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該階段的學校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打破傳統教育理念的局限,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本文基于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問題導向;教學策略
一、引言
隨著數學課程改革工作持續不斷深入推進,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區別以往的要求,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填鴨式、灌輸式教學的開展已經無法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師積極探尋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其中,問題導向式教學聚焦學生數學綜合問題解決能力,以問題為引領,通過創設基于真實問題的情境,在問題解決中落實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利用問題鏈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基于此,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予以問題導向式教學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在此基礎上將信息技術手段有機融入其中,在創新問題導向教學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二、基于信息技術應用問題導向教學的意義
首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知識接收的客體。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和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他們養成了思維的惰性,這種惰性進一步固化為不良的學習習慣。問題導向式教學能夠著眼學生的實際認知,結合所學內容提出問題,以此引發學生更為深入的思考。在這個過程當中,為了更好解決數學知識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完成問題情境的生動創設,以此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同時積極展開討論,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1]。
比如,在教學《11~20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選擇基礎的看圖數數,將10以內數的認識遷移到本節11~20的認識中。緊接著讓學生提出問題驅動學生展開思考“猜一猜古人在沒有數字的時候是怎樣計數的?”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通過觀看視頻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想法得到肯定,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在用小棒擺一擺模仿古人計數環節,學生使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去完成,自主探索明白了10根捆在一起可以更方便地數出數量,也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重難點知識。同時,通過大量的擺一擺的活動,加深了知識的理解。上述教學活動的開展,借助信息技術引領學生在問題當中主動探索,并自學相關知識,再讓學生手動撥,上臺展示撥,大量練習,加深了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其次,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基于問題導向教學活動的開展,區別于教師單方面的灌輸,更加重視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自主思考和主動探究。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依托信息技術推進問題導向教學,能夠使得數學知識以更為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將枯燥難懂的知識趣味化,能夠幫助學習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2]。比如,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接著,《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教師從課題“神奇”一詞入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和“莫比烏斯環”相關的視頻,在此基礎上引出一系列跟本課知識有關的問題,“什么是莫比烏斯帶?它神奇在哪里?它有什么用?怎么做莫比烏斯帶?”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導入新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惡意在每出現一個新的知識點時,都讓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然后從問題入手進行教學,這樣整堂課學生參與度高,并且充分的體現了“問題導向”這一課題的精髓和方向,在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當中,夯實綜合素養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問題設計較為單一
問題的設計作為引發學生思考的關鍵,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更具趣味性、生動性、開放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作業完成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發展。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教師由于深受應試教育思想理念的桎梏,在數學問題設計方面過于保守,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桎梏,既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也不利于課堂教學成效性的提升。
(二)問題設計缺乏分層
在學習當中,每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非常的顯著。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個體差異性,設計更具層次性、差異化的問題內容,確保基礎薄弱學生能夠吃得下的同時,也要保證基礎牢固的學生能夠吃的飽。進而確保學生深化知識運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都能夠在作業完成當中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提升。然而,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問題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往往直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設計,并沒有考慮到問題的提出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差生吃不下、優等生吃不飽。
四、信息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研究
(一)積極使用信息技術,結合問題導向式教學,幫助學生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從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看,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剛接觸數學知識不久,學生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在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時無法進行有效的思考,在面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的考察時,往往難以做出準確的答案。因此,教師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的引導,以便學生明確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進而讓他們以更好的心態去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教師找到學生的問題點所在,并幫助學生從問題點出發,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這個過程,便是以問題為本的課堂教學。
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多種的幫助,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以《小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是以“填鴨式”的方法,將該節內容講授完畢即可。但在新的教學方法下,教師在講解了和小數相關的知識之后,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自己通過網絡整理的更多的延展知識,比如十進制的起源。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關于小數的相關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己去讀,去理解。延展知識講完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討論諸如“小數是怎樣發展的?”“小數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沒有了小數,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怎樣?”等問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點展示。雖然這些問題有的有統一的答案,有的沒有統一的答案,但分組討論的意義不在答案本身,而是思考、討論、觀點碰撞以及觀點輸出的過程里,而這些過程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不僅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3]。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動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亦是如此。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將課堂里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涉及到的數學知識密切結合,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字知識是枯燥的,而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將數學的教學工作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融合,可以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是通過口頭描述的形式展現生活當中的一些數學現象,或者是根據特定的事物來構建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體會生活當中的具體情境,自然無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遑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注意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將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引入數學課堂,教師可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活氣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進行《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以課本當中的教學內容為基礎,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當中涉及旋轉或平移的現象或事物,如旋轉的大門或敞開的大門,等等。這些生活當中非常常見的、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事物或現象,一方面便于學生迅速理解抽象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完成生活中的實例展示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并針對性地設置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有的門可以設置成平移推開的,而有的門要設置成旋轉的呢?”再比如“他們為什么出現在不同的場所?具體的作用又是什么樣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些問題展開探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更能讓學生把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4]。
再比如,執教《一天的時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制作精美課件,從視覺上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件邏輯清晰,在此基礎上通過西游記里約定見面時間,引入新課,并且提出問題“西天取經經過多個國家需要使用國際通用時間,該怎么確定這個時間呢?”,同時用同一地點的“7時”和不同地點的“下午7時”引發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建構,鼓勵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用24時記時法”。上述教學活動的實施和開展,在更好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作用的同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用獨立思考、對子討論、小組合作等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為深刻認識生活中運用的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的現象,并在課后用24時記時法做一份作息時間表,教育學生要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建游戲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紀尚小,枯燥的課堂教學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游戲活動則很容易獲得他們的關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游戲問題情境,進而實現數學課堂氛圍的有效活躍和學生注意力的極大提升,最終達到小學數學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除法》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游戲教學,促使學生從玩中學、在學中玩。如組織學生開展“你比我猜”的游戲,教師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向學生呈現除法算式,如“10 ÷2=5”將這些問題逐頁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進行展示。選兩組學生,一組學生面對幻燈片,用肢體動作將除法算式展現出來。一組學生背對幻燈片,他們無法知道幻燈片的內容,只能根據表演組的動作還原出除法算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質量[5]。
(四)基于信息技術著眼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明確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如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譜系,可以借助幻燈片抓取課程重點與難點,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間、空間界限的優勢,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線上交流的途徑,借助互聯網搜集知識,主動探索分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在任務明確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內容和方法,并通過自身的思考和探究完成學習任務,并主動探索掌握不同的知識點。
例如,在講到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工程合作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講授完課程內容之后,再圍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修路問題布置課后作業:一條60km長的公路由甲隊(獨自修完這條路需要10周)、乙隊(獨自修完這條路需要15周)一同從公路兩端修,多久可以修完?課后作業的要求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小組需要對溝通與解題過程進行全程記錄。為了完成該道題目,學生需要在課下,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網絡溝通,最后完成小組作業。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小組記錄對團隊表現進行評估。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得到顯著的提升[6]。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豐富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自驅力,從而實現教師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與學習動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燕芳.開發生活資源 實施有效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試題與研究, 2022(32):3.
[2]曾春燕.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新通信, 2023, 25(10):194-196.
[3]劉聳山,徐曼麗.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科學與信息化, 2023(10):160-162.
[4]袁愛艷."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策略[J].天津教育, 2023(21):108-110.
[5]康凌宇.淺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智慧少年, 2023(12):0082-0084.
[6]馬妍淼."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教學策略研究——以"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為例[J].數學之友, 2023, 37(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