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制造業ESG評價體系。ESG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環境保護至關重要。本文分析ESG評價體系的核心理念與目標,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提出了一套適用于中國制造業的ESG評價框架。該框架注重環境友好、社會責任和良好公司治理的平衡,旨在引導企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ESG;評價體系
一、引言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具有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制造業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和升級壓力。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經濟生態協調發展受到重視,企業與環境的關系成為國家焦點。特別是對于高污染行業,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路徑選擇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當前,國內外多家機構已針對ESG三大維度,建立了詳盡且多維度的評級體系。在國際上,主流的ESG評級機構包括明晟、湯森路透和富時羅素等,它們在ESG評級領域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在國內,自2018年中國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增加了環保與社責內容后,明確了上市公司的相關責任,并強調了其在環保和社責方面的引領作用,構建了ESG信息披露的基礎框架。此后,多家機構推出了ESG評價體系。其中,Wind、華證指數、商道縱橫以及商道融綠等機構在國內ESG評級領域尤為突出,它們結合中國實際,構建了符合本土需求的ESG評價體系。
由于各評級機構在可持續性研究主題上的側重點不盡相同,ESG研究在選擇評級時需要確保其與特定應用情境的一致性。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選擇自行構建ESG評價體系,盡管當前眾多學者致力于各行業ESG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然而,這些評級體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國外的ESG評級框架進行構建的,導致在指標選取、標準制定以及方法選擇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或特定的側重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本土化和針對性。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ESG評級體系,構建一套適用于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制造業的ESG評價體系,這不僅能更全面、客觀地評估制造業企業的綜合績效,還能有效激勵制造業積極擔當社會責任,進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共生和持續發展。
二、文獻綜述
1.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各方面問題,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揭示了其科學內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方向。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國情和顯著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這一本質同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結合在一起,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現代化的鮮明中國特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注重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繁榮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中國式現代化以和平發展為特點,既尋求自身發展,也致力于世界和平,以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ESG的內涵
ESG代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一種新的投資及評價標準,注重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績效,而非單一的財務表現。ESG旨在評估企業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實際貢獻。盡管ESG在國際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但在學術界,關于其定義依然存在多種不同的觀點和解釋,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Parfitt在探討責任投資與政治行動之間的聯系時,將ESG視作一種策略,該策略旨在將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風險融入投資分析,從而實現更為負責任的投資決策。蘇暢等(2022)將中國情境下ESG的內涵界定為:企業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以增進社會福利的意愿、行為和績效。操群等(2019)認為,ESG的內涵主要涉及多個道德層面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核心要素,包括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產品責任的履行、促進性別平等、推動社會整體發展、關注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以及實現管理層多樣性的重要性。
ESG理念與中國式現代化高度契合:環境維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維度助力共同富裕,治理維度則強調文化和道德,推動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ESG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工具。尚福林認為“創新”是ESG的核心要義,“協調”是ESG的內在本質,“綠色”是ESG的實踐基礎,“開放”是ESG的重要特色,“共享”是ESG的終極目標。ESG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有機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因此,本文將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ESG內涵定義為:企業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深入實施環境保護,持續優化公司治理,并在此過程中尋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效益的均衡與最大化。
三、ESG評價體系構建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借鑒國內外現有的ESG評價體系的基本方法,將目標層的評價指標劃分為三個維度:環境(E)、社會(S)及治理(G)。準則層則結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提出的組織環境指標的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將目標層的評價指標相應地劃分為“壓力”“狀態”“響應”9個二級指標,也就是環境維度的二級指標為環境壓力(EP)、環境狀態(ES)、環境響應(ER),社會維度的二級指標為社會壓力(SP)、社會狀態(SS)、社會響應(SR),治理維度的二級指標為治理壓力(GP)、治理狀態(GS)、治理響應(GR)。PSR模型是用于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評估的框架,其中壓力(P)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狀態(S)描述環境現狀或趨勢,響應(R)是社會為減輕環境壓力、改善環境狀態采取的措施。PSR指標回答“發生了什么、為什么、如何應對”三個可持續發展問題。最后,針對指標層,本文結合蔣永穆等(2022)提出的由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構成的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選取可以反映制造業ESG表現的具體評價指標,從而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制造業ESG評價體系。
(1) 環境維度
在環境維度,制造業面臨重污染、高能耗問題,需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環境管理體系完善等方面,以衡量綠色發展成果。首先,環境壓力(EP)方面的指標應主要關注制造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這包括廢水廢氣排放、水污染物排放、溫室氣體排放和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等。其次,環境狀態(ES)方面的指標應體現制造業企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產生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具體來說,可以包括水資源消耗、資源能源消耗、環境負面事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最后,環境響應(ER)方面的指標應關注制造業企業在面對環境壓力時所采取的主動措施和應對策略。可以選擇節能減排、環境管理體系、污染防治、環保投入這些指標進行評價。
(2) 社會維度
在制造業中,員工常面臨艱苦環境和職業病風險,企業需改善工作環境、防治職業病、確保員工身心健康。同時,要提供匹配的薪酬福利,保障員工權益。供應鏈管理也至關重要,制造業企業應維護供應鏈穩定性,積極履行管理責任。此外,制造業還需要注重產品安全、數據安全和慈善公益,以提升社會形象和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在社會壓力(SP)維度選取的指標為健康與安全、薪酬福利和職業病防治;在社會狀態(SS)維度選取的指標為服務與質量、產品安全、社會負面事件;在社會響應(SR)維度選取的指標為綠色供應、供應商管理、培訓與發展、依法納稅、社會貢獻、鄉村振興。
(3) 治理維度
在治理維度,制造業企業的ESG評級深受其治理結構、內部控制、股東權益、激勵機制以及腐敗賄賂問題的影響。合理的治理架構能確保企業管理的穩定與高效,各崗位充分發揮功能,且堅守獨立性和監督性原則。治理結構缺陷則可能導致管理滯后和風險增加,對ESG評級產生不利影響。對于制造業而言,逃稅、腐敗、商業賄賂等風險損害企業聲譽,涉及造假等嚴重問題,對企業長期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一旦曝光,企業業績可能急劇下滑,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因此,治理壓力(GP)維度選取的指標為治理結構、高管薪酬、股權集中度、董事會獨立性、ESG戰略;治理狀態(GS)維度選取的指標為總資產收益率、研發產出、研發投入;治理響應維度(GR)選取的指標為合規經營、商業道德、審計鑒證、黨組織建設、反腐倡廉。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構建的制造業企業ESG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2.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制造業ESG評價體系
基于ESG評價體系和中國式現代化維度,我們對制造業企業的評價標準進行了重新分類。創新現代化涵蓋研發投入和產出;協調現代化關注企業內部和諧,特別是公司治理和黨組織的作用;綠色現代化對應ESG的環境維度;開放現代化聚焦企業與外部的互動,如供應商管理和外部審計;共享現代化則強調企業與員工、社會的共享,主要體現在社會壓力和社會響應方面。
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制造業企業ESG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2所示,這一體系既體現了中國特色,又結合了制造業的特點,為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支持。
四、結論與建議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下,制造業的ESG表現對經濟、社會和環境有重要影響。本研究根據制造業ESG特性及國內外經驗,構建了中國制造業專用的ESG評價體系,此體系可促使制造業注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品牌和市場競爭力。該ESG評價體系對責任投資、政府監管及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價值,幫助投資者明智決策,引導政府制定針對性政策,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
為加強制造業綠色發展,須健全ESG制度體系。中國應完善ESG相關法規,確保企業有法可依,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推動行業綠色轉型。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金融市場可推動企業踐行ESG。中國需鼓勵和引導ESG投資,利用財稅政策等手段激發市場積極性,并確保資金投向符合ESG標準,以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ESG治理能力對制造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企業應強化ESG內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加強ESG管理創新,以提升競爭力和市場信任度,為制造業長遠發展注入動力。
參考文獻:
[1]房豐洲,賴敏,王金石,等.制造發展的三個范式:制造發展規律的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24(1):159-171.
[2]劉慧媛.雙碳背景下企業ESG表現與財務績效——基于長三角上市公司的證據[J].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報,2022(4):76-90.
[3]Widyawati L.Measurement Concerns and Agree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Rating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20(61):1589-1623.
[4]蘇暢,陳承.新發展理念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以重污染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月刊,2022(6):155-160.
[5]袁家海,郭宇.中國大型發電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開發與分值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8(5):50-58.
[6]屠光紹.ESG責任投資的理念與實踐(下)[J].中國金融,2019(2):21-23.
[7]操群,許騫.金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體系構建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9(4):95-111.
[8]蔣永穆,李想,唐永.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改革,2022(12):22-35.
作者簡介:張銳娟(1997.05— ),女,甘肅蘭州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