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園智慧食安云平臺概述
(一)基礎概念
校園食品安全智慧監管是以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為基礎,以校園食堂食材采購、倉儲管理、加工烹飪、出品留樣為場景,最終實現對食材加工過程中場地、人員、流程等所涉內容全過程可查、差錯可糾、預警可達的智能化監管系統[1]。
(二)應用現狀
目前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包括以下模式:一是以供應鏈整合為主導的統采統配模式,通過成立統一配送公司,引入5G及物聯網技術對配送過程、交接過程開展監控管理[2]。二是以交易及采購溯源為主導的電子監管商務模式,通過網上下單、信息溯源的方式實現交易過程采購監管[3]。三是采用以后廚管理為主導的“互聯網+明廚亮灶”模式,通過將后廚加工過程以視頻的形式向社會公示實現外部監督[4]。
近年來政府部門通過設置“互聯網+明廚亮灶”考核指標實現了后廚管理及社會監督的全覆蓋。但通盤考慮食材采購、溯源管理、加工制作等全過程管理并利用市場的自償性規律將學校自律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情況仍然較為鮮見。
二、構建校園智慧食安云平臺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割裂致使食安追責困難
食品從生產到流通供應再到最終消費涉及主體多元、流程復雜,缺乏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之間的有效銜接[5],缺少統一的系統對校園食品安全實施統一管理,極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安全責任界定難。
(二)自建成本高市場自驅力不足
應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涉及硬件成本、軟件成本、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等多個方面[6],一旦缺少政府約束及支持,單純依賴市場主體進行建設極易出現自驅力不足等問題。
(三)缺乏統一及體系建設不完善
校園食堂安全監管涉及教育局、市場監管局等行業主管部門多頭管理、各管一段,缺乏統一的規范指引及建設標準極易滋生業務監管兩張皮、重建設輕運營,最終導致市場失靈、監管失效。
三、校園智慧食安云平臺的構建
(一)建設思路
為了強化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解決校園食堂食材采購、加工過程欠規范等問題,依托物聯網技術將食品安全納入云平臺實施管理,實現“食品來源安全、環境衛生安全、加工過程安全“的三安共治”[7];平臺將訪問權、控制權和激勵權等分權化的治理機制運用到系統架構中并充分借助市場的自償性機制,在履行政府外部監督的情況下為校園食品安全監管的市場化搭建找尋新路徑[8]。
(二)整體架構
依托云平臺SAAS化部署,可以實現校園食材“采購供應—加工制作—終端消費”的全鏈存證及過程監督。
一門戶:面向全量用戶搭建一站式智慧食安門戶,實現單點登錄與分權訪問。
兩平臺:面向學校、食堂經營方、食材配送企業使用的業務平臺與面向食品監督管理局、教育局等政府部門使用的監管平臺,實現業務聯動、數據聯動、監管聯動。
四、標準制定
技術標準旨在統一平臺所有底層數據規范、技術架構及接口標準。通過制定技術標準為參建廠家“互聯網+明廚亮灶”視頻接入提供統一技術支持,確保系統具備良好的擴展性、安全性及兼容性。行為標準旨在對食堂采購及加工制作過程的行為進行指引,為食材采購、衛生環境、生產管理等多方面設置最低的執行標準及正、負面行為示范,明確崗位職責及執行要求??荚u辦法通過行業主管部門統一下發平臺建設及使用要求,將食品采購、日檢、留樣、配餐、消毒、證照檢查、巡檢巡查等數據對接統一納入學校食品安全考核內容,并通過量化評級對學校食品安全開展動態評價,構建有序競爭的監管環境。
五、功能和應用
(一)業務平臺
1.食材采購溯源
對校園食材采購過程實施信息化管理,在采購源頭要求配送企業實時錄入商品信息、檢驗檢疫信息、庫存信息,開放API接口對接實現與配送企業進銷存系統的互聯互通,并基于平臺線上采購、支付結算、賬務核對、索票索證。
2.加工過程管理
通過攝像頭等物聯網設備對不戴帽子口罩手套、鼠患等異常信息進行AI分析,自動生成拍攝時間、拍攝地點(GPS定位)等不可篡改的“水印”信息,并及時將智能預警信息推送食堂經營方進行整改。
3.生產日常管理
通過物聯網數據接入、數據智能解析將工勤人員晨午檢測信息、電子秤留存的食材采購出入庫、環境衛生、消毒留樣、配餐等信息存證并將數據同步至平臺。
(二)監管及社會公示平臺
面向市場監管局、教育局以及學生家長提供監管及社會公示平臺,并分級、分類提供數據查詢、遠程執法權限。
主體資格查看:通過系統在線公示,可以實現經營許可、工勤人員健康資質、食品安全承諾書量化等級評定的在線查看。
食材來源可溯:建立健全電子追溯記錄,實現食材采購供應渠道、檢驗檢疫信息可溯源。
加工過程可視:依托監管APP遠程巡查廚房加工衛生環境、食材加工制作、消毒留樣情況等。
風險隱患排查:通過數據接口對業務平臺采集的視頻流信息進行AI分析與存證,對采購異常、加工過程存在的隱患進行留存與記錄,作為量化評分及巡查重點。
六、建設運營模式
項目通過BOT的方式進行建設和運營。首先,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方,由社會資本方出資建立項目公司并授予其特許經營權;其次,支持項目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公開招募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等生態合作伙伴,通過金融業務承接、“互聯網+明廚亮灶”業務承接等方式分擔建設成本、共享建設收益,最終達到“政府主導、生態賦能、學校自律”的目的。
七、結束語
平臺依托信息化系統設計將訪問權、控制權與激勵權融合于業務流程及操作規則之中,構建了食品來源可追溯、加工制作過程可查看、監管過程有抓手的智慧食安管理系統。從監管方式上,利用物聯網、大數據、AI識別等技術實現了由被動式的手工填報向數據留痕、視頻取證的智慧監管轉變;從實施范圍上,實現了校園食材采購從采購源頭到加工制作再到配餐陪餐的全過程可視化管理;從驅動方式上,利用社會資本合作共建的方式實現了各生態主體間的價值共創并降低了學校自建系統的邊際成本;從管理創新上,實現了由各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向多部門聯合齊抓共管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宗妹,譚健欣.區塊鏈技術助推校園食品安全的立體化監管[J].食品工業,2022,43(10):182-186.
[2]葉倪,葉萍.公共管理視角下無錫市公辦學校食材配送模式的建設與思考[J].物流技術與應用,2021,26(08):124-126.
[3]謝宜.“互聯網+”保障校園飲食安全[J].江西教育,2016,(10):41.
[4]于陽陽.“互聯網+明廚亮灶”校園食品安全智能監管模式應用分析[J].遼寧教育,2023,(12):71-73.
[5]肖程琳,李姝萱,胡敏思,等.區塊鏈技術在食品信息溯源中的應用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08):77-79.
[6]秦雨露,孫曉紅,陶光燦.我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推廣應用難點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0,22(01):1-11.
[7]劉海鷗,何旭濤,李凱,等.區塊鏈數據溯源機制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22,41(07):100-106+40.
[8]周冬梅,朱璇瑋,陳雪琳,等.數字平臺生態系統:概念基礎、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J].科學學研究,2024,42(02):335-344.
李沁璇(1989-),女,壯族,廣西來賓,碩士研究生,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技術管理、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