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將抽象且深奧的地理理論與具體而真實的現實情況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和提升他們在地理領域中的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實踐,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地理知識的應用和價值,從而對地理學科產生學習興趣。同時,地理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堂學習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從任務驅動、自制學具、實地調查、策劃項目、課題研究五個方面來探究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實踐力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踐力;任務驅動
作者簡介:盧翔(1996—),男,江蘇省如東縣第一高級中學。
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地理學習能力,具體包括實地調查、地圖閱讀、數據分析、實驗設計與實施等方面的技能。通過地理實踐力的系統培養,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復雜的地理知識,提升解決各種問題的重要能力,掌握專業的地理實踐技能,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多變的學習和艱巨的工作挑戰[1]。在地理課程中,教師通常會通過組織實地調查、實驗操作、地圖繪制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一、任務驅動,激發實踐意識
教師通過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具體而復雜的問題,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從而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技能。
以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一課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詳細地介紹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問題,為學生生動展示荒漠化對該地區環境、經濟和社會的深遠影響。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確定具體的實踐情境。比如,可以讓學生設計一份針對荒漠化問題的治理方案,以有效減緩荒漠化進程或者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和觀察,讓他們親身體驗并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通過收集相關的數據信息,如土壤的質量狀況、植被的覆蓋度等級等,全面分析某一地區的荒漠化程度以及各種影響因素。學生可以組成小組,在分析數據后共同制訂關于荒漠化治理的詳細方案。最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并對整個實踐過程進行深入的反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在互動交流中認真總結收獲,明確改進方向,進一步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任務驅動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解決問題,能有效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素質,增強他們的學習本領[2]。同時,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實踐意識,顯著提升他們對地理學科深度學習的興趣和理解程度。
二、自制學具,鼓勵動手操作
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學習工具,將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之中,保持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和學習熱情[3]。這樣的動手實踐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且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而且能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體會到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
以高中地理“水循環和洋流”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詳細地介紹水循環的整個過程,包括蒸發、凝結、降水、下滲等環節。接著,讓學生以小組或者個人形式親自動手去制作水循環模型。可以讓學生將清澈的水倒進一個小巧的碗里,用一層透明的保鮮膜緊緊地覆蓋碗口,并用橡皮筋加固,隨后在上方放置一盞日光燈來模擬太陽光的照射。在制作模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并與自然界中水循環的真實、復雜過程進行對比。最后,讓學生總結歸納實驗成果,分享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體會。
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學習用具,學生可以有效記憶、深刻理解知識內容,學會如何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情境中去。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團隊合作精神和知識應用能力也有積極的作用。
三、實地調查,促進綜合應用
通過實地調查,學生可以在廣闊的自然環境中深度學習地理知識,這種直接的學習體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實地調查需要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詳盡的數據收集等多種操作,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實踐技能[4]。
以高中地理“城市空間結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實地調查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城市空間結構。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前往不同類型的城市區域,如繁忙的商業區、寧靜的住宅區以及熱鬧的工業區等,通過考察各個區域的獨特建筑風格、復雜道路布局以及人口密度,使學生理解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接著,安排學生考察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流線以及關鍵的交通樞紐,可以從公交站、地鐵站、火車站等入手。學生需要仔細觀察并研究城市中不同交通方式的分布情況,深入分析各個交通樞紐對于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例如,學生可以探究一個交通樞紐周邊的商業發展狀況,討論交通便利性對于商業活動的顯著影響。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產業分布格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前往城市中具備不同功能的產業區域,調查區域中的土地使用情況和建筑結構,分析城市中功能區劃分對于其空間結構所產生的具體影響。例如,學生可以去考察一個具體的工業園區的土地使用狀況,同時詳盡分析特定區域內的產業結構以及就業情形;可以前往老年人頻繁活動的中心、青少年經常聚集的地點等多個區域,調查人口分布狀況。
在實地調查過程當中,學生需要仔細地觀察、深入地分析以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難題的能力,幫助他們深刻地理解并靈活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四、策劃項目,培養邏輯思維
策劃調查項目是讓學生將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豐富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地加深他們對于復雜地理概念和關鍵原理的理解。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任務,能夠提升數據分析和統計等方面的實踐能力。
以高中地理“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與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緊密相關的研究主題,如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或者是城市化進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學生需要清晰地界定具體的研究問題,能夠有目的性地開展調查工作。例如,針對本地區水資源的具體利用與詳細管理狀況,學生可以研究:“我們日常對于水資源的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基于此,學生需要制訂調查計劃,包括調查的具體范圍、采用的方法以及詳細嚴謹的時間安排等。具體可以選擇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和專家訪談等多種方式,盡量收集全面而廣泛的數據,有序開展項目實踐。學生可以對所在社區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仔細記錄水資源的具體利用狀況。在調查后,學生需要對他們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從中提取出關鍵的信息,形成明確的結論。由此,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水資源的具體供應與需求情況,全面評估所在地區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并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改進建議。最后,學生應當提交一份完整的調查研究報告,涵蓋研究的詳細背景、具體的調查方式、系統的數據分析以及相關的結論等多個方面。
通過親自策劃、落實調查項目,學生能夠直接體驗到地理學科獨特的迷人魅力,產生濃厚的地理學習興趣和持續探究熱情,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實踐素養與技能,全面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五、課題研究,鼓勵自主學習
在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所感興趣的特定話題進行深度探究,這能有效激發他們對于知識領域的濃厚好奇心和強烈求知欲。通過自主地研究各種課題,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深入的分析以及仔細的總結,能夠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5]。
以高中地理“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以下六個步驟入手展開課題研究。其一,明確主題研究的意義與必要性。教師可以通過詳細地介紹田納西河流域的基礎性概況、獨特的地理特征以及相關的顯著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明晰鉆研這一主題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其二,選擇研究課題并且明確具體的研究目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給定的課題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如“田納西廣闊河流域的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其三,收集并整理課題資源。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何精準地獲取與課題相關的豐富資料和詳盡信息的方法,資源具體包括內容翔實的書籍、權威深入的學術論文、便捷的互聯網技術等。其四,獨立性研究與全面分析。讓學生全面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提出相關問題和假設。其五,成果的展示與分享。學生可以通過撰寫詳盡的報告、精心設計海報、參與研究成果展示會等,分享自己獨特的發現和深刻的思考。其六,反思總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探討,對實踐活動進行反思,總結出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并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足提出具體有效的改進建議。
學生擁有不同的興趣和學習方式,在自主式學習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的需求來挑選適合的研究方向以及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個性化教育目標的達成。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且有利于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
結語
總的來說,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地球上形態各異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這樣不僅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視野范圍,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于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之間關系的理解。教師需要在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方面下足功夫,將實踐活動作為載體,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保障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長江.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4(4):42-44.
[2]張旭艷.營造合理實踐空間,發展地理實踐力[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4(1):80-81.
[3]魏海海.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培養路徑[J].學周刊,2024(2):131-133.
[4]傅惠芝.面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3(33):23-25.
[5]江雨寒.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3(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