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教學被提出,說明在初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勢,進行化學課程的精準化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或平臺,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化要求等,并以之為作為制定、優化教學方案與思路的基礎,從而切實提高化學學科的教學效果。本文首先針對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教學內涵與特點進行分析,結合當前初中化學精準教學現狀,重點提出了大數據背景下初中化學精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旨在為化學學科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有益參考,同時為促進初中化學精準教學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初中化學;精準教學;策略
一、引言
在計算機領域,大數據是非常專業的術語。信息主體利用大數據,可以分析信息客體的需求、行為及趨勢等,從而為主體提供精準的分析結果。在初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大數據,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需求,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輔導,也可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集中進行輔導。大數據技術可以輔助教師開展精準教學活動。
二、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教學內涵與特點
依托信息技術的支持,在大數據的驅動下,教師將有效實現精準教學目標。精準教學這一理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是指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具體表現等記錄,并用量化的方式對相關記錄進行展現,反映出學生的行為特點。教師從這些行為特點出發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具體需求。精準教學有以下特點:
(一)學習目標標準化
大數據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個性特點等多維度信息并加以分析,數據分析結果指向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存在問題等,基于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標準化的學習目標。
(二)教學預設過程精準化
教學預設本身就是教師客觀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后,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針對課堂教學活動所設計的具體方案,包括教學方式、教學流程、教學工具的選擇等。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很容易突顯教師的個人意志,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狀況。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教學,則要求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突顯生本主義教學理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避免在教學預設的過程中出現極端情況,即在教學預設的過程中必須結合課堂動態,符合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從而實現教學預設過程的精準化。
(三)師生互動深度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知識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收者。而在精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更加平等和互動的關系。教師通過提問、發起討論和組織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和實踐能力。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分享觀點和參與互動討論的方式,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種深度互動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學生學習個性化
因為精準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依托大數據針對學生學情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動機,從而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學習熱情與自信心。大數據也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實時記錄,并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與學習偏好,從而方便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為學生推薦更加適合的學習資料,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簡言之,學生在精準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第一時間獲取相應的學習成果反饋,也可以在與教師、同學的溝通過程中提高自身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習興趣,調節自身的學習行為,發揮自身的價值。
(五)教學評價多元化
傳統的考試評價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在精準教學中,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如課堂表現、小組討論、項目研究等,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大數據技術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發現學生的潛能和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發展空間。同時,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當前初中化學精準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客觀分析
縱觀當前初中化學學科精準教學現狀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群體的客觀分析。教師授課在過程中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將知識更多地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本身無可厚非,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學生是否可以跟上進度、是否可以掌握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一股腦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只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相背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越是想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越被動,長此以往,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不利于初中化學這類實驗性學科教學活動的推進。
(二)教學內容缺乏層次性
化學學科知識點相對瑣碎,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和能力要求相對比較高。加之不同的學生在能力層次、認知水準、知識儲備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如果針對所有學生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制定唯一標準的教學目標,選擇同樣的教學內容,就會導致教學內容的層次性無法體現,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目標與要求。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如果教師講解的內容相對淺顯,就會導致這些學生感覺學科學習無趣,進而影響其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專注度。而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講解的內容如果有較高難度,那么這一部分學生就很容易出現跟不上教師思路的情況,導致積壓的問題越來越多,成績也會越來越差,最終造成班級中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與要求。
四、基于大數據背景的初中化學精準教學策略
(一)利用大數據了解分析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
大數據的優勢就在于可以幫助教師客觀評估學生情況,并且對學生日常學習、實驗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化學學科中存在許多記憶性知識點,比如化學方程式、元素符號等,這些內容相對具體,并且每一個具體內容下還會涉及更多的細分知識點。針對這一特點,在初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這些知識概念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掌握邏輯思維意識,把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深化記憶、加強應用。
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統計顯示,在初中化學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出現對記憶性內容的記憶錯誤,這就說明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原理的記憶不夠清晰。究其原因,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很容易造成記憶偏差,長此以往,導致應用過程中錯誤頻發。比如許多學生會存在對元素物理性質、具體反應等出現認知錯誤,還有一些學生難以區分氫元素和氮元素等等。針對這一常見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開展元素比對教學課程,在課堂上針對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與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尋找規律,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而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初中化學“溶液的濃度”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往屆學生的練習題、考試試卷等作為數據來源,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如部分學生對于溶液濃度這個知識點的基礎理論內容掌握不夠扎實,教師則可以根據這一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反復強化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掌握。通過大數據,教師不僅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還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準確把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從而幫助教師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二)利用數據分析方式優化學生記憶和思路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知識相對較多,同時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難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有效記憶,也不知道如何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化學學習中。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例如,在“金屬及其化合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在學習這一節內容時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針對性的問題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和不足,并結合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將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記錄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教師一方面可針對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也可以引導和鼓勵針對自己的薄弱之處進行自主化學習。初中化學學科教師還可以嘗試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即對知識點進行形象化處理。
比如:氫——“輕”;氧——“養”、硅——非金屬“圭”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清晰地將元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進行串聯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加強記憶深度,避免知識點混淆的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相應的頭腦風暴課程,讓學生結合元素周期表的相關知識、化合價等等,形成聯系思維與想象,從而以輕松記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整體分析和思考,既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效果,也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技巧。
(三)通過大數據技術增強學生思維意識與能力
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為學生提供精準化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練習題,幫助學生了解不同難度題目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化學思維能力,并養成良好的化學學習習慣。教師的教學計劃、標準制定,都需要依托于科學的課時安排。例如,教師在進行“酸、堿、鹽”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練習題,讓學生了解這一章節內容的常見題型、基本解題方法和解題步驟。同時,在課堂上設計互動環境,考核學生對章節內容的掌握情況。通過對學生作業和課堂提問情況進行分析,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而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解答。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制定出更為精準的課時計劃,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對化學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思維意識。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教師可以在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中,了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為學生安排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從客觀上形成教學活動與學習目標的一致性。比如,教師通過大數據分析結果得出,較多學生在化學式計算方面存在較多問題,那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明確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等基礎概念的特點,面對這一情況需要教師通過結合大數據分析的方式,了解每一位學生具體出現的問題所在,之后通過類比概念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化合物、純凈物、單質等具體概念進行深入剖析和理解,區分其常見的差別,了解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所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精準解決了學生的問題,也能增強學生思維意識與能力。
五、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情從而做出針對性地教學計劃,從而有助于教師實現精準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養,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倪仁健.基于大數據的初中化學精準教學實踐路徑[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3,(05):50-52.
[2]趙澤昆.基于極課大數據的高三數學精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寧夏大學,2021.
[3]許洪良.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初中化學精準補償教學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12):117-118.
[4]王琳瑛.發現數據背后的知識——淺析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的初中化學精準教學模式[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17):93-94.
[5]陳海燕.精準聚焦事半功倍——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學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實踐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5):82-83.
[6]陳千惠.精準分析準確定位——大數據視域下初中化學精準教學模式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5):88-89.
宮厚香(1982.03-),女,漢族,山東諸城,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化學精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