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五大維度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與焦點。文章主要對時空觀念素養導向下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從整體性原則、生本性原則兩大角度分析基于時空觀念素養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原則,并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三個方面提出教學策略,以期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時空觀念;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
作者簡介:盧國政(1976—),男,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南郊中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越發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空觀念素養是學生理解歷史的基礎,是將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置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下進行分析和解讀的思維方式。如何在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有效落實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成為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基于時空觀念素養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基于時空觀念素養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原則中的整體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強調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第二,強調梳理系統化歷史知識。就第一點而言,整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將歷史事件和現象、發展原理和規律置于統一的知識框架內,構建完整的歷史時間線和空間分布圖,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時空觀念,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影響。就第二點而言,在整體性原則導向下,教師需要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構建知識體系,使各知識點相互關聯、相互印證,此種系統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全面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念[1]。
(二)生本性原則
基于時空觀念素養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原則中的生本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就第一點而言,以時空觀念素養培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和探索活動,并通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就第二點而言,生本性原則不僅關注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還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方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歷史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
二、基于時空觀念素養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實踐
(一)提取概念,細化目標
1.提取概念
首先,教師可以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篩選與大單元教學密切相關的核心概念,如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其次,教師可以對篩選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內涵、外延、演變過程等。最后,教師可以將核心概念按照時空順序或邏輯關系進行排列組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3]。
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大單元教學為例。《新課標》的內容要求是:“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做出的努力。”就教材而言,該單元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兩個小章節。通過梳理《新課標》和教材內容,可以確定該大單元教學的“大概念”為“探索社會主義模式”。
2.細化目標
細化目標指教師將大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確保每個小目標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估性,且針對每個小目標制訂具體的教學措施,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4]。
仍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大單元教學為例。就教材結構而言,該單元上承“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下啟“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單元內容,揭示新中國成立是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的歷史發展必然,社會主義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就教材內容而言,該單元內容通過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政權的鞏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等內容,揭示“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基于此,教師可以立足時空觀念素養培養,細化教學目標。
目標一,記憶歷史事件的時間:學生應能準確記憶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
目標二,掌握歷史事物的地理分布:學生需要了解歷史事物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和演變,如重要城市和工業基地的發展等。
目標三,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應能分析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相互影響,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推動作用等。
(二)基于內容,重組課時
1.重構教學文本
為了更好地傳授核心內容,教師需要對教學文本進行重構,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需要重構文本框架,包括重新組織教材內容、調整敘述方式、強化時空線索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事件的時空關系。仍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重構教學文本(如圖1所示)[5]。
2.重組教學內容
仍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大單元教學為例。重構后的教學文本,以“大概念”為導向,以新中國成立為重要前提,重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探索的正確舉措和錯誤舉措,并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獲得經驗,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教學文本從整體上搭建系統化學習架構,幫助學生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正確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三)細化課時,創新實踐
1.引入材料,建立感知
在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引入具有時空觀念導向的材料,對于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感知具有重要作用,可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現實感,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分析能力。
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第一課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材料,為學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國際形勢,讓學生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世界格局變化,尤其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等,從而讓學生了解國際環境對新中國成立和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等相關材料,讓學生認識中華人民革命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任務探究,強化認知
在時空觀念導向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的任務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強化認知,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時空背景,培養歷史思維和分析能力。
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第二課時“人民政權的鞏固”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對應的教學任務(如表1所示)[6]。任務設為“探究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探究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兩部分。根據不同的任務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個人戰”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或以“小組戰”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
3.項目探究,對比分析
在時空觀念導向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的項目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影響,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促進知識的整合與遷移。
以部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第四課時“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組織學習小組,從表2的探究項目中選擇其一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項目一要求學生收集相關歷史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項目二則要求學生收集相關歷史資料,進行案例研究,分析經濟數據與政策實施之間的關系。
結語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通過對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能夠發現時空觀念素養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要幫助學生加強時空觀念、深化對歷史的理解,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瑩.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40(3):45-49.
[2]熊琨.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的高中歷史教學探微:以“走向整體的世界”單元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2):13-16.
[3]張廣鋒,張言,李昊天.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革命文化教育:以“中共根據地的發展”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30):46-48.
[4]張利娟,馮一下.同根共生,互鑒益彰:《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啟示[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43(5):54-65.
[5]陳曦.“融會貫通”助教學“把握立意”成素養:談高中歷史教學的“立意”[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1):58-60.
[6]陳歡.教材使用策略研究:以統編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