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4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思享會發布會在漢舉行,會上長江智庫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湖北省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4)》。
長江智庫是長江產業集團在省政府國資委的支持下成立的智力支持機構,依托集團旗下各方研究力量,聚焦產業發展、產業投資、產業運營、國資國企改革、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等研究領域,為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從理念到實踐的一攬子服務。作為湖北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心和長江智庫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運營主體,長江產業集團旗下的湖北省長江新動能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專注于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研究和賦能,系統研究并編撰了《湖北省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4)》。
《報告》從整體概況、資本運作、公司治理、區域帶動等多個維度對湖北省內上市公司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旨在通過數據透視,全面清晰地反映湖北資本市場全貌,提出政策支持、市場機制、企業改革等方面的有益建議,推動省內上市公司和全省產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上市公司數量方面。近年來,湖北積極推進上市倍增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湖北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146家,全國排名位列第10位。其中,2023年共新增8家,包括科創板的逸飛激光、航天南湖,主板的江瀚新材及創業板的宏源藥業,體現了湖北光電子、醫藥等優勢產業的強勁后備力量。
上市公司市值方面。截至2023年底,湖北上市公司總市值為13934億元,全國排名第12位。其中,100億以下中小市值公司達107家,100億至200億元有17家,200億至300億元有16家。
上市公司行業分布方面。湖北上市公司產業結構相對均衡,涵蓋了設備制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新材料、環保等先進制造業及新質生產力領域。截至2023年末,湖北上市公司產業分布情況為信息技術39家、工業30家、消費22家、醫療保健22家、材料行業21家、公用事業5家、房地產3家、金融 3家、能源1家。
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方面。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披露的研發支出總額為372億元,過去五年平均增速高達10%以上。84家上市公司同比加大了研發投入,8家企業研發支出超10億元,分別為中信特鋼、聞泰科技、烽火通信、三安光電、人福醫藥、信科移動、興發集團、航天電子,4家公司研發支出增幅超過100%,分別為長江通信、華新水泥、亨迪藥業和天風證券。
研發強度越高,表明該企業越注重創新驅動發展,擁有更強的技術儲備和市場競爭力。在高科技產業中,研發強度尤其受到關注,因為這些產業的技術更新迅速,持續研發投資對于保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2023年,湖北146家上市公司整體研發投入率為3.72%,遠高于全國2.37%的水平,處于全國領先位置,這與湖北的科教資源密切相關。
上市公司財政貢獻方面。2023年,湖北146家上市公司稅收貢獻合計357億元,較2022年的336億元增長5.36%。從行業來看,材料、醫療保健和工業稅收貢獻排名前三,分別為110億元、81億元和48億元。稅收貢獻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達到8家,其中,中信特鋼、華新水泥、九州通稅收貢獻排名前三,分別為43.44億元、34.45億元和30.19億元。稅收貢獻增幅前三位依次是三安光電、九州通和烽火通信,分別為6.41億元、4.48億元和4.17億元。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方面。整體來看,湖北上市公司經營能力偏弱,尤其是盈利能力。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4.84%)和凈利率(3.98%)等指標均處于全國中下游,盈利能力強的公司,往往市值和規模不大,整體市值和規模大的公司,整體經營效率又偏低。
上市公司產業地位方面。從湖北上市公司中市值50強企業看,湖北在光電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制造行業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優質上市公司,包括華工科技、高德紅外、人福醫藥、九州通等行業頭部公司,但缺乏千億級別的全國龍頭公司。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動湖北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報告》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靠前發力,加強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靠前發力,打足提前量、早出臺政策、早落地見效。從體制、資金兩方面入手,不遺余力地支持湖北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二是集聚壯大,構建以上市公司為核心的高質量產業集群。通過支持上市公司的兼并與合作、資本運作,并建立健全以服務為核心的服務體系機制,能有效促進以龍頭上市公司為中心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三是向“新”發力,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內涵高度統一,要以上市公司為核心,重點培育新質生產力代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全球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持續提高上市公司科技創新水平。
四是治理革新,提升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信披水平。在公司治理中強調信息披露有效性、擴充義務責任范圍、具體披露事項,建立自愿信息披露制度,確立公開承諾披露制度。
五是從優到強,加快優勢產業上市步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北斗是湖北優勢產業,當前兩個領域上市公司體量與湖北優勢產業地位嚴重不符,加快優勢產業相關公司上市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