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逐步開始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從而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創新提供了全新思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小學語文學科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信息化背景下有了更加顯著的推廣意義。本文首先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重點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一、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精華和支柱。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和實際意義更加突顯。語文學科教學本身就承擔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和使命,在信息化時代,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更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教師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輔助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同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對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啟蒙教育向正規教育邁進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比較小,對于社會以及外界的認知能力相對較低,在這一時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格外注重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和培養,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許多歌頌傳統美德的故事,這些內容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作為學生正確“三觀”樹立的重要引路人,教師要善于科學合理地擇取內容,并將其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流入我國,小學生很難進行文化優劣的分辨,導致一些負面信息或粗俗語言對學生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借助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對學生正向引導的作用,進而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及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與情操
小學語文的很多教學內容都適合與古典傳統文化進行結合,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學科特性,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道德情操,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如講授“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廣泛搜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母親相關的內容,并融入教學課件中,如“孟母三遷”的典故,“岳母刺字”的故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邊界,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有利于塑造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素養培養與提升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和借助傳統文化的積極力量,為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提供幫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的哲理,如仁義禮智信,這些哲理對學生優秀道德品行的塑造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充分理解并有效踐行這些文化內涵,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從而在面對困難與挫折的時候可以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從容應對,是有效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關鍵。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詩詞,如《石灰吟》抒發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能夠切實提高語文學科教學水準,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與健全的人格素養。
(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過程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誦讀傳統文化名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優秀的民族精神。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卻也恰恰是人文精神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學習正能量作品,既可以幫助學生領略漢語的魅力,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三、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有所欠缺
縱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不難發現,許多教師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暴露出文化素養不足的弊端。教師的語文課程教學往往局限于講解教材內容,并針對教材所提出的相關傳統文化內容進行闡述,并未做進一步的內容拓展和深度挖掘,這也導致了一些小學生在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雖然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涉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和內容,但是整體內容比較零散,加之教師個人文化素養偏低,并不能夠借助課堂教學進行課外傳統文化內容的拓展,也無法進行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教學模式選擇相對單一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影響,許多教師都習慣于依據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這也導致了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從而無法真正激發學生對于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形式設計時,并沒有客觀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進度,更無法依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學習規律制定相對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這就導致教學過程一盤散沙,無法做到有的放矢,更不用說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作用了。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在生字教學環節融入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生字教學是比較基礎的內容,目的在于為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奠定基礎。但是,相較于其他知識點教學來說,生字教學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尤其是一些難度較大的生字,學生在記憶的時候感覺比較困難,學習的過程中也很難提起興趣。教師可以嘗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進行生字學習,讓難點問題簡單化,讓枯燥問題生動化。同時,還有一些生字本身就蘊含傳統文化精髓,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挖掘并呈現其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從而在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的同時,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
比如,教師可以將一些具有傳統意義的會意字通過信息技術的方式進行拆分,分別解釋與闡述每一個部分的含義,再通過動畫等形式將各部分組合,同時闡述和講解其演化過程及含義變化。通過這樣的拆分及組合講解,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深刻理解漢字的形體結構和含義,還可以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力和感悟力。再比如,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現一些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用字或詞語對內容進行總結,既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字使用能力,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
(二)結合信息技術在課文教學過程中認知傳統文化
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為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材,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挖掘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并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思想內涵進行闡述,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描寫景色的詩歌。帶領學生學習這些詩歌,不僅能夠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古典詩歌的特點,還能體會漢語的意境之美。在進行這類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方式,一邊播放詩歌朗誦,一邊播放詩歌意境中的畫面,通過全面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此外,鼓勵學生通過古詩詞表達情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傳承意識。
(三)通過信息技術開展作文教學以幫助學生體驗傳統文化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最終目標。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應用能力的高低。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其合理呈現。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觀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表演、舞蹈、音樂等視頻,幫助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或教育軟件搜索、整合傳統文化知識,如中國傳統節日的禮俗、不同地方的民俗等方面的資料,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邊界、提高人文素養的同時,幫助他們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作文,要求學生在作文中結合所學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思考和表達。布置作業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的傳統文化資料,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意義,從而幫助學生在作文寫作時更好地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工具進行小組合作,利用互聯網上的文字、圖片、音頻等數字資料創建多媒體作品,展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學生可以制作一段視頻介紹自己鐘愛的傳統節日,用攝影作品表達自己對傳統建筑、傳統服飾等的喜愛,或者錄制一段短視頻朗讀自己創作的古詩詞等。
(四)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教學以闡述傳統文化
實踐教學是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章引入實踐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晨讀時集體朗誦選定的詩歌或歌謠,讓他們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通過朗誦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語感和閱讀興趣,還能加深對不同文學表現形式的理解,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交流平臺,如網上論壇、微信群、教學平臺等。學生可以在交流平臺上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交流閱讀心得,分享個人習作。這種建立在充分互動基礎上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與交流,還可以激發他們獨立思考的主動性和深度探究的積極性。
(五)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反思以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情況反思,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教師可以發放在線考試或者定期作業,以此來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目標的調整與教學形式的優化。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教師對自己成績的評定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為進一步加強學習提供助力。
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評估時,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情感、方法等多方面的綜合考察。通過采用事實問答、詞語填空、閱讀理解等多種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全面性,也能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在評估分析結果后,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創設“傳統文化學習”服務平臺,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能力與需求,開展傳統文化學習的個性化引導和輔導,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思維、感受等多方面的全面提高。
五、結束語
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相融合,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加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李淵博,王士予.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教育科學論壇,2023(32):14-19.
[2]蘇海霞.穿越小學語文課堂,接受傳統文化洗禮[J].第二課堂(D),2023(09):33.
[3]楊勝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J].第二課堂(D),2023(09):89.
[4]徐穎.“雙減”政策下如何有效推進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小學生(下旬刊),2023(09):7-9.
[5]高群.小學語文課堂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8):74-76.
[6]江舜麗.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江西教育,2023(3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