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熱議多年的“延遲退休”正式落地。
漸進式延遲退休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政策。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上世紀50年代確定的,70多年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國民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人口結構、勞動力供給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世紀50年代人均壽命不到50歲,現在已達78.6歲;高等教育入學率已超過60%,相比增加的學習時間,人才的工作年限明顯偏少;2023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21.1%,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預計2035年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客觀趨勢,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壽命延長是老齡化的關鍵因素,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就我國而言,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后人口增長較快,1970年國家開始計劃生育,1980年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低生育水平已經持續長達30余年。2021年中國總人口到達峰值,2012年起勞動適齡人口逐年減少。人口總量負增長、勞動適齡人口加速減少、老齡化進入加速時期,成為中國人口發展的新常態。
“未富先老”是我國老齡化的顯著特征。“未富”,如居民收入整體偏低、收入差距特別是城鄉差距偏大、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水平偏低等。“先老”,從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到跨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僅用時20多年,老齡化開始晚但進展快。中國已是當今世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老齡化程度也高于同等收入國家。“未富先老”,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人口發展新常態相交織的結果,反映中國老齡化的程度明顯超前于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
不期而遇的老齡化,一方面將減少勞動力供給,對消費需求、產業結構、經濟潛在增長率產生重要影響,過早削弱經濟增長的動能;另一方面將增加全社會用于社會保障、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壓力,增加家庭和社會養老負擔。
老齡化是壓力,只有把壓力變為動力,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才能破解“未富先老”難題,形成新的經濟良性循環。
從供給側發力。一是發展銀發經濟。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產生的巨大需求,注定了銀發經濟的朝陽產業屬性和成長的可持續性,銀發經濟將成為中國未來的主流產業之一。二是釋放農業勞動力和大齡勞動力。中國勞動年齡(16至59歲)人口總數為8.7億,農業中占23%,遠超發達國家的3%,而1個百分點的勞動力就是870萬。同時,為大齡人提供適宜的工作機會,如延遲退休年齡、專業人才彈性退休。三是促進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一個要素替代過程,機器人、自動化技術意味著資本替代勞動,緩解勞動力供給不足。經濟發展需要從高度依賴要素投入轉向更多依靠生產率驅動,發展人工智能,提高潛在增長率。
從需求側發力。一是挖掘消費潛力。中國人口接近占世界的18%,居民消費卻只占世界的12%,將消費占比提高到18%的水平,意味著消費可以增長近40%。老齡人的生命周期變化快、消費需求變化大,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可挖掘的消費潛力很大。二是加大公共服務建設。要“老有所養”,加快健全有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要“老有所為”,支持適齡老年人發揮人力資本優勢,參與社區和社會建設。經驗表明,在發展的較高階段,通過讓人人享有基本和充分的公共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三是加大再分配力度。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高,通過收入再分配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能夠有效提高社會整體消費能力。
隨著中國經濟跨越劉易斯拐點,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必須用新的發展方式替代舊的發展方式,用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替代傳統動能。中國有超大規模人口、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創新創業活動,應對老齡化挑戰,要牢牢把握這一國情。要著眼于增量的挑戰、結構的潛力、總量的機遇,從人口紅利轉變為改革紅利,以新質生產力,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