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是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和創新發展的動力源,研發投入對于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以及開拓新市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湖北152家上市公司研發投入171.8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保持平穩。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總計374.52億元,同比上漲了3.39%。其中,中信特鋼、聞泰科技、烽火通信研發投入分別為44.52億元、42.89億元、38.57億元,位列前三名。
在上市公司的年報中,“研發投入”專門用來記錄企業研究開發活動形成的總支出。從會計角度簡單解釋,研發投入通常包括研發人員工資費用、直接投入費用、設計費用、裝備調試費、委托外部研究開發費用、其他費用等。
2023年,湖北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總金額為374.52億元,處于中部第二,僅低于安徽省的488.63億元。其中,有7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
中信特鋼研發投入44.52億元,主要用于研究高速鐵路軸承國產化,提升航空航天關鍵部件用鋼的產品質量,實現替代進口。2023年,中信特鋼參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牽頭的國家重點項目,協助解決了國產大飛機某材料難題,并首次作為項目總牽頭單位成功申報并立項“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長壽命高穩定性軸承鋼綠色高效產業化核心技術”。
聞泰科技研發投入為42.89億元,公司半導體業務研發投入為16.34億元,同比增長37.20%。2023年,公司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持續開發高功率分立器件(IGBT、SiC和GaN)和模塊、模擬IC組合、功率管理IC和信號調節IC等新產品,滿足市場對高性能、高功率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烽火通信研發投入為38.57億元,在光傳輸、光接入系統設備領域,打造OTN、寬帶接入等核心產品。在芯片領域,自研400G相干光模塊及配套自研集成器件、芯片,T級別光傳輸芯片,FTTR1G到10G解決方案等,掌握核心器件的先進工藝設計、核心IP自研能力。
人們很容易理解,光電芯片、人工智能、醫藥生物、新能源等“硬科技”行業與研發密不可分,實際上,化工、鋼鐵、建筑等基礎行業公司也都離不開研發。從行業來看,湖北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最高的分別是電子、生物醫藥和基礎化工行業,分別為70.68億元、34.59億元、33.14億元,均為湖北優勢產業。
2024年上半年,湖北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最高的依然是中信特鋼,為23.28億元。盡管位居湖北第一,與A股“研發之王”比亞迪的201.77億元相比,差距甚遠。
2023年,湖北有90家上市公司加強了研發投入。其中,研發投入增幅最高的是長江通信、華新水泥、亨迪藥業,分別同比增長239.13%、187.01%和165.98%。
長江通信研發投入為0.97億元,同比增長239.13%,公司聚焦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融合通信等技術,成功研發DS300S信息通信平臺,完成公安部全國數據匯聚方案,實現北京和安徽等省級單位的警情數據實時匯聚,持續對“智慧應急情報融合研判平臺”“高速智慧大腦”等產品迭代升級。
華新水泥研發投入為3.25億元,同比增長187.01%,拓展各類新型低碳建材產品,尤其是超高性能混凝土產品方面,通過深化應用場景研發,成功研制出超可隆?系列產品,已在橋梁隧道、工業防腐、建筑裝飾、抗爆耐磨四大工程領域成功實現商業應用。
由于公司體量各不相同,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這一指標能夠更客觀地衡量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2023年,湖北有7家上市公司研發強度超過20%,16家上市公司研發強度超15%。
精測電子實現營業收入24.29億元,研發投入6.59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為27.15%,加大了面板中、前道制程設備、智能和精密光學儀器以及OLED、Micro-OLED等新型顯示產品研究開發力度。
興圖新科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研發投入0.41億元,持續夯實云計算、大數據、視音頻、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強力推動技術攻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研發投入強度高的企業,市值和營收規模都不算靠前。研發投入如何轉化成企業“真金白銀”,還需要探索有效的商業化路徑和市場策略。
在企業的研發投入中,如果研發投入產生的成果能夠轉化為收益,就可以計入研發資本化投入,一般來說,資本化投入越高意味著公司研發投入變現的能力越強。湖北上市公司中,聞泰科技、三安光電、烽火通信3家企業資本化投入最高。
近年來,湖北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今年,湖北接連出臺《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強科技”工作方案》《關于加強財政金融協同服務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湖北省科技金融質效提升行動方案》等政策,還設立了規模達200億元的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并構建了投資基金框架網絡,幫助科技型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同時,對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不同額度的獎勵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