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家校共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文章首先立足家校共育角度,分析小學階段開展家校共育的積極意義;其次立足持續性、主動性、教育性角度,研討小學班主任開展家校共育的要求;最后提出多項小學班主任開展家校共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小學階段的教育質量,為學生創造更有利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家校共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王迪萍 (1983—),女,山東省膠州市第三實驗小學。
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在小學階段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意味著班主任與家長需要形成教育合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相互給予支持,共同承擔教育學生的責任。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班主任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家校共育的深入開展。
一、小學階段班主任推動家校共育的積極意義
家校共育的優勢主要在于互補。通過家校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互補,能夠為學生創造更有利的教育環境。
(一)有助于家校教育思想互補
班主任在小學階段組織家校共育活動,能夠架起家校教育思想溝通的橋梁,實現教育思想的互補。家庭教育的側重點與學校教育的側重點存在顯著差異。家庭教育更注重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教育;學校教育則側重于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認知滲透。家校共育能夠架起家校雙方溝通的橋梁,使雙方的教育思想互通互鑒,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誤區,形成更加全面、科學的教育思想。
(二)有助于家校教育內容互補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內容方面各有側重點。實施家校共育計劃,能夠使家長深化對學校教育內容的理解,從而讓家長更好地協助學校教育。此外,家校之間的合作還能夠使班主任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長的訴求,從而發揮教育功能更好地輔助家長進行針對性教育。家校雙方教育內容的互補能夠進一步形成教育合力,推動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有助于家校教育方法互補
家校共育能夠在教育方法方面形成互補。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不同的教育角色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通過家校共育,班主任能向家長滲透先進的教育理念,使家長揚長避短,規避錯誤的教育方法,發揮教育優勢,從而提升家庭教育效果;班主任也能在與家長的持續溝通中獲得教育靈感,學習創新、有效的教育方法,豐富個人教育經驗。
二、小學階段班主任開展家校共育的要求
(一)持續性要求
在小學階段開展家校共育活動,班主任需要遵循持續性要求。持續性體現在家校的溝通要持續、對學生的教育要持續、家校的反饋要持續等方面。家校合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雙方的持續性投入才能取得成效。
(二)主動性要求
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班主任需要遵循主動性要求,主動架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梁,主動推進家校共育計劃,主動維護和諧、平等的共育關系。班主任的主動性能喚醒家長對家校共育活動的重視,提升家長在家校共育過程中的參與、配合意識,從而使家校共育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教育性要求
班主任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肩負重要的教育責任,不僅包括對學生的教育,還包括對家長的教育支持。班主任需要遵循教育性要求,重視先進、正確的教育理念的融合滲透,使家校共育活動的目標更明確、思路更清晰、行動更具指向性。
三、小學階段班主任開展家校共育的可行策略
(一)信息共享,搭建家校溝通渠道
信息互通、共享是家校共育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可以在家校共育之初主動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通過學情信息的共享加深與家長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班主任可以選擇便捷、靈活的線上溝通渠道,如微信群、QQ群等,組建班級群組,確保家長與班主任能實時對接;還可以選擇直觀有效的線下見面活動,如家長會、家訪活動等,以線下面對面的方式與家長交流,從而增強家校溝通的實效性。溝通渠道的建立能實現教育信息共享,促使家、校雙方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從而為后續家校共育計劃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1]。
以“學生矛盾處理”這一常見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為例。班主任經常需要處理學生之間因為小矛盾而產生的爭執。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可以把握教育機會,以化解矛盾為契機,推動家校共育的深入實踐。首先,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問題的始末并初步形成教育計劃。其次,班主任可以與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詳細描述事情的經過,說出個人的看法,并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選擇線上單獨溝通的方式,再選擇線下多方會面的溝通方式。再次,家長與班主任通過交流,可以達成教育共識,并明確各自的教育任務。最后,通過家校的溝通與合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化解矛盾,同時發現學生個性、心理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干預和引導。
(二)資源共用,挖掘家校教育資源
家校共育的一大優勢在于教育資源的共享。學校和家長各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且類型、內容均存在差異。實施家校共育,能夠將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更好地進行分配,促進學生成長。為達到這一教育目標,班主任可以在教學中按照實際教育需要與家長共同討論教育資源的互補方式。家長具有的教育資源主要包括職業經驗、物資材料、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等。學校的教育資源主要包括教育設施、校本線上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等。班主任可以結合教育目標的實際需求將學校的教育資源分享給家長,供家長踐行家庭教育。家校教育資源的共用有助于拉近教育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拓寬學習視野,從而形成較好的家校共育效果[2]。
以“小學班級勞動教育”主題活動為例。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對社會職業的了解,促使學生認識到個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初步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班主任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家長的個人工作經歷和職業發展經驗,以此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其次,家長可以作為職業導師、職業代表在班級中進行演講,向學生生動地介紹所在職業領域的工作內容、工作對個人和對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也可以將工作的工具帶入校園,增強學生對職業的體驗感。再次,班主任可以調動學校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問卷調查表或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支持學生在課外時段對社會職業進行深入探索。最后,家校雙方教育資源的整合與靈活調配,將有助于學生獲得深刻的勞動體驗。
(三)行動共謀,制訂家校共育計劃
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清楚地認識學校的教育舉措和相關意圖,積極配合,共同促進教育計劃的落實。班主任可以結合家庭教育的優勢,制訂家校共育行動計劃,以行動促進學生的成長。班主任需要結合教育目標預設學校教育活動,并針對教育活動,向家長傳達學情信息,與家長共同制訂家庭教育計劃,使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班主任也可以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制訂以家庭教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的家校共育計劃,請家長支持學生完成校外實踐活動,并在校內匯報與反饋。在家校共育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家長和班主任需要向著同一教育目標相互配合,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鞏固與內化[3]。
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工作為例。班主任可以制訂如下家校共育計劃。
第一,班主任在班級內開展閱讀主題班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為學生提供書單,設計“月閱讀打卡”的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班主任與家長取得溝通,請家長為學生購置適宜學生閱讀的圖書并在家庭場景中設置閱讀角,在日常家庭教育時間與學生進行共讀或督促學生閱讀。
第三,班主任與家長定期聯系,溝通學情并相互提供教育建議。
第四,家長為學生撰寫鼓勵信,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班主任請學生在班級分享鼓勵信,相互交流近期閱讀的成果和經驗。
上述共育活動由家長和班主任協同完成。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同配合,能共同發揮作用,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四)環境共創,豐富家校共育形式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環境的創設起到關鍵作用。實施家校共育,能為學生創設有利的成長環境,使其具備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班主任可以將教育環境的創設分為日常教育環境、主題教育環境兩個方面,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從日常教育的角度出發,班主任可以與家長做好溝通、相互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與生活環境。班主任可以通過完善班級設施、營造文化氛圍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舒適、安全的學習場所;家長則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營造溫馨的家庭成員溝通氛圍和相對獨立的學習功能區域。舒適的環境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主題教育的角度出發,班主任可以將教育主題傳達給家長,并針對教育主題為家長提供環境創設建議。如本階段教育重視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班主任可以通過張貼標語、繪制文化墻等方式營造濃厚的英語交流氛圍;同時,可以向家長提出“每天與孩子進行10分鐘的英語對話”“與孩子共同觀看英語動畫”“播放英語歌曲”等家庭環境創設建議。總之,家校共創教育環境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4]。
以“規則伴我行”主題教育活動為例。活動旨在讓學生了解家庭、學校、社會中的規則,認識規則存在的必要性,增強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實現這一目標,班主任可以積極與家長合作,共同營造有利于規則教育的環境。首先,在學校教育環節,班主任可以與學生共設班級行為準則,并將其張貼在班級文化墻上。其次,班主任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組織開展“家風代代揚”家庭教育活動,請學生在家庭中與家長共議家庭規則。再次,班主任可以為學生家長提供《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經典著作;家長則可以結合個性化家規,對家庭環境進行主題布置。如家風為勤儉節約,則可以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生活小工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家規為尊重長輩,則可以在家中設置“照片墻”,展示家庭成員互相關愛的瞬間,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最后,班主任可以請家長拍攝家庭教育環境并發布在家校共育線上群組中,相互交流、共同進步;還可以將上述照片沖洗、粘貼在班級文化墻上,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家庭文化,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在家校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學生能夠增強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開展家校共育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通過家校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的互補,家校雙方能夠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際教學中,班主任需要高度重視家校教育工作,遵循持續性、主動性和教育性要求開展家校共育活動,通過信息共享、資源共用、行動共謀、環境共創等策略的實施,構建有效的家校共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春紅.“雙減”背景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家校共育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3(34):4-5.
[2]王賓芳.基于家校共育推進小學安全教育的研究[J].教育界,2023(31):2-4.
[3]朱陽陽.基于家校溝通下的小學班主任德育策略[J].家長,2023(31):73-75.
[4]完代貢.家校共育視域下強化小學安全管理的路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