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推動了教學的交互性、精準化和共享化、開放性。推動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未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因此應該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打造多樣化的數學教學場景,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開展精準化評估,提高教學的開放性、透明性。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可以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為學生充分參與數學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小學數學;應用分析
《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2022)指出要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數學教學中,推動了數學教學信息化進程,但是也呈現出較多的問題,例如教師信息素養不足,學生對信息技術依賴較高等問題,因此應該進一步優化互聯網下的數學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技術應用來提升數學教學質量,構建適合學生時代特點和認知特點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促進數學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
一、小學數學的學科特征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22)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小學數學具有基礎性、抽象性、應用性、結構化、情境化等特點,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的重要課程。例如青島版小學數學教學中每個單元都通過情境提出問題,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彩色圖片等,以推動教材和學生互動。小學數學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小學階段學生認知比較直觀,對抽象化的數學概念、邏輯思維的理解不足,影響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從學生發展目的出發來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這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成果關系到未來高層次學段的數學教學質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和學情特點來推動數學教學模式創新,加強新技術、新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可行性
(一)與學生特點相符合
數學課程具有抽象性,而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直觀性,因此數學課程是小學階段難度最大的課程。在學習中學生往往只是理解了數學知識,而難以將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而數學是來源于現實,應用到現實中的一門課程,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可以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用數學思維來分析和轉化問題。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中的視聽技術和交互體驗技術來將抽象化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象化的數學教學場景,將靜態化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化的數學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在交互式的教學場景中移動圖形的位置,將幾何知識和數學計算結合到一起,通過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我們滿足了數學教學的體驗性需求。小學階段是學生銜接幼兒教育的重要階段,學生對形象化、動態化的教學場景比較感興趣,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符合小學階段認知特點[1]。
(二)符合教育信息化需求
教育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推動互聯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來推動從數學教學內容到數學教學方法的變革,將信息技術鑲嵌到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借助信息技術來推動優質數學教學資源的共享,推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跨空間和時間交流,促進教學設計創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同時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培養核心素養,滿足教育信息化教學的需求。
(三)打造個性化教學模式的需求
小學階段學生由于所處的家庭環境、性格以及學習基礎等方面的不同,對數學教學有著不同的需求。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具有統一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而互聯網應用到教學模式中,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共享性、大容量存儲等特征,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根據學習情況自由選擇。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選擇單獨思考或者與其他學生交流完成項目或者作業,教師可以借助社交平臺或者教學群來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指導,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四)滿足學生主動學習的需求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學生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然而,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過高,導致他們在數學教學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難以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搜尋網絡優質教學資源,通過與其他人交流或者合作來解決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數學學習中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使學生資源搜集、整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成為數學教學的主體,真正促進數學教學從教師主導向學生主導的轉變。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多樣化的教學場景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具有直觀特點,因此要注重多樣場景的營造,通過場景來將數學抽象知識、概念、思維轉化為具象化的現象或者動態化的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動態性、多樣性以及交互性特點改變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打造真實性、動態化、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增強學生體驗感,引導學生猜想、發現規律,探究結果,促進學生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體驗中形成數學邏輯思維,培養核心素養。
例如在《圓的認知》教學中,教材在導入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為什么車輪要設計為圓形。學生雖然通過生活經驗了解車輪胎是圓形的,但是對圓形的性質缺乏了解,而圓的性質是學習周長、面積等復雜的幾何知識的基礎。為了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視聽技術讓學生了解不同圖形的車輪的具體運行情況。多媒體畫面中出現了含有三角形、梯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車輪的自行車,其他形狀的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出現了顛簸,或者費力轉動的情況,學生在看到其他形狀的車輪轉動時捧腹大笑甚至連連搖頭,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和合作,總結出圓形輪胎與其他形狀輪胎的差異。通過觀察不同輪胎的運動旋轉情況,學生認為之所以輪胎呈圓形是由于兩點,圓形的邊是閉合的圓弧,沒有棱角。圓弧上每個點到中心點的距離是相等的。通過信息技術構建場景,學生可以對圓形的性質進行歸納總結,并且通過信息化場景加強了對數學知識、數學概念的理解,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建構聯系,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教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互聯網技術具有共享性。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教育信息化軟件開發各種主題的數學教學資源、校本課程、微課或慕課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搜索、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借助互聯網技術,數學教師可以將其他學科教學資源、思政教學資源、區域文化教學資源、心理教育資源、德育思政素養等教學資源融入數學主題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科教學資源和其他學科教學資源的整合,拓展數學教學資源的來源。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如慕課或線上開放教學等,引入更多教學資源,推動教育均衡發展[2]。
在學習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材中是通過對圓形進行n等分,將圓形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圓形的面積。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教師多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等方式來理解圓形到長方形的轉化。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制圖軟件、各種教育信息平臺等來對圓形進行動態的評分,例如進行6等分,進行8等分,進行32等分,進行64等分,進行n等分等,并且可以將分割成的圖形進行移動、重新拼圖等,使學生直觀了解圓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深入理解得到了加強。在互聯網技術的引導下,學生還可以將圓形劃分成為小扇形或者拼接其他圖形等,進行嘗試,尋找計算圓形面積的新方法。利用信息技術的動態化、直觀化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充分探究。信息技術應用來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資源,有助于降低數學教學難度,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三)加強數據整合,開展精準化教學評估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立足核心素養的要求構建更加精準化和科學化的評價體系,能夠根據在線課程的播放量、在線檢測中同學們題目的完成度,以及同學們問題的出錯率等構建精準化的評價體系。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既要考慮同學們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也應該考慮同學們的數學知識實踐能力、德育思政素養和數學文化等方面,通過評價指標,可以引導同學們關注數學教學中的其他方面的知識,增強同學們的核心素養[3]。再次應該注重評價手段的多樣性,構建動態化或者可視化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家庭等參與評價過程中,能夠從多個角度展開評價,增強評價的開放性。通過構建多元性和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真正促進同學們轉變教育理念,注重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評價,可以了解同學們整個數學教學過程,增強評價的完善性,為提升評價的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真正提升數學教學改革水平。
例如在學習小數這部分內容時,由于課堂教學內容有限,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小數的意義,分數的概念,小數的用途等,因此在學習分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對蘋果進行分割來展示0.5份蘋果,或者對蛋糕進行0.75份切割,并且利用信息技術加深學生對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理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展示0.6的作品,包括線段圖、正方形圖、米尺中的0.6,引導學生找出這幾幅圖各不相同的地方,并分析是如何找到的?認識一位小數是理解小數意義的基礎,因此從認識一位小數開始教學,從前測作品中產生教學資源,一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二來能更加清楚學生的學習基礎。在6格后面再加一小塊,現在表示的是哪個小數呢?預設:0.6幾?這個數字比0.6大,但是比0.7小,一定在他們之間嗎?是0.6多少呢?誰來找一找這個數字在哪個位置?(請學生直接在白板上畫)你還有不同意見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逐步了解兩位小數。認識兩位小數是認識小數意義的關鍵,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一位小數的意義,但兩位小數更加抽象,所以通過0.6這個小數來過渡,進而認識百分之幾的分數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同時,滲透對數位和計數單位的理解。教師在教學完成后,通過信息技術整合包括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次數、學生參與問題提問和解答次數、學生課堂練習完成情況,教師信息資源整合情況等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評估,充分整合各種數據來提高評估的精準性,發揮考核評價的引導作用。
(四)推動教學管理的開放性、透明性
擴大教學的參與主體,加強對數學教學的監督,我們可以為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認知鐘表》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增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教師借助互聯網在教學中融入了生活中的鐘表,鐘表的類型多種多樣,包括電子表,鐘表以及電話手表等,通過電子表的數字變化,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鐘表中分針、秒針和時針的對應關系,我們可以促進學生真正掌握鐘表認知的相關知識。教師與學生家長聯系,拍攝了學生上學、午餐、放學以及睡覺的相關時間視頻,并將其引入到教學中。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生活,打破家與學校的距離,將家庭教育資源引入教學中,促進學生對鐘表的認知。教師會促進學生參與教學建設,引導學生了解沙漏、古代日晷等計算時間的原理,促進學生制作時間計算工具,將制作的工具通過平臺上傳到教學網站中,并且注明鐘表的工作原理等來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性。例如有的學生對時針、秒針和分針的顏色進行區分,有的對現有的鐘表進行改進。在這部分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打破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限制,推動家長、學生參與教學資源建設中,推動教學的開放性、透明性。
四、結束語
互聯網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強調教學精準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因此應該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全過程數學教學數據采集,利用大數據分析結合現代教育評價理論,實現多維度的發展性評價,發揮教與學數據價值,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補充,通過有針對性、準確性的數學教學,實現了因材施教。互聯網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了教育公平的發展,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在每個高科技化的教學環節形成合力的同時,我們助推了教學效果的持續增強,提升了師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鐘紹春.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智慧學習模型構建研究[J].電子教育研究,2021,(12):52-53.
[2]吳小金.智慧課堂中的智慧生成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08):52-53.
[3]黃曉鋒.論Hiteach互動系統在課堂教學中運用[J].上海教育研究,2013,(12):82-83.
郭秀敏(1973.10-),女,漢,山東昌樂,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