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多個方面。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逐漸得以凸顯。當前,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采用創新型教學手段合理開展教學活動,在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培養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與正確價值觀念的新時代青少年,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有益條件。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莫東玲(1984—),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天平鎮第一初級中學。
當前,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導向逐漸轉變為素質導向。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更加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從而優化教學形式。結合當前教學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雖然絕大部分教師已經能夠認識到核心素養理念的重要意義,但是尚未真正掌握貫徹核心素養的根本方法,從而導致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針對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深入探究,對轉變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增強學生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主要指的是學生對國家、對民族、對本國文化等的熱愛之情,以及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支持與踐行[1]。教師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政治方向,使學生始終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同時,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與認識,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政治認同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在其指引下健康成長,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主要指的是學生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包含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多項內容。教師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誠實勇敢、勤勞善良、團結友愛等優良品質,從而促使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能夠做到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做到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愛護公物。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主要指的是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遵法守法,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能夠對憲法的含義與背后的價值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并對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概念形成初步系統的認知。除此之外,學生通過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能夠形成正確的守法、用法思維,從而增強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觀念,為保障學生生命健康安全創造有利條件。
(四)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主要指的是學生能夠對自身具備客觀、正確的認知,并能夠始終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2]。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能夠對自我、對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提高心理素質。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在與他人、與集體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理性思考、友好和睦。此外,通過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并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傊囵B學生健全人格有助于學生從更深層面審視自我,始終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學習,提升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
(五)有助于提升學生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主要指的是學生主動承擔責任的認知與態度,并能夠將其付諸實踐的行為[3]。教師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自覺關心愛護集體,激發學生的擔當精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含義。提升學生責任意識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以及對國家的責任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提升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集思廣益,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包含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提升學生道德修養、提高學生法治觀念、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學生責任意識等多項內容。因此,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圍繞上述幾項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根本教學目標,通過開展集體備課、深度研究教材內容等方式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為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在集體備課環節中,教師可以“舉辦中秋晚會”為切入點,圍繞賞月、探月等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教師展示自己對本課“延續文化血脈”這一節內容的教學設計:“明確課堂教學主題為‘月’,通過設置猜謎游戲、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公益視頻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配以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這樣的方式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更為直觀、生動地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集體備課的形式將教師們的想法匯集到一起,能夠促使教師對教學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指導預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從當前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存在忽略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的問題。這導致學生在學習時無法對整體學習情況建立起清晰的認知,也無法通過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了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課前做好相應內容的預習工作,有針對性地、高效率地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到人口與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了解人口問題的本質,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明白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以“從李村河治理看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自主開展預習工作。比如,在“正視發展挑戰”這一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整理我國當前的人口、環境、資源等情況,明確當前面臨的問題,從而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又如在“共筑生命家園”這一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搜集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內容,使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提前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預習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知識學習興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與道德素養。在創設情境時,教師應當以當前階段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內容為基礎,帶領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4]。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充分了解人的情緒的復雜多樣、常見情緒有哪些,正確認識情緒的作用,深入體會青春期情緒的特點,并學會用積極健康的態度面對負面情緒。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壓力測試,借助測試結果幫助學生了解壓力的來源,以及正確面對壓力、消解壓力的方式。然后,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如考試成績不理想、與朋友發生矛盾等。在情境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為什么在那種情況下他會那樣做?”“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樣做?”等問題。在問題與情境的推動下,學生積極思考,并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與情境聯系到一起。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四)借助技術,豐富學生課堂學習體驗
與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特點[5]。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通過采用創新型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高質量課堂,使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提升自身思維品質與綜合能力。因此,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中“關愛他人”這一節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關愛對于他人、社會的重要意義,掌握關愛他人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年輕人主動扶老人過馬路的視頻,通過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可以結合視頻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對于視頻中年輕人的做法有什么樣的看法?你覺得他做的是對還是錯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展開思考并大膽發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有助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一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繼續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與關愛他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充分理解關愛他人的社會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豐富學生課堂體驗。
(五)開展互動,推動學生主動深入交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利用互動推動學生自主思考、深入交流,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與家國情懷,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與中國發展歷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了解中國發展至今的艱辛與偉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游戲活動,游戲的主要內容為教師展示不同時期的中國發展的代表性圖片,學生需根據圖片內容準確說出時期名稱。這一游戲環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后,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各組學生圍繞“如何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并制訂相關方案。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將更為深刻,同時能夠有效培養自身的愛國之情,強化家國情懷。
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了更為明確的教學方向與更多的發展可能。因此,教師應深入研究核心素養內容與內涵,結合具體教學情況與實際教學需要,把握學科教學關鍵點。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閱讀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其中蘊藏的教育元素,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教學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通過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發展思維、錘煉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素英.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29):104-106.
[2]吳玉蓉.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3(1):58-60.
[3]王賽金.培道德之花 結素養之果: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48):120-125.
[4]馬宏鈞.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品位·經典,2022(15):170-172.
[5]石洪輝.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2(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