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項目式學習是教師基于真實情境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合作探究來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升能力和素養的學習模式。小學教師可以通過綜合實踐課帶領學生挖掘生活經驗的價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項目式學習,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文章通過案例分析來探索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策略,以期優化綜合項目式學習模式。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小學綜合實踐;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楊宇(1986—),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林實驗小學。
夏儉(1971—),男,江蘇省常州經濟開發區教師發展中心。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它通過“以研代教”的方式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真正發展。
隨著夏季的到來,學校的蚊子越來越多,“如何遠離蚊子”成為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將此作為項目話題,關聯科學、綜合、數學及信息等學科,開展“驅蚊大戰”的項目式學習活動。項目設計始終關注環境與生命活動的相互影響。學生通過搜索、調查、訪談、咨詢等手段來獲取信息、并通過信息處理及分析的方式形成基本概念。與此同時,學生使用各類技能,開展協作式、探究式學習,在解決困擾全校師生的蚊子問題的同時,學習知識、建立學科聯系、掌握技能、理解環境與生命活動之間的關系。
依據主題,筆者前后開展了兩次教學,第一次是常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第二次是綜合實踐項目式學習課堂。筆者通過對比兩次教學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在第一次教學中,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部分:尋找校園中的蚊子、探秘“驅蚊”的方法、提出“驅蚊”的方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如人意。經過認真反思,筆者發現此次教學設計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活動設計缺少“驅動問題”
在第一次教學中,活動的整體設計缺乏問題意識。其中,學生的課堂活動缺乏驅動問題激發和引領,主要借助教師提供的文字、視頻等材料獲取有限的信息。這種“教師給,學生拿”的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主動探究,致使課堂教學成效不如人意,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活動環節缺乏“知識勾連”
在第一次教學中,筆者利用一節課的主要時間來開展實踐活動,如尋找并調查蚊子的“居所”,上網搜集驅蚊的產品及其效用,商議驅蚊的有效方案,等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為學生順利開展活動搭建相關學科支架,學生基本只完成了調查與搜集工作,而忽略了歸類與整理環節,有想法但沒有落實。這種“重實踐,輕知識”的學習方式忽視了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致使活動缺乏相關知識的支撐。
(三)活動評價缺失“量化評價”
有效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活動的開展。綜合項目式學習課程注重量化評價的生成動態,學生在多元化評價體系中能夠獲得個性化發展的機會。在“驅蚊大戰”第一次教學中,評價主體僅有教師一人,且除了課堂中的口頭評價,再無其他評價環節。這樣的評價流于表面形式,未能提出具有實質性的量化評價,難以保證教學成效。
二、項目式學習模式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反思第一次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結合夏雪梅博士提出的項目式學習“六維度”(核心知識、驅動性問題、高階認知、學習實踐、公開成果和全程評價)進行第二次教學設計,并將此落實到實踐之中,進行探究性主題活動的設計。
【核心知識】
此次“驅蚊大戰”項目式學習的主要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活習性;地圖上的方位、圖例和標注等。
【驅動性問題】
筆者圍繞“環境如何影響動物的生命活動”這一本質問題設計驅動性問題:請你預測校園里哪些地方是蚊子的“聚集地”。實地探索后的發現與你的預測吻合嗎?請根據校園的平面圖,并結合你的發現在圖上標注蚊子的分布情況,并向大家分享你的發現。為了防止蚊子“連環作案”,我們應尋找蚊子“作案”的共同特征:蚊子偏愛的生存環境有哪些特點?操場上人那么多,蚊子為什么就“追”著某些人咬,這些人有什么特征?
【學習實踐】
1.調查活動(第一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午餐時間與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對全校師生進行口頭問卷調查,分析統計調查問卷的情況,尋找校園中蚊子最多的地點。而后,學生根據調查情況統計出被提及次數排名靠前的十個地點。
2.整合信息(第二至三周)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繪畫工具、信息技術等手段繪制整個學校的俯瞰圖,并根據先前的調查結果確定蚊子主要的“聚集地”,討論分析蚊子棲息地的特點。為助力學生完成這個任務,教師可為其提供三種類型的知識技能:第一,解決該問題所需的學科知識技能;第二,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工具(如繪圖工具);第三,合作技能。
3.研究分析(第四周)
學生圍繞驅動性問題進行信息檢索和深入研究。
4.制訂方案(第五周)
通過研究分析,小組討論提出若干項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而后,學生對每項方案進行對比與優化,從而形成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案。
5.綜合實踐(第六周)
學生根據方案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對于與誰合作、成果展示的方式等環節具有充分的自主權。例如,有的小組共同設計“防蚊倡議書”,其內容包括:改善學校環境、改善個人著裝和飲食習慣、改善個人行為習慣等。
6.成果展示(第七周)
為了優化成果展示,學生不僅需要進行相關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還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某一小組學生的綜合項目式學習成果為“自制驅蚊工具”,他們需要調查生活中的驅蚊產品的主要成分和特征,并根據調查結果自制驅蚊工具,而后需要他們通過實踐檢驗驅蚊產品的成效。
【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
探究性實踐:探索蚊子的棲息地與校園地理環境;調查驅蚊產品的主要成分;等等。
社會性實踐:聯合項目小組調查、傾聽他人觀點;合作繪制分布圖;等等。
調控性實踐:制訂計劃;制作調查表;等等。
技術性實踐:運用軟件繪制地圖;自制驅蚊工具;等等。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融合多學科的知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人格的健全發展。
【學生的成果展示活動】
1.個人成果
學生可以依據小組分工及個人的活動能力進行展示,如班級(校園)俯瞰圖、自制驅蚊產品;也可以展示相關的實驗過程,如自制驅蚊產品的成效檢測;等等。
2.團隊成果
各小組根據本組主題內容總結、交流研究,既充分發揮興趣特長,進行個性化的展示,又體現小組團隊合作的力量。其中,有的小組圍繞校園蚊子分布展開調查,以“校園蚊子分布圖”進行成果展現;有的小組利用ppt匯報了蚊子的生存環境和喜好的調查情況;有的小組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篩選市場在售的驅蚊產品(選出效果前三名),進行數據的分析,為后期自制驅蚊產品提供了切合實際的建設性意見。
【成果評價】
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圍繞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第一,評價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學生是否了解并掌握地圖上的方位、圖例和標注等基本知識;是否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是否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活習性;等等。第二,評價學生的展示情況:學生的小組合作效果如何;是否提前準備相關圖表、演示文稿等材料;能否完整介紹項目經歷并展示作品;呈現的效果如何;等等。
三、對項目式學習模式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反思
(一)有效創設真實情境,實現活動設計真實化
“驅蚊大戰”這個項目具有整合性,來源于真實的問題。該項目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將這個整合的項目分解成若干小項目,每個小項目的完成都能夠推進對整個問題的解決,每個小項目也都與相應學科的核心概念相對應。每一個學科概念都是按順序出現的,上一個任務的完成是下一個任務開展的基礎。學生需要循序漸進,持續探究:蚊子在哪里分布?為什么這些地方會是蚊子的“聚集地”呢?哪些人群是蚊子的“目標”?最后,探究如何驅蚊。從項目設計上看,“驅蚊大戰”這個項目綜合了多個學科概念,這些概念按照問題解決的路徑進行呈現。“驅蚊大戰”項目的設計思路促使各個學科的教師聯合起來圍繞一個真實問題設計跨學科項目,共同規劃問題解決的路徑,在不同的節點上融入不同的學科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學科的優勢。
(二)打破教學資源界限,實現課程知識整合化
項目式學習旨在引導學生主動整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在第二次教學案例中,筆者打破教學資源界限,力求實現課程知識整合化[1]。例如,利用數學、信息技術和美術知識繪制校園俯瞰圖及標注蚊子的分布點;用科學知識分析驅蚊產品的配方;用綜合知識進行采訪、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用語文知識進行報告的撰寫;等等。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各學科的優勢,將各學科知識整合起來,各盡其用,既突出學科特點,又互補、互助,促進各項活動的優化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推動課堂問題生成化
項目式學習不同于以往的學習狀態,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具體而言,教師在問題設置上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不同活動主題的特點,合理、有效地設置問題,為學生呈現指向核心知識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建構,使他們掌握活動開展預期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驅蚊大戰”項目驅動性問題的選擇上充分體現了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核心知識相結合的取向。從問題的生發—蚊子在哪里分布,到問題的探究—為什么這些地方會是蚊子的“聚集地”、哪些人群是蚊子的“目標”,到問題的解決—如何驅蚊,一系列問題環環緊扣。學生不斷探究解決問題,不斷生成新問題,在思考探究中提升綜合能力。
(四)有效鏈接課堂表現,實現活動評價多元化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評價要實現多元化。項目循序漸進,學習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能夠為學生提供較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發展的機會。教師在評價時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制定評價標準,形成多元評價體系,主要體現在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2]。如在第二次教學課例中,筆者落實了對學生綜合實踐的評價,這是整個綜合實踐活動的動態生成過程,能夠有效助力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此外,筆者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確定評價標準,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總結性評價,貫穿整個項目式學習的過程,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結語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很大程度上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教師應注重整合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在帶領學生認識世界、評價世界的同時,促進其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夏雪梅.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內涵、設計邏輯與實踐原型[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0):79-84.
[2]符爽,夏鳳琴.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36(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