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實驗小學對標新時代五育并舉的育人要求,以問題為導向,拓寬陶行知“生活力”的內涵與外延。為將學生“生活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學校緊跟教育熱點,充分利用地域資源,開設一系列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注重在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活力”。
【關鍵詞】金磚文化;跨學科課程;“生活力”;課程實施;課程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慕真’課程開發培養學生‘生活力’的校本研究”(課題編號:TY-c/2021/4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趙一峰(1978—),男,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實驗小學。
“生活力”原是植物學術語,沿用到教育領域指一個人在外界環境下所具備的生存能力。陶行知先生在《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學校應培養學生的“生活力”。“生活力”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
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陸慕實小”)對標新時代五育并舉的育人要求,并以問題為導向,將小學階段需要提升的“生活力”的外延闡釋為五項能力:明責任,提品格的能力;善學習,樂探索的能力;惜生命,勤鍛煉的能力;賞藝術,享生活的能力;愛勞動,勇實踐的能力。為將學生“生活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學校深挖金磚文化的育人價值,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建立有效鏈接,變革教學方式,開設了一系列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
一、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源起
(一)國家課程改革的召喚
跨學科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點修訂的內容之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旨在跨越學科邊界,綜合各學科特色,加強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強化課程協同育人的功能,推動課程綜合化實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1]。陸慕實小響應新課改的號召,以金磚文化為依托,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
(二)學校歷史發展的傳承
20世紀80年代,隨著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的成立,“學陶”的春風吹進了陸慕實小。學校始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把社會當學校,用生活做教育。從2017年起,學校與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多項學生實踐體驗活動,開發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學校多年來圍繞有關金磚文化的活動進行探索,為系統建構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學生全面成長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面臨的學習問題更加多元化、復雜化,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提升學生的“生活力”,陸慕實小變革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內涵與特征
(一)課程內涵
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是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創新課堂、繽紛社團、項目引領為實踐路徑,以學生“生活力”的培養為目標的特色校本課程。陸慕實小一方面立足于實際生活,從生活中挖掘優質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響應并努力探索“跨學科學習”這一教育熱點。學校以金磚文化為課程資源開發跨學科課程,通過再現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學會發現、思考、探究、創造,綜合提升學生的“生活力”。
(二)課程特征
1.堅持育人導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學校注重挖掘金磚文化中立德、啟智、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從而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錘煉意志、鍛造品格、提升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構建實踐課程
學校圍繞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以金磚文化為載體,以跨學科學習為抓手,構建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的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以具有層次性的學習任務為基點,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在實踐中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3.加強社會關聯
學校以金磚文化為載體,開設豐富的課程內容,其中包含“博物館里話金磚”“蘇式園林尋金磚”等活動。這些內容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本土文化的獨特韻味,豐富學生的社會認知。
4.倡導方式多樣
課程強調學生的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知行合一、學創融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同時,強調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實驗、研習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從真實的情境出發,創造性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注重綜合評價
學校注重評價內容的多維性,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學習成果、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情感與態度;注重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平時表現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鼓勵學生、家長等參與評價。
三、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架構與實施
(一)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頂層架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要求各門課程原則上要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陸慕實小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要求,以“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課程理念,依托地域資源,開發“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見表1)。
學校積極落實國家課程標準,以金磚文化為資源,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中開發跨學科主題。其中,基礎型課程以國家課程為依托,包含一年級到六年級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形成多學科、全年級的跨學科學習主題課程的架構;拓展型課程是一種著眼于學生潛能開發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出發,設置相關活動主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與生活的融合,強化學科之間的合作;研究型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在以研學活動和節日活動為主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生活力”。
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能夠給予學生更加豐富的課程體驗和學習經歷,為他們提供培育創新意識和開展探究實踐的機會,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活力”。
(二)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實施
1.實施原則
第一,標準、綠色、協同。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是特色校本課程。具體而言,教師要以國家課程為標準,遵循各科課程基本理念,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發展需求實施教學;同時,注重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交叉性、層次性,關注各學科之間的協同作用,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第二,根據需求多元開發。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其開發與實施上應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來開展,鼓勵教師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及自身的興趣特長出發,根據學生需求創造性地開發并實施課程。課程力求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綜合素養。
第三,圍繞問題自主實踐。以問題為導向,在實踐中求真知。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并能通過自主實踐的形式,在真實的情境中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并能最終解決問題。
2.實施路徑
第一,“慕真”課堂,優化課程教學。“慕真”課堂是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中基礎型課程實施的主陣地。在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建設中,學校以“追慕本真,向上生長”的辦學理念為引領,立足學生本位,著力打造“真實、靈動、生長”的“慕真”課堂,建構科學的課堂實踐模型,關注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有效落實綜合評價,從而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第二,繽紛社團,拓寬發展渠道。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中,拓展型課程主要依托社團活動來實施。社團活動的開展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校社團建設有組織、有規劃,師資雄厚,硬件齊全。學校3000余名在校學生全員參與社團活動。每學期初,學校秉承著“自愿參加”和“雙向選擇”的原則來確定社團的最終參與人員。學校社團時間充裕、管理規范、種類多元,當前,學校共105個社團,為拓展型課程的開展“保駕護航”。
第三,項目引領,激發探究動力。基于金磚文pe3vaFvSaR+k3l0ZXTXAEw==化的跨學科課程中的研究型課程主要以實踐活動和項目化驅動的方式來實施。在實施研究型課程時,教師應將項目學習的理念滲透在活動主題設計、研究過程以及成果展示中,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開展活動,讓學習更具“研”的意味。如此,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習得知識,提升綜合能力與素養。
四、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評價
學校著力加強跨學科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從跨學科課程本身和學生跨學科學習情況兩個方面建設評價體系。
第一,對跨學科課程本身進行評價。在課程開發時,課程評價主要表現為:是否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聯系密切;是否體現跨學科課程開發理念;是否對學生“生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課程目標是否明確;課程內容是否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并具有可行性、創新性、挑戰性。此外,在課程實施中,課程評價表現為:是否注重跨學科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在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是否切實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成效如何;等等。
第二,對學生跨學科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維度上,從信息處理、知識理解、問題解決、交流表達、責任擔當、同理共情等跨學科任務執行的流程中析出觀測維度。在評價主體上,強調多元化參與,教師、學生、家長、社工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跨學科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上,突出多樣性評價,積極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平臺記錄和處理評價材料,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金磚文化的跨學科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能夠充分發揮學校地域優勢,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鍛造學生品格、啟發學生智慧、提升學生審美水平,其“生活力”也在具有層次性的跨學科學習實踐中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