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廣西的民族文化特點,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美術資源,開發地域特色校本課程,以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挑戰和要求。為豐富學生的美術體驗,開闊其藝術視野,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充分挖掘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美術教育資源,將民族藝術的優秀美術元素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與學生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深化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此基礎上,結合市情、校情、生情,研發富有廣西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校本課程,編寫校本課程教材,彰顯“以美浸心”美育特色。
關鍵詞:廣西地域資源;高中美術;校本課程
作者簡介:趙翠艷(1983—),女,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基于新課標、新教材的要求,高中美術教育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近幾年,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我校”)以“五育融合,發展特色”為依托,以落實新課程標準為抓手,將廣西民族文化中的美術教育資源引入美術課堂,不斷探尋深化學校美育特色發展的有效途徑,致力于教師專業素質與學生審美素養的雙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我校對廣西地區優秀的美術資源進行梳理和提煉,將其與美術教學、藝術社團、美術活動進行有機融合;將廣西優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景觀設計中,建立美術館、校史館、非遺實踐園等;圍繞多樣化校本課程體系,編寫“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系列美術校本教材,實施“浸心體驗式”教學模式,形成具有“附中特色”的多樣化校本課程。
一、融入廣西地域資源的高中美術教育的意義
(一)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新要求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各地要結合育人工作實際,整合利用各種資源,開發完善地方課程教材。《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要豐富課程資源,發掘在地文化,推動各類社會資源為學校美育教學服務。從中可以看出,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是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新要求,有利于充實美術教學內容,使美術教學更具地方特色。
(二)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印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提出,鼓勵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充分發掘課程資源,加大區域內學校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統籌使用力度,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要“根據當地美術教學資源,編寫既體現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或校本美術教材”。這些文件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實踐與研究依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
(三)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文化
美術教育的開放性為學生不斷吸納外來文化和思想帶來了機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因此,要把地域性美術資源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學習地域文化,深入體會家鄉藝術的文化內涵。豐富美術教育的內涵,創新美術教育實踐方式,成為新時代美育新格局,是高中美術教育工作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四)支持校本課程開發
《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提出:“校本課程由學校開發,要立足學校特色教學資源,以多種呈現方式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我校立足校情,挖掘鄉土,放眼廣西,從三個主要領域進行資源整合,形成綜合性學習主題;建構“探、思、學、做、評”體驗式教學模式,依托多樣化校本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二、打造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平臺,融入高中美術課堂教學
(一)明確課程開發原則,樹立校本課程開發多樣化意識
想要有效開發與利用校本課程資源,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結合地方文化實際,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國家發展之間的聯系,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1]。
從美術學科角度來看,課程資源包括學校資源、自然資源、社會文化資源、信息化資源。結合實際校情和學生學情,我校深度挖掘廣西民族文化和生態資源,利用其豐富性和多樣性開發校本課程。
(二)梳理廣西地域美術資源,開設美術多樣化校本課程選修
地域美術資源與教學融合的關鍵是資源搜集與梳理。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其民族美術資源包括壯族織錦、苗族蠟染、瑤族繡花、侗族木構建筑等,集生活性、美學、文化性、多樣性于一身[2]。
我校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就搜集到的廣西民族文化的美術資源進行歸類和梳理,分析與提煉具有代表性的廣西地域美術資源,使其成為適用于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優質資源,開設了一系列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多樣化校本美術選修課,開展了特色工作坊形式的美育實踐活動。例如,具有校本特色的“走進我校葉侶梅美術館”課程、依托山水文化的“山水潮畫”課程、融入民族色彩的“壯美油紙傘”活動以及非遺項目“石刻拓印”研學實踐。
(三)構建多樣化為校本特色的“浸心體驗式”美術課程內容體系
《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依據五育融合建設的思路,我校“浸心體驗式”特色美術課程分為“浸心”課程和“創藝”課程兩大類,通過體驗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等方式,將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與沉浸式體驗。“浸心”系列課程包括經典藝術鑒賞類、綜合實踐類,旨在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創藝”系列課程包括民族藝術傳承類、山水主題創作類,旨在培養學生敏捷的反應能力、堅韌的意志品質、自強的人格特質。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推進文化自信,發揚開拓創新精神。從基礎課程到實踐課程、從技法層面向審美層面的遞進,實現了“資源、場所、課程、師資”的多樣化、校本化,為學生個性化、多元化成長提供了優質平臺[3]。
三、運用多元教學方式融入廣西地域美術資源實施途徑
(一)立足需求,整體規劃
我校建立于1941年,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學校。我校地處廣西桂北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桂林,本土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包括桂林漆器制作技藝、面塑、紅瑤服飾、團扇制作技藝等。在滿足校情、生情需求的前提下,依托漓江山水文脈豐富的文化資源,圍繞廣西地域美術資源,對多樣化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進行了整體規劃,形成了“以美浸心”的核心理念。充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體驗,編寫了“山水文化,活力桂林”“八桂文化,壯美廣西”“傳統文化,中華風采”三大系列美術校本教材資源,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課程中,增強教學活動與生活體驗的一致性。
(二)學科融合,多樣實施
立足課堂,社團助力,實踐賦能,多樣實施。通過融合跨學科知識,拓展校本美術課程體系維度,提升體驗探究學習的深度,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以及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我校圍繞山水主題,開展了“石頭畫”“沙盤制作”等活動;在三月三民族文化節上開展了“手繪油紙傘”活動,使美術與音樂、舞蹈結合,凸顯壯美廣西的非遺風采;組織社團綜合實踐活動“陶泥瓦當制作”“京劇臉譜繪制”,詮釋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課程內容融合跨學科知識,有利于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學科與生活的聯系。
(三)項目驅動,多元浸潤
結合我校特色文化,建立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感受廣西地域文化的多元化與獨特性,培養觀察、表達與創作的能力,探究地域性文化內涵的美術表現。例如,“橋梁設計”一課以桂林橋梁項目為背景,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完成項目設計方案,制定橋梁設計目標,形成學習任務單。項目活動中,學生們用筷子、紙筒、鋼絲等多元材料制作出斜拉橋、木橋、石橋等。最后,進行項目評價,教師與學生在成果展示環節中結合橋梁的歷史文化、意義價值進行多元評價,增進學生對家鄉文化的了解,提升對家鄉文化的感知力,從而激發學生創作靈感,使其學會在生活中發掘藝術,以藝術創作展現美好生活。
(四)評價賦能,助推成長
融合地域美術資源的校本課程不僅需要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還需要在評價體系上體現出革新。注重評價對于開發美術資源、提高美術教學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校構建了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針對課程教學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成效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和評價,用發展的視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將評價滲透到美術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
四、地域美術資源背景下多樣化校本課程精品課例
(一)“壯鄉傘韻”課例
我校基于“浸心體驗式”美育課堂教學模式,建構“四步五感”美術教學新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與學以致用的能力。以“壯鄉傘韻”課程為例。為了深化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我校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展校園美育工作,將壯鄉非遺油紙傘融入美術課堂。廣西油紙傘在漫長的時光里沉淀了獨特的本土風韻[4],這一校本課程帶領學生走近廣西壯鄉油紙傘制作技藝,通過穿線、裱傘、翰花等工藝,品鑒具有壯鄉風情的油紙傘制作技藝。“壯鄉”元素貫穿課程始終,實現了美術與音樂、歷史、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有機融合。
(二)“非遺石刻傳拓d96ae00e2c79cfe800fe87c138143e1e5b5a0b25d96c084ec96260e0d258583d”課例
傳拓技藝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記錄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2016年,桂林摩崖石刻傳拓技藝入選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我校開發了“非遺石刻傳拓”校本課程。課堂上,教師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述傳拓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拓片流程,以及制作拓片所需的材料、工具、工藝等,并結合微課進行演示教學。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體驗瓦當拓印技藝,通過互動式和沉浸式體驗提升實踐能力,激發為家鄉非遺文化傳承添彩的動力。
(三)“走進葉侶梅美術館”課例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校教師從培養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出發,注重課堂生成,利用校園特色文化資源開展學科教學,讓美術課堂以點帶面、以面促點,使學校美術教育得到良好發展。
我校以“印象大師,校園美術館”為主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藝術之旅——走進漓江畫魂葉侶梅”主題美術教學。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參觀研學及課堂創作活動,從觀展者轉變為美術館“小小講解員”,在實踐中培養核心素養。在活動中,我校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達到藝術育人的教育目的。
(四)“家鄉郵票設計”課例
依托信息化教學平臺,應用微課、線上同步教學等,以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更加靈活、因材施教的教學,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5]。我校開展以“家鄉郵票設計”為主題的美術創作課程,讓學生用桂林的標志性景點、風土人情等元素設計郵票,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郵票特征,欣賞郵票之美,發揮創造力,將濃濃鄉情化為創作動力。將信息技術與美術創作活動深度融合,利用Photoshop、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等軟件設計郵票,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與素養,為宣傳家鄉桂林貢獻力量。
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發展,基于“特色、校本、本土”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成為創新教學的有益嘗試。近幾年,我校發掘廣西地域性藝術瑰寶的美妙之處,利用地域性美術資源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以美育人,以美浸心,用愛傳承廣西民族文化。推動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樣化發展,建立多樣化活動評價體系將是我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周秋艷.桂林城鄉高中美術教學方法對比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2]朱玲.廣西地域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20(2):165-166.
[3]何冕,黃啟波.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11):170-172.
[4]楊桃.民族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23(20):141-144.
[5]滕雪芬.微課教學在廣西邊境地區高中美術的有效性研究:以崇左市為例[J].科技風,2018(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