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尼斯憲章》發布至今已60周年,對20世紀后半葉及以后的各國遺產保護理念和政策法規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是被廣泛接受的遺產保護國際準則。該憲章最早用法文起草,其后譯為英文,兩者在個別條款上表述略有差異,現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官網公布為官方版本。但憲章的中文譯本自1986年正式發表以來,并未得到充分討論和闡釋,很多關于憲章的討論和批評甚至是基于中譯本用詞的誤導,因而妨礙了中文讀者對《憲章》原有思想的深入理解。本文以英文版作為藍本,用法文原版加以??保⒖家延兄形淖g本,重新對《威尼斯憲章》進行了翻譯。譯文內容采用譯校結合、譯注結合的方式,對法、英版本的表述差異進行了標注,并對文中關鍵詞句進行了詳細注釋,厘清其來源及演變,并與中文對應的名詞術語對比,辨析其間的區別與聯系,力圖幫助中文讀者從中文語境更準確把握原文的含義。
關鍵詞:威尼斯憲章;古跡;遺址;保存;修復
譯者前言
《威尼斯憲章》發布至今已60周年,對20世紀后半葉及以后世界各國遺產保護理念和政策法規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是被廣泛接受的遺產保護國際準則。但其中文譯本自1986年正式發表以來,并未得到充分討論和闡釋,讀起來難免讓人有囫圇吞棗之感,很多關于憲章的討論和批評甚至是基于中譯本用詞的誤導,因而限制了憲章原有思想的傳播。為此,譯者不揣淺陋,嘗試采用中文古籍??钡姆绞剑瑢φ詹煌姹局匦路g,并對重點詞句加以注釋,方便中文讀者在中文語境里相對容易地理解原文要旨,并盡可能不歪曲文本原義。限于水平,難免錯漏,敬祈批評指正。
一、 官方版本
1964年5月,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威尼斯召開。會上由23人組成的國際工作組共同完成了《威尼斯憲章》的起草工作。工作組的主席是意大利人皮耶羅·加佐拉(PieroGazzola),比利時人雷蒙·勒邁爾(RaymondLemaire)是報告員,其他均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文化財產保存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的代表。憲章的原始版本是以工作組的討論為基礎、用法文撰寫完成的。勒邁爾負責起草條款,而時任ICCROM副主任的保羅·菲利波特(Paul Philippot)撰寫了序言。會后,UNESCO完成了憲章的英文版[1]。1965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成立,接受《威尼斯憲章》作為其基本的理論原則。以上英、法版本即為UNESCO和ICOMOS官網正式發布的官方版本。著名遺產保護專家尤嘎·尤基萊托(JukkaJokilehto)在分析《威尼斯憲章》的核心概念時曾提到過英法兩版之間的一些差異,并指出英文版并沒有把法文原版最原始的一些思想表達出來,比如其蘊含的非常強烈的哲學思想[2]。
二、中文譯本版本
目前正式發表的《威尼斯憲章》中譯本有兩個版本。其一是陳志華先生首發于《世界建筑》1986年第3期的譯文(以下簡稱“陳譯本”),標題譯作“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文末綴“譯者附注”[3]。該文于2013年再次刊載于《中國長城博物館》,譯文與1986年版一致,文后擴充原“附注”為“譯者附記”[4]。1992年,陳先生在1986年譯本的基礎上修改了少量措辭,收入《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5],由臺灣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陳志華文集》[6],卷七收錄了《威尼斯憲章》譯文,系在1992年譯本基礎上再次修訂而成。
考慮到1992年譯本的出版地在中國臺灣,而2021年譯本距今天太近,因此1986年的譯本應是陳譯本多種版本中影響最廣泛的,故本文所采用的陳譯本以該文為主。
另一版本是國家文物局官方譯本(以下簡稱“官譯本”),收錄于1993年國家文物局匯編出版的《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標題譯作“關于古跡遺址保護與修復的國際憲章”[7]。這一譯本后來也通過國家文物局官網發布,成為國內遺產研究領域的通行版本,影響廣泛。
三、新譯本翻譯原則
1.譯校結合
盡管英文版與法文原版之間存在一些差異,但譯者仍然采用英文版作為藍本展開翻譯,同時參校法文原版進行修正。原因有二:一是英文版是更加通行的“國際版”;二是英法有異也是大同小異,遠小于因語言、文化巨大差異給中文讀者帶來的隔閡感,而翻譯首先是消除隔閡以求順暢、準確地理解原義,使用英文版為藍本,不妨礙達成這個目標。
對法文版的參校利用有兩種方式:一是如果法文版的內容更準確、周延或者更適用于中文語境,擇善而從,直接采用法文版的表述方式。二是對英法版本有差異但難以評價高下的內容,則以英文版為主提供譯文,但在譯注中同時提供法文版譯文,供讀者參考。
2.譯注結合
對《威尼斯憲章》的關鍵詞句不加解釋,直接“填鴨”給讀者,或許是舊有譯文的最大弊端。即便諸如“古跡”“保護”“修復”等最關鍵的概念,中文讀者也只能望文生義,流于一知半解,以致造成很大誤導。因此,本次翻譯對關鍵詞句進行了詳細注釋,盡量用較少的文字解釋清楚來龍去脈,特別是通過與中文對應的名詞術語的對比,講清楚其間的區別與聯系,力圖幫助中文讀者更準確把握原文的含義。
3.把握語體色彩
盡管《威尼斯憲章》不具備國際法地位,是一份非約束性的指導文件,但其語體色彩類似于法律條文,有些內容又類似于標準條款的語體色彩。因此,翻譯時盡量體現專業性、嚴謹性,用語平實,不追求文雅或為提高情緒而“慷慨陳詞”。
翻譯中還注重把握能愿動詞的使用。例如,強制性條款(對應英文must)用“必須”或“應當”,要求性條款(對應英文should)用“應”,推薦性條款(對應英文recommanded to)用“建議”或“宜”。反面表述則分別是“禁止”“不得”“不應”“不準許”“不建議”等。
4.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本次翻譯最大初衷,就是讓中文讀者以中文語境為參照去理解西方觀念和話語。翻譯中盡量擺脫“翻譯體”的腔調,不用晦澀、別扭的詞語及句式,力圖讓表達更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讓中文讀者閱讀更順暢、清晰。
古跡遺址保存與修復國際憲章
(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于1964年5月25—31日在威尼斯通過)
世代傳承至今的古跡浸透著歲月的信息,是古老傳統鮮活的見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類價值觀的統一性,并將古跡看作共同的遺產,贊同為后代保護古跡是共同的責任。將古跡真實、完整地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職責。
至關重要的是,古代建筑保存與修復的指導準則在國際間得到普遍認同和確立,各國負責在各自文化和傳統內加以落實。
1931年的《雅典憲章》(The Athens Charter)首次規定了這些基本原則,并促成廣泛的國際運動,具體體現在各國文件的制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工作,以及后者成立的國際文化財產保存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不斷強化的意識和批判性研究,給越來越復雜多樣的問題帶來了壓力。重新檢討原有憲章的時機已經到來,借此可深究相關原則,擴充范圍,形成新的文件。
為此,1964年5月25—31日在威尼斯召開了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通過了以下文本。
定義
第一條 古跡的概念不僅包含單體建筑,而且包括能見證特定文明、重要歷史進程或歷史事件的城鄉區域。不僅適用于藝術杰作,也適用于因世易時移而獲得文化意義的平凡作品。
第二條 古跡的保存與修復應當依托于研究和保護建筑遺產的一切科學和技術。
第三條 保存與修復的目的,是將古跡既作為歷史見證又作為藝術品予以保護。
保存
第四條 長期持久的保養維護對保存古跡非常重要。
第五條 給古跡賦予有益社會的功能始終能促進古跡保存。因此利用是可取的,但不得改變古跡的布局和裝飾。因功能或習俗改變而產生的改動需求,只有在此限度內才能提出方案并獲得批準。
第六條 保存古跡意味著保護一定規模的環境,凡傳統環境應當予以保存。禁止任何改變體量和色彩關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建活動。
第七條 古跡與所見證的歷史或者賴以形成的環境密不可分。除非出于保護古跡本身的原因,或者關乎國家或國際重大利益,不準許對古跡整體或者部分進行遷建。
第八條 作為古跡整體組成的雕塑、繪畫或裝飾,只有在不移除無以保存時才允許從古跡上移除。
修復
第九條 修復過程是高度專業化的操作,旨在保存和揭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并以尊重原有實物和確鑿文獻為基礎。修復不得出現臆測部分,而且任何必要的添加都應當與建筑構成要素有所區別,并留下當代標記。在任何情況下,考古及歷史研究應當貫穿修復工作始終。
第十條 當傳統技術不能滿足要求時,可采用現代保存和建造技術對古跡進行加固,其功效需經過科學數據驗證和實踐檢驗。
第十一條 各時代對建筑物有價值的貢獻都應當予以尊重,因為修復的目的不是追求風格的統一。當建筑物上疊壓了不同時期的做法時,揭露底層做法的措施,僅在例外情況下獲得正當性,且滿足以下條件79d32da1c1e01bfc334f25076a70131b:被揭除部分價值很低而暴露的部分歷史、考古或美學價值極高,且保存條件足以支持揭除作業。對所涉部位的重要性評估以及取舍決定,不應由該項工作負責人單獨作出。
第十二條 缺失構件補配后應當與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應當區別于原作,避免修復過程中藝術或歷史證據被篡改。
第十三條 不準許進行任何添加,除非添加物不會貶損建筑物有價值的部分、傳統環境、構圖均衡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遺址
第十四條 紀念性遺址必須成為特別照管對象,以保護其完整性,并確保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清理并展示。對此類場所開展的保存與修復工作,應參照前述各條原則進行。
發掘
第十五條 發掘應當堅持科學標準,并遵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6年通過的關于考古發掘的國際準則。
遺址應當得到保護,應當采取必要措施持久地保存、保護建筑遺跡和發現的遺物。同時應當盡最大努力增進對古跡的理解,揭示而不是歪曲其意義。
任何重建的可能性都應事先排除。只準許原物復原(anastylosis),即將現存散落構件重新組裝起來。用于補配的材料應具有可識別性,且在保證古跡保存及重建其形式連續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少用。
記錄與公開
第十六條 一切保存、修復和發掘工作都應有準確的檔案記錄,形成分析性和批判性報告,并配以插圖和照片。清理、加固、整理和整合的每個步驟,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對工藝和形式特征的認定均應記錄在案。記錄檔案應存放于公共機構的檔案館里,向研究人員開放。報告建議出版。
參考文獻:
[1][2][17][23] Jokilehto J.Observations on Concepts in the Venice Charter[M]. México: Institut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e Historia,2021.
[3] 陳志華.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J].世界建筑,1986(3):13—14.
[4] 陳志華.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J].中國長城博物館,2013,(2):2—4.
[5] 陳志華.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M].臺北:博遠出版公司, 1993:3—7.
[6] 陳志華.建筑遺產保護文獻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23—26.
[7] 國家文物局法制處.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162—165.
[8] 王巍.西方權威化遺產話語的再認識及其在中國的本土化表達[D].天津:天津大學,2018.
[9][22] 李東遙. 地以高賢勝,圖將美跡傳——窺探圖像中的中國傳統古跡保護與闡釋[D].天津:天津大學,2022.
[10]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7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11] 王依.社會——空間視角下古跡的“修”與“用”[D].天津:天津大學,2023.
[12] 郭滿.方志記載折射出的中國古代古跡觀念初探[D].天津:天津大學,2013.
[13] 吳蔥,郭滿,張英琦,等.保護與修復?——試論《威尼斯憲章》中譯本對核心概念理解上的偏差[C]//金磊(主編).中國建筑文化遺產(2).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14] 王依,吳蔥,王巍.“原狀”的困惑——關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原則的再思考[J].建筑遺產,2022(3):38—44.
[15] 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J].文物,1961(Z1):3.
[16][19] Jokilehto J.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M].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 1999
[18][20] 梁思成.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J].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32,3(2).
[21] 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復原狀計劃[J].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35,5(3).
[24] 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Z/OL].(2024—07—15)https://whc.unesco.org/archive/convention-en.pdf.
(責任編輯:孫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