要作用是傳達美學信息,而不是提供無可挑剔的歷史坐標。這種沖突的情況,以及基于一種或另一種選擇而產生的相對重要性,解釋了對《威尼斯憲章》原則的不同甚至有時對立的解讀[53]。

如此,僅基于對紀念性建筑(帕臺農神廟)或藝術品(拉奧孔雕塑)的討論,勒邁爾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了非常清晰的表達。但他承認,以與帕臺農神廟形成鮮明對比的伊勢神宮為例,這種觀點也許并非所有文化都能認同。

從這一事態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根本性的:對“紀念物”的真實性或其他價值來說,不存在單一、穩定的概念,無論其性質為何——建筑、繪畫、雕塑作品或任何其他造型表達。它們不僅因文化而異,而且因同一文化內部思想的演變而不同。有一點是明確的:“紀念物”的真實性不是一個具有絕對或明確內容的概念。相反,它是一個本質上與某一文化相關的觀念,并受該文化所有差異和演變造成之不可捉摸的變化的影響[54]。

斯托韋爾的文章《關于真實性的說明》(Notes on Authenticity)則截然不同,它以更直接的可操作性為目標。該文旨在“幫助制定討論議程,使我們在保護實踐中能夠更加清晰、更具實踐意義地使用真實性的概念”,它不僅探討了理論問題,還提出了“源自北美對遺產和保護的特定合理看法而產生的真實性問題和關切”。與勒邁爾不同,他的思考涵蓋了廣泛的遺產范圍,不僅包括紀念物,還包括鄉土建筑、文化景觀和工業遺產等新興的類別。斯托韋爾還強調,遺產概念的擴大是與辯論的民主化以及分析和呈現過去這一過程的大眾化相輔相成的。他的“地域性反思”通過實際案例推動了這些辯論,例如安東尼島的原住民遺址、北美小城鎮的主要街道、里多運河走廊,以及為展示國家歷史而大量復建的古跡[55]。

研討會結68a7d92dc420747c09ccb0ff2e1ac85e束時,14名工作坊的參與者開始著手組織奈良會議,并作出決定,奈良會議的科學委員會將由尤嘎·尤基萊托(Jukka Jokilehto)(ICCROM)、克努特·埃納爾·拉森(Knut EinarLarsen)和尼爾斯·瑪爾施泰因(Nils Marstein)(研討會組織者)、益田兼房(日本文化廳)和斯托韋爾(ICOMOS)組成。勒邁爾只是一位預期的主題演講者[56]。然而,在會議前夕,斯托韋爾堅持要求勒邁爾加入科學委員會,這樣就不會所有的決定都由英語人士作出,否則會損害結果的可信度[57]。如此,勒邁爾和斯托韋爾成為了奈良會議的共同報告員,而與斯托韋爾不同[58],勒邁爾沒有發表任何自己的演講。

1994年11月1—6日,奈良會議聚集了46名經過精心挑選的與會者,以代表盡可能廣泛的文化多樣性。《奈良文件》分幾個階段起草:兩位報告員用法語和英語起草了初稿,之后一個由15人組成的“科學管理小組”對文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參考斯托韋爾檔案的基礎上,出席了該會議的卡梅倫指出討論非常困難,因為人們表達了各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毫不意外,勒邁爾同一些人一道,認為紀念性遺產要比加拿大或澳大利亞原住民社區的非物質遺產或普通遺產更為重要[59],尤基萊托和斯托韋爾都向本文作者口頭證實了他的這一立場。最后,該文件的兩個版本均由卡梅倫(英文)和阿茲丁·拜紹烏什(Azedine Beschaouch)與迪尼·本巴魯(Dinu Bumbaru)(法文)編輯,在討論的最后一天提交給大會。然而,由于法語版和英語版顯示出很大不同,勒邁爾和斯托韋爾被要求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糾正“翻譯上的不一致”[60]。

勒邁爾檔案中保存了《奈良文件》法文和英文的幾個前后相繼的版本。從第一稿開始,就可以注意到一些術語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看起來很小,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對遺產的不同看法,這與我們在勒邁爾和斯托韋爾的個人學術背景以及他們在卑爾根工作坊各自的論點中所注意到的一致。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對思考對象的命名方式。在兩個版本中,“遺產”“文化財產”和“文化遺產”等術語在兩種語言中始終占主導地位。但在第9和11條中,法語版本使用了“作品”(oeuvre)一詞,該詞具有很強的藝術內涵,從而排斥了遺產的廣義定義。第13條中,“紀念物”和“遺址”這兩個術語在兩種語言中都有使用,它們在接下來的英文版本中將被“文化遺產”取代,卻在最終的法語版本中得到保留[61][62]。還應當注意的是,這些初稿在兩種語言的版本中都包含了一個額外的小標題“真實性的各個方面”,將第13條和最終版本中沒有的第14條結組在一起。第14條明確指出“對真實性的評估表明了真實性各個不同方面與紀念物和遺址之遺產價值相關聯的相對重要性”,在由“科學管理小組”修訂時,這一條款被刪除。

法文版和英文版都脫胎于此番修訂以及大會倒數第二天完成的定稿,其內容與1995年發布的版本非常接近。英文版的序言改動很小,然而除第7條以外的其他所有條款都經過了大量改寫。法文版中,標題為“價值與真實性”的第9至12條修改最少,而序言和其他條款則大部分被重新修訂。因此,大會結束時,兩份文件仍然存在許多差異。帶著這些遺留問題,它們被提交給了1994年12月在泰國普吉島舉行的第18屆世界遺產大會。雖被提交,文件中卻說明,其文本“仍可能發生變化,以確保英文版和法文版之間沒有差異”[63]。

檔案記錄顯示,勒邁爾在聯合起草兩版文件的磋商后非常不快。會議結束一周后,他向時任ICOMOS秘書長的比利時同胞讓-路易·呂克桑(Jean-Louis Luxen)透露,他認為文件“有些條款只是重復,有些則多余且不明確”,“想要一個好的文本,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重新組織和重寫所有內容”。他還補充說,如果是“在他的時代”,他會不顧別人的意見自行這樣操作,這清楚地表明,與二十年前自己擔任ICOMOS主席時相比,他覺得不再能跟得上當前辯論發展的步伐[64]。令他特別沮喪的是,與1964年威尼斯會議不同,本次的辯論主要由英語人士主導,他譴責這些人缺乏“抽象和哲學的智力天性”。在這一點上,他似乎贊同弗朗索瓦絲·肖艾 (Fran?oise Choay) 的觀點,后者認為法語更適合討論哲學問題,而英語更適合解釋實際問題[65]。

在1995 年開始的幾個月,勒邁爾和斯托韋爾繼續就兩個版本的定稿遠程溝通,試圖進一步調和它們。然而,這些交流只是讓情況更加緊張。他們的分歧點之一是在文件內或文件后附加一些定義。斯托韋爾熱衷于至少對“保護”和“文化遺產”這兩個術語進行定義,并朝這個方向多次修改了文件,包括在序言中增加一個附加條款。此舉也會使文件避免包含13個條款,也許是出于迷信的原因,這對某些人來說是個問題[66]。勒邁爾則非常不愿意添加定義,因為他覺得如此莊嚴的宣言容不下定義的存在,這種定義針對的“更多地是政治管理者而不是專家”。他對斯托韋爾希望作為文件附錄添加的“后續建議”也同樣保持冷淡。這些因素足以表明勒邁爾和斯托韋爾對文本本身的性質有不同看法:對勒邁爾來說它是莊嚴的宣言,對斯托韋爾則是操作文件。勒邁爾還拒絕放棄“作品”一詞而選擇“文化遺產”,他認為這種表達方式不符合宣言的目標,因為宣言“既不涉及繪畫,也不涉及雕塑、文學或音樂”,而這些都是“文化遺產”一詞的表現形式。“紀念物和城市遺產”這個提法也許會讓他感覺合適,但斯托韋爾和拉森當然不會接受[67]。

1995 年 6 月,拉森不想再拖延會議論文集的出版,包括《奈良文件》的法文和英文文本。他決定放棄版本調和,而是根據勒邁爾的文本出版法文版,根據斯托韋爾的文本出版英文版,這就與大會通過的兩個版本非常接近了。因此,“作品”一詞被保留在法文版中,而“紀念物”和“遺址”則出現在英文版中。另一方面,斯托韋爾起草的定義和建議也由他自己在本巴魯的協助下翻譯成法語,不顧勒邁爾的建議,作為附錄添加在法文版中。他還計劃增加第三個附錄,內容是對最終文本的評論。它將明確指出“《奈良文件》的最終文本包含用法文或英文撰寫的條文”,以及“對該文件的最完整理解需要閱讀法文和英文兩個版本。盡管如此,兩個版本將被視為等效的”[68]。但最終版本中并未包含該附錄。

四、結論:普世主義的挑戰

正如斯托韋爾本人所強調的那樣,“《奈良文件》標志著一種思想轉變的最后階段——從最初由《威尼斯憲章》提出的對普世的國際絕對原則的信念,轉向接受對保護的評判必然是相對性的和因地制宜的”[69]。僅僅用兩種語言來制定一套表達這一理念的原則就已經非常困難,這表明在不同文化中,就有效表述而達成共識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威尼斯憲章》中:在大會期間,該憲章由一個沒有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代表的工作組僅用法語起草,因此,它曾有一個非正式的工作譯本,供不懂法語的大會成員使用。根據勒邁爾的回憶,這個譯本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參會代表戴福庫編寫的[70],但原稿從未被發現。直到會議結束后的幾個月,時任英國古建筑保護學會(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Buildings)會長的第十一代格拉夫頓公爵休·菲茨羅伊(Hugh FitzRoy, 11th Duke of Grafton,1919—2011)[71]才編寫了官方英文譯本。粗略研究一下這一版本和法語原文,就會發現它們不僅在語言上存在差異,而且在暗含的原則上也存在差異。由于隨后的翻譯都是以這兩個版本為基礎的——從1965年5月在ICOMOS第一次大會上與法文和英文版本一起提交的西班牙語和俄語譯本開始,這種差異愈演愈烈,令人對憲章普世性的本質產生懷疑。此外,即使憲章的序言指出“各國有責任在各自的文化和傳統體系內應用這一規劃”,但在1970年代中期啟動的修訂過程中收到的一些評論認為,這種應用并不總是可行的[72]。即便如此,《威尼斯憲章》從未得到修訂。在這種背景下,《奈良文件》是對它進行“擴充”的一種方式,“以回應當代世界對文化遺產不斷擴大的關注和興趣范圍”[73]。正如斯托韋爾倡議附加的“后續建議”所表明的那樣,這份文件僅僅是一個起點,旨在繼續擴大對話,“以提高全球對每種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價值觀的尊重和理解”[74]。

《威尼斯憲章》和《奈良文件》是過去60年來世界遺產史上的兩個重要里程碑。因此,通過個人的經歷來看待它們似乎有些狹隘或不合適。然而,勒邁爾的檔案揭示了這兩份文件的制定和接受過程,有時為我們的認識增添了新的內容,有時則限定或澄清了某些重要觀點。當然,勒邁爾也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參與者,他在起草這兩份文件時擔任報告員,并在1965至1981年擔任ICOMOS的秘書長和主席,彼時的遺產世界正在經歷快速變化,其范圍不斷擴大,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考慮到這一時代背景,他的檔案可謂十分豐富。但是,除此之外,通過一個單獨個體的經歷來觀察這種全球現象,也讓我們能夠感知到這些有時看似無形的原則文件背后的人為因素。檔案記錄揭示了這些在外部看來可能是絕對的、某種程度上完美的過程或事物,其背后的試驗和錯誤、懷疑、分歧、遺憾和僵局。這種觀察方法還引導我們從建設性的角度,對它們進行另一種更為批判性的審視。因為尊重這些花時間分享經驗、談判和妥協以促進文化間對話的人士所做的工作,也意味著要敢于讓它繼續發展進化。直到職業生涯的盡頭,勒邁爾仍對《威尼斯憲章》的修訂從未實現而感到遺憾。1981年ICOMOS在羅馬舉行的全體大會上重申了1964年版文件的有效性,1983年他堅稱《威尼斯憲章》的走運造成了“思維遲鈍以及對觀點和事實的發展和多樣性的忽視”這種風險[75]。我們應該在《威尼斯憲章》頒布的每一個周年紀念上記住這個教訓。

參考文獻:

[1] Jokilehto J.The Context of the Venice Charter (1964)[J].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1998 (4) :229–233.

[2] Pane A.Las Raíces de la Carta de Venecia[J].Loggia,Arquitectura & Restauración, 2015 (27) : 8–23.

[3] Pane A.Drafting of the Venice Charter: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Conservation[Z].ICOMOS Ireland Annual Maura Shaffrey Memorial Lecture 12.Dublin : ICOMOS Ireland, 2010.

[4][12][22][33] Houbart C.The Evolution of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e Role of Raymond Lemaire[M].London:Routledge, 2024.

[5] Araoz G F, Schmuecker B L.Discrepancies between U.S.National Preservation Policy and the Charter of Venice[C]//ICOMOS 8th General Assembly 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ld Cultures in New Worlds’, Washington, D.C., 1987: 829–836.

[6] Gazaneo J O. La Carta de Venezia, 30 Anos Despues. Una Vision Sudamericana[J].Restauro, 1995 (131/132) : 45–56.

[7] Jokilehto J.The Doctrine of the Venice Charter: An ICCROM Perspective[C]//The Venice Charter 1964—2004—2044?: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Budapest-Pécs, Hungary, 2004. Budapest:Hungarian National Committee of ICOMOS, 2005: 71–77.

[8][37] Houbart C. Deconsecrating a Doctrinal Monument :Raymond M. Lemaire (1921—1997) and the Revisions of the Venice Charter[J]. Change Over Time, 2014 (2) : 218–243.

[9] Lozupone A, Matero F.The Venice Charter: A Bibliography[J].Change Over Time, 2014 (2) : 477–485.

[10][48][49][57][59][60][65] Cameron C,Inaba N.The Making of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J].APT Bulletin, 2015(4): 30–37.

[11][43][69] Stovel H. Origins and Influence of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J].APT Bulletin, 2008 (2-3) : 9–17.

[13][19] 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 1931[EB/OL].(2024–08–02) https://www.icomos.org/en/179-articles-en-francais/ressources/charters-and-standards/167-the-athens-charter-for-the-restoration-of-historic-monuments.Accessed 17 June 2024.

[14][25] Gazzola P, Pane R. Proposte per una Carta Internazionale del Restauro[C]//The Monument for the Man, Records of the 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storation, Venice 25–31 May 1964.Padova: Marsilio, 1971: 14–19.

[15][23] Lemaire R M. Commission Royale des Monuments et des Sites. Problèmes de Doctrine (Royal Commission on Monuments and Sites. Problems of Doctrine)[B].KU 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Lemaire Collection, 4107. Available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in Houbart C. The Evolution of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e Role of Raymond Lemaire[M]. London: Routledge, 2024: 265–273.

[16] Brandi C. Theory of Restoration[M].Florence: Nardini Editore,2005.

[17][26][36] Lemaire R M. Rapport Général[C]//The Monument for the Man, Records of the 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storation,Venice 25—31 May 1964. Padova: Marsilio, 1971: 147–152.

[18] Cloquet L. La Restauration des Monuments Anciens[J].Revue del'Art Chrétien, 1901 (44) : 498–503.

[20][24] Consiglio Superiore per le Antichità e Belle Arti.Norme per il Restauro dei Monumenti (Carta Italiana del Restauro, 1932)[EB/OL].(2024–08–02) http://www.brescianisrl.it/newsite/public/link/Carta_restauro _1932.pdf. Accessed 17 June 2024.

[21] Iniguez F. Les Rapports des Architectes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avec es Métiers d’Art qui Contribuent àl’Entretien ou à la Décoration des édifices[C]//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es et Techniciens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Paris, 6–11 May 1957.Paris: Vincent, Fréal & Cie, 1960 : 36.

[27] Petzet M.‘In the Full Richness of Their Authenticity’——The Test of Authenticity and the New Cult of Monuments[C]//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Proceedings, Nara, 1994. UNESCOICCROM-ICOMOS, 1995 : 85–100.

[28] Houbart C.Interview with Paul Philippot[Z]. Chiny, Belgium, 17 July 2014.

[29] Philippot P. Historic Preservation: Philosophy, Criteria, Guidelines, I(1972)[C]//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os Angeles :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1996.

[30] People Attending the Congress[C]//The Monument for the Man,Records of the 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storation, Venice 25—31 May 1964. Padova: Marsilio, 1971: XXXVII–LIII.

[31] Seconda Mostra Internazionale del Restauro Monumentale[B].Venice, Palazzo Grassi, 25 May–25 June 1964, sl.

[32] Deuxièm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es et Techniciens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1ère Session. Projet de Charte Internationale Pour la Conservation et la Restauration des Monuments, 29 May 1964, [B]KU 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Lemaire Collection.

[34] Outline of the Discussions[C]//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reparatory Workshop,Bergen, Norway, 31 January—2 February 1994. Workshop Proceedings edited by Knut Einar Larsen and Nils Marstein. Tapir Publishers, 1994: 131–134.

[35] Zachwatowisz, J. Nouveaux Aspects de la Théorie de la Conservation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C]//The Monument for the Man, Records of the 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storation, Venice 25–31 May 1964. Padova: Marsilio, 1971: 47–52.

[38][72] Daifuku H. Letter to (A French Colleague), 5 November 1976[B]. 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R.M. Lemaire collection,4107b.

[39] Kobayashi, B. Letter to R.M. Lemaire, 20 March 1977[B].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R.M. Lemaire collection, 4107g.

[40] Comité National Polonais de l’ICOMOS. Propositions Concernant le Commentaire et les Amendements de la Charte de Venise de 1964.[B].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R.M. Lemaire Collection, 4107h.

[41] Stovel H. Origins and Influence of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J]. APT Bulletin, 2008 (2/3) : 9–17.

[42] UNESCO. Informal Consult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R].Morges, 19―20 May 1976. Final report. Unesco Digital Archives, CC―76/WS/25.

[44] Lemaire R. La Mémoire et la Continuité[B]. KULeuven,Raymond Lemair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nservation Archive.

[45] Stovel H. Authenticity in Conservation Decision-Making : The World Heritag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2004 (3) : 1–8.

[46] UNESCO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Z]. First Session, Paris, 27 June–1 July 1977.

[47] Stovel H. Effective Use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as World Heritage Qualifying Conditions[J]. City & Time, 2007 (3).

[50] Magar V, King J. Herb Stovel. Editorial Conversaciones con Herb Stovel, 2019 (8) : 8–11.

[51][54] Lemaire R M. Authenticité et Patrimoine Monumental[C]//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reparatory Workshop, Bergen, Norway, 31 January–2 February 1994. Workshop Proceedings Edited by Knut Einar Larsen and Nils Marstein. Tapir Publishers, 1994: 83–100.

[52][53] Lemaire R M. Authenticité et patrimoine monumental[C]//International Rilem/Unesco Congress. Conservation of Stone and other Materials, Paris, 1993. Paris, M.J. Thiel, 1993: 114–122.

[55] Stovel H. Notes on Authenticity[C]//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reparatory Workshop,Bergen, Norway, 31 January–2 February 1994. Workshop Proceedings Edited by Knut Einar Larsen and Nils Marstein. Tapir Publishers,1994 : 101–116.

[56] Larsen K E, Marstein N. Preparatory Worksop. Summary Report[C]//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reparatory Workshop, Bergen, Norway, 31 January–2 February 1994. Workshop Proceedings Edited by Knut Einar Larsen and Nils Marstein. Tapir Publishers, 1994: 127–130.

[58] Stovel H. Considerations in Framing the Authenticity Question for Conservation[C]//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Proceedings,Nara, 1994. UNESCO-ICCROM-ICOMOS, 1995: 393–398.

[61] Document de Nara sur l’authenticité. ébauche. 5 November 1994[B]. 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4341.

[62] Draft.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5 November 1994[B].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4341.

[63]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Eighteenth Session.Phuket, Thailand, 12–17 December 1994. Information Not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Experts Meeting, 1―6 November 1994.21 November 1994[B]. UNESCO Archive (online), https://whc.unesco.org/archive/1994/whc-94-conf003-inf8e.pdf.

[64] R M Lemaire to J-L Luxen, 13 November 1994[B]. KULeuven,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4341.

[66] Fax from H Stovel to R M. Lemaire, 29 March 1995[B].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4341.

[67] Letter from R M Lemaire to H Stovel, 17 May 1995[B].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4341.

[68] Larsen, K E. Memorandum. 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Publication of Proceedings[B].KULeuven,University Archive,Lemaire Collection, 4341.

[70] Letter from R M Lemaire to E A Connally, 23 November 1988[B]. 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not filed.

[71] Letter from R M Lemaire to A J Taylor, 7 December 1964[B].KULeuven, University Archive, Lemaire Collection, 4341.

[73]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Z]. 1994, Art.3.

[74]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Appendix I: Suggestions for follow-up[Z].1994, Art.4 and 5.

[75] Lemaire R M. Le Monument Historique, sa Signification et sa Place dans la Culture d’Aujourd’hui[C]// Premier Congrès International sur la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ale Organisé Par l’Institut des Festivals d’Art Internationaux à l’Université de Bale, 28—31 March 1983[B].KULeuven, RLICC Archive.

(責任編輯:孫秀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免费视频| 国产一二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www.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亚洲精品va|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高清免费毛片|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一级不卡毛片| av性天堂网|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激情第一区| 91视频99| 国产jizzjizz视频|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黄|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99re精彩视频| 亚洲一级色|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另类AV|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色婷婷|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午夜a视频|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久久国产香蕉|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美女被操91视频| 一区二区自拍| 婷婷综合色|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免费激情网址|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电影| 亚洲黄色成人|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日本三级精品| 欧美日韩第二页|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亚洲 成人国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午夜一区|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色有码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