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媒體背景下,“大小屏同頻共振”的新聞報道模式成為了常態,這對出鏡記者的綜合能力與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高校意識到融媒體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實踐教學中仍面臨諸多難題。本文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與實驗研究法,通過深入剖析高校出境現場報道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以多元化、個性化教學思維為導向,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拓展教學內容及空間,探索“融媒體出鏡現場報道實踐技能”的有效培養路徑,旨在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出鏡現場報道;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9-0140-04
基金項目:2023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B類:“應用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出鏡現場報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實踐”階段性成果(2023JGB438)。
一、引 言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了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即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2023年,“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首次寫進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媒體深度融合已成為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部署,其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雖然媒體融合歷經了多年的探索,但是,融媒體中心在基層的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困境,尤其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1]。在此背景下,高校新聞傳播類相關專業亟需加快深化教學改革的步伐,以滿足行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出鏡現場報道”人才培養現狀
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高校新聞傳播相關專業肩負著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傳播人才的重要使命。盡管融媒體人才培養意識已在高校中廣泛樹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未能充分反映融媒體發展的最新趨勢,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受限于實踐教學資源條件,學生難以獲得足夠的實戰機會,影響其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提升。
(一)教學理念難以滿足媒體融合發展的需求,實踐教學創新能力不足
高校人才培養要緊密貼合行業需求,教學理念更應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做出調整和轉變。由于媒體行業隨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部分高校在實踐教學環節顯得力不從心。
1.融媒體教材的實踐教學指導性不足
盡管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大屏”電視“出鏡現場報道”教學資源豐富且知識體系健全,但“小屏”移動視頻直播“出鏡現場報道”的教學存在明顯短板。相關課程要么偏重于理論闡述,缺乏實踐性操作引導,要么以案例分析為主,實踐教學系統性、針對性不足。這種現狀導致融媒體人才的培養整體上處于探索與完善階段,亟需加強實踐導向的課程建設。
2.師資隊伍難以滿足全媒體背景下人才培養需要
目前,高校“出鏡現場報道”教學的師資力量主要由校內專職教師與外聘媒體一線記者或主持人組成。校內專職教師專注于理論教學及研究,幫助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外聘的媒體一線記者或主持人憑借豐富的實戰經驗,引領學生在實踐中穩步前行。這樣的師資結構雖各有所長,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因缺乏統一高效的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出現脫節現象,教學效果未能達到最佳。
(二)實踐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相對傳統
高校“出鏡現場報道”教學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結合“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較為常用[2]。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該模式面臨若干挑戰。
1.實踐教學面臨著空間與資源限制
新聞采訪及直播過程中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新聞現場,當前的教學模式往往將實踐范圍局限于校園內,導致學生難以接觸校園外真實的采訪環境、采訪對象和復雜多變的新聞現場,限制了學生對突發情況的認知和應對能力,也影響了他們對新聞現場的真實感受。
2.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在模擬或有限的實踐環境中,學生往往難以展現出即興口語創作能力,新聞信息發現和挖掘能力也顯得不足。此外,與人溝通的采訪技巧、應急處理能力也未能得到充分鍛煉,影響實踐教學效果。
3.教師主導下的實踐模式制約了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部分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是由教師指定采訪報道主題及內容,學生完成報道后再由教師總結、點評。該模式雖然有助于教師把控教學進度和方向,但容易受到教師個人職業素養、主觀審美、喜好傾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還會削弱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限制其自主發揮空間,從而影響到學生“出鏡現場報道”的創新能力。
4.傳統媒體導向與新媒體需求脫節
部分高校“出鏡現場報道”的實踐教學仍然是以培養傳統媒體即大屏(電視)人才需求為主,而傳統媒體“單向線性”傳播模式培養出的學生的思路標準化、規范化,語言表達模式化,難以適應“大小屏同頻共振”的媒體環境。特別是手機直播報道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如語言交流互動感強、報道思路及形式創新,表達個性化、多元化等,現有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難以滿足這些要求,也很難適應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
三、“出鏡現場報道”實踐教學改革策略
“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出鏡現場報道”的實踐教學活動亟待調整。只有轉變教學思維、創新課堂實踐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才能彌補實踐教學中的短板,幫助學生適應媒體環境,提升融媒體實踐技能,實現從“畢業”到“就業”的無縫銜接。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維向“個性化、多元化”轉變
融媒體背景下,個性化、多元化的媒體人才更能適應開放性、包容性較強的媒體市場環境[3]。因此,高校融媒體人才培養教學理念要突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原則,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鼓勵他們主動探索與成長。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所擅長的融媒體技能,為其量身定制學習目標與任務,引導學生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在學生遇到難題時適時介入,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讓他們置身其中,提升學習的能動性和體驗感。
同時,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教師在教學思維上要逐步實現從“規范化、標準化”向“個性化、多元化”轉變,從校園內延伸到校園外,教學場景要從相對封閉的實驗室轉變為更加開放、真實的新聞現場或活動現場,教學情境也要從單向提綱式表達轉變為多向交互,實現教師與學生、網絡用戶之間的多元互動。
此外,學生在體驗大小屏“出境現場報道”過程中,要深刻理解其差異與特性,從而靈活掌握并運用相關報道技能。
(二)統一教學目標,組建高質量教學師資團隊
高校應深入挖掘并充分發揮雙師教學優勢,聚焦融媒體實踐技能的培養,以優化整體教學的成效。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融媒體思維為基石,將提升融媒體實踐技能作為核心任務。此外,教師之間也要展開深度交流與合作,促進融媒體知識技能的深度融合與共同提升,為行業發展和學術研究提供借鑒。
(三)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實踐熱情
教師在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教學策略,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的實踐教學體系。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直播平臺參與社會實踐,實現教學空間的拓展、教學場景的轉換。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要重視項目實踐環節,引導學生以團隊協作的形式參與融媒體實踐項目,通過“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的模式,讓學生了解從策劃到執行的融媒體工作流程,并在真實交互的情境中不斷錘煉“大小屏直播”的實踐技能,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融媒體實踐綜合能力。
1.建立實踐教學案例庫,引導學生樹立融媒體思維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融媒體理論教材為基礎,深入剖析“大屏———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與“小屏———移動視頻直播”的傳播特性,探討二者間的內在聯系、共性與差異以及各自的傳播規律。同時,廣泛收集央視新聞、梨視頻、新京報“我們視頻”等主流媒體客戶端的經典案例,精心構建實踐教學案例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經典案例進行分析探討。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將掌握大小屏新聞直播現場出鏡報道在口語表達、新聞采訪、直播策劃、亮點捕捉、互動能力等方面的細微差別與共性,總結提煉直播技巧,并積極思考,明確在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需要的實踐能力及其具體表現,從而樹立融媒體思維意識。
2.開展項目實踐,拓展學生融媒體實踐內容及空間
項目實踐要以學生主導、教師引導的模式進行c4a68235a4d20ff4aa8492db9c6563e8。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實踐項目展開深入討論,內容涵蓋選題的確立、流程的規劃、地點的選擇、直播期間采訪人員的分配、與采訪對象互動內容的設計以及與線上用戶互動的話題策劃等。同時,項目實踐內容以及主題設定應聯系當下社會熱點,以貼近校園生活為基礎,確保可操作性強。具體要遵循兩大原則:一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通過選取學生感興趣且富有挑戰性的主題,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勇于創新;二是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確保每個實踐項目都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融媒體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校園內基礎實踐階段要側重于基礎技能的打磨與理論知識的融合運用,旨在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融媒體視頻直播報道能力,具體包括策劃意識、合作意識、溝通協調能力以及新聞敏感性的培養。學生將通過實踐項目選題、報道思路構建、新聞線索搜集、語言表達技巧錘煉、與采訪對象互動、互動話題設置和方式探索以及拍攝技能提升等多個維度進行實戰訓練。基礎實踐教學內容要結合校內資源,鼓勵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現象、熱點問題,如“畢業季———要和大學說再見了,你準備好了嗎?”“兩會青年說”“高校秋季雙選會”“畢業生作品展直播”等,完成具有前瞻性的大小屏直播任務。
校園外出采風實踐階段,要注重融媒體實踐技能的提升,通過直播主題、環境以及內容方面的變化,全面鍛煉學生的融媒體實踐能力。采風實踐內容以時效性強為原則,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選取直播主題,如廣西壯族三月三歌圩節、京族哈節、侗族大歌、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壯族織錦技藝等民間傳統文化。
3.鼓勵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鞏固和強化職業核心技能
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融媒體機構、單位參觀實習,為日后從業積累實踐經驗。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在行業導師的引領下,開拓視野,熟悉“采編播一體化”運作模式,了解行業人才需求、新聞報道流程與制度規范,參與到融媒體視頻直播報道中,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融媒體“出鏡現場報道”直播實踐技能。
另一方面,教師要借助互聯網平臺資源,鼓勵學生開設自媒體賬號,激發其融媒體創新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運用自身專業知識,結合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第三方平臺的功能與特性,開展主題性小屏直播與短視頻創作,將課堂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并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進。
4.優化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學生職業認知水平的提升
教師要積極整合網絡平臺資源,要求學生將實踐歷程與作品同步展示于抖音、嗶哩嗶哩、微信視頻號等第三方平臺,利用這些媒介的開放性、共享性、及時互動性等特點,為學生搭建起一個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交流互動的舞臺。同時,將平臺用戶活躍度、直播獲得的點贊量和評論等數據進行量化,作為平時成績的一個參考,以此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突破自我,從而實現自我的個性化定位;同時,為了確保教學反饋的及時性、真實性、客觀性,教師可引入第三方平臺評價體系,使作品評價與教學實踐評估更為透明、客觀、公正,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提供參考依據。
此外,教師在評定平時成績時,應側重于學生的綜合表現。比如,將“移動視頻直播”與“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復盤過程納入考核,該過程具體包括直播小組內的自評與總結、小組間的互評以及教師的專業點評。小組自評應聚焦于作品優勢、不足、學習收獲與個人反思,貫穿實踐全程;互評以促進小組間交流與學習為目的;教師點評著重于報道價值、輿論導向以及學生個人表現,實施差異化、目標導向的考評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融媒體職業素養,塑造正向的行業價值觀。
四、結 語
融媒體時代浪潮的推動下,行業的變革為高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高校應始終以融媒體人才技能培養為己任,結合行業需求,不斷求新、求變。在“大小屏同頻共振”的媒體環境下,人才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扎實的業務知識、良好的語言溝通交流能力,更要掌握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不同媒介的特性,靈活運用融媒體實踐技能,妥善應對現場報道中的各種挑戰與突發情況。因此,高校教師應積極探索并創新融媒體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路徑,為媒體行業的發展增添活力,為文化宣傳的深入報道注入新生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能力建設典型案例研究報告2022-2023[EB/OL].http://www.chuban.cc/yw/202302/t20230226_32581.html,2023-02-26.
[2] 馬樹聲.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課程思政的實踐與創新[J].新課程教學,2022(10):188-190.
[3] 姚忠誠,李佳悅.網絡直播背景下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J].教學信息化論壇,2022(3):54-56.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