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道路上的關鍵節點,直接關系到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質量。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言:“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也不是進入天壤之別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的延伸和過渡。”
幼兒園與小學在環境、管理方式、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會使幼兒在進入小學時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適應困難。因此,教師和家長需要關注幼兒,以幼兒為中心,為他們提供“幼有善育”的教育環境,從而實現幼小銜接的同頻共振。
一、科學的幼小銜接的意義
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關鍵時期,其重要性顯而易見。這一階段不僅關乎幼兒能否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還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涯奠定了基礎。為了優化這一關鍵時期的教育環境,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政策文件為教師指明了方向,并強調了科學銜接的重要性。
首先,科學的幼小銜接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身心適應能力。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支持,幼兒能夠逐步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節奏與社交環境,從而減少因環境變化而引發的焦慮情緒。其次,科學的幼小銜接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已經養成了許多基本的生活習慣,如規律的作息和合理的飲食,科學的幼小銜接可以引導幼兒將這些習慣延續到小學。再次,科學的幼小銜接有助于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已經初步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如與他人交往、合作分享等。科學的幼小銜接可以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同學相處。最后,科學的幼小銜接能夠為幼兒的學習準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加強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夠確保教育內容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幫助幼兒更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
二、幼小銜接階段面臨的問題
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階段也面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家長和教師對幼小銜接的理解存在誤區,如過分強調兩個階段的差異性,過于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幼兒生活習慣、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幼兒學習品質的形成。其次,部分家長和教師對幼兒有較高的期望,導致幼兒在這一階段承受了較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源于學習任務的增多,還源于社交環境的改變。長期處于這種壓力之下,幼兒可能會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對小學的學習生活感到恐慌,甚至是反感。再次,教育內容的脫節是幼小銜接過程中面臨的重要挑戰。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內容存在顯著差異,部分教師的銜接意識較為薄弱,導致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往往難以適應。最后,部分家長和教師過分強調幼兒的學習成績與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他們傾向于通過練習與考試來提高幼兒的學習成績,卻未考慮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這種教育傾向不僅會導致幼兒的學習興趣下降,還會影響他們的長期發展。
三、構建科學的幼小銜接聯動體系
《意見》中提出:“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為了實現幼兒與小學教育的順暢銜接,需要構建一個科學且合理的幼小銜接聯動體系,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身心呵護:筑牢幼兒生命之根
幼小銜接階段是讓幼兒從教育階段向基礎教育階段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學習環境的改變,是一次全面的身體與心理挑戰。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教師必須從源頭抓起,關注幼兒身體成長的需求。在營養方面,幼兒園應提供種類豐富、搭配均衡的飲食,確保幼兒攝取充足的營養,滿足其生長發育需求。在運動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園內外資源,營造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運動環境,以激發幼兒的運動熱情,鼓勵他們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自主挑選運動器材和活動方式。教師還應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如運動嘉年華、親子運動會等,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教師更應重視其心理健康。在幼小銜接這一關鍵時期,幼兒的心理狀態較為敏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舒緩情緒、釋放壓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情緒類繪本和班級信箱,為幼兒提供一個表達情感的平臺,以促進幼兒的情感交流。同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私密的情緒空間站,引導幼兒在這里通過繪畫、聽音樂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緒。此外,項目化活動是緩解幼兒入學焦慮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設計“走進小學”“云上訪談”等實踐探訪活動,讓幼兒親身感受小學的環境和氛圍,與小學教師或小學生互動交流,提前了解小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二)習慣培養:壯實幼兒生命之干
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增強習慣培養的效果,教師必須將良好習慣的培養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在生活習慣方面,教師應認識到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幼兒成長的基礎,引導他們養成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和適當運動的良好習慣。在學習習慣方面,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指導他們制訂學習計劃。教師還要關注每名幼兒的獨特需求,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探索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行為習慣方面,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社交技能和道德情感,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群體,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幼兒樹立榜樣。同時,教師應耐心引導、適度表揚和及時反饋,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習慣,為他們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社交潤澤:繁茂幼兒生命之葉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不僅要面對個人成長的挑戰,還要適應新的集體環境。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幫助其實現平穩過渡,使其掌握分享、合作及解決問題的技能。
首先,情感的共鳴與理解是社交活動的核心要素。教師要以一顆敏感且充滿溫情的心去觀察幼兒的情緒波動,并適時提供關愛與支持。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要用鼓勵的話語為他們加油打氣。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關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學會設身處地地思考,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懂得關懷與尊重他人。其次,規則的引導與轉化是社交活動的基礎。為了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有趣的方式,如講解繪本故事、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等,向幼兒闡述規則的重要性。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規則的力量,逐漸把規則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最后,合作是快速融入集體的重要形式。為了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小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務。同時,教師要關注幼兒在合作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培養幼兒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品質。
(四)學習進階:綻放幼兒生命之花
為了幫助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教師要從多個方面著手,確保幼兒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首先,興趣引領是點燃學習熱情的關鍵。每名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獨特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名幼兒的興趣點,為他們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形式,如科學實驗、藝術創作、音樂游戲等,這不僅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還能夠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其次,能力培養有助于幼兒全面發展。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應關注幼兒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重視對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強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多樣化活動,如觀察自然現象、傾聽故事、動手操作等,增強幼兒的觀察力;通過游戲和競賽活動,增強幼兒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通過提問和討論活動,增強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再次,深度探索是啟迪智慧的重要途徑。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引導他們進行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不僅要求幼兒掌握知識,還要求他們理解知識的本質和內涵,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將逐漸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優化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學習進展和表現,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評價幼兒的學習成果,分析他們存在的問題,并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調整學習策略。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讓他們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結語
在“看見幼兒 幼有善育”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致力于構建并優化幼小銜接聯動體系,確保幼兒在全面、健康、有序的學習環境中茁壯成長。展望未來,教師要繼續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模式,讓更多的幼兒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茁壯成長,綻放他們獨特的生命之花。
(作者單位:太倉市璜涇鎮幼教中心鹿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