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區是幼兒自主進行科學探究與深度學習的重要場所,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等特點。幼兒在科學區中與材料互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動手操作、驗證猜想、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深度學習。文章闡述科學區在幼兒深度學習中的重要價值,并提出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科學區;幼兒深度學習;支持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社會教育(社科普及)專項課題“跨代共融:‘一老一小’代際學習服務的社區教育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3SJC-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凱(1996—),男,宿遷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刁力(1990—),女,宿遷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當前,幼兒園的區域活動越來越注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深度學習狀態,以促進其高階思維的發展。幼兒的深度學習以豐富的感性經驗為基礎,發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強調經驗的積累、運用與遷移。因此,在幼兒園科學區中培養幼兒深度學習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幼兒園科學區的環境構建常常被忽視,存在投放材料類型單一、教師指導不足等問題,阻礙了幼兒深度學習和發展。為解決現有問題,筆者進行了具體的行動研究,通過不斷地觀察與反思,提出了支持幼兒在科學區中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科學區中幼兒深度學習的重要價值
(一)切合幼兒興趣需要,涵養幼兒學習品質
在課程游戲化改革的背景下,推動幼兒的深度學習已成為當下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幼兒只有在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情境中,才有可能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在科學區活動中,幼兒是科學探究的主體,而在游戲過程中伴隨著問題的解決,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引導幼兒體驗學習,彰顯了“深度學習”的特征。然而,實現“真正學習”需要在幼兒真實游戲的基礎上,配合教師的有效支持,以促進幼兒認知結構的重組與思維的發展[1]。深度學習滿足了幼兒的發展需求,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倡導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區域活動,運用高階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合作探究,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學習素養,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科學探究精神,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在3到6歲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其思維發展變化速度較快,且開始產生抽象邏輯思維。此階段幼兒的認知發展具有一定的經驗性與構建性特征,與深度學習密切相關。深度學習強調從幼兒已有的經驗出發,促進其知識經驗的遷移應用,使幼兒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獲取經驗。科學區作為幼兒自主探究的區域活動空間,對于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學習,使思維工具逐步由表面象征向更為抽象的概念轉變,培養其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此外,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步驟與方法,通過好奇心的引導,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
(三)改進科學區角創設,提升區域活動質量
區角創設是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學習的重要基礎,幼兒在區角環境中與人、事、物充分交互,以獲取知識與經驗。科學區角環境被認為是實現幼兒深度學習的關鍵場域。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深刻理解深度學習的內涵與特征,并基于幼兒需求,進行科學區角的環境創設與組織指導,以促使幼兒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能夠提升區域活動的教育質量,提高保教工作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教師的支持是影響幼兒深度學習的關鍵因素,教師在深度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材料選擇及區角空間的創設等方面與區域活動質量緊密相關,對于促進幼兒深度學習至關重要。
二、科學區中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策略
基于深度學習的視角,幼兒園教師需要立足幼兒本位,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并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從空間規劃、材料投放、活動指導三個方面入手,促進幼兒在科學區中有效的學習與發展。
(一)科學區深度學習的前提—空間規劃科學合理
1.位置選擇力求科學性與適宜性
創設良好探究環境前提在于科學合理地選擇科學區角的位置,進而促進幼兒在科學區的深度學習。教師需要考慮到動態區和靜態區之間的區別。比如,娃娃家和表演區就是常見的動態區域,其一般具有較高的噪聲水平。相對而言,科學探究活動則更需要幼兒集中精力、靜下來進行操作。因此,科學區屬于靜態區域。為避免幼兒在科學區的活動遭受干擾,教師在選擇位置時應盡量使動態區和靜態區保持一定的距離,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在科學區活動中,幼兒常需要使用水等特殊材料。因此,選擇科學區的位置需要考慮地理條件,應優先選擇靠近水源且光照充足的地方,以有利于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2.空間創設保證安全性與開放性
安全性與開放性是科學合理規劃空間的重要原則之一。幼兒園科學區的創設能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選擇和自由游戲的空間,從而促使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科學經驗。在進行科學區的空間創設時,教師需確保安全的同時注重空間利用效率。此外,教師還應考慮空間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以便幼兒能夠仔細觀察發現、自主創造和探索。例如,通過合理利用小柜子、小桌子等工具,能夠讓幼兒自主移動桌椅以滿足區域活動的需要,簡化管理流程。
3.墻面創設增進立體性與互動性
在創設科學區的墻面時,除了激發幼兒的興趣,還需要考慮如何巧妙引導他們的探究方向。科學區的墻面創設不僅要豐富多樣,還應注重墻面的立體性與層次性,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發展水平及時調整,促進墻面與幼兒的互動。主題展示墻應利用照片、剪紙等裝飾,以平面圖形的形式展現幼兒的實驗成果,使墻面生動起來。同時,活動記錄墻的創設也十分重要,既應輔助記錄實驗操作流程,還應幫助呈現探究經驗。
(二)科學區深度學習的支撐—材料投放動態多樣
1.投放操作性材料,提高材料的有效性
在設計和實施科學區活動時,教師應制訂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并精心挑選和設置科學區材料。操作性材料是幼兒在科學區進行探究的主要對象,在選擇投放材料時,教師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興趣愛好。研究表明,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更偏好比較常見、易獲得的材料,如流行的卡通形象玩具和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工具,這有助于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新知識。此外,這些材料還應具有發展性、安全性、科學性和教育性等特點。
2.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注重材料的層次性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通過探究具體事物以解決實際問題、發掘事物間規律、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一線教師需重視在科學學習中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以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科學區中提供多樣化的操作材料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還有助于他們在活動中積累更全面的科學經驗,獲得更成功的體驗。因此,在創設科學區時,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供多種類型、多種結構、多個領域的操作材料,確保材料的豐富性。在考慮材料投放多樣性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確保低結構材料和高結構材料在科學區內保持適當的比例。
以“神奇的陀螺”主題活動的材料投放為例。探究陀螺的旋轉現象是一項常見的科學實踐,對其奧秘的探究既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也能滿足其科學探究的興趣與需要。在確定主題之后,教師在科學區投放購置的陀螺成品,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然而,教師觀察發現成品材料的玩法單一,導致幼兒稍微操作后便喪失了游戲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鼓勵幼兒與家長合作制作陀螺,并將其帶至幼兒園。但是,教師在與幼兒的談話中發現,陀螺主要由家長完成,幼兒參與完成的部分較少。鑒于“做中學”理論,教師決定投放半成品的操作材料,以促使幼兒親自動手制作陀螺,從而獲取直接經驗。經過調整,教師繼續投放了數量眾多的半成品材料,包括不同長度的小棒、底部形狀各異的小棒、皮筋、紙板片、泡沫板、桌布和瓦楞紙板等,方便幼兒自主探究。
3.定期更新陳舊無趣的材料,確保材料的動態性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對科學區中的操作材料進行定期更換。由于幼兒的注意力和關注力有限,因此材料的投放應是一個不斷調整、及時更新的動態過程。教師應時刻觀察幼兒對現有材料的使用情況,關注幼兒興趣的變化,并保持新舊材料的動態性和比例。同時,教師應持續創新材料的使用方式,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賦予舊材料新的意義,實現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價值。
在上述“神奇的陀螺”主題活動中,教師通過定期更新科學區角的操作材料,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支持,促使他們展開自主、有意義的持續性探究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旨在促進幼兒基于興趣主動學習,發現問題并深入探究。確保操作材料的動態更新,有助于幼兒積累豐富的科學經驗,拓展綜合思維。
(三)科學區深度學習的保證—活動指導及時有效
1.提高提問的有效性,適時引導討論
問題是激發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的重要催發劑[2]。
提出有效問題是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教師引領幼兒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深度探究的必備手段。在引導幼兒進行科學區活動時,教師需要借助恰當問題的引導,幫助幼兒逐步探究、積累科學經驗,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猜測逐步展開提問,為他們的探究活動提供結構引導,使問題更具層次性、漸進性、開放性和啟發性。此外,教師還應把握教學時機,適時引導討論。討論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既可以是個別提問,也可以是小組交流,甚至可以是全班共同討論。
以“有趣的沉與浮”主題活動為例。在科學區中進行沉浮實驗時,教師應避免使用暗示性和封閉性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而應該提出更具開放性與啟發性的問題,如“為什么有的東西會沉下去?”“為什么有的東西會浮上來?”“如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如何讓浮著的東西沉下去?”,這種類型的問題更為有效,可以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實現深度學習。
2.提供足夠的探索時間,鼓勵深入探究
充裕的探索時間也是幼兒在科學區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保障。在組織科學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確保幼兒有足夠時間進行探索,鼓勵他們展開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同時,教師還應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實踐并與他人合作,進行深入探究。研究表明,以同伴合作為基礎是推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重要方法[3]。
3.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重視間接指導
深度學習在幼兒的全面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4]。首先,幼兒園教師應當持續吸收深度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充分認識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中,以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素養。其次,幼兒的深度學習應當著眼于幼兒內心深處的認知和情感活動,教師需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再次,教師還應合理運用間接指導策略,避免過度干預幼兒自由探索。最后,教師應當抓住教育機會,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問題,逐步深入探究,從而獲得深度學習的經驗。在幼兒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并提供必要支持,成為其科學探究的“伙伴”。
【參考文獻】
[1]于馨淼.大班科學區活動中教師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行動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3.
[2]梁媛玲.深度學習視角下的科學區環境支持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5):104-106.
[3]王小英,劉思源.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與邏輯架構[J].學前教育研究,2020(1):3-10.
[4]黃靜.在體驗活動中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J].學前教育研究,2021(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