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謇精神是張謇先生留存后世的精神食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張謇精神為基礎構建“敦睦德育”課堂,將張謇精神融入語文教學。文章分析了滲透張謇精神打造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的實踐意義,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討論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滲透張謇精神,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張謇勵志奮進、實干創新、愛國擔當、敬業奉獻的可貴精神鼓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涵養必備品格。
【關鍵詞】高中語文;張謇精神;“敦睦德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張謇精神燭照下的‘敦睦德育’校本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c/2021/02/2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韓杰(1984—),女,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在祖國衰微的時候,他動用自己的智慧,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祖國建設貢獻力量。歲月滌蕩后,張謇留下的“張謇精神”無疑成為其重要的精神財富[1]。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張謇精神出發打造“敦睦德育”語文課堂,組織內容、形式豐富的教育活動,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使學生體會張謇勵志奮進、實干創新、愛國擔當、敬業奉獻的精神,在踴躍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涵養必備品格,學會做事,學會做人[2]。
一、滲透張謇精神打造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的實踐意義
滲透張謇精神打造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的實踐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滲透張謇精神打造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有利于教師踐行新課改教育理念,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
第二,滲透張謇精神打造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時,教師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現有課程資源,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從而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三,張謇精神不僅能夠鼓舞學生努力學習、砥礪前行,也能拓寬學生的眼界,推動學生道德品質提升。
第四,基于張謇精神打造的“敦睦德育”課堂上,教師會著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學生從個人成長、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等層面進行思考,學生可以由此逐漸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打造這樣的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有利于學生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人才[3]。
二、基于張謇精神滲透的高中語文“敦睦德育”教學
(一)學習張謇的勵志奮進精神,鼓舞學生奮進求學
部分高中生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優越,且對過去人們的生活情況不夠了解,意識不到自己今天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和他們一起學習張謇的故事,使其受到張謇勵志奮進的精神鼓舞,逐漸轉變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材中的課文《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時,筆者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課文后,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分享閱讀感受時,有學生表達了自己對于屠呦呦的崇敬之情,有學生表達了自己對中醫藥知識的好奇,還有學生對屠呦呦屢敗屢戰的科學精神表示敬佩。此時,筆者順勢講述了張謇的故事:“老師還知道一個有著感人故事的人,那就是張謇。張謇的人生經歷充滿傳奇色彩,在年少時,他的求學道路十分曲折,但是他勤學好問、努力學習,經過日復一日的辛勤學習,在將近四十歲的時候,他終于考取了狀元。”在講述張謇的故事后,筆者將學生的眼光拉回教學內容:“屠呦呦和張謇都具有勵志奮進的精神,這其實也是我們在求學道路上探索時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接下來,筆者帶領學生結合屠呦呦與張謇的故事,領悟勵志奮進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形成勤學好問、砥礪前行的可貴學習品質,敦促學生在學習時積極奮進。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適時講述張謇的故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屠呦呦和張謇勵志篤行、奮發前進的精神,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
(二)了解張謇的愛國擔當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
愛國擔當也是張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還要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自覺承擔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張謇的故事與教學內容結合,讓學生受到愛國人物精神感召,逐漸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并以合適的方式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材中的詩歌《紅燭》時,筆者講述了張謇的故事,并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聞一多和張謇的愛國擔當精神。在學生閱讀《紅燭》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問:“‘紅燭’這個詞讓你想到什么?”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后,筆者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分享了張謇的故事:“在民族危亡之際,張謇放棄了自己寒窗苦讀多年得來的功名,毅然從商,希望用實業興國。可以說,張謇一生心系家國,知難而進,雖屢遭挫折,但報國之心從未有絲毫減損。”此后筆者也講述了《紅燭》的作者聞一多的人生經歷,并引導學生繼續分析:“你覺得‘紅燭’代表什么樣的人呢?”在了解張謇和聞一多的故事后,學生意識到,“紅燭”代表的就是像聞一多、張謇這樣的有志之士,他們有著愛國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在祖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主動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延伸到千千萬萬為祖國建設而振臂高呼的英雄身上:“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像聞一多、張謇這樣,愿意為祖國的未來獻出自己的生命?”筆者提出問題后,學生陷入沉思。筆者相機鼓勵學生再回頭重讀《紅燭》以及張謇的故事,從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可貴品質影響,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為己任。在課堂最后,筆者則提出開放性問題以啟迪學生:“如果你是聞一多或者張謇,你會怎么做?”有學生表示:“我會跟聞一多先生一樣為祖國奉獻自己。”也有學生表示:“我會像張謇先生那樣投身民族工業建設,因為我比較了解這方面內容。”還有學生說:“我雖然不像聞一多那樣有很高的文學才華,也不像張謇那么聰明,但是我也會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更加現代的形式報效祖國,非常感謝這些有志之士,正是他們的奉獻和愛國精神讓我們過上今天的美好生活。”至此,筆者總結道:“是的,大家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可見,教師可以根據張謇精神打造高中語文“敦睦德育”課堂,深化學生對于愛國擔當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并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深深種在他們的心中,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自覺承擔責任。
(三)學習張謇的敬業奉獻精神,樹立樂業敬業精神
敬業奉獻也是張謇十分重要的精神品質。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詳細講解張謇創業后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張謇對于民族工業建設這一事業的熱情。由此,學生會意識到,投身一項自己熱愛的事業,并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會讓人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此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樂業敬業精神,不管是面對自己現在的學習任務,還是面對自己未來的工作,都努力探索、堅持奮斗。
為了加深學生對張謇敬業奉獻精神的理解,筆者在講述張謇的故事后,出示了以下題目,并要求學生在獨立完成題目后,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答案。
1. 1953年12月,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說:“講到中國的民族工業,有4個人不能忘記: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了解張謇的故事后,你認為以下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張謇創辦企業是為了獲得利益,提升家族地位;
B、張謇是在考中狀元之后才正式投入實業救國的事業的;
C、張謇不僅是我國杰出的實業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2.張謇曾說:敬業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請問你如何看待這句話?
3.你如何看待張謇?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在回答上述題目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張謇可貴的敬業奉獻精神,并逐漸理解張謇投入畢生精力參與民族工業建設并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和家族榮譽,而是為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因為在參與民族工業建設積累財富后,他將大多數收益都捐給了國家,并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除此之外,張謇還以敬業的態度不斷進行探索,他沒有滿足于大生棉紡業的成功,而是持續嘗試,最終建設出一個涉及墾殖、運輸、金融的資本集團;他也沒有孤立地從事企業經營,而是以實業為母、以教育為父,創辦了各級各類學校。在充分理解上述內容后,學生也會受到張謇敬業奉獻精神影響,開始認真、嚴肅地思考自己后續的生涯規劃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4]。
(四)學習張謇的實干創新精神,發展創新思維
創新加實干是張謇一生的真實寫照。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中國近代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所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均領一時風氣之先,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改革者和建設者[5]。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張謇實干創新的精神,鼓勵學生據此進行創作,表達自己的看法,從張謇實干創新的精神中汲取養分。
例如,在學生了解張謇的故事后,筆者布置了以“跟隨張謇的足跡,感受‘實干創新’的力量”為主題的寫作活動,要求學生在課后收集有關資料,并自選角度,完成800字左右的作文。在這一寫作活動中,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對于實干創新精神的看法,并以張謇的故事為引子,分析了實干創新精神對我國發展的重要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從張謇精神出發打造“敦睦德育”課堂,有利于教師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推動學生道德品質提升,也會使學生逐步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人才。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要組織內容、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了解張謇的故事,體會張謇勵志奮進、實干創新、愛國擔當、敬業奉獻的精神,引導學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王領琴.立足核心素養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N].江蘇教育報,2022-11-30(7).
[2]夏蕾.張謇語文教育理念對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啟示:以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2):38-41.
[3]姜華.研學地域名人,豐富語文地域文化課程資源[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0(3):18.
[4]李鳳.語文素養與立德樹人融合共生:2019年南通市中考語文卷命題思路評析[J].語文教學通訊,2020(8):81-83.
[5]朱維娟.張謇教育思想對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的啟示[J].名師在線,2018(2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