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美術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美術是一門藝術,創作美術作品離不開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培養又需要有一定的審美基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美術作品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達,通過特定的物質媒介來表達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和對美的理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經典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
小學美術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經典美術作品,經典美術作品不僅有著豐富的藝術內涵,還融入了作者在創作時所傾注的情感。因此,在指導學生欣賞這些作品時,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學生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元素和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展示《蒙娜麗莎》這幅世界名畫,并引導學生探討其美學價值。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大家覺得這幅畫中哪部分最美?”學生會提到畫中的迷人微笑、優雅服飾等元素。通過這樣的觀察和分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畫作所傳遞的情感。
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讓你來畫這幅畫,你會怎么畫?”經過思考,學生會提出他們自己的想法,如先繪出蒙娜麗莎微笑著打招呼的場景,然后繪出她周圍美麗的風景。
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意蘊的理解。最終,學生會明白《蒙娜麗莎》的獨特意蘊。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學會如何賞析美術作品,培養審美觀念,還能提高審美能力。
(二)開展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深入感悟,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從而實現全面發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還能擴大學生的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十課“畫出你的想象”為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在周末,你們和家人共同外出游玩,請大家想想在游玩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呢?如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父母需要你的幫助,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學生紛紛表示愿意提供幫助。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當你幫助父母解決某個問題時,會出現哪些有趣的場景?如果用繪畫來表達你的想法,你將如何描繪這些場景?”
通過這種情境模擬,學生能夠自然地分享想法,再通過美術作品把這些內容呈現出來,這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想象力,使整個學習過程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充滿樂趣。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情景游戲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又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十課“畫出你的想象”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讓學生參與一個以“家”為主題的游戲。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幾名學生上臺進行繪畫,第一名學生完成繪畫后,教師可以提問:“你想通過作品表達什么?”學生回答:“我想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第二名學生完成繪畫后,教師可以提問:“從第一名學生的作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第二名學生回答:“我覺得從他的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家庭很幸福”。這樣的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增進他們對家庭生活的理解,促進他們的情感表達。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實踐活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至關重要。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斷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幫助他們發現美的不同表現形式。
在教授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二課“走進大自然”時,教師可以展示大自然中花草樹木、藍天白云的圖片,讓學生在觀察后根據個人興趣和理解進行繪畫創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花草樹木的特點,并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繪畫。在教授圖形的相關美術知識時,教師可以展示自然界中各種圖形的圖片,并鼓勵學生對不同圖形進行探索和想象。教師開展這些教學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作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意識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應立足于新課標,開展美術教學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師需要分析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學習水平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策略,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奠定基礎。
(四)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拓寬視野和豐富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制作拼貼畫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從網絡等渠道搜集各種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和加工,最終創作出一幅創意拼貼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分享拼接方法,并將審美元素融入美術創作。在作品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各小組進行作品展示與互評。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學生說:“我制作了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這樣我就可以和爸爸媽媽坐在一起吃飯了。”另一名學生說:“我在桌子上安裝了小燈,這樣晚上就可以看書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自己作品中的亮點。
合作學習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合作學習的形式和內容。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二十課“五彩繽紛的生活”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作品或觀看視頻等方式了解色彩知識。接著,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不同色彩的特性和作用,并通過開展美術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色彩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闡述色彩的特點和作用,再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作與主題相關的作品,最后讓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并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這種教學方式既能讓學生學習知識,又能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提高審美能力。
(五)完善評價體系,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認識和欣賞美,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而提高審美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審美能力,才能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美。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必須完善評價體系。一是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從審美的角度去評價學生的作品。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藝術知識和較強的審美感知能力,以便準確地捕捉到學生作品中的創意亮點。二是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關注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努力、創新思維和情感表達,而不僅是關注作品的完成度和美觀程度。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教師可以發現學生作品的不足,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進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結語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至關重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受美,從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同時,小學美術教師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斗虎屯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