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上市國企是實施國家重大戰略、保持經濟穩健增長的排頭兵。
近年來,隨著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央企相繼將總部落戶湖北,央企在湖北的產業布局愈加廣泛和深入,加上省屬國企和各地市屬國企“強身健體”,進一步優化商業模式、加強科創能力、增厚競爭優勢、提升經營績效,湖北上市國企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2024湖北上市國企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以2023年12月31日為基準,篩選出央企和地方國企實控的湖北上市公司,范圍覆蓋A股和港股。
《報告》顯示,湖北上市國企共有47家,資產總計1.23萬億元,總市值5522.24億元,累計分紅626.7億元。2023年,湖北上市國企實現總營收5320.5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33.3億元,繳納稅費180.19億元,帶動33.46萬人就業。
湖北47家上市國企中,25家為地方國企,22家為央企。與2022年相比,地方國企首次超過央企,其中,省屬國資控股的有11家,地市國資控股14家。
湖北是國有經濟大省,歷來也是中央企業戰略布局的重點區域。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控湖北上市國企數量最多,共5家,分別是烽火通信、信科移動、長江通信、光迅科技、理工光科,均位于武漢。5家上市央企總資產合計745.18億元,總營收463.3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0.14億元。
央企東風汽車集團、中國船舶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各實控2家湖北上市國企,分別為東風集團股份和東風股份、久之洋和中船應急、航天南湖和銳科激光。
武漢市屬國企武漢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控企業從4家降為3家,分別是武商集團、中百集團、華工科技,武商集團和中百集團由武漢商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股。
2023年,ST明誠重整完成后,從武漢市屬國企轉為湖北省屬國企,成為湖北聯投集團有限公司實控企業。加上此前的東湖高新,湖北聯投集團有限公司實控2家上市公司。報告顯示,這2家上市公司共完成營收150.73億元,歸母凈利潤39.34億元。
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實控2家上市公司,前者實控微創光電、楚天高速,后者實控雙環科技和廣濟藥業,4家企業營收分別為1.33億元、31.96億元、37.94億元、7.3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92億元、9.42億元、6.16億元和-1.4億元。長江產業投資集團還實控2家外地上市公司,分別為江蘇的奧特佳、廣東的萬潤科技。
宜昌市屬國企湖北安琪生物集團有限公司也實控2家上市公司,分別為安琪酵母和宏裕包材,營收分別為135.81億元和6.51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2.7億元和0.33億元。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是提升國有資本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2023年,東風集團股份和中信特鋼實現資產過千億,分別為3233.7億元和1165.07億元,同比增長0.19%、28.35%。26家上市國企資產過百億,其中,央企國資控股企業13家,地市國資控股7家,省屬國資控股6家;20家位于武漢市,3家在宜昌市,襄陽、荊州和黃石各一家。航天南湖資產增長最快,增幅達76.65%。
東風集團股份乘商并舉,整車、關鍵總成和服務生態業務同步發展。公司乘用車主要在猛士科技、嵐圖汽車、東風風神等自主事業單元以及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等合資業務單元。2023年,公司銷售汽車約208.82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34.8萬輛。其中,高端品牌嵐圖銷量超5萬輛,同比增長159.1%。海外出口銷量16.91萬輛,同比增長14.3%,創歷史最好水平。
中信特鋼是央企中信集團下屬企業,也是全球領先的專業化特殊鋼材料制造企業,具備年產約2000萬噸特殊鋼材料的生產能力。2023年,公司搶抓風電、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發展契機,加大能源用鋼、汽車用鋼的市場開發,完成總銷量 1889萬噸,同比增長24.4%,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銷量達到238萬噸,同比增長50.1%,且出口產品毛利高于內貿產品。
天風證券控股股東變更為湖北宏泰集團有限公司已近兩年。2023年,公司總資產995.4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4.27億元,同比增長99.10%,歸母凈利潤3.07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2023年,湖北上市國企提升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聚焦市值管理,積極提高上市公司質量,47家上市國企總市值達到5522.24億元,實現總營收5320.58億元,歸母凈利潤133.3億元。
有18家上市國企市值過百億元,中信特鋼、安琪酵母、華工科技排前三位。
安琪酵母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面用酵母、酵母抽提物、食品原料等產品表現出了較強的競爭力,非主導業務穩步增規模。同時,國際業務保持較高增速,實現收入47.86億元,同比增長21.99%。總體來看,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5.81億元,同比增長5.74%;歸母凈利潤12.70億元,同比下降3.86%。安琪酵母旗下的宏裕包材也于2023年順利登陸北交所,成為湖北省“A 拆北”第一股。
2023年,華工科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術為支撐的智能制造裝備業務,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支撐的光聯接、無線聯接業務,以敏感電子技術為支撐的傳感器以及激光防偽包裝業務三大業務格局,實現營業收入102.08億元,歸母凈利潤10.07億元,同比增長11.14%;經營性凈現金流14.78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55.12%,遠高于凈利潤金額,創歷史最好水平。
從業績看,營收前三分別是中信特鋼、東風集團股份、安道麥A,分別為1140.19億元、993.15億元、327.79億元;歸母凈利潤前三分別是中信特鋼、ST明誠、湖北能源,對應數值為57.21億元、28.55億元、17.49億元。
營收同比增長最快的是三特索道,增長180.67%,達到7.19億元,公司歸母凈利潤也扭虧為盈,達到近十年最高水平,約1.28億元,增幅達267.12%。三特索道由武漢高科國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實控人是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2023年,三特索道突破傳統山水資源型旅游企業的單一經營模式,以生態主題樂園為核心,精心打造IP矩陣和強復制力的產品模塊,取得了明顯效果。
歸母凈利潤增長最快的是三峽旅游,增幅2346.16%,達到1.3億元,公司由宜昌交通旅游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控股,通過區域游船資源的整合、加碼運力補充,以及拓展游輪品牌輸出,三峽旅游在旅游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
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湖北上市國企積極加大研發投入,2023年39家企業研發投入達到229.92億元,平均研發經費5.9億元,這些上市國企的研發總人數達到3.06萬人,平均每家企業研發人數達到785人。研發投入前三企業是東風集團股份、中信特鋼和烽火通信,分別為45.71億元、44.52億元和 38.57億元。
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超10%的有8家,中船應急、航天南湖、微創光電位列前三,對應數據分別為24.15%、19.34%、18.13%。
中船應急以應急保障裝備為核心,積極向應急救援、應急預警、應急服務板塊拓展,掌握了可變結構體系舟橋總體設計、舟體浮游自展直、大跨度橋梁模塊化設計等關鍵技術,是湖北省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2023年底,公司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長江通信研發人員占比最高,為48.95%,共有421位研發人員。2023年,長江通信投入科研資金9784萬元,同比增長2.50%。公司聚焦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融合通信等技術的攻關,完成公安部全國數據匯聚方案,實現北京和安徽等省級單位的警情數據實時匯聚等。
2023年,湖北上市國企繳納180.19億元稅費,帶動就業33.46萬人。中信特鋼是納稅大戶,繳納稅費50.94億元;東風集團股份為“就業大戶”,工作人員達11.27萬人。從行業看,湖北上市國企集中在機械設備和基礎化工領域,分別有5家。
隨著湖北上市國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防軍工及公共事業等事關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加速布局,相信未來,湖北上市國企將繼續扛起經濟社會發展大旗,及時向市場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助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