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文森首創的讀思達教學法將閱讀、思考與表達有機統一到學科學習中,對中小學課程教學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在該教學法體系中,閱讀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它是思考與表達的起點。將閱讀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閱讀習慣,使其形成自主的學習能力、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文章在概述讀思達教學法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闡述數學閱讀的意義,著重探討讀思達視域下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在數學閱讀中促進數學學習、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讀思達教學法;數學閱讀;數學思維;核心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2023年度普通中小學、幼兒園閱讀專項課題“基于讀思達視域下的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立項編號:YDZXKT23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志頗(1988—),女,莆田學院附屬實驗小學。
閱讀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手段,是信息輸入的重要途徑,也是思考的起點與源泉。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閱讀在小學數學的教與學兩個環節中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讀懂教材、理解題意,同時還能夠豐富數學知識、開闊數學視野、培養數學興趣、培養數學思維。讀思達教學法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那就是注重數學閱讀,并以其為支點,引發學生的有意義思考與表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深化數學學習效果,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讀思達教學法概述
(一)基本內涵
讀思達教學法,即將閱讀、思考與表達三者作為課程教學的主體、本體和核心,其基本理念和內涵是:閱讀、思考、表達是教學活動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和流程,學生只有經過這三個環節的相對完整的學習,才能實現對知識的深加工,從而把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1]。
如果用一套公式來表達讀思達教學法的基本思想,即為“學科學習=學科閱讀+學科思考+學科表達”。
(二)內在聯系
顧名思義,讀思達教學法中包含閱讀、思考與表達三個維度。那么,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筆者以為,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說,在讀思達教學法中,閱讀是基礎和前提,沒有“讀”,所有的“思”都是“胡思亂想”,所有的“達”都是“胡言亂語”;思考是關鍵和核心,在閱讀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質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培養數學思維;表達是歸宿和提升,通過表達,發展數學的語言,通過數學問題反思數學本質,將零散的、表面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建構[2]。因此,“讀思達”構成一種完整、深度的學習,三者是有機統一的關系。
“讀”作為“思”與“達”的前提與基礎,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引導學生閱讀,進而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發展核心素養。
二、讀思達教學法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思”“達”的前提是“讀”。數學閱讀是以數學學習為目標,以數學材料為載體的閱讀,教師通過數學閱讀,引導學生走進數學世界,通過思考,發現數學的奧妙與樂趣,培養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引發學生的自主表達,從而內化知識,提升核心能力。
(一)從數學閱讀中發現數學樂趣
小學數學學習既有枯燥的一面,又有趣味的一面,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煩瑣的計算,發現數學中蘊含的規律,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培養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數學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數學閱讀,尤其是課外的數學閱讀是輕松有趣、寓教于樂的。比如,在中、低年級,教師可以結合數學繪本,把數學知識融入趣味故事,讓數學啟蒙學習充滿樂趣。如繪本《數學來了!》通過“大大熊和小小兔”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大小、多少和粗細;通過“妖怪村”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常見的簡單平面圖形;通過“幾點了”的故事,讓學生認識時間。學生在閱讀繪本中學習有趣的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的樂趣,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二)從數學思考中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閱讀是一種思維活動,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培養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創新性和批判性[3]。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習的重點、難點,通過對教材相關定義、定理、公式的閱讀,思考關鍵信息的內涵、意思,能正確、深入地理解概念;做題過程中,通過對問題題干的閱讀,能抓住關鍵信息、重要條件,理清其中的數學關系,思考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提高解題的效率。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進行深入的思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
(三)從數學表達中開闊數學視野
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將課本知識的學習與課外數學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課內向課外拓展,從學校向社會、生活延伸[4]。要運用數學知識,就要先學會表達數學知識。教師將內容豐富多樣的數學知識教授給學生后,要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領略課本、課堂以外更廣闊的數學知識天地,從而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三、讀思達視域下小學數學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數學閱讀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以及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讀思達教學法下的小學數學閱讀教學,要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綜合有效實施。下文從課內數學閱讀視角,探討讀思達視域下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課前引讀:自主預習,先學后教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先學的有效手段。通過對新授內容的閱讀,學生能夠對新課內容形成初步了解,在正式的授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不懂的內容進行學習理解,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章“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中“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的課前預習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時認真閱讀教材第44頁。該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情景式的連環畫,以“孫悟空棒打牛魔王”的故事引出小數點移動與數的大小變化這一問題;第二部分是引導從上往下觀察和從下往上觀察,發現小數點移動的大小變化;第三部分是發現小數點向右和小數點向左移動數的變化規律。
首先,學生通過閱讀第一部分的情景式連環畫,可以直觀感受0.009米—0.09米—0.9米—9米的大小變化,了解到0.009米能夠放進耳朵里,0.09米可以放在手掌心,0.9米可以握在手中,9米則有幾個牛魔王那么高。其次,學生通過第二部分的閱讀,觀察小數點左右移動引起的數的大小變化: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9米=9000毫米。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每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十倍;從下往上觀察,小數點每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最后,學生通過第三部分的文字閱讀,總結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即對第二部分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實現知識的構建。
學生在閱讀中觀察、思考和總結,基本理解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思考、疑問以旁注的形式寫在課本空白處,在正式講授的過程中專心聽講、積極提問,理解課文知識內容。這種以數學閱讀為手段的數學自主預習,實踐了先學后教、以生為本的學習理念,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課中讀思,理解文本,梳理關系
讀思就是研究性閱讀,是閱讀、思考與探究相結合的深度閱讀,是讀思達教學的核心內容[5]。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設充滿思考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情境。在此過程中,學生以數學閱讀為載體,就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探究點進行認真閱讀、積極思考,挖掘文本的內涵與深意;在解題過程中閱讀題干,挖掘信息,理清數量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內化知識。
1.讀思課本,理解核心概念
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習的核心,數學問題源于數學概念。數學概念的正確理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與關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正確理解數學概念。
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學習中,“比的基本性質”是核心概念,也是開展相關數學運算的基礎。教學中,教師圍繞“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這一概念,讓學生思考并說說這一概念包含哪幾個方面的意義。學生在“咬文嚼字”中挖掘出幾個關鍵信息:首先,前項和后項必須同時乘或除以某數;其次,這一數學運算既包括乘法運算,又包括除法運算;最后,概念中容易被忽視的關鍵前提—0除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理解這幾句話的,為什么要“0除外”。這樣,通過數學閱讀,學生深入地解析數學概念,理解核心知識,實現深度學習。
2.研思題干,理清解題思路
做題是數學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檢驗和鞏固學習的有效途徑。解題過程中,讀題是重點、關鍵,題目讀不懂、題意理不透,自然無法順利解答題目。教師要借助數學閱讀來培養學生的讀題意識、習慣與能力,使其抓住關鍵信息,厘清數量關系,理解所求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以“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問題解決為例。題干如下:甲、乙兩車相距300千米,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5千米,那么3小時后甲、乙兩車相距多少千米?這一數學問題的題干不長,數量關系簡單,但是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容易陷入片面化誤區。在閱讀題干時,學生需要思考:題中是否有說甲、乙兩車是相向行駛還是背向行駛?如果是相向行駛如何計算,如果是背向行駛又如何計算?在數學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分類思考并分情況討論:相向行駛時,距離為:300-3×(40+55)=15(千米)。背向行駛時,距離為:300+3×(40+55)=585(千米)。學生通過數學閱讀,挖掘隱藏信息,正確、全面地思考問題,跳出問題陷阱,更好地完成解題任務。
(三)課后讀達,溫故知新,構建知識體系
數學表達具體表現為數學知識的輸出。數學學習要從課堂向課外拓展,這也是加深理解、構建知識體系的有效手段。
一是在讀達中復習,加深理解與記憶,溫故而知新。小學生對新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是短時的、不穩定的,要趁熱打鐵地進行復習,而最好的復習方法就是復述課本、復述教材,對例題進行再一次閱讀與描述,對數學概念進行再一次領會,對結論的提出、公式的推導、概念的定義過程進行再一次學習,養成及時復習新學知識的好習慣。
二是在讀達中總結,促進知識體系建構。數學知識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需要學生具有整體思維[6]。
學生通過課后閱讀進行知識復習,尤其是同一主題學習內容不同課時的復習,能促進知識的結構化、體系化。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包括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三節內容,它們之間是前后關聯、有機統一的。在完成單元學習內容之后,教師讓學生回過頭來復述單元課本內容,仔細閱讀例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課文的問題情境以及運算法則的推導過程,就知識進行總結,加深對單元知識內容的理解,鞏固單元學習內容,實現深度學習。
結語
讀思達教學法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模式,其啟示教師要重視數學閱讀,將閱讀作為小學數學教與學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閱讀更是不可或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不同課型、不同教學環節中有效地開展數學閱讀,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策略,培養優秀的數學學習品質;在數學閱讀基礎上展開積極的數學思考,提升思維能力和品質;理解數學問題的內涵與本質,在數學表達中深化認識,解釋和解決數學問題。如此,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素養能獲得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為 “達” 而 “思” :小學 [2]智立成.為 “達” 而 “讀”數學 “讀思達” 教學法淺析[J].學苑教育,2023(16):4-6.
[3]張本偉.基于數學閱讀的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當代教研論從,2024,10(6):49-52.
[4]王曉鈺.以“讀”促學,展現別樣精彩:談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4(15):68-70.
[5]羅歡.運用數學閱讀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4(9):39-41.
[6]張珍梅.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的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教師,202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