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家庭視頻監控使用數量的上升和用戶對其使用功能的期待,家庭視頻監控逐漸有了媒介化的發展傾向。本文結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了家庭結構變遷中產生的人口分離、規模縮小、空巢家庭、單親家庭等社會焦點問題,發現家庭視頻監控能夠通過在線陪伴、遠程守護和情感寄托等方式滿足家庭內部成員的心理需求,加深受眾對適應性媒介技術的依賴和信任程度,并從中得出家庭視頻監控的流行與中國家庭結構變遷趨勢相互適應的結論。
關鍵詞:家庭結構;視頻監控;媒介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9-0113-04
一、引 言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視頻監控產品價格降低,大眾的使用意愿越來越強烈。如今,視頻監控已作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進入到家庭內部,逐步滿足了大眾的家庭安保需求。據學者統計,我國約有10%的家庭安裝了視頻監控,并且這一比例將持續復合增長[1]。同時,視頻監控具有視覺單向和聽覺雙向互動的雙重屬性,有利于其家用化的推廣[2]。家庭視頻監控作為一種特殊的技術中介,除了發揮安全防護功能外,還衍變為連接監控者和被監控者的情感橋梁。因此,家庭視頻監控正在以一種新型媒介身份改變家庭內部的信息溝通方式,記錄家庭內部的細微變化,成為家庭無法缺失的一份子。
二、家庭視頻監控的媒介化
在新一輪技術浪潮的沖擊下,“媒介”與“非媒介”之間的界限逐漸淡化、模糊,未來甚至會消失。中國人民大學的彭蘭教授認為,泛媒化趨勢表現為物體的媒介化,“媒介化”物體通常扮演信息采集者、加工者、中介者與終端的多重角色[3]。具體到家庭內部,新媒介的代表是智能家居。家庭視頻監控作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主要解決家庭成員之間信息交換問題,其簡便有效的互動方式為用戶提供了人性化服務。因此,家庭內部關系的維持,也更加依靠視頻監控。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家庭視頻監控作為一種廣義上的媒介,是用戶視覺和聽覺的延伸,也是人體中樞神經的延伸,傳遞信息的同時傳遞著感情。同時,家庭視頻監控具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雙重屬性,家庭成員間的信息傳遞屬于人際傳播范疇,但是,當監控視頻被上傳至互聯網時,便實現了網絡空間的大眾傳播。
家庭視頻監控從“熱炒”概念到應用落地,與家庭結構的變遷密切相關。在變遷過程中,家庭內部產生了許多弱勢群體,如老人和小孩,他們的安全、健康和情感存在隱患。家庭視頻監控參與大眾生活,緩解了家庭內部矛盾,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安全防護功能,主要依靠事前危險預防和事后證據保留;二是維系正常家庭結構,主要依靠監控雙方的交流互動,包括監控者的凝視守望和被監控者的需求表達。
三、中國家庭結構的變遷
(一)家庭人口分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居民收入仍存在差距[4]。主要體現在城鄉之間和各地區之間人們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落差,導致大量人口奔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家庭人口分離現象逐漸突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流動人口約為3.76億人,較2010年增長約70%,人戶分離人口4.92億,約占總人口的34%[5]。人口流動的主要形式為完整家庭式遷移和年輕家庭成員的流動。其中,未婚子女離開居住地,一般是為了求學或務工。中年人作為家庭核心成員,離開父母所在的主干家庭,大多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們將年邁的父母留在老家,有時還需要父母幫助照顧年幼的子女;如果父母年邁或逝世,年幼的子女將會成為無人照料的留守兒童。隨著家庭流動化趨勢和分離化趨勢不斷加劇,家庭的幸福感和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也會受到影響。
(二)家庭規模縮小
即便沒有人口流動,家庭戶規模也在縮小,家庭逐漸趨于小型化。這源于家庭撫養子女成本的增加和少生、優生理念的深入人心。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家庭戶規模為4.41人,一個核心家庭約有兩個孩子。1982年以后一直保持下降態勢,到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下降至歷年最低值2.62人,一個核心家庭甚至不足一個孩子[6]。子女數量的減少,意味著他們成家后會面臨培養下一代以及照顧雙方父母的壓力增大。此外,如果子女和父母分居兩地,定時探望父母,也會面臨空間距離上的困擾。家庭戶規模的縮小導致社會養老問題逐漸突出,出于對老人安危的考量,年輕人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媒介技術代替自己“照看”父母,由此出現了遠程“云養老”模式。
(三)出現空巢家庭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8.7%,約有2.7億老年人口[7]。雖然人口老齡化預示著老年人預期壽命的延長,但也增加了老年人的空巢期[8]。雖然現代交通工具不斷進步,縮短了年輕人回家耗費的時間,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制約,部分年輕人回家的次數不多。同時,大部分老人安土重遷和養兒防老思想嚴重,不愿意離開老家與子女共同居住,也不愿意住進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此外,雖然通訊技術在不斷更新迭代,一部手機就能實現語音通話和視頻通話,但是,目前大部分老年人操作智能通話設備的能力有限,往往只會操作固定電話和老年機,而這些設備存在不能自主傳遞信息的缺陷,如果空巢老人突發意外或通訊設備故障,后果不堪設想。
(四)單親家庭增多
2023年10月13日,民政部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287.9萬對,比上年增長1.4%,核心家庭關系破裂的現象逐年增多,家庭結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單親家庭比例上升[9]。核心家庭關鍵成員的減少不僅增加了養老風險,還對下一代的成長產生了不可預料的影響。家庭關系破裂之后,夫妻雙方的職責發生了轉變,一方既要承擔監護人的責任,又要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同時,部分單親父母為了確保孩子能受到足夠的關愛,往往以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代價,拒絕再婚。作為孩子的唯一監護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外出工作時,孩子往往獨自在家。雖然可以通過手機相互聯系,但是又擔心孩子沉迷電子游戲。因此,如何在增強親子依賴關系的同時監督孩子認真學習,成為了單親父母的兩難選擇。
家庭結構變遷的總體趨勢是越來越流動化、分散化、小型化、空巢化和多樣化,導致養老育小問題逐漸突出。而作為特殊媒介的家庭視頻監控,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選擇。它在技術上具有優勢,除了能夠保護家庭成員人身安全,還能穩定他們的心理狀態。近年來,家庭視頻監控市場銷量的猛增,也間接證明了其在維持家庭成員情感上的重大貢獻。
四、家庭視頻監控的作用
(一)在線陪伴
如今,市場上售賣的家庭視頻監控多為無線智能監控,具有360°全景視野、嵌入式系統、雙向語音對講、高清紅外夜視、智能云存儲和高清錄像回放等功能,并朝著小型化、高性能、低功耗的方向發展(如圖1)。通過家庭視頻監控進行語音通話時,不需要被監控者同意,連接效率更高,而且通話聲音較大,能夠及時得到反饋,其單向性操作系統更契合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需求。家庭視頻監控一經安裝,全天候在線,方便監控雙方及時應對突發事件,滿足了雙方的情感需求。

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認為,電子媒介消解了“地域”所構成的時空觀,通過情境重組創造新的信息環境,從而產生新的情境,情境的變化又會改變原先身份和行為的界限,影響人們的行為和社會角色[10]。人們使用家庭視頻監控在線陪伴,在視覺和聽覺互動的基礎上打破了遙遠的地域分割,建立了一種“弱連接”,重新構建了“大團圓”的新媒介情境。新的信息環境為對方提供虛擬在場的情感陪伴,滿足了對方的思念。由此帶來的情緒轉換滿足了監控雙方的情感需求。監控者會根據被監控者的健康狀況和行為習慣及時提醒或警示某些行為,例如,很多用戶會通過家庭視頻監控叮囑父母按時吃藥、教育子女好好學習,被監控者收到關心后,也會及時作出回應,承擔相應義務。這種線上“云養老”“云育小”的社會養育模式,以最小的代價緩解了家庭結構變遷過程中帶來的問題,構建出一種新的代際照料模式,受到諸多家庭歡迎。
(二)遠程守護
家庭視頻監控通常被安裝在客廳或院子高處且隱秘的位置,視野開闊,能直接看到家庭內部的公共生活空間。這種設計形成了一種俯瞰視角,監控者掌握視覺的可見性。通常情況下,當家庭第二代成員主導安裝視頻監控時,贍養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感也會得到增強。他們需要經常打開家庭視頻監控,觀察是否有異常情況發生,及時解決家庭成員遇到的問題。他們會像刷微博、刷短視頻一樣,不自覺地打開手機上家庭視頻監控的APP,在打發時間的同時遠程守護家人。
20世紀70年代,傳播學者詹姆斯·W·凱瑞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概念,并將傳播分成傳播的儀式觀和傳播的傳遞觀。他認為,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11]。監控者的媒介習慣不在于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而是為了遠程守護家人。在家庭視頻監控里,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小孩往往呈現出孤獨狀態。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能瞬間擊潰監控者的內心防線,強化他們對自身家庭主心骨角色的認同,進而轉換為具體行動,完成“云端”養老育小任務。此外,遠程守護也使監控者不斷調整心理狀態,鼓勵他們努力工作,為應對家庭結構變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情感寄托
隨著物質財富的豐富,家庭結構變遷中產生的社會問題往往是精神世界的空虛造成的。家庭視頻監控作為一種實用媒介,成為了監控雙方情感宣泄的工具,它的存在給被監控者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感,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自信從容。無聊時,他們還可以對著家庭視頻監控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仿佛在進行人際間的交流。例如,2022年7月11日,人民網抖音賬號發布了一條感人至深的監控視頻,畫面顯示一位來自貴州安順的小男孩比賽得獎,舉著獎狀高興地對著攝像頭向在外工作的父母喊:“我是第一名耶!”(如圖2)。分享即是對社交需求的滿足,有利于打破被監控者封閉的獨居狀態,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同時,這種媒介習慣也滿足了監控者的家庭歸屬感,緩解了他們背井離鄉的孤單和辛酸。

除了對操作簡單、物美價廉和功能多樣等方面的贊賞外,情感上的滿足是大多數購買者給予家庭視頻監控積極評價的主要原因。許多買家在評價中著重提到了家庭視頻監控在承擔家庭責任、緩解家庭壓力和化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例如,淘寶上一位購買者表示:“上班‘摸魚’的時候打開家庭視頻監控看看家里的孩子,就當作自己工作的調味品。”此外,也有寵物愛好者表示:“工作時打開家庭視頻監控看看‘毛孩子’,動物的呆萌治愈了自己心情的不悅和失落。”家庭視頻監控畫面沒有炫酷的鏡頭、浮夸的音樂、擾人的解說和字幕,只有平淡穩定的記錄。也正是這種記錄,給予了用戶家庭的歸屬感和情感寄托。
五、結 語
解決家庭結構變遷中產生的社會性問題,不僅需要責任主體的付出,還需要老人和小孩的理解與配合。家庭視頻監控為他們打開了一個與外界交流的窗口,通過它與家人建立超越“虛擬親密”的關系,使得老人能夠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小孩無憂無慮地成長。家庭視頻監控像一面單向透視玻璃,被監控者雖然無法透視鏡后的人,卻從鏡中認識到了自身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從而深化價值認同,構建起完整的社會性自我。雖然家庭視頻監控無法達到現實陪伴的終極目標,但給留守群體建立了一種情感寄托機制,收集并反饋他們的生活愿景,深化監控雙方的情感交互。家庭視頻監控對于家庭秩序的維持,沒有以犧牲個人的情感滿足和本能滿足為代價,并在調整弱勢群體生活態度方面發揮了良好的媒介效果[12]。
當下,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家庭內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提供線上情感支撐,家庭視頻監控加深了監控雙方彼此間的血脈聯系,有助于穩固家庭關系。家庭視頻監控的媒介化更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將會在家庭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當然,如何化解家庭人口分離的困境,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以及更多適應性媒介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李偉明.熱炒概念到應用落地家庭監控市場實現井噴[J].中國公共安全,2014(18):72-74.
[2] 陳華.媒介里的守望:留守家庭的在線連接、異質互動與單向凝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6):29-39.
[3] 彭蘭.萬物皆媒———新一輪技術驅動的泛媒化趨勢[J].編輯之友,2016(3):5-10.
[4] 鄧國營,王思遠,田袁果.儒家傳統與收入差距:推進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5):51-66.
[5][6][7]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8-13.
[8] 林寶.中國家庭變遷與養老社會化[J].人民論壇,2021(36):62-65.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s://www.mca.gov.cn/n156/n2 679/c1662004999979995221/attr/306352.pdf,2023-10-13.
[10] 何夢.媒介情境論:梅羅維茨傳播思想再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10):14-18.
[11] 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12] 上官子木.網絡交往與社會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16.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