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必要性,提出“以生活情境為切入點,感受學習樂趣;以問題情境為滲透點,實現深度探究;以任務情境為著力點,促進個性發展”這三種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路徑,以期為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境創設;生活;問題;任務
作者簡介:盧彩霞(1983—),女,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逐漸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取代,高中語文教學亦需尋求創新,以適應新時代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貼合實際的學習環境,還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說,情境就是語文教學騰飛的翅膀。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必要性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往往以講授為主,只是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真正地投入學習。而情境創設通過構建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關的具體場景,讓學生在其中感受、體驗、思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授《紅樓夢》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大觀園的美景、人物的生活場景等,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紅樓夢》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紅樓夢》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走進作品所展現的廣闊、絢麗的世界,感知學習的樂趣和作品創作年代的文化氣息[1]。
(二)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寓意,需要學生進行理解和感悟。然而,部分學生由于受到年齡、閱歷、知識儲備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難以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而情境創設作為理解文本的有效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多方面的限制,還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內涵、思考人生。以《赤壁賦》為例,它寄寓了作者對歷史的感慨,也蘊含了人生哲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創設與赤壁之戰相關的場景。在此場景中,學生仿佛能夠看到戰場上硝煙彌漫,聽到陣陣鼓聲,從而直觀地了解文本中描述的歷史,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2]。并且,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對文本的主題思想進行解讀和探討,獲得關于文本的獨特感悟。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路徑
(一)以生活情境為切入點,感受學習樂趣
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生活情境的運用不僅能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幫助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分析文本,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先深入研讀課文,找出契合學生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的點,再通過語言描述、多媒體展示、實物呈現等多種方式構建生活情境,旨在讓學生身臨其境,了解課文的創作背景、人物情感、情節發展等。在情境中,學生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通過提問、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與作者、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由此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課文的作者老舍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濟南的冬天里溫晴的天氣、秀美的雪景以及澄清的水等。教師在研讀課文時,需要關注其中的細節,思考如何將這些細節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相結合。
為了構建與《濟南的冬天》緊密相關的生活情境,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或播放關于濟南的冬天的圖片或視頻,彰顯濟南的冬天獨特的魅力,并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冬天里的經歷,分享自己對冬天的感受,以此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老舍選擇寫濟南的冬天以及在寫作時抓住“溫晴”這個特點的原因,說出濟南的冬天與自己家鄉的冬天的不同。這樣,學生可以理解課文背后的含義和老舍對濟南的冬天的情感[3]。
另一方面,為了讓學生獲得關于課文所描述內容的情境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活動。在活動籌備階段,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角色,如游客、導游、當地居民。之后,為了增強學生的角色代入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扮演角色的外貌、性格和動作等方面的特點進行設定,并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服裝和道具。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設定擬演繹的具體場景,如濟南的某個景點或某條街道。在排練時,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展現所扮演角色在濟南的冬天里的行為舉止,如欣賞雪景、品嘗美食、參與冬季運動,并通過對話和動作表達角色的情感。在正式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需關注學生的情感投入[4]。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在表演中的感受和收獲,討論如何通過角色扮演提高自己理解課文和表達情感的能力。
可見,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與運用,《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可以由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豐富情感的畫面。學生能夠激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質量。
(二)以問題情境為滲透點,實現深度探究
運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具體而言,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有關課文的一系列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探究課文的深層含義的主動性。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討論等多種方式,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隨著探究的深入,教師可以對教學進行拓展和延伸,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新的假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反饋,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消除困惑,讓學生在探究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融入問題情境,以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引領學生深度探究郁達夫所寫的《故都的秋》這篇散文,開展問題探究活動(具體內容見表1),以此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5]。
在上述教學階段,教師使問題自然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拓展探究維度,助力學生體會課文《故都的秋》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提升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以任務情境為著力點,促進個性發展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往往會讓學優生“吃不飽”,讓學困生“消化”不了。如今,新課標強調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差異化的任務情境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具體而言,教師應先通過日常的觀察、交流以及學生的作業和測試反饋等,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據此將學生劃分為基礎層、提升層、優化層,再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布置情境任務,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踐,以此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以《雷雨》教學為例,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劇情脈絡梳理”任務,旨在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劇本,全面了解劇情和人物關系。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需要尋找關鍵的情節,了解各個人物的行為變化和心理變化,形成對《雷雨》劇情的整體認識,為后續分析打下基礎。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角色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角色內心獨白撰寫”任務。學生需要選擇劇中的一個角色,結合劇情和人物性格,為該角色撰寫一段內心獨白。
對于提升層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情感糾葛探究”任務和“主題意蘊挖掘”任務。就“情感糾葛探究”任務而言,其要求學生深入分析劇中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探究糾葛產生的原因。為此,學生應探討人物之間的情感沖突對人物命運和劇情發展的影響,從而提升共情能力。就“主題意蘊挖掘”任務而言,其目的是讓學生探究《雷雨》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挖掘其深層內涵[6]。因此,學生可以從情節、人物、沖突等方面入手,對相關的社會現象、人性弱點和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行探討。
對于優化層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更具挑戰性的“《雷雨》新解創作”任務。此任務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雷雨》劇情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見解和創意,對劇本進行改編或續寫。為此,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運用不同的手法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設計情節等。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于創新。在創作完成后,學生需要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找出其中的優缺點,并提出改進意見。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劇本的藝術魅力和創作技巧,提升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合作與交流情況,鼓勵學生在相互學習和幫助中共同成長。同時,教師還應為學生搭建展示個性和才華的舞臺。學生可以演繹所改編或續寫的劇本片段,分享對劇本的理解和感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進一步實現自我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情境創設成為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任務情境等多元化情境創設的路徑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探索的平臺。從本文對《濟南的冬天》《故都的秋》《雷雨》等教學案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合理的情境設置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文本理解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策略,打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筆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教育工作者繼續探索創新性的情境教學模式,以推進高中語文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玉芳.淺談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策略[J].考試周刊,2023(52):28-32.
[2]朱一凡.基于情境創設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2):23-25.
[3]王萬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創設情境的基本策略[J].寧夏教育,2023(10):43-44.
[4]許璐.高中語文教學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J].中學語文,2023(27):70-71.
[5]徐大濤.高中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情境創設:以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J].學語文,2023(5):19-22.
[6]曹倩.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研究[J].中學語文,2023(2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