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清晨,當荊州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區古村河的魚兒躍出水面,漁民李偉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撒網-打撈-交易,李偉一整套動作行云流水,他家的鮮魚上午就能運到湖北最大農貿市場——地處荊州高新區的荊州市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并通過中國供銷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網絡發往全國各地。夜幕降臨,1200公里之外,洪湖清水魚已經端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
農貿物流通達全國之際,洪湖魚還被荊州企業“一魚多吃”。通過精深加工,企業將魚肉做成紅燒魚塊、剁椒魚頭等預制菜菜品,直供餐飲終端,魚糜則做成食品工業原料,魚的廢棄物加工成魚排粉飼料,既實現了淡水魚產業的深度價值挖掘,也完成了產業鏈的全閉環。
近年來,荊州優化農業結構,實現全鏈升級,正在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作為荊州“4611”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板塊,農產品加工業已成長為荊州市四個千億產業之一:荊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有9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600家。荊州還誕生華中地區唯一以農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荊州高新區,區內的國家級荊州淡水產品批發市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唯一國家級淡水產品產地批發市場。
根據最新的戰略規劃,農業大市荊州將聚力打破農業“大而不強”的瓶頸,要做國家優質農產品生產和集散地。
俯瞰中國地圖,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湖北中南部沖積出富饒的江漢平原,平原腹地便在荊州。
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荊州自古以來被稱為“魚米之鄉、中國糧倉”,農業資源種類繁多。
荊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從國介紹,荊州是國家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基地、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湖北省優勢農業資源核心區。其中,淡水產品產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市州之首,荊州也被稱為“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全國人民每吃5只小龍蝦,就有1只產自荊州。
因恰好處于“中部之中”,荊州在打造全國農產品交易與集散基地方面,擁有“得中獨厚”的優勢。
9月初,荊州西部的兩湖綠谷小鎮里,全國各地的農貿物流車川流不息,每輛車被商戶裝載滿滿當當后,再從復興大道出發,在清晨曦光中,荊州好貨被送往全國各地。
“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年交易量已經達800萬噸、交易額超過510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綜合農批市場前五。”兩湖綠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蒲海燕向支點記者介紹,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周邊二、三級農批市場的采貨中心,擁有蔬菜、水果、干貨等6大市場,商戶2萬多家。
如今,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兩湖綠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農產品集散離不開冷鏈“保駕護航”。
一條馬路之隔,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對面,中國供銷·荊州智慧冷鏈產業園內施工車輛來回穿梭,白色大型冷庫初見雛形。
該產業園是荊州打造國家級農產品交易與集散基地的重點項目,總投資40億元,建設有智慧冷鏈倉儲集配區、加工車間分揀區、綜合展銷交易區等6大板塊,一次性存貨可達30萬噸,進出庫貨值過百億元。
供銷冷鏈(荊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馳介紹,園區是央企中國供銷冷鏈物流有限公司在江漢平原布置的冷鏈“支點倉”,建成之后將成為華中地區體量最大的高端冷鏈物流園,預計實現年流通額30億元以上,有望成為國家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全國冷鏈物流骨干網節點。目前,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產,5月上旬試運營,運營期間正好趕上小龍蝦大量上市和加工生產季,荊州和周邊天門、潛江、仙桃不少商家通過冷鏈倉儲拉長了銷售周期,倉庫里凍品小龍蝦占比80%,有效賦能周邊小龍蝦企業。如今,項目一期總吞吐量達8000噸,總產值3.2億元。
不論是中國供銷·荊州智慧冷鏈產業園,還是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兩者均在荊州高新區實現了“貨到荊州活”。
荊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郭熙勝表示,高新區正在加快建設國家級農產品物流交易與加工中心,重點打造農產品批發交易、冷鏈物流、預制菜產業園、研發和跨境電商“四大片區”,現已建成兩湖淡水品批發市場、兩湖農資農機市場、錦欣水產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4家。待項目全部建成后,荊州高新區預計實現農產品年交易量1600萬噸,也將完成從“農業小鎮”到“產業新城”的蝶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這就意味著,荊州不僅要打通農貿物流堵點,實現橫向一體化,還要著眼生產加工環節,通過縱向一體化,實現延鏈、補鏈、強鏈、融鏈,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
實際上,去年荊州農業就已交出靚麗成績單,規上農業企業加工產值達1033.22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35.65%,成為荊州首個超千億級產業。
走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湖北小胡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廠區,記者看到,廠區車間潔凈明亮,一批現代自動化設備正在加速運轉,伴隨著香味四溢的鴨肉制品,工人們正在快速打包新品,這些產品將通過山姆、沃爾瑪等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依托荊州洪湖有獨特的荊江土麻鴨品種,我們現在能把一只鴨子‘吃干榨凈’。”小胡鴨辦公室主任陳海艷介紹,公司2020年投入3500萬元用于設備更新,引入灌裝、解凍、打包等現代化裝備,生產效率提升了30%-50%,公司也實現了鴨腿、鴨翅、鴨脖、鴨雜、鴨架、鴨舌等全產品體系布局。去年,公司加工荊江土麻鴨500萬只,銷售達8億元,上繳稅收2000多萬元。
目前,小胡鴨現有連鎖經營門店300多個,銷售網點遍布荊州、武漢、湖南、安徽、深圳等地,公司還開發了“王松小鮮鹵”子品牌,社區店已有70家左右。
“現在小胡鴨已經成為湖北省上市后備企業,正在沖刺上市。”陳海艷介紹,公司正計劃投資3.5億新建小胡鴨食品工業園,并聯合武漢輕工大學,投資3000萬元建設湖北省荊楚特色食品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度賦能產業鏈。
同樣圍繞荊州水產品做文章的湖北華貴水產有限公司,則瞄準了水生蔬菜賽道。公司從小藕帶中挖掘出“大產業”,藕帶的全國市場占有率達65%。2017年,華貴水產對蓮藕深加工,發展出藕丁、藕圓、藕條等細分產品,還將湖北經典菜品排骨藕湯進行標準化生產,賣出了2000萬袋排骨藕湯,銷售額達3億元。去年,華貴水產實現銷售額18億元,和絕味、周黑鴨、萊菜等品牌達成深度合作,并成為盒馬、大潤發、麥德龍、鍋圈食匯等品牌供貨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認為,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全產業鏈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而農產品加工離不開品牌化發展之路。
萬農水產就從“賣資源”向“賣品牌”轉型,萬農水產董事長李成利介紹,公司依托“兩湖”“洪湖”等系列品牌,開發出100多個SKU(最小存貨單位),從水產動物蛋白食材加工向水產動植物蛋白食品全鏈路延伸,同時推出洪湖蓮藕粉系列及水產中藥養生茶包(芡實、荷葉茶)等產品,深耕大健康產業,去年實現銷售額5億元,真正實現養殖+加工+品牌一體化發展。
楊從國介紹,目前,荊州已擁有156個“二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品,其中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4個,8家企業產品入選“荊楚優品”目錄,荊州魚糕成為全國200強農產品公用品牌,洪湖蓮藕、荊州魚糕登陸央視品牌強國工程。
在農業商貿和精深加工同步發展之際,荊州農業還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湖北上市公司九州通在荊州投資成立洪湖市萬農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布局鮰魚及水生蔬菜產業鏈;福建上市公司安井食品收購荊州企業,成立洪湖市新宏業食品有限公司,發力預制菜市場;中國500強企業湖北聯投“重倉”荊州,和華沛農業發展集團合資建設聯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產業園,投資20億元瞄準了預制菜賽道;荊州本土也培育出2家農業上市后備“金種子”企業——華貴水產和小胡鴨。
荊州由此切入預制菜賽道,著力打造“華中預制菜之都”,實現農業產業倍增效應。
王鳳忠認為,預制菜是農業向工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延伸,是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新業態,對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和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顯示,2022年,荊州市擁有規模以上預制菜企業69家,總產值120.76億元,已經由產品型發展階段過渡到集群式階段。
作為荊州預制菜重點項目,湖北聯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產業園和中國食谷·華中國際預制菜加工展示交易中心受到更多關注。
湖北聯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產業園總經理孫少兵告訴支點記者,園區將打造集楚菜食品加工、冷鏈倉儲與物流、城市配送于一體的華中楚菜食品加工供應鏈服務平臺,為楚菜食品提供展示、檢驗、社交平臺。為此,園區為食品加工企業提供了2棟三層現代化加工車間,總建筑面積46459平方米。車間內配備了先進的加工設備,無論是生產還是包裝,都能高效完成,滿足企業的各類深加工需求。
中國食谷·華中國際預制菜加工展示交易中心作為2023年湖北省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幫助荊州農產品加工企業加速邁入預制菜賽道。
園區運營方荊州楚閩食品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玉帥介紹,項目總投資10億元,一期將建設國際國內冷鏈食品展示交易區、預制食品展示展銷區、冷鏈倉儲分揀區,引進國內外精選食品及預制菜,與本土菜品形成產業聚合,豐富壯大預制食品產業,最終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中國食谷”。
“我們公司生產的預制菜已多年向龍頭餐飲企業供貨,產生了良好的市場效應。”新宏業食品副總經理李育慶表示,公司的整蝦加工預制菜,已做到了行業第一,年加工超1.5萬噸,產值達10億元。
盡管在農業結構優化和鏈條布局上取得一定成果,但荊州農業“大而不強”的瓶頸問題仍然存在。
楊從國表示,荊州是農業大市,但大而不強。荊州市農業局數據顯示,全市農產品加工率約70%,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僅15%,農產品加工產值和農業總產值比值0.98:1,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3年,中國農業500強企業中,湖北農發集團、新洋豐、湖北省糧油集團、安琪酵母、良品鋪子、周黑鴨、京和米業等11家鄂企上榜,荊州為零;荊州市過1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僅10家,過50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僅1家,農業規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還相當滯后。
“農業加工企業小而散,產業集中度不夠,就容易造成農業資源的浪費。”李育慶也認為,荊州需要及時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幫助企業抓住預制菜風口,找準產業發力點。
對標山東壽光、河南漯河等農業、農產品加工發達地區,如何真正發展為農業強市,荊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